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珍珠鳥》原文
馮驥才《珍珠鳥》原文
《珍珠鳥》是當代作家馮驥才於1984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描繪了在一叢綠意盎然、充滿生氣的吊籃裡的一隻鳥籠裡,一隻紅嘴小精靈在快樂地飛來飛去的圖景,譜寫了一曲人與動物之間的愛的頌歌,同時也間接表達了信賴也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準則這一寓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馮驥才《珍珠鳥》原文,歡迎閱讀!
馮驥才《珍珠鳥》原文
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我把它們養在一個竹條編的籠子裡。籠子裡有一團乾草,那是小鳥又舒適又溫暖的巢。有人說,這是一種害怕人的鳥。我把籠子掛在窗前。那兒有一盆茂盛的法國吊蘭。我讓吊蘭的長滿綠葉的藤蔓覆蓋在鳥籠上,珍珠鳥就像躲進幽深的叢林一樣安全,從中傳出的笛兒般又細又亮的叫聲,也就格外輕鬆自在了。陽光射進窗來,把吊蘭的一串串小葉照得如同碧玉。小鳥的影子就在這中間隱約閃動,看不完整,有時連籠子也看不出,卻見它們可愛的鮮紅小嘴兒從綠葉中伸出來。我很少扒開葉蔓瞧它們,它們便漸漸敢伸出小腦袋瞅瞅我。我們就這樣一點點熟悉了。
三個月後,那一團愈發繁茂的藤蔓裡邊,發出一種尖細又嬌嫩的叫聲。我猜到,是它們有了雛兒。我呢?決不掀開葉片往裡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好奇的眼睛去驚動它們。過不多久,忽然有一個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正是它們的雛兒!這個小傢伙能輕易地由籠子裡鑽出身。瞧,多麼像它的母親: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後背還沒有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一個蓬鬆的球兒。起先,這小傢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後就在屋裡飛來飛去,一會兒落在櫃頂上,一會兒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啄著書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會兒把燈繩撞得來回搖動,跟著又跳到畫框上去了。只要大鳥在籠子裡叫一聲,它立即飛回籠裡去。我不管它。就是開啟窗子,它最多隻在窗框上站一會兒,決不飛出去。漸漸地,它膽子大了,有時落在我的書桌上。
它先是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它,便一點點挨近,然後蹦到我的杯子上,低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我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它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出嚓嚓的響聲。我不動聲色地寫,默默享受著這小傢伙親近的情意。這樣,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塗了蠟似的、角質的小紅嘴,“嗒嗒”啄著我顫動的筆尖。我用手摸一摸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白天,它這樣淘氣地陪伴我;天色暗下來,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喚中,飛向籠子,扭動滾圓的身子,擠開那些綠葉鑽進去。有一天,我伏案寫作時,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筆不覺停了,生怕嚇跑它。
過了一會兒,扭頭看看,這小傢伙竟扒在我的肩頭上睡著了,銀灰色的眼皮蓋住眼睛,小紅腳剛好給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我輕輕抬一抬肩,它沒醒,睡得好熟!還咂咂嘴,難道在做夢?我筆尖一動,寫下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馮驥才《珍珠鳥》好詞:
茂盛 蓬鬆 細膩 斑斑駁駁 飛來飛去 蹦來蹦去
馮驥才《珍珠鳥》好句:
(1)“它們就像躲進深有的叢林一樣安全;從中傳出的笛兒伴又細又亮的叫聲,也就格外輕鬆zhi自在了。”
(2)“小鳥的影子就在這中間隱約閃動,看不完整,有時連籠子也看不出,卻見它們可愛的鮮紅的小嘴兒從綠葉中伸出來。”
(3)“它們便漸漸敢伸出小腦袋瞅瞅我。我們就這樣一點點熟悉了。”
(4)陽光從窗外射入,透過這裡,吊蘭那些無數指甲狀的小葉,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駁駁,生意蔥蘢。小鳥的影子就在這中間隱約閃動,看不完整,有時連籠子也看不出來,卻見它們可愛的鮮紅小嘴從綠葉中伸出來。起先,這小傢伙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後就在屋裡飛來飛去,一會兒落在櫃頂上,一會兒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啄著書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會兒把燈繩撞得來回搖動,跟著逃到畫框上去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作者簡介
馮驥才1942年出生於天津,中國當代作家、畫家、文化學者,在文學上為“傷痕文學”代表作家之一。他創作的文學作品題材廣泛,體裁多樣,有《鋪花的歧路》《雕花菸斗》等,同時他也出版過多種大型畫集,以其中西貫通的繪畫技巧與含蓄深遠的文學意境,被評論界稱為“現代文人畫的代表”。
《珍珠鳥》主題思想
此文是一首人與自然之間愛的頌歌。文中透過人鳥相親的細膩描寫和濃郁的詩意、深刻的哲理,不僅顯示出作者對自然、人生的摯愛之情,而且似乎令人感悟到大至宇宙、小至人間,一切美之所在的真諦。正如文章中所寫,由於有愛,作者格外認真地觀察著小鳥的一舉一動;另一方面,由於細心的觀察,進一步加深了作者對這天真的生靈的喜愛。文章中這種滿溢著愛意的描寫非常多,作者用輕盈活潑、疏密有致的筆觸給人們精心勾勒了珍珠鳥的形象,譜寫了一曲人與動物之間的愛的頌歌。作者將人的性靈賦予無知的小鳥。用輕盈活潑、疏密有致的筆觸給人們精心勾勒了珍珠鳥的形象,譜寫了一曲人與動物之間的愛的頌歌。結尾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閃耀著動人的思想光彩。不僅是人與動物,人與人之間也是如此。尊重對方的生存空間、思想空間,真正做到不以強凌弱、不以大欺小。有了信賴,無疑會使世界多一抹溫柔的色彩。
同時,作者說的是人鳥之間的關係,但文章的立意也並不侷限於此。此文著意描摹了生活,作者在所描寫的現實生活中又附麗了深刻的哲理,因此這篇生動雋永的散文便蘊含了很強的寓意。文章絲毫也沒有觸及現實生活,但誰讀了這樣的故事,都會情不自禁地想到:信賴也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準則。此文的真實立意在此,作品的高超巧妙也在此。
《珍珠鳥》寫作思路
“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一開篇,作者便用欣喜的語氣道出了自己的心聲,並以此奠定了全文的輕鬆基調。通讀全篇,讀者始終被作者的筆牽引著,被人對動物的關愛之情籠罩著,與作者一起悉心體察著這可愛又怕人的鳥的一舉一動。
在關愛之情的驅使下,“我”主要為小鳥兒做了兩件事:第一,雖然小鳥兒已經有了“舒適又溫暖的巢”,但“我”仍舊精心為它重新加工、佈置了一個幽靜、安全的居室,並按時給它們添食加水;在溫馨和諧的環境中開始新生活的小鳥“輕鬆自在”的叫聲,也許就是它對主人的感謝。第二,“我”按捺自己的'好奇心,決不因為所謂的喜愛而輕易打擾小鳥兒的生活;在以後的日子裡小鳥對“我”的逐漸親近就是對這份愛的最好回報。
“怕人”是珍珠鳥的突出特點,作者把這一點放在前面說,為全文的立意找到了根基。鳥兒由“怕人”到“信賴”人,是文章的敘事線索,在這條線索的牽引下,文章交代了“我”對鳥兒的愛護和尊重,交代了鳥兒由“膽小──漸漸膽大──開始親近我──完全相信我”的變化過程,交代了作者內心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圍繞描寫物件的特點立意,使文章結構緊湊,脈絡清晰。
最後,作者以“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結束全文,可說是水到渠成。是信賴創造美好,是自由、寬容培育了信賴,這便是人們讀此文後的結論。
另外,從文章結構上看,此文以雛兒降生為限,可把全文分為兩部分。之前,作者充分記述了以吊蘭垂蔓為裝飾的溫暖的鳥巢,描繪很細,為後文奠基,然相比之下,仍是寫意。之後,作者以工筆擬人的筆觸寫了雛兒,寫了小鳥與“我”的情感交融,描繪微妙細膩,其聲在耳,其形在目,其情在心。雛兒那天真的神態,愉快的跳躍,……十分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我”已經對“小傢伙”已是舐犢情深了。兩個部分,思路分明。
《珍珠鳥》藝術特色
讀著《珍珠鳥》,不由想起了古代一些詩人的詩篇。南朝江總對自家樑上的小燕愛如子女,曾以他芳豔之筆,細細勾畫出小燕的活潑之態:“二月春暉暉,雙燕理毛衣。銜花弄藿蘼,拂葉隱芳菲。或在堂間戲,多從幕上飛……”(《燕燕于飛》)小燕銜泥弄草,拂葉啄花,出入廳堂,扯動簾帷,活像自家頑皮的兒童,人鳥之間非常和諧、信任。人的存在,使鳥兒有了依託,鳥的存在,給人的生活平添了許多情味。南宋詩人陸游有一首著名的《詠燕》詩,與江總詩有異曲同工之妙:“初見梁間牖戶新,銜泥已復哺雛頻。只愁去遠歸來晚,不怕飛低打著人。”小燕那麼喜愛家園、依戀巢穴,同主人的善意與親愛不無關係吧。與鳥兒建立起深厚情誼的莫過於唐代大詩人杜甫了:“門外鸕鷀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自今以後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三絕句》)詩人與鸕鷀初次相遇,便很快取得諒解與信任,進而成為須臾不離的朋友。秦韜玉筆下的燕子,與主人不僅相互信賴,而且相互體貼:“不知大廈許棲無?頻已銜泥到座隅。曾與佳人並頭語,幾回拋卻繡工夫。”(《燕子》)燕子並沒徵得主人的同意便銜泥築巢了,因為它清楚地記得,昔年它與佳人在此並頭相偎,軟語呢喃,多少回惹得她目注神移,拋卻繡工,燕與人靈犀相通,融為一體。
大凡真正的文學家,大都熱愛世界,熱愛人生,熱愛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一草一石,乃至一花一木、一鳥一蟲。馮驥才對珍珠鳥的喜愛,與杜甫、陸游等大抵是一脈相通的。《珍珠鳥》雖是散文,但其盎然詩意並不亞於詩篇。那細膩的筆觸、綽約的文姿、委婉的風格、清雅的格調,處處洋溢著濃郁的詩意,直若一首動人的抒情詩。且看作者對人鳥相親的一段描寫:“它先是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它,便一點點挨近,然後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我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它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出‘嚓嚓’響。”接下來,見主人如此友善,便“索性用那塗了蠟似的、角質的小紅嘴,‘嗒嗒’啄著我顫動的筆尖……”最後,“這小傢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這親暱之情,友愛的善意,來自作者崇高的情感和理想。而作者的理想,卒章顯其志,這就是篇末那句意義深邃的話:“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文章輕柔婉約,卻也波瀾跌宕。開篇說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鳥,於是竹籠高懸,吊蘭遮掩,添水加食都不敢睜大眼睛驚動它們,結果,小鳥由怕人到喜人、近人、親人、愛人,最後簡直與人融為一體。其間暗呈跌宕之姿。篇首寫朋友送來一對珍珠鳥,自己倍加珍愛、精心照料,似乎是寫這一對,然而寥寥幾筆過後,一隻小珍珠鳥誕生了,重彩濃墨便落到雛鳥身上,它的父母不過起了鋪墊作用。這小雛的無賴、天真遠勝過它的父母,對它的描繪,筆觸益發輕盈活脫,這不僅使文章疏密有致、濃淡相宜,而且色彩斑斕,呈現跌宕變幻的景象,使人讀來興味益濃。
馮驥才《珍珠鳥》讀後感
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鳥,我有幸也飼養過,我懂他怕人的習性。讀完馮驥才的《珍珠鳥》,我感受的人與自然和諧的過程。《珍珠鳥》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溫馨的畫面,讓我這個有過珍珠鳥飼養經驗的人倍感親切,也讓我對於信賴陷入深深的思考。
馮驥才描寫珍珠鳥怕人的特徵,尤其能引起我的共鳴。珍珠鳥是一種很小鳥,畏強光,不善於飛行,最大的特點就是怕人。不管幹什麼,你都不能驚動它們,餵食也好,添水也好,你要特別小心,不然它們會到處亂飛亂撞,聽說有人養的珍珠鳥因撞籠子而死的。作者深知珍珠的特點,很少去撥開葉蔓去看他們,可以說對珍珠鳥形成了初步的信賴。花了3個月的時間,兩隻珍珠鳥孕育出了雛鳥了,可以聽到嘰嘰喳喳的叫聲,作者內心是喜悅的,但還是忍住好奇。終於雛鳥邁出了飛出籠子的第一步,從只在籠子四周活動,到屋子裡飛來飛去,到落在作者的書桌上啄筆尖任作者撫摸,到最後飛到肩膀上打盹。這一系列的變化說明了珍珠鳥對作者信賴的點點變化。很明顯,作者最後已經取得了全部的信賴。因為作者給與了這些小生命足夠的空間和尊重,短短的幾個月形成信賴關係,才出現鳥和人的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反觀我們人類呢?
隨著人類社會不斷進步,人與人之間的信賴關係卻發生了極大地退步,人跟人之間的相處變得很表面,很難走到對方心裡去,很難取得對方的信賴。這到底是為什麼?因為我們社會越來越功利了,失去了很多傳統美德,比如信任。看待事情都帶著堤防的心態,老太太摔倒在馬路上,沒有人敢去扶說明這個社會問題。信任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沒有了信任,一切都無從談起,我們應該捫心自問。做人誠實,待人真誠都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我們永遠都不應該忘記。
馮驥才《珍珠鳥》讀後感
所謂的信賴是什麼?信賴是友誼天長地久的標誌;信賴是建立友誼橋樑的建築師;信賴是我們的家園充滿和諧的氣息。信賴雖不是金錢,但它比金錢還寶貴,因為它能使人與人之間變得理解與寬容。
在《珍珠鳥》中,有一隻膽小的鳥在與作者真誠的相處中,鳥變得開始信任作者,把作者當作朋友,於是膽子漸漸大了起來。最後竟然趴在作者的肩上睡著了。
這正如日本小說家小路篤所說:“友誼之花是開在互相理解、互相信賴的土地上。”
記得在一次下著不大但也不小的雨,在我回家的路上發現一隻有著藍色的瞳孔、全身白色、虛弱的趴在地上的可憐小貓,它的腿受傷了。我就特別小心翼翼地抱起它一路慢慢走回家,回到家後幫他包紮了傷口並照顧了一段時間。那段時間的開端,它很怕生,我也沒經常去看它,後來他慢慢走出了它一直待著的小屋子,開始接觸陌生人,性子也逐漸變得大膽起來。後來竟能和我一起玩耍。經過這件事讓我懂得了一些道理,人與人或動物應多相處,多信賴,這樣也許會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這讓我想起《三國演義》裡面的故事,一次關羽在戰鬥中不小心中了有毒的箭,關羽信賴的神醫華佗毫不猶豫地伸出援手幫關羽療傷。然而,同樣是請華佗看病的曹操卻懷疑華佗存有異心想加害於他,不相信華佗的話,還把華佗給殺害了。沒過多久,曹操因沒有治病而死去。
由此可見,我們不僅要信賴他人,也要讓他人信賴自己,正如《珍珠鳥》裡的這隻小鳥,只有互相信賴才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