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漢驥

[拼音]:Nan-Bei Shiku Si

[英文]:Southern Grotto Temples and Northern Grotto Temples

中國的佛教石窟寺。北石窟寺位於甘肅省慶陽縣西峰鎮西南25公里覆鐘山西麓,窟龕總數達295個,計大小造像2126身。 南石窟寺位於甘肅省涇川縣城東7.5公里處的涇河北岸,東北距北石窟寺45公里,窟龕編號5個。

據《南石窟寺之碑》記載,南石窟寺系“大魏永平三年歲在庚寅 (510)四月壬寅朔十四日乙卯使持節都督涇州諸軍事平西將□(軍)□□涇□□(州)刺史安武縣開國男奚康生造”。另經考證,北石窟寺建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當時奚康生由華州刺史調任涇州刺史。

北石窟寺窟龕群分佈密集,有281個築在一個高20米,寬120米的崖面上, 其餘13個分佈在寺溝以南的石道坡、花鴇崖、 石崖東臺等處,只有1窟在寺溝以北的樓底村(即北一窟)。第165窟位居寺溝窟龕群中間,高14米,寬21.7米,深15.7米。窟內沿北東南三壁馬蹄形高壇基上石雕7佛立像(高8米)、 脅侍菩薩10身(高4米)。其中東壁(正壁)3佛4脅侍、兩側壁各2佛3脅侍。西壁門南側雕菩薩乘象(通高3.05米)和倚坐菩薩(高3.9米),門北側雕三頭四臂阿修羅(高3.1米)和交腳菩薩(高4米)。四壁上部和窟頂四坡均作浮雕,前帔薩埵那太子本生儲存尚完整,此外浮雕內容可辨的還有坐佛、飛天、蓮花、化生、佛塔等。窟門外兩側各雕一天王,高5.3米,經唐代修改。南石窟寺第1窟,高11米,寬18米,深13.2米,與北石窟寺第165窟相比,尺度略小,窟形和造像佈局大體相同,仍以7佛為主像,脅侍菩薩14身,前壁門兩側亦各有彌勒菩薩1身。窟頂四坡浮雕佛傳故事,現殘存樹下誕生、阿私陀佔像、尼拘陀樹、宮中娛樂、逾城出家、犍涉馬辭別、樹下思惟等畫面,窟門外雕2力士。

觀七佛是佛教禪觀的重要內容。七世佛與後繼的彌勒菩薩組成了第1與165窟的主題。兩窟時當北魏中期,窟規模巨集大,造像雄偉莊重,淳厚洗練而又兼有生動細膩,體現了由北魏早期粗獷健勁的作風向著晚期秀骨清像的過渡。在造像的模式上無疑受到龍門石窟的影響,但又有獨特的地方特色。兩窟比較,第1窟造像略顯清秀。兩窟佛、菩薩像,富有氣勢和力量的阿修羅,聰慧恬靜的乘象菩薩及其弟子、象奴,規模空前的浮雕薩埵那太子捨身飼虎故事和佛傳故事,都顯示了匠師的深厚功力。由於石質不宜作繁麗精細的裝飾雕刻,多注重於明快有力的人物造型,而以彩繪彌補裝飾的不足,可惜已大部脫落。

南石窟寺除第1窟外,僅殘存個別唐代窟龕,但也經過後代的改造。北石窟寺尚儲存北魏數窟,如中心塔柱式的北一窟,高4.9米,寬4.7米,殘深6.7米,屬北魏晚期。此外有西魏、北周、隋、唐、宋諸窟龕,其中唐代窟龕佔北石窟寺總數約2/3,並有顯慶元年(656)和四年、如意元年(692)、證聖元年(695)等紀年造像。

參考書目

《慶陽北石窟寺》,文物出版社,北京,1986。

《隴東石窟》,文物出版社,北京,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