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洛拉石窟

[拼音]:Liu Zongyuan

中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祖籍河東解縣(今山西永濟縣),世稱柳河東。因貶官柳州(今屬廣西),又稱柳柳州。唐德宗貞元九年(793)中進士,後任祕書省校書郎。貞元十四年第博學巨集辭科,授集賢殿書院正字,後又任藍田尉,監察御史裡行。唐順宗貞元二十一年(805),與劉禹錫等一起參加王叔文革新集團,任禮部員外郎。革新失敗,被貶為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司馬。10年後改貶為柳州刺史,4年後卒於柳州。

柳宗元的著作,自劉禹錫編纂《河東先生集》後,歷代版本不絕,主要有《四部叢刊》本,1979年中華書局新印本《柳宗元集》。柳宗元的主要哲學著作有:《天說》、《天對》、《答劉禹錫天論書》、《非國語》、《封建論》、《真符》等。

柳宗元為了“救世之謬”,發憤鑽研經史諸學,“讀百家書,上下馳騁”,以“立仁義,裨教化”。他繼承以往的氣說,認為天地未形成前,惟有元氣存在;天地既分之後,元氣則居於天地中間。“彼上而玄者,世謂之天;下而黃者,世謂之地;渾然而中處者,世謂之元氣;寒而暑者,世謂之陰陽。”“天”如同草木果蓏等自然物一樣,沒有意志。柳宗元反對流行的神學天命論思想,謂“古之所以言天者,蓋以愚蚩蚩者耳”。他在荀況“天人之分”的思想基礎上,強調天人“各行不相預”,認為人的吉凶禍福、社會的興衰治亂,都非“天”能主宰,“功者自功,禍者自禍”,要變禍為福,是“在我人力”。柳宗元還認為,歷史的發展,既非天意決定,也非聖人的意志所能左右,決定的因素是“生人之意”,即人民的意願和物質需求。國家興衰、朝代的更替不取決於天,而取決於人,取決於政治是否清明,他說:“受命不於天,於其人;休符不於祥,於其仁。”他提出了關於“勢”的觀點,即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客觀必然趨勢。在他看來,天子分封制度的產生,“非聖人意也,勢也”;郡縣制之取代分封制,乃是歷史的必然。這是一種進化的歷史觀。柳宗元不反對佛教,認為佛教“往往與《易》、《論語》合”,“不與孔子異道”。他從佛教“有以佐世”的觀點出發,主張“統合儒釋”。

學術界對於柳宗元哲學思想的評價,一直存在不同意見。有的認為天人關係問題是唐代哲學鬥爭的主要問題,而柳宗元作了唯物的說明,由此而肯定柳宗元的地位可與荀況、王充和範縝相比;有的則認為柳宗元的天人學說並未達到荀況的水平。在評價柳宗元與佛教的關係問題上,有 3種看法:

(1)認為柳宗元雖主張“統合儒釋”,但不影響其哲學思想的唯物主義性質;

(2)認定柳宗元的哲學思想帶有折衷主義色彩;

(3)斷言柳宗元是虔誠的佛教信徒,其哲學思想本質上是唯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