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倫馬特,F.

圖書館學(library science) 是研究圖書館事業的發生發展、組織管理以及圖書館工作規律的科學。其目的是總結圖書館工作和圖書館事業的實踐經驗,建立圖書館學的理論體系,以推動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高圖書館在人類社會進步中的地位和作用。

圖書館學是一門正在發展中的科學。現代圖書館學融入了多種屬性的科學內容。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人類對資訊、文獻交流的需要日益增強,圖書館學的研究和應用的前景更加廣闊。

圖書館學是一門實踐性、應用性很強的科學,它植根於圖書館工作和圖書館事業建設的實踐,探討其學術淵源,離不開對圖書館活動演變的考察。

圖書館的起源

文字的產生和文獻的出現,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階段的重要標誌。恩格斯在研究人類通過勞動使自己脫離矇昧野蠻狀態而進入文明時代的問題時,指出:“從鐵礦的冶煉開始,並由於文字的發明及其應用於文獻記錄而過渡到文明時代。”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1頁)當人類意識到需要將經驗和知識用文字記錄下來以供利用時,最古老的文獻便產生了。當人們認識到需要對已產生的文獻進行連續不斷的收集,並將收集到的、有一定數量的文獻有序地存放在一起以便長久儲存和利用時,最早的圖書館便誕生了。

考古發現,約公元前3000年在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王朝的一座寺廟廢墟附近,就有大批泥板文獻被集中在一起,成為已知最早的圖書館。公元前7世紀亞述巴尼拔國王在尼尼微建立了藏有大約 2.5萬塊泥板文獻的皇宮圖書館。古埃及至遲在古王國時期(約公元前 28~前23世紀) 就有了王室圖書館和寺院圖書館。古代希臘、羅馬時期也都有為奴隸主階級及其貴族知識分子儲存資料的圖書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希臘化時代(公元前4~前1世紀)托勒密王朝曾建立了規模巨集大的亞歷山大圖書館(見西方圖書館史)。

中國最早的文獻形態,據目前所知,是公元前14~前11世紀商代後期的甲骨文獻和金文文獻。商代設有史官,掌管記錄統治者的言行及重大事件的圖書檔案。周代除王室有收藏文獻的庫室外,各諸侯國也有本國的文獻庫室,因為最晚在春秋戰國時已流行以竹木和縑帛為載體的文獻,記錄文字較前便利得多。在以上這段時期,圖書和檔案工作是結合在一起的。

圖書館的發展

世界進入中世紀以後,拜佔廷帝國皇家圖書館曾有一度繁榮。到了公元8世紀,隨著中國造紙術的傳入,阿拉伯文化進入繁榮昌盛時期,那裡的圖書館分佈廣泛,僅巴格達城就有30多所。而在歐洲,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教會的神權統治,嚴酷的封建等級制度,使學術思想窒息,文化萎縮,近千年間圖書館處於衰落狀態。

在中國,秦漢以後,圖書館工作逐漸與檔案管理和史官職責相分離,開始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漢代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為紙質文獻的生產提供了條件。三國魏晉南北朝由於戰爭頻仍,無論是各國的官府藏書,還是私人藏書,都歷經幾度積累、破壞和恢復,但圖書館總的仍呈現曲折上升的趨勢。

隋唐寫本書盛行,推動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唐代發明的雕版印刷術,至宋代得到普遍推廣,文獻的生產更加方便,五代十國曾一度凋敝的圖書館事業又迅速復興起來,並且出現了新的圖書館型別──書院藏書。金、元兩代圖書館沒有重大發展。明代又掀起高潮,以私人藏書成績最為可觀,成了圖書館事業的主流。

清代無論是官府藏書還是私家藏書在數量和規模上都大大超越了前代。鴉片戰爭以後,封建時代的圖書館事業逐漸向近代公共圖書館事業過渡。

中國封建社會圖書館經過漫長演進而興盛、發達,成為一種成熟的精神文化形態,為人類積有累世不斷的、浩如煙海的文獻。除甲骨文獻、簡牘文獻、縑帛文獻等仍在陸續出土外,中國現在儲存在各大圖書館裡的唐宋以來的紙質古籍,據不完全統計約有10萬種以上。這是中華民族對整個人類文明所做的特殊的、卓越的貢獻。

西方近代圖書館事業

西方近代圖書館起源於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時期,歐洲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大機器生產需要有文化的工人,教育開始普及到平民,文獻生產能力大大提高,從而促使一些全國性的圖書館開始向社會開放。

19世紀初,在資本主義社會興起的公共圖書館得到了確立和發展。它具有向所有居民免費開放,經費來源於各級行政機構的稅收,設立和管理具有法律保證等特徵。公共圖書館的普及,是近代圖書館事業的突出成就。與此同時,近代大學圖書館、專業圖書館等型別也有了長足的發展。

19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圖書館事業開始進入世界先進的行列。歐洲,特別是英國、法國、瑞士、德國和俄國等國的圖書館事業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圖書館界在國際上的活動越來越活躍,國際文獻聯合會、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都相繼成立。

中國近代以來的圖書館事業

19世紀末葉,在戊戌變法運動的影響下,一些較開明的維新派人士請求開設公共性的藏書樓。初期的公共圖書館,多由藏書樓演變而來。1902年,浙江紹興的徐樹蘭以一己之力籌建古越藏書樓,於1904年正式開放。湖南圖書館和湖北省圖書館也先後成立。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圖書館的前身──京師圖書館於1910年開始籌建,1912年正式開放。

近代大學圖書館的產生,在時間上要早於近代公共圖書館。由中國人自己創辦的,以1902年建立的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圖書館為代表;由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的教會大學圖書館,以1894年成立的上海聖約翰大學圖書館為最早。

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都給近代中國圖書館事業的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20~30年代,圖書館事業發展較快。據統計,1930年全國有各型別圖書館2935所,到1936年達5196所。前身為京師圖書館的國立北平圖書館1929年與北海圖書館合併,藏書50餘萬冊。這一時期的通俗圖書館改為民眾教育館,據 1935 年統計,多達 1225 所。

1937年日本開始大規模侵略中國,在戰火中有無數座圖書館遭到破壞,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挫折。

五四運動之後,中國出現了一些具有進步傾向的圖書館。在李大釗影響下,北京的進步學生建立了“亢慕義齋”圖書館,收藏有許多馬克思主義書籍。1921年,上海出現了“通訊圖書館”。在鄧中夏、李立三等人關懷下,工人圖書館、工人閱報室,也在各地相繼成立。在以後的蘇區和解放區,革命政府建立了中山圖書館、魯迅圖書館、中共中央圖書館以及其他各型別專業圖書館。在國統區建立的北京大學“孑民圖書室”、上海中華業餘圖書館等革命和進步的圖書館,對喚起民眾的覺悟起了一定的作用。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中國圖書館事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圖書館事業向現代化過渡

古代圖書館發端於奴隸社會,成熟發展於封建社會,文獻流通量小,比較封閉,是農業文明的產物。近代圖書館則是工業文明的產物,其宗旨是對文獻藏用並重,而以用為主;管理上逐漸形成了從採集、分類、編目、典藏到閱覽、宣傳、外借流通、參考諮詢、情報服務等一整套科學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世界政治、經濟和技術力量的推動下,出版物數量激增,促使圖書館之間加強採購工作的分工協作和實行圖書館的圖書貯存制度;日益增長的讀者需求,使圖書館推廣了館際互借、參考諮詢工作和開架制度;縮微複製技術、靜電覆印技術、聲像技術以及電子計算機技術等在工作中的應用與普及,促使圖書館事業發生巨大變化。各國政府為了有效地推動圖書館事業的建設,充分發揮圖書館的社會功能,紛紛採取措施,修訂圖書館法,推行文獻工作標準化,加強圖書館員的培訓和教育,擴大圖書館資源共享的範圍。

現代圖書館是資訊時代的產物,它已由單純的收集、整理文獻和利用文獻的相對比較封閉的系統,發展到以傳遞文獻資訊為主的、全面開放的資訊系統。電子計算機技術、高密度儲存技術和資料通訊技術在圖書館工作中的廣泛應用,以及這三者的相互結合,正有力地改變著圖書館工作的面貌,甚至在影響著它的歷史程序。

圖書館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圖書館依賴社會賦予它的條件,為人類文明、為社會進步做出重大的貢獻:

(1)收集、整理和儲存文獻。沒有一定載體的文字記錄和儲存這些文字記錄的方式,文化便不能得到持續地發展。

(2)交流思想、知識、情報、資訊。文獻是交流工具,圖書館是知識的寶庫和資訊的中心。圖書館通過有組織地收集和傳遞文獻,進而實現思想、知識、情報和資訊的交流。可以說,沒有這些交流,便沒有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3)提高社會成員的文化教育水平。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程度是國家文化水平的標誌之一。圖書館是社會大學,以精神食糧哺育讀者,並能為讀者不斷更新知識提供條件,它伴隨著人生的各個階段。

(4)提高社會的科學能力。圖書館是全社會的科學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科研勞動的全過程都離不開圖書館工作。從深層意義上說,圖書館積累和整理已有知識,不僅是創造新知識的科學工作的前提,而且其本身也屬於科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5)對發展社會生產力有直接的推動作用。科學技術是社會的第一生產力,圖書館為解決科技攻關、產品創新、試驗設計乃至企業規劃、管理等提供文獻和情報,將精神產品轉化為生產力。隨著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圖書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為經濟建設服務的直接貢獻將日益增大。

圖書館作為一種社會機構,對人類社會文明的貢獻是巨大的。早在17世紀德國的G.W.萊布尼茨就將它歸結為人類的“百科全書”,甚至稱譽它是“人類靈魂的寶庫”。從柏拉圖到馬克思、列寧,從孔子到毛澤東,凡歷史上為各個學科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某種新思想,做出某種創造性的貢獻的人,無一不是利用圖書館博覽群書,而成為知識淵博的一代偉人的。圖書館無論在歷史上、現實社會和未來社會中,都對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們將圖書館學作為一門科學去獨立研究是從近代開始的。由於圖書館學是在圖書館工作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當圖書館學自立於近代科學之林以前,歷史上已有關於文獻收集、整理、儲存和利用方面的經驗和知識,它們既有一鱗半爪,也有鴻篇鉅製,為圖書館學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世界:古代至中世紀

無論中外,圖書館學的知識都是在文獻整理,尤其是在文獻編目的基礎上首先積累起來的。

前述古巴比倫王國的寺廟廢墟附近所收藏的大批泥板文獻是按主題排列的,亞述巴尼拔皇宮圖書館的泥板文獻上也刻有主題的標記,其目錄被刻在收藏室的門旁和牆壁上。這可視為是在一種明確思想指導下的文獻編目的起源。公元前 3世紀亞歷山大圖書館第三任館長卡利馬科斯編成了該館的名為《皮納克斯》( 又名《各科著名學者及其著作目錄》) 的解題目錄,說明當時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著錄方法。

中世紀前期,圖書館學思想大多帶有宗教色彩。公元529年,聖·本尼狄克特在羅馬附近建立修道院併為其制定法規時,把讀書當成使人信教修行的一種手段。同時代的F.M.A.卡西奧多魯斯在自撰的《宗教文獻和世俗文獻指南》中編了一份解題書目,這份目錄在後來若干世紀一直被作為修道院圖書館的藏書標準,他是第一個強調世俗文獻對基督教的重要性的人。

中世紀後期,出現了一批私人藏書家撰寫的著作。13世紀法國 R.de福奈維爾的《藏書家》,描述了一座“書苑”的藏書情況。英國著名藏書家R.de伯裡的《愛書》,1344年完稿,1473年出版於德意志的科隆,作者企圖扭轉當時僧院學術衰退的局面,從多方面提出建設圖書館的建議。15世紀義大利藏書家費德里戈對圖書館館長應具備的各方面素質發表了精闢的意見。

歐洲:文藝復興至18世紀

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人文主義者抱著前所未有的熱情和崇敬的心情廣泛蒐集圖書和歌頌圖書館的價值。被稱為義大利“文藝復興之父”的F.彼特拉克就是這方面的代表。

當西方歷史從中世紀進入近代之際,圖書館學的理論與方法結束了零星的不繫統的狀況,進而為近代圖書館學的產生奠定了基礎,這是西方圖書館學孕育時期的重要階段,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法國的G.諾德、英國的 J.杜裡和德國的G.W.萊布尼茨等人。

諾德於1627年撰寫的《關於圖書館建設的意見》一書,被譽為第一部具有理論意義的圖書館學著作,他的圖書館學思想的核心是:圖書館不應該專為特權階級服務,必須向一切研究人員開放。他設想了一個完美的科學研究圖書館的雛形,其中的某些論點,至今尚富有啟迪意義。

曾任英國皇家圖書館館長的杜裡, 1650 年撰著的《新式圖書館的管理者》一書,揭示了圖書館在讀者與藏書之間所起的“中間人”的作用(見圖書館學教育)。

德國著名的數學家和哲學家萊布尼茨是近代圖書館學的先驅,在他的大量建議中包含著許許多多關於圖書館學的理論,其精闢和深刻為後世所稱讚。

中國古代圖書館學思想發展概述

中國古代不僅創造了較為完整系統的圖書館管理制度,也相應地出現了許多獨具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學思想。

據考古發現,殷墟甲骨的入藏、排列都有一定的次序和方法。《周禮》一書記載有周人分官守書的情況。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給《易經》一書和 《尚書》、《詩經》中的各篇做了必要的說明,這就是後世所稱的大序和小序,它們為編目工作中提要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許多官府藏書工作者和私人藏書家的實踐經驗,為中國圖書館學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材料。

西漢劉向、劉歆父子的校書編目工作,建立了中國封建時代圖書館工作的一個基本模式。《七略》作為一部系統目錄,開創了一個典籍以六經為首,諸子以儒家為尊的分類體系。自漢“六分”,晉“四部”,幾經變化,到了唐代確定為“經史子集”四類,成為後世圖書分類體系的主流。

從隋唐開始,關於藏書聚散的情況和原因已經引起關注。隋祕書監牛弘撰寫《請開獻書之路表》,此後,“開獻書之路”成為政府圖書館從民間徵集圖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該表還第一次總結了春秋以來圖書館史上的“五厄”及其發生的原因。

宋代是中國古代圖書館學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一大批學者開展了這方面的學術活動。南宋的程俱、鄭樵和金代的孔天監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程俱在南宋首任祕書少監時,將北宋時期國家圖書館的沿革、職能、人員,藏書的徵集、整理、典藏和利用等基本工作,總結成《麟臺故事》一書,進呈朝廷。從中可看出作者對國家藏書事業作用的認識,是現存最早的有關國家圖書館事業的資料。

鄭樵在其《通志》的《藝文略》、《校讎略》和《圖譜略》等幾部分中系統地提出了以藏書整理為核心、以流通利用為目的的思想。他還根據前人和自己的經驗,提出蒐集圖書的八種方法。

金代的孔天監,在其《藏書記》中記述了建立公共藏書樓的創舉,反映出公開藏書的思想。

在私人藏書極盛的明代和清代,一些藏書家開始總結自己的經驗,一批論述藏書工作的著作相繼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封建社會圖書館工作的內容,其中科學價值較大的有邱濬的《論圖籍之儲》和《訪求遺書疏》、祁承的《澹生堂藏書約》和《庚申整書小記》、曹溶的《流通古書約》、孫從添的《藏書紀要》、周永年的《儒藏說》、章學誠的《校讎通義》等。

明清兩代藏書工作理論和方法研究的豐碩成果大大超越了前朝,是中國古代圖書館學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個高潮和總結,又為中國近代圖書館學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圖書館學的產生和確立時期

作為一門近代科學的圖書館學產生於19世紀初,確立於19世紀80年代。

1807年,德國的M.施雷廷格提出了“圖書館學”(bibliothekswissenschaft)這個專門名詞;1808~1829年,他出版了《圖書館學綜合性試用教科書》,在圖書館學史上第一次全面地探討了圖書館目錄的編制原理。他還非常重視對圖書館員進行專門教育。他認為圖書館管理是一門專門的、獨特的學科。

此後,圍繞著這門近代新學科的理論研究和學術探討持續不斷,代表人物有德國的F.A.艾伯特、丹麥的 C.莫爾貝希、英國的A.帕尼齊和E.愛德華茲等。

艾伯特撰寫了《論公共圖書館》、《圖書館員的教育》和《普通目錄學詞典》等著作,他主張圖書館的分類編目工作必須符合科學性,同時強調圖書館員必須接受嚴格的專門教育。

帕尼齊曾任不列顛博物院圖書館館長,對圖書館藏書建設、經費籌措、人員待遇、館舍建築、目錄組織和閱覽服務等方面都進行了改革。他與同事制訂的91條著錄規則,即《不列顛博物院圖書編目條例》於1841年出版,長期以來成為歐美一些國家圖書館的編目規範。

愛德華茲1859年出版《圖書館回顧》一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圖書館史》,敘述了中世紀以前和19世紀各國圖書館概況;第二部分為《圖書館管理》,討論了各項業務工作的組織管理問題。該書不僅對19世紀圖書館的建設以及圖書館人員的修養起到了廣泛的指導作用,而且一直影響到當今的西方圖書館界。

1886年,K.F.O.齊亞茨科在德國格丁根大學開設了歷史上最早的圖書館學課程,次年美國M.杜威創設了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管理學院,這些都標誌著圖書館學這門科學正式地得到教育界、科學界的承認,從而真正確立起來。

圖書館學的發展時期

19世紀下半葉,圖書館學在美國得到巨大發展,湧現出一批卓越的圖書館學家,C.A.卡特和杜威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卡特的主要貢獻是編制了第一部字典式目錄 (1869~1882)並制定《字典式目錄規則》(1876),創制著者號碼錶(1887)和發表《展開式分類法》(1891~1893)。

杜威是圖書館事業的組織者、圖書館學教育家和理論家。他編制了《杜威十進分類法》,熱心倡導圖書館用品裝置標準化、在版編目、流動書車以及貯存圖書館等等,對圖書館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20世紀,在各國人民大眾要求發展圖書館事業的願望和熱情的推動下,圖書館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充套件,內容不斷深化,進入了衝破技術方法侷限的新時期。

20~30年代,是世界圖書館學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1931年,印度圖書館學家S.R.阮岡納贊出版《圖書館學五定律》,探討了圖書館工作的基本規律,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1933年他出版的《冒號分類法》,與其說是分類法上的技術成就,毋寧說是一項分類理論上的建樹。

美國的 P.巴特勒 1933年出版的《圖書館學導論》,開拓了圖書館學研究的新領域。後來,象巴特勒一樣重視理論的J.H.謝拉,進而把圖書館學的理論體系建立在他所設想的“社會認識論”的基礎之上。B.И.列寧一生與圖書館事業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絡,他將圖書館事業視為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標誌之一,他的關於建立圖書館網和圖書館事業集中管理、統一領導的思想,幾十年間對蘇聯和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圖書館事業一直起著重大指導作用。列寧夫人H.K.克魯普斯卡婭為在蘇聯貫徹執行列寧關於圖書館事業的指示,作出了許多重大的貢獻。

日本從明治維新開始就仿效歐美模式發展圖書館事業,介紹歐美圖書館學理論。1926年,今澤慈海以其《圖書館的管理理論與實踐》一書在日本圖書館學界贏得了一定的聲譽。後來日本又陸續湧現了加藤宗厚、彌吉光長、天野敬太郎、長澤規矩也等著名圖書館學家和目錄學家。

在世界範圍內圖書館學研究不斷髮展的同時,各國的圖書館學學術組織和教育事業也有了長足的進步。美國圖書館協會於1876年成立,歐洲和其他地區的國家也相應地建立了圖書館學學術團體。20世紀以來,國際文獻聯合會、國際圖書館協會和機構聯合會等國際性的組織,對圖書館學研究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世界各國的圖書館學情報學教育初具規模,為圖書館事業培養了大量的專業人才,也加強了理論研究的隊伍。

正當圖書館學理論研究更加系統和更加深入的時候,與圖書館學極為密切的文獻學和情報學發展起來了。但文獻學和情報學的範圍,至今尚不十分穩定,它們與圖書館學的內容多有交叉,各種概念互相滲透,這就意味著圖書館學的發展,從此進入了與文獻學、情報學攜手共進的新時代。

中國圖書館學的形成和發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來,隨著“西學東漸”的潮流,西方圖書館學思想也傳入中國,並與中國圖書館學傳統內容相結合,使中國圖書館學開始向近代新領域過渡。

辛亥革命以後,一批圖書館學者的理論論著與實踐對中國圖書館學的建設作出了貢獻。20年代較為系統的圖書館學專著,是楊昭悊的 《圖書館學》 ( 上、下冊,1923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此後杜定友的《圖書館通論》(1925)、李小緣的《圖書館學》(1927)等相繼出版。

1925年,中華圖書館協會成立,次年創辦了《中華圖書館協會會報》和《圖書館學季刊》,掀起了新圖書館運動。

在圖書館學專業教育方面,1920年武昌文華大學創辦了圖書科(後改為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1925年上海中國國民大學設立了圖書館學系,1927年南京金陵大學設立了圖書館學系,1947年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開設了圖書館學課程,成立了圖書館學專科。這些都對中國圖書館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30年代在中國出現了圖書館學研究的高峰。這一時期出版了一批頗有份量的學術專著,例如劉國鈞的《圖書館學要旨》(1934)等,並有大批圖書館學學術論文見諸各種報刊。這些論著對圖書館立法、管理、建築、裝置和技術等多方面進行了探討,但這種研究仍舊偏重於圖書館工作的技術與方法。

西方圖書館學關於圖書分類編目的技術知識,也在20世紀初被介紹到中國。中國陸續出現了一批圖書分類法專著。1917年胡慶生和沈祖榮編制出版的《仿杜威書目十類法》為中國近代第一部圖書分類法;此後20年代有杜定友、王雲五、劉國鈞等的《圖書分類法》;30年代有皮高品的《中國十進分類法及索引》(1934)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圖書館學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樹立了圖書館學研究必須促進社會主義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的觀點。

50年代中期,圖書館學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逐漸開展起來,以1956年在南京舉行的首次圖書館學討論會為開端,掀起了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的熱潮,一直延續到60年代。學術界對圖書館學的研究物件、學科體系、圖書館事業組織原理等都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討論。圖書館的基本矛盾,圖書館的性質、地位和作用,圖書館工作的規律,圖書館員業務基本功的訓練等問題,都成為當時圖書館學研究的焦點。

跨入70年代後,隨著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中國圖書館學研究出現了生動活潑的局面。1979年7月,中國圖書館學會成立。在此前後,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相繼成立了地方性圖書館學會。在全國和各地方學會的組織領導下,圖書館學專業刊物紛紛恢復和創辦,到1990年底已達60餘種,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中國圖書館學會創辦的《中國圖書館學報》(原名《圖書館學通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主辦的《圖書情報工作》、全國高等學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主辦的《大學圖書館學報》、上海市圖書館學會和上海圖書館合辦的《圖書館雜誌》等。根據初步統計,1949~1979年發表的論文總數為4600多篇,而1980~1988年發表論文總數為2萬多篇。圖書館學主要的專門著作也大多集中在這一時期,例如《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漢語主題詞表》,劉國鈞的《圖書館目錄》和《中國書史簡編》,王重民的《中國善本書提要》和《中國目錄學史論叢》,北京大學與武漢大學合編的《圖書館學基礎》和武大、北大合編的《目錄學概論》等等。圖書館學學校教育,建國初期只有兩所大學設有圖書館學專修科,到80年代末已經增加到40多所高等學校設有圖書情報學院、圖書館學系和圖書館學專業,在校學生約4000餘人,初步形成了一個多規格、多層次、多學制的學校專業教育體系。

如果說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西方圖書館學開始引入中國,那麼從70年代後期開始,中國圖書館學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相當的規模;中西圖書館學理論研究相互融合,共同發展,開創了一個新的發展格局。

近二百年來,關於圖書館學研究物件的探討,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和發展的過程。

圖書館學的研究物件(西方)

1808年,施雷廷格將圖書館學的研究物件概括為藏書的整理,其內容是圖書的配備和目錄的編制。當時,圖書館主要業務工作是整理圖書,他的學術觀點自然離不開對自身工作經驗的理論概括。

這種以圖書館技術操作、工作方法為研究核心的觀點,後來有了新的發展,艾伯特、莫爾貝希、愛德華茲等對藏書建設、分類編目、典藏保護和讀者服務等在理論與方法上都進行了比較完整的經驗總結,並用圖書館管理的概念加以涵蓋。

以圖書館管理為研究物件的集大成者是杜威。他於1887 年創辦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管理學院, 其教學體系的核心是探求圖書館管理的“實際的效用和經營”。他的這一觀點受到普遍重視,並具有廣泛的影響。

進入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巴特勒和後來的謝拉等人,認為圖書館的管理和技術方法問題,不應成為圖書館學的主要研究物件,圖書館學應研究其理論基礎和科學原理以建立圖書館哲學,從而揭示圖書館的本質特徵和發展規律。

以巴特勒、謝拉為代表的觀點,擴大了圖書館學研究物件的範圍,有助於人們在更廣大的實踐範圍內,在更深層的意義上進一步去科學地總結圖書館事業建設和圖書館工作的規律。

圖書館學的研究物件(中國)

在20世紀20~30年代中國關於圖書館學研究物件問題的探討中,佔主流的是有關圖書館管理的觀點。

關於圖書館學研究圖書館各構成要素的觀點,在30年代逐漸得到了發展。劉國鈞在其《圖書館學要旨》一書中提出圖書、人員、裝置和方法四要素應成為分別研究的各種專門學問。1957年,劉國鈞又發表了題為《什麼是圖書館學》的文章,進一步發展了“要素”說,認為圖書館事業有圖書、 讀者、 領導和幹部、建築裝置、工作方法等五項要素,並認為圖書館學所研究的物件就是圖書館事業及其各個組成要素,分別對這五項要素進行研究,就構成了圖書館學的整體。

50年代,蘇聯圖書館學引入中國,列寧關於圖書館是社會組織的有機組成部分的觀點,圖書館應遵循一般社會發展規律的觀點,成為探討圖書館學研究物件問題的指導思想之一。從1957年開始,對圖書館學研究物件問題的探討力求擺脫單純考察技術方法問題的舊模式。

60年代初,中國圖書館學界開始運用矛盾論的觀點研究圖書館學物件問題並取得了進展。由於人們對圖書館矛盾認識的不同, 結論也不一致, 其中以研究“藏”與“用”的矛盾、“圖書”與“讀者”的矛盾較具影響。

80年代,人們又對圖書館學的研究物件進行了科學的揭示,產生了許多新的觀點,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情報交流”、“文獻交流”和“知識交流”。這三種不同的提法雖各有特點,其實是互為表裡,三位一體的。情報和知識緊密聯絡不可分割,它們藉助於文獻得以廣泛傳播;作為交流工具的文獻,其內容蘊藏著情報和知識,圖書館利用文獻為社會服務,實際上也就是進行著廣泛的情報交流和知識交流。

上述各種論點出現在認識科學真理的過程中,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圖書館學的研究物件,從而也豐富了圖書館學研究的內容。

圖書館學的學科體系以其主體理論為基礎構架,將各分支學科及相關學科與主體部分相互聯結,從而形成了一個有助於加強圖書館理論整體功能的學科系統。

當代圖書館學的主體部分是由理論圖書館學、實用圖書館學和專門圖書館學組成的,這三大門類下又有許多不同的分支學科。

理論圖書館學

理論圖書館學是研究圖書館學一般原理的學科,它為整個圖書館學提供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描述整個圖書館發展的概貌,對圖書館學的其他組成部分和相關部分起著指導作用。

理論圖書館學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領域,從歷史的和現實的研究成果看,它又有以下幾個分支學科。

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研究

基礎理論研究主要探索圖書館學的定義、研究物件和內容,圖書館學的理論基礎、體系和結構,圖書館學的分支學科與相關科學,圖書館學方法論以及圖書館的性質、社會職能和作用,圖書館與社會進步、與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的關係等內容。

圖書館事業建設研究

包括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規律、經驗教訓、組織原理、體制及圖書館網的型別和建立原則、圖書館立法、圖書館員培養、圖書館學學術研究的組織工作、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戰略研究等等。

巨集觀圖書館學

是對圖書館學研究物件進行巨集觀探索、逐漸形成的分支學科。它研究圖書館與社會的關係、與文獻資訊系統的關係以及圖書館事業中的同族關係(包括圖書館之間的關係)等等。

比較圖書館學

是運用比較的研究方法對不同國別、地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圖書館問題進行的研究。通過比較,確定它們的共同點和差異點,分析原因,作出解釋,並從中得出能夠揭示客觀規律的結論。

實用圖書館學

實用圖書館學是在理論圖書館學所提供的基本理論的指導下,研究圖書館具體工作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而形成的一大門類,包括圖書館工作規律、圖書館管理、圖書館現代化等實際工作領域。

圖書館管理學

是圖書館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主要研究圖書館管理活動及其客觀規律,包括圖書館管理的原則、功能、方法,各項工作的管理理論與方法,圖書館領導人員配備、機構設定、工作組織、工作計劃、崗位職責、工作定額、工作統計、建築裝置、效益評估等等。

館藏建設和文獻資源建設研究

研究圖書館對文獻的收集和貯存等方面的問題。20世紀50年代多將藏書建設等同於藏書補充;70年代,研究範圍擴大到從藏書補充到藏書組織的整個過程;80年代,人們對文獻資源的審視角度放在全社會範圍內,對藏書建設的研究擴充套件到研究文獻資源建設。館藏建設和文獻資源建設研究這一分支學科,主要探討為符合圖書館任務和讀者要求,系統地建立、 發展、 規劃、組織館藏體系以及文獻儲存、保護的理論與方法,進而研究系統、地區、全國文獻資源的佈局和文獻資源的共享等。

文獻分類與主題標引研究

文獻分類是文獻整理的重要方面。對文獻分類的原理、規律和科學方法以及分類表編制的研究有悠久歷史並逐漸發展成為圖書館學中一門重要的分支學科──文獻分類學。

主題法是文獻標引和檢索方法適應現代文獻發展而產生的主題檢索語言,主題標引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字順檢索語言的原理以及主題詞表的編制和利用方法等。

70年代末,中國學者從情報檢索角度對分類法和主題法以及程式碼檢索語言、自然檢索語言等進行綜合比較研究,探索它們影響情報檢索效率的規律和提高檢索效率的途徑,並以此建立情報語言學這一新的分支學科。

文獻編目學

是研究文獻著錄和目錄組織工作的規律和方法的實用學科。由於文獻編目是圖書館進行文獻整理的一項主要工作,歷史悠久,基礎深厚,已發展成為圖書館學中較為成熟的分支學科。其中編目規則的制定、編目標準化、現代化是該學科中主要的研究課題。

圖書館服務理論研究

研究圖書館服務的理論與方法的學科,研究內容包括服務物件、讀者心理、圖書館服務方式、服務效果評價、服務過程中的社會因素等問題。

文獻檢索研究

文獻檢索是指從一個文獻集合中迅速、準確地查找出所需資訊的活動、程式和方法。它是圖書館服務工作的深化和擴充套件,是圖書館參考諮詢工作的延伸和方法之一。文獻檢索研究的重點是文獻資源的開發利用問題。研究內容包括:文獻及其內部資訊構成(貯存)方式、文獻檢索理論、檢索系統和檢索工具、檢索語言和檢索方法等等。此外,它還研究各學科文獻的檢索問題。

圖書館現代新技術研究

我們可以把文獻和圖書館都看成是一種技術進步的成果。特別是當代的圖書館,它是許多新技術綜合應用的產物。圖書館現代新技術研究,內容包括探索圖書館由手工操作過渡到機械化、自動化的途徑和方法,以及實現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的圖書館工作的自動化。

專門圖書館學

是對各種不同型別的圖書館分別進行專門研究而形成的圖書館學分支學科。它以某一型別圖書館為研究物件,不僅要根據理論圖書館學所提供的基本理論來研究該型別圖書館各方面的特點,也要按著實用圖書館學所提供的一般方法與技術來具體研究該型別圖書館的工作和管理問題,從而形成專門圖書館學的眾多學科分支,諸如公共圖書館學、大學圖書館學、兒童圖書館學等等。

其他圖書館學分支

圖書館學與其他科學相交叉的部分,陸續產生了一系列圖書館學分支,諸如圖書館系統工程、圖書館社會學、圖書館教育學、圖書館統計學等等。這是圖書館學中範圍廣泛的新興的研究領域,其共同特點是引進其他學科或科學中的基本原理、方法或技術來研究圖書館的有關問題。這類分支學科具有綜合性的特點,它們既擴大了圖書館學研究的領域,也豐富了各相關學科的研究內容。

圖書館學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一方面與一些學科在研究物件和研究內容上交叉重複,在歷史淵源、現實狀況和未來發展中,都有著同族的關係;另一方面,圖書館學利用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來解決自身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相互之間存在著應用的關係。

和圖書館學有同族關係的學科主要是檔案學、情報學、文獻學和目錄學等。

圖書館學與檔案學

如前文所述,中國早期的圖書館工作和檔案工作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檔案學和圖書館學一樣,它的思想淵源可以上溯到殷商時期。這種歷史發展上的血緣關係,決定了圖書館學與檔案學的內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在實際工作中,這種聯絡更加明顯,諸如圖書和檔案的積累、整理、組織和利用、保管等重要環節,在理論和技術方法上都有很多共同之處。

圖書館學與情報學

情報學是一門新興的科學,大約在20世紀30~40年代才開始出現專門探討情報工作的論文。圖書館學和情報學的密切關係,首先表現為圖書館學,甚至還包括檔案學和目錄學,都是情報學的先導科學。它們為情報學準備和提供了大量的實際材料、理論原則和工作方法,對情報工作的許多領域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和總結,從而成為情報學得以迅速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其次,在學科內容上反映出兩者的交叉與重複。這主要是由於情報學和圖書館學在理論上都必須研究文獻情報源,在實際工作中都必須利用文獻情報的緣故。

圖書館學與文獻學

記錄有知識的一切載體都是文獻,作為文獻學的研究物件之一的文獻工作,實際上是圖書館、檔案館、情報中心等的基本工作內容,因為這些機構工作的主要物件都是文獻。雖然它們在工作程式、工作手段與方法上有各自的特點,但同時也存在性質和物件的一致性, 故而文獻學的原理、 方法對圖書館學,乃至對檔案學、情報學、目錄學都具有重大的參考意義。

圖書館學與目錄學

在圖書館業務中,最先發展和逐步完善起來的一部分內容是目錄工作,從文獻收集、整理加工,一直到宣傳推薦、檢索和利用,每一個環節都要應用目錄和目錄學知識。中國近代以來,目錄學始終作為圖書館學最親密的姐妹學科之一同步發展。

圖書館學與其他學科

圖書館學要研究如何發揮圖書館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學有著密切的關係。圖書館在借閱書刊、宣傳推薦、指導閱讀、解答諮詢以及其他各項服務工作過程中,對讀者施以教育影響,甚至圖書館的環境,對讀者也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所有這一切都需要藉助於教育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圖書館活動是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學的關係也密不可分。 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圖書館活動的變化,讀者的閱讀需求和圖書館員的工作,都受社會環境的制約。研究圖書館及其活動,就要將它們置於整個社會之中來考察。早在20世紀30年代,社會學的有關理論和研究方法,就被借鑑和吸取到圖書館學中。8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倡導圖書館學與社會學相結合,開拓“圖書館社會學”、“閱讀社會學”等新的研究領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在圖書館學研究中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讀者閱讀需求和閱讀過程中的心理活動,有助於圖書館更有成效地開展讀者服務工作,讀者心理學這門圖書館學的分支科學也將會在此基礎上發展、成熟起來。

圖書館的現代化,以實現圖書館工作計算機化為中心。當代圖書館學中任何重大的研究課題,都需要將傳統的圖書館學理論和方法,與現代化的計算機技術相結合。

除上述學科以外,經濟學、統計學、傳播學、歷史學、語言學、邏輯學等,也都是與圖書館學相關的學科。

圖書館學的研究方法

圖書館學的研究方法取決於每個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經濟條件和一定社會制度中佔統治地位的思想。當代中國圖書館學方法論的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等新科學的理論也對圖書館學的研究有指導意義,它們從各個側面揭示了圖書館的屬性,併為圖書館學在資訊科學、文獻科學領域找到了應有的位置。這些方法豐富了圖書館學的內容,也拓寬了圖書館學的研究領域。

一些在多學科研究中都通用的研究方法,如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模擬法以及邏輯思維中的分析、比較、分類、類比、綜合、抽象、假設、歸納、演繹等等方法都在圖書館學研究中得到了應用。其中調查法已被廣泛應用於讀者研究、文獻資源調查等很多方面。

圖書館學研究中最常採用的是對圖書館實踐經驗的分析與綜合的方法以及目錄學方法。

總之,圖書館學研究是在不斷吸取各種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發展的。新的科學研究方法還會不斷出現,圖書館學研究也將隨之更加深入。

展望

圖書館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科學,它的歷史源遠流長,它的未來充滿希望。隨著資訊社會的到來,圖書館事業定將得到空前的發展,圖書館工作在為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和科學研究服務方面必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利用圖書館獲取資訊和知識,將永遠是人類的一種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歷史將會證明,圖書館學最終將不完全屬於圖書館事業和圖書館工作者,它將更充分深入地揭示有關收集、組織、檢索和利用文獻、資訊和知識的規律,成為人人都必須掌握的具有方法性質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