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善寺
[拼音]:Li Fangying
中國清代畫家。揚州八怪之一。字虯仲,號晴江,別號秋池、抑園等。通州(今江蘇省南通市)人。父李玉,官至福建按察使。雍正七年(1729)李方膺隨父進京,蒙雍正皇帝特旨將他以諸生授樂安縣(今山東省廣饒縣)令。赴任不久,適逢水患,不及請示回報,即自主動用官倉糧食賑濟災民,險被丟官。十二年調任蘭山縣(今山東省臨沂市)知縣。時河東總督王士俊推行開墾荒地,李方膺以為“虛報則無糧,加派則病民”,抗拒不執行,因而被捕下獄。后王士俊敗露,始獲釋復官,先後任潛山縣令、代理滁州知州、合肥(三地今均屬安徽省)縣令。乾隆十六年(1751)受誣告被罷官。李方膺為官清正,體恤民情,深受百姓愛戴。罷官後借居南京項氏園,以賣畫為生。二十年以疾歸裡,卒於家。李方膺長於繪畫,早年受二兄李方韓及友人丁有煜等影響,曾畫過山水、人物及雜花等,後來則多畫梅、蘭、竹、菊及松樹等。與李鱓、金農、 鄭燮等往來友善,畫風互相影響。在創作上,他極力主張在師法自然和傳統的基礎上自立門戶,以創造出自己的獨特風格。曾有一首題自畫梅花詩寫道:“鐵幹銅皮碧玉枝,庭前老樹是吾師。畫家門戶終須立,不學元章(王冕)與補之(揚無咎)”。他性愛梅花,家鄉居室命名為“梅花樓”,到滁州代理知州,首先打聽歐陽修手植梅花所在,自往再拜於花下。所畫梅花獨具特色,筆法蒼勁老厚,剪裁極其簡潔,表現出一種寧折不彎的倔強性格,如其為人。畫竹,著重寫意,不拘形似,所作《風竹圖》(南京博物院),以禿筆畫葉,縱橫塗抹,著力於刻畫風雨飄蕭中竹之神態。《游魚圖》(故宮博物院)生動活潑,用筆洗練,詩、書、畫三者結合,相得益彰,恰到好處。著作有《梅花樓詩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