八番羅甸
[拼音]:Gelibaoyetuofu
[英文]: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Грибоедов(1795或1794~1829)
俄國劇作家。1795年1月15日出生在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幼年聰穎好學,11歲進莫斯科大學。在6年間,先後修習了文學、法學和數理學等三個系科的課程。1812年拿破崙入侵俄國, 他作為志願兵參軍。5年後轉入外交部供職。1818年夏被派往波斯任俄國外交使團祕書。1823年春回莫斯科度假,翌年寫成詩體喜劇《智慧的痛苦》(又譯《聰明誤》)。
格里鮑耶陀夫思想進步,大學時代就結識了一批後來成為十二月黨人的革命青年,同詩人普希金也有交往。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後,他受到株連,失去自由達半年多。1828年,沙俄政府再次派他出使波斯,任命為全權大使,實際上是“政治性的流放”。1829年2月11日,俄國駐德黑蘭使館遭到波斯人的襲擊,他慘遭殺害。
格里鮑耶陀夫的文學創作活動始於大學時代。先是寫詩,後致力於戲劇。喜劇《年輕夫婦》(1815)是根據18世紀法國一個劇作家的作品改寫的。《智慧的痛苦》是他的力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紀初俄國社會的尖銳思想鬥爭:一邊是以專橫、愚昧、因循守舊的莫斯科大貴族法穆索夫為首的一群貴族頑固派;另一邊是進步、文明、渴望革新的貴族青年恰茨基。恰茨基單槍匹馬舌戰群頑,但終以勢孤力單而失敗;他徒有一腔熱血,得到的卻是“萬般苦惱”。後來,赫爾岑等評論家都指出了劇本主人公恰茨基是個近似十二月黨人的藝術形象。《智慧的痛苦》藝術技巧十分出色,其中的反面人物雖有一群,但個個性格鮮明。劇中語言把詩句和口語融為一體,生動傳神,其中不少臺詞後來成為傳誦不衰的成語。俄國進步批評界給予《智慧的痛苦》以高度評價。別林斯基稱它為“第一部俄國式的喜劇”,將它和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並列,指出這兩部名著“乃是在廣泛的意義上藝術地表現俄國現實的第一個典範”。這確定了格里鮑耶陀夫在俄國文學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