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會計

[拼音]:riben yaoqu

日本古典歌舞劇“能”的臺本,或簡稱謠。能是室町時代在猿樂(類似中國唐代的散樂)的基礎上經過改革、提高而創造出來的綜合性舞臺藝術;題材多取自文史典籍,也有一些是取材於社會現實。按其內容可分為祭神戲、武士還魂戲、女幽靈戲、社會寫實戲、鬼怪戲等幾類。謠曲所用文詞典雅優美,講求韻律音節,據江戶時代學者新井白石、荻生徂徠等人的著作,認為謠曲是模仿中國的元曲,由禪僧作詞,由能劇演員譜曲。

謠曲的結構有固定層次,一般分為序、破、急三個階段。序段大多是敘述角色由某地來到戲劇事件中心的過程,以使觀眾產生懸念。破段分為前、中、後三個段落,展開故事情節。急段是故事的煞尾,形成高潮,旋即結束。由於故事的展開和情節的變化主要是靠演員和舞蹈來表現,不需很多上場人物,一般是仕手(主角)一人,脅(配角)一人,有時主配角各帶副手一人或數人。因此,臺本的文學性和音樂性極為重要,常常是以敘事詩和抒情詩的形式來表達劇情的發展並刻畫人物的性格,所以也可以說謠曲就是劇詩。

現在保留的臺本,各個流派合計共有 240個劇目,其中半數以上是世阿彌的作品(一說可以證實的有40個),其他著名作者有觀阿彌(世阿彌之父)、金春禪竹(世阿彌之婿)、十郎元雅(世阿彌之子)。代表性的作品為《熊野》、《松風》、《高砂》、《忠度》、《清經》、《隅田川》等。近世也有人試作新的曲目,但流行者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