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體操
[拼音]:qianze Xiaoshuo
晚清小說流派。是在1900年以後繁盛起來的。清政府鎮壓了戊戌變法,出賣了義和團,內政反動腐朽已極,外交軟弱無能,使國勢衰微到了極點。具有不同程度改良思想的作家紛紛通過創作小說來抨擊政府和時弊,提出挽救社會的主張。魯迅概括這類小說的特點是“揭發伏藏,顯其弊惡,而於時政,嚴加糾彈,或更擴充,並及風俗”(《中國小說史略》),故稱之為“譴責小說”。
譴責小說的題材和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是近代社會的一面鏡子。其中包括有官場、商界、華工、女界、戰爭等各方面,以寫官場最為普遍。清末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遊記》、曾樸《孽海花》,主要內容也都是寫官場的。
譴責小說作家與革命派作家不同,他們雖出身於社會的中下層,關心國家前途和命運,喜議論、抨擊時政,但政治上不出君主立憲範圍。因此他們在小說中所進行的譴責並不曾觸及封建制度本身,也不觸犯統治者的最高利益,不過是探尋治世的藥方。李寶嘉將社會問題的癥結歸罪於官場,他的《官場現形記》對官場上上下下的大小官僚,暴露深刻,抨擊有力,是晚清譴責小說中思想性和認識價值最高的一部。但他寫作的目的,卻是“專門指摘他們做官的壞處,好叫他們讀了知過必改”(第十六回)。與李寶嘉同時的吳沃堯,則將社會種種弊端歸罪於舊道德的消滅。他寫《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有力地揭露了官場、商界、洋場這個鬼蜮世界,而其立意所在卻是要說明“今日之社會,岌岌可危”的原因是“人心不古”,要求“恢復舊道德”(《上海遊驂錄·跋》)。譴責小說主導傾向是鼓吹政治的或社會的改良,不贊成革命運動,只有《孽海花》微露同情革命傾向。
譴責小說盡管在思想上有很大的侷限性,但由於其基本內容是揭露和抨擊清末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腐敗、黑暗,無論從內容到形式,都突破了傳統的封建文藝的樊籬,在當時發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響。
譴責小說為了適應報刊連載的需要,缺乏較充裕、完整的構思和寫作時間,故小說的結構不夠嚴密,多屬聯綴短篇成長篇的性質,缺乏貫串始終的中心人物。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裡的九死一生,《老殘遊記》裡的老殘,《孽海花》裡的金雯青、傅彩雲,雖為貫串全書的人物,但更多起著聯綴故事的作用,或非全書實際事件的主人公,或為部分事件的主人公,都缺少完整的典型塑造,未能在根本上消除這個缺點。在表現手法上,“辭氣浮露,筆無藏鋒”,缺乏含蓄,描寫誇大失實,所寫內容遂成“話柄”。但魯訊稱讚《老殘遊記》“敘景狀物,時有可觀”,《孽海花》“文采斐然”,個別小說如《九命奇冤》還受西方翻譯小說的影響,用倒敘法來交代事情的前因後果,均屬有成就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