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波爾斯卡,G.

[拼音]:tongchuang ji

明代傳奇作品。作者不詳。演梁山伯、祝英臺愛情故事,未見傳本。《群音類選》、《秋夜月》、《纏頭百練》等戲曲選集收有散出。

梁祝故事,曾以多種藝術形式廣泛地流傳於民間,故事輪廓大體近似,敘祝英臺女扮男裝出外求學,在3年同學過程中,對梁山伯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學成後回家途中,她向梁山伯含蓄地表達愛情,並託言為妹作媒而許婚。當梁山伯按期訪友求親時,祝父作主已將英臺另許。兩人在封建勢力的重壓下,先後殉情而死。

這一故事在宋元時期已被搬上戲曲舞臺,明清兩代傳演甚盛。元鍾嗣成《錄鬼簿》記白樸作有《祝英臺死嫁梁山伯》;明祁彪佳《遠山堂曲品》雜調類,記米少齋撰《英臺記》一種(即《還魂記》);清高奕《傳奇品》記朱從龍撰《牡丹記》一種;王國維《曲錄》記王紫濤撰《雙蝶詩》一種。但均未見傳本。明鈕少雅《南曲九宮正始》收有〔醉落魄〕、〔傍妝臺〕、〔前腔換頭〕 3支曲文,題“祝英臺,元傳奇”;胡文煥《群音類選》收有《訪友記》兩出曲文,一為《山伯送別》,一為《又賽槐陰分別》;《秋夜月》收有《河梁分袂》、《山伯賽槐陰分別》,均注出於《同窗記》,還收有《英伯相別回家》一出;《纏頭百練》收有《同窗記》的《訪友》一折。

上述各種戲曲選集所搜錄的散出,內容均為“送別”和“訪友”,從曲牌和曲詞的風格看,顯然出自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劇本和聲腔。《群音類選》中的《山伯送別》下注:“〔夜行船〕一套,系古曲,偷入於此。”文詞樸質,比喻生動,近似民歌。《秋夜月》中的《英伯相別回家》,曲牌亦用〔夜行船〕,文詞與《山伯送別》相近,兩者疑出一源。《群音類選》中的《又賽槐陰分別》,《秋夜月》中的《山伯賽槐陰分別》,《纏頭百練》中的《訪友》,曲詞典雅,風格十分近似,可能出於另一種本子。《同窗記》的《河梁分袂》和《英伯相別回家》都寫山伯送英臺回家,英臺託言許婚一事,《訪友》和《山伯千里期約》,同敘山伯遠道相訪,求婚不得,兩人在憤恨和難捨難分的情緒下相別的過程。它們在藝術處理上相當出色,歌頌了祝英臺和梁山伯這一對執意追求純潔的愛情,並不惜為此殉身的青年。

近代戲曲,在高腔、梆子以及地方小戲中,大多有以樑、祝故事為題材的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