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罪
[拼音]:Liening
[英文]:ΒладиΜирИльичЛенин (1870~1924)
蘇聯共產黨和蘇維埃國家的締造者和領袖、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列寧主義理論體系的創立者。1870年4月22日生於俄國辛比爾斯克(今烏里揚諾夫斯克)。1887年進入喀山大學法律系學習,後因參加革命學生集會被捕和被流放。次年回到喀山,加入當地一個馬克思主義小組。1889年列寧隨家遷居薩馬拉(今古比雪夫),在那裡,以優異成績通過校外大學畢業考試,並組織了馬克思主義小組。1893年到彼得堡。1895年,列寧把彼得堡所有馬克思主義工人小組統一為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協會。同年12月被捕。1897年2月被流放到西伯利亞。1900年流放期滿,不久到慕尼黑,創辦《火星報》。1905年列寧參加了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革命失敗後,於1907年再度出國。1917年4月列寧從瑞士回到彼得格勒,隨後領導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革命勝利後,列寧當選為第一屆人民委員會主席。1924年1月21日在莫斯科病逝。
列寧在領導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堅持和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列寧認為,唯物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理論基礎,是科學的一般社會學理論。K.馬克思以前的社會學家在社會認識上往往陷入歷史唯心主義,其根本原因在於把人們有意識的活動看作是社會生活和全部歷史的基礎,他們至多隻能蒐集片斷的未加分析的事實,描述歷史過程的個別方面,不能科學地揭示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思想就是把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看作是自然歷史的過程。它從一切社會關係中劃分出生產關係,並把它當作決定其餘一切關係的基本的原始的關係。諸種生產關係的總和組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藉以建立的、且有一定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唯物史觀另一基本思想是它的階級鬥爭理論,這個理論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個人活動的社會根源。個人在每個社會經濟形態範圍內的活動,表現為無限多樣因而似乎不能加以任何系統化的活動,在唯物史觀中得到了綜合,被歸結為一些有共同利益的階級的活動,階級的鬥爭決定著社會的發展。這就消除了以往社會學的根本缺陷:只考慮人們活動的思想動機,沒有進一步探討產生這些動機的物質原因,沒有解決個人的有意識活動由什麼社會環境決定以及歷史中是否存在可重複性即規律性等問題。
列寧一貫重視社會學方法論的研究。他多次強調馬克思的社會學同時依據唯物史觀和辯證法。認為應當全面地、完整地研究社會生活:既要分析經濟方面,又要考察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要把社會看作處於多種多樣的相互聯絡中和不斷髮展中的活的機體;不能只是記錄過去和現在的社會現象,應該深入揭示各種社會規律,並把它們歸結為完整的體系。他認為社會學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不要忘記基本的歷史聯絡,要研究某種現象在歷史上怎樣產生,在發展中經歷了哪些主要階段,並根據它的發展去考察現在的狀況。他在《統計學和社會學》(1917)一文中指出,必須毫無例外地掌握與所研究的社會問題相關的事實的全部總和,而不是抽取個別的例子,以便根據這些事實建立一個可靠的基礎,來確定全部歷史現象的客觀聯絡和相互依賴關係。
列寧認為在社會學研究中黨性原則佔有重要地位。他一方面認為徹底的唯物主義本身包含著黨性,另一方面又主張無產階級黨性必須建立在科學性的基礎上,堅持“把嚴格的和高度的科學性同革命性結合起來。”
列寧還詳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預測功能。他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為社會學預測的科學性奠定了可靠的基礎;嚴格遵循唯物辯證法各項原則是實現社會學科學預見的重要保證;科學的社會預測具有相對性,它只能指示未來發展過程的本質和一般方向、主要特徵和基本結果,不能提供未來事變的全部個性和具體細節;隨著實踐的深入和理論的發展,一般社會預測應該不斷地得到修正和具體化。
列寧在與第二國際B.伯恩斯坦的修正主義及其在俄國的變種的鬥爭中,在反對俄國以H.K.米哈伊洛夫斯基為代表的主觀主義社會學的鬥爭中,深入細緻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一般原理,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發展掃清了理論障礙。同時,他還高度重視具體的經驗社會學研究在解決實際社會問題和科學管理社會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十月革命後,列寧多次強調要對社會各個領域實施廣泛深入的具體社會學研究,以使蘇維埃政權的各項社會政策具有科學的實際依據。列寧的科學和革命實踐活動,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