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毛氏傳疏

[拼音]:Laowo yinyue

[英文]:music of Laos

寮國是中南半島的一個內陸國家,居民中三分之二為老族(也稱寮人或老龍人)。此外有居住在山區的苗族、瑤族(即老鬆人)和卡族(即老聽人)等。寮國的音樂文化受佛教影響較深,並和泰國、柬埔寨等鄰國有密切的聯絡。

寮國的聲樂無論是宗教歌曲、民歌或英雄史詩的吟唱,都與寮國語的聲調關係密切;語言聲調的起伏和變化,對曲調風格的形成有很大影響。音樂基本上為五聲音階,避免用四度音,七度音也只作為經過音出現。常用的調式有兩種:一種為sol、la、do、re、mi稱“倫海豐”;另一種為la、do、re、mi、sol稱“耀安蒙蘇”。

寮國的傳統音樂有兩種曲調型別。流行於上寮地區的稱“卡”,流行於下寮地區的稱“喃”。不同地方的“喃”和“卡”又有一定的差異。如在湄公河附近,“喃”有“喃鬆”和“喃班紹”;在上寮的“卡”有“卡香貢”和“卡鬆諾”等。它們在音調的進行、節奏的運用和風格色彩方面都表現出各自的特點。《佛本生故事》和英雄史詩《信賽》是兩部著名的古老傳統聲樂作品,它們都是用巴利文和寮國文寫在棕櫚葉上而流傳下來的,多為4行詩,每行有7個或更多的音節,每個單詞均標有一定的聲調符號,音韻有嚴格規律,押頭韻和腰韻。寮國民歌多以愛情為主題,講究韻律;曲調多來源於喃,有時裝飾以拖腔,富於抒情性。演唱形式常為男女對唱,並伴以舞蹈,多用笙伴奏。

在寮國樂器被認為是神聖的,特別是打擊樂器圍鑼,在宮廷中和宗教儀式上演奏圍鑼時,要點燃香燭,敬獻供品。最廣泛使用的樂器竹笙稱作“加恩”,分6管、14管、16管、18管4種類型,其中16管笙最為普及,它長達1米左右。笙的演奏者為男性,能獨奏,或為聲樂、舞蹈伴奏。打擊樂器有高、低音圍鑼,演奏旋律,它是樂隊的基礎。此外還有木琴、鼓、鑼、鈸等。絃樂器稱“索”或“賓”,屬胡琴類,有2~4根金屬弦(也有用絲絃或腸弦的),共鳴體為椰殼或圓形木筒。

寮國的樂隊主要有兩種。一種以打擊樂器為主,稱“賽那依”,用於宮廷典禮儀式或為戲劇舞蹈伴奏,樂器有圍鑼、帕塔拉(竹排琴)、大鼓、雙面鼓、小鈸和嗩吶(類似泰國的皮帕特樂隊)。另一種為混合樂隊,稱“賽諾依”,主要為聲樂伴奏或演奏現代作品。樂器有圍鑼、木排琴、胡琴、笙和鼓;演奏現代作品時常增加小提琴和手風琴。

在寮國少數民族中,住在南方的卡族音樂很有特色,他們表演的“喃普泰”只用耀安蒙蘇調式,普遍使用的樂器有竹口簧和木琴。山區的苗族、瑤族有很豐富的民歌,他們的常用樂器有6管笙、金屬口簧和蘆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