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子顯(487~535)

[拼音]:Puxijin

[英文]:АлександрСергеевичПушкин (1799~1837)

俄國詩人。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者和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建立者。1799年6月6日誕生在莫斯科一個貴族地主家庭。父親當過禁衛軍軍官,母親是“彼得大帝的黑奴”漢尼拔的孫女。伯父瓦西里·普希金是詩人。當時著名作家如卡拉姆津、德米特里耶夫、茹科夫斯基、維亞澤姆斯基等和普希金一家常有交往。普希金童年時由法國家庭教師管教, 8歲時就開始用法文寫詩;同時又從保姆那裡學到豐富的俄羅斯人民語言,並熱愛民間文學和詩歌。

1811年,普希金隨伯父去彼得堡,進入為貴族子弟新辦的皇村學校。1812年衛國戰爭激起他的愛國熱情。他所結識的一些後來成為十二月黨人的禁衛軍軍官,特別是恰達耶夫,對他有很大的影響。他從拉季舍夫和法國啟蒙主義者的著作中接受了進步的自由思想。普希金在學生時代就從事寫作,流傳下來的他最早的詩是情詩《贈娜塔利亞》(1813)。1814年他的《致詩友》一詩發表在《歐羅巴導報》上。1815年初學校舉行公開考試,他當眾朗誦《皇村回憶》(1814)一詩,老詩人傑爾查文極為讚賞,認為他“就是將來要接替傑爾查文的人”。1816年普希金加入代表文學新傾向的“阿爾扎馬斯社”,反對保守的“俄羅斯語言愛好者座談會”。1817年從皇村學校畢業,以十品文官銜到外交部任職。1819年參加與十二月黨人祕密組織“幸福同盟”有聯絡的文學團體“綠燈社”。1817至1820年根據民間故事和傳說,用豐富的人民語言寫成第一部長篇敘事詩《魯斯蘭和柳德米拉》,向貴族傳統文學提出挑戰,被看作是俄國詩歌轉變的開始。這個時期普希金繼承拉季舍夫的傳統,寫成《自由頌》(1817)和歌頌自由、抨擊農奴制、充滿革命激情的詩篇《致恰達耶夫》(1818)、《鄉村》(1819)等,還針對沙皇當局寫了不少諷刺詩。這些詩章以手抄本流傳甚廣,影響很大。因此,他實際上已成為解放運動的代言人。亞歷山大一世曾決定把他流放西伯利亞,後來以調動職務為名流放南俄。

1820年5月,普希金在南下途中患病,遇見衛國戰爭英雄拉耶夫斯基將軍一家,隨同他們到高加索和克里米亞等地旅行和療養,9月抵達比薩拉比亞的基什尼奧夫。這時歐洲革命運動和俄國農民起義都有新的發展。同時他又見到達維多夫、拉耶夫斯基、奧爾洛夫、彼斯捷利等十二月黨人。所寫《短劍》(1821)一詩,號召用革命行動殺死暴君。他的早期浪漫主義長篇敘事詩《高加索的俘虜》(1820~1821)、《強盜兄弟》(1821~1822)、《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1821~1823)等,均寫於這個時期。1823年5月在敖德薩開始寫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第1、2兩章。由於歐洲和俄國的反動勢力逐漸加強,個人遭遇也有置身囹圄之感,他的思想和作品中一度出現過懷疑和悲觀的情緒(如1823年寫的《荒野裡的播種自由的人》、《波浪,誰能阻擋你們》等詩)。

1823年普希金從基什尼奧夫調往敖德薩,受到敖德薩總督沃朗佐夫的監視和誣陷,次年7月底被押解到普斯科夫省他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交地方當局和教會監視,前後有兩年之久,只有童年時的老保姆陪伴著他。他寫成長詩《茨岡》(1824)、《葉甫蓋尼·奧涅金》的重要部分第3至6章、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和詩體小說《努林伯爵》(均1825)。

1825年12月,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次年9月新沙皇尼古拉一世赦免了普希金,召他到莫斯科,表示將親自審查他的作品。普希金在莫斯科仍受憲警監視。他曾對沙皇採取妥協態度,希望尼古拉一世致力於社會改革,重視國民教育,效法彼得大帝,成為“開明與寬容的君主”,但他同時力求保持獨立的見解。他和流放的十二月黨人仍有密切的思想聯絡。這時期他寫的關於十二月黨人的詩篇,如《致西伯利亞的囚徒》(1827)、《阿里昂》(1827),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氣氛和進步人士的情緒。由於當局追究他在南俄時寫的嘲笑基督聖胎的反宗教的長詩《加甫利里亞德》(1821),他曾感到有被終身囚禁的危險(《預感》,1828)。1828年寫成以彼得大帝的武功為題材的長篇敘事詩《波爾塔瓦》(1828)。同年12月他結識了公認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岡察羅娃。次年5月求婚未成,他就動身前往高加索。這正是俄土戰爭時期,他在部隊裡見到不少老同學,後來寫成《阿爾茲魯姆旅行記》和一些描寫高加索的抒情詩。

1830年回到莫斯科後,普希金參加了詩人傑利維格主編的《文學報》的工作。5月他和岡察羅娃訂婚。9月去下諾夫哥羅德辦理接受他父親在波爾金諾村的領地的手續。正巧這時伏爾加流域瘟疫流行,交通封鎖,他在波爾金諾村羈留達3個月之久。這是他的創作高潮時期,後來被文學史家稱為“波爾金諾的秋天”。他完成了《葉甫蓋尼·奧涅金》最後兩章,寫出敘事詩《科洛姆納的小屋》,《別爾金小說集》(包括《射擊》、《暴風雪》、《棺材匠》、《驛站長》和《村姑小姐》等)和《吝嗇的騎士》、《莫扎特和薩列裡》、《石客》、《瘟疫流行時的宴會》等 4部小悲劇,童話詩《神父和他的長工巴爾達的故事》以及抒情詩多首。

1831年2月普希金與岡察羅娃結婚,5月遷居彼得堡,仍在外交部供職。他的夫人經常出入上流社會和舞會。普希金奉命編輯有關彼得大帝的史料。當他在檔案處研究文獻時,被18世紀的農民起義領袖普加喬夫的事蹟所吸引,於1833年8月前往奧倫堡一帶,訪問與起義有關的地點。同年10月重到波爾金諾村,寫成《普加喬夫起義史》和以彼得大帝為題材的長篇敘事詩《青銅騎士》、中篇小說《黑桃皇后》。此外他還寫了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死公主和七個勇士的故事》,中篇小說《杜布羅夫斯基》(1832~1833)和關於普加喬夫起義的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1836)。

1833年11月普希金回到彼得堡。尼古拉一世為了讓岡察羅娃能出入宮廷舞會,賜給普希金一個“宮廷近侍”的職務。普希金年已35歲,被迫處在一群青年侍從當中,他感到屈辱,曾氣憤地說:“我可以做一個臣民,甚至做一個奴隸,卻永遠不願做個臣僕和弄臣,哪怕就是在上帝那裡。”這時,俄國的命運仍是他注意的中心,他準備寫彼得大帝時期的歷史。但他在貴族中受到敵視,他的天才不為人所理解,不少人仍把他看成20年代時期的浪漫主義詩人。

1834年法國波旁王朝的亡命者喬治·丹特斯男爵來到彼得堡,在俄國禁衛軍騎兵團供職。他很快就追求岡察羅娃。1836年4月普希金創辦《現代人》雜誌。同年11月初他接到幾封匿名信,對他進行侮辱和攻擊。為了維護自己的榮譽,他向丹特斯要求決鬥。決鬥於1837年2月8日舉行。普希金身受重傷,10日逝世。報上刊出這個噩耗時說:“俄羅斯詩歌的太陽殞落了。”彼得堡數萬人到普希金的住宅弔唁。年輕詩人萊蒙托夫寫的《詩人之死》一詩,立即以手抄本傳遍彼得堡和俄羅斯,成為反對沙皇統治的檄文。當局害怕普希金的葬禮引起事端,在黑夜裡把他的棺柩從舉行葬禮的教堂運走,送到距離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不遠的聖山修道院埋葬。

普希金具有多方面的才華。作為詩人,他一生寫了800 多首抒情詩和十幾篇敘事詩,運用了各種形式和韻律。1813至1817年在皇村學校時,普希金寫了 120多首詩,另有兩篇長詩未能完稿。這些作品多半以愛情、自然、遊樂為內容,帶有模仿性質。但這時他已在吸收前人和當代詩歌的經驗,逐步打破陳規,為他的詩歌創作建立了基礎。1817至1820年在彼得堡任職時開始走上有獨創性的道路,《自由頌》、《童話》(1818)和《致恰達耶夫》等詩,表明他對沙皇暴政的憎惡和對自由的渴望。1820至1824年,是普希金流放南俄的時期,也是他的浪漫主義詩歌的全盛時期。他本人也承認受到拜倫的影響:“因為拜倫而發了狂。”《高加索的俘虜》、《強盜兄弟》、《巴赫切薩拉伊的淚泉》和《茨岡》等詩歌頌個性自由,對當時的社會制度進行猛烈抨擊,描繪了南俄的美麗景色和風土人情(如高加索的山民和比薩拉比亞一帶茨岡人的生活),特別是反映出了人們的思想感情。《茨岡》是普希金最後一部浪漫主義敘事詩,但人物性格同社會的關係比較明確,環境的描寫合乎實際,因此已帶有現實主義成分。他被幽禁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兩年當中,寫過一些優美的抒情詩,其中尤以《致凱恩》(“我記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為最有名。

從1825年起,用普希金的話來說,他走上了“現實的詩人”的道路。30年代初期起,他的作品中的現實主義得到進一步發展。《酒神祭歌》(1825)、《先知》(1826)和《致詩人》(1830)等詩,都寫出了他對詩歌的觀點。他認為詩人應該象先知一樣,“要走遍陸地和海洋,用語言去把人們的心靈燒亮”。婚後,他寫詩漸少,偏重於散文和研究著作,但他逝世前半年寫的《紀念碑》(1836),卻成為他一生詩歌創作的總結和遺囑。他預言“我的名聲將傳遍整個偉大的俄羅斯”;“我將長遠為人民敬愛,因為我曾用詩歌,喚起人民善良的感情,在這殘酷的時代,我歌頌過自由,並且為那些倒下去了的人們,祈求過寬恕和同情”。普希金的後期長篇敘事詩多取材於歷史,如以波爾塔瓦戰役為背景的《波爾塔瓦》和以彼得堡水災為背景的《青銅騎士》,都描寫了彼得大帝的形象。在《青銅騎士》中,詩人指出,彼得大帝時代的專制制度在俄國的發展上雖然起過促進作用,後來卻變成了反對人民、阻撓進步的障礙。普希金最重要的詩作是《葉甫蓋尼·奧涅金》,這也是俄國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全詩現存 8章,1823至1831年間陸續寫成,採用的是普希金特有的“奧涅金體”十四行詩的形式。全詩以青年貴族奧涅金和女地主拉林娜的長女塔吉雅娜、詩人連斯基和拉林娜的次女奧爾加的戀愛故事為主線,其間穿插了奧涅金和連斯基的爭吵、決鬥和連斯基的被殺,一直寫到奧涅金漫遊歸來再向已婚的塔吉雅娜求愛而遭到拒絕為止。奧涅金對上流社會感到不滿,但又是這一社會的產物。他遠離人民,精神空虛,生活缺乏目的。批評家們指出,奧涅金是“他所處的環境中的多餘的人”,是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所謂“多餘的人”的典型。作者認為奧涅金的懷疑和冷漠,連斯基的理想主義的熱情,都無補於當時的實際。女主人公塔吉雅娜才是普希金塑造的一個最為動人的形象,具有俄國人民的精神豐富、道德純潔和堅忍剋制等特點。

普希金寫了幾部詩劇,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 主人公沙皇戈都諾夫由於篡奪王位的罪行,受到良心譴責,得不到人民支援,最後釀成悲劇。劇中描繪了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俄國各社會階層和政治鬥爭,指出皇權與人民的關係問題,表現了人民在歷史上的巨大作用。但寫成後被沙皇禁止出版,並建議改寫成“司各特式的歷史小說”。

普希金從童年起就喜愛民間故事,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居住時曾收集並加以整理。他的童話詩如《沙皇薩爾丹的故事》、《漁夫和金魚的故事》,內容生動,語言優美;還有些童話詩具有更深刻的意義,如《神父和他的長工巴爾達的故事》諷刺神父的貪婪和愚昧,《金雄雞的故事》抨擊統治者的暴虐和好戰。這些童話詩已成為俄國文學中的珍寶,至今仍為兒童和青少年所喜愛。

小說也是普希金的創作的重要部分。《別爾金小說集》是俄國短篇小說的典範,其中《驛站長》以深厚的同情描寫了平民階層的“小人物”的生活和命運,《戈留興諾村的歷史》以諷刺筆法描繪了農奴制度的黑暗。中篇小說《杜布羅夫斯基》表現地主的專橫和農民的不滿,但主人公是進行孤獨反抗的個別貴族。《黑桃皇后》描寫彼得堡上流社會的賭徒生活,主要人物蓋爾曼身上集中了堅強的意志和貪財的野心,表明資本主義時期行將到來。《上尉的女兒》則以廣闊的圖景描寫俄國曆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即普加喬夫起義,創造出了體現人民的力量和智慧的起義軍領袖的形象。

普希金還留下許多政論、文論和書信等。

普希金的重大貢獻,在於建立了俄羅斯文學語言,確立了俄羅斯語言規範。屠格涅夫說:“毫無疑問,他創立了我們的詩的語言和我們的文學語言。”普希金的同時代人和好友果戈理也曾說:“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馬上就會突然想起這是一位俄羅斯民族詩人……。他象一部辭書一樣,包含著我們語言的全部寶藏、力量和靈活性。……在他身上,俄羅斯的大自然、俄羅斯的靈魂、俄羅斯的語言、俄羅斯的性格反映得那樣純潔,那樣美,就象在凸出的光學玻璃上反映出來的風景一樣。”

在俄羅斯文學史上,普希金享有很高的地位。別林斯基在著名的《亞歷山大·普希金作品集》一文中指出:“只有從普希金起,才開始有了俄羅斯文學,因為在他的詩歌裡跳動著俄羅斯生活的脈搏。”赫爾岑則說,在尼古拉一世反動統治的“殘酷的時代”,“只有普希金的響亮遼闊的歌聲在奴役和苦難的山谷裡鳴響著:這個歌聲繼承了過去的時代,用勇敢的聲音充實了今天的日子,並且把它的聲音送向那遙遠的未來”。岡察洛夫稱“普希金是俄羅斯藝術之父和始祖,正象羅蒙諾索夫是俄羅斯科學之父一樣”。普列漢諾夫、盧納察爾斯基、高爾基等人對普希金也有所論述。高爾基曾指出:“普希金的創作是一條詩歌與散文的遼闊的光輝奪目的洪流。”“此外,他又是一個將浪漫主義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奠基人;這種結合……賦予俄羅斯文學以特有的色調和特有的面貌。”

普希金的作品被俄國著名的藝術家編成歌劇、舞劇,改編成話劇、兒童劇和攝成電影。他的詩歌被譜成歌曲,流傳至今。在蘇聯,普希金的研究形成為“普希金學”。蘇聯科學院俄羅斯文學研究所(又名“普希金之家”)是收藏普希金的私人藏書、手稿和研究普希金的中心。多年來,如魏列薩耶夫(編有《普希金在生活中》兩卷)、莫扎列夫斯基(著有《普希金》)、齊亞甫洛夫斯基(編有《普希金生活與創作年譜》)、托馬舍夫斯基(著有《普希金》兩卷)、勃拉戈依(著有《普希金的創作道路》兩卷)、梅拉赫(著有《普希金及其時代》)等著名的普希金學者,對普希金研究都作出了很多貢獻。俄羅斯文學研究所編輯了17卷本《普希金全集》 (1937~1959) 、《普希金研究與資料》、《普希金委員會會刊》(多冊)和《普希金語言辭典》( 4卷,1956~1961)等。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建有普希金博物館,列寧格勒有普希金故居紀念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和附近的三山村以及普希金安葬地聖山修道院,已改為普希金文物保護區。

偉大的革命導師們非常熱愛普希金的作品。馬克思在50多歲時學習俄語,懷著很大的興趣閱讀普希金的作品。恩格斯曾把《葉甫蓋尼·奧涅金》個別章節譯成德文。列寧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時,據他的夫人克魯普斯卡婭回憶,在帶去的文學作品中,列寧“最喜愛的是普希金”。

史料表明,普希金讀過不少有關中國的書籍,對中國人民懷有深厚的興趣和感情。1830年1月他曾請求沙皇當局,允許他隨同派往中國的使團訪問中國,但遭到拒絕。普希金在20世紀初即已被介紹到中國來。中國翻譯的第一部俄國文學作品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上尉的女兒》,中譯書名為《俄國情史,斯密士瑪利傳,又名花心蝶夢錄》(1903)。普希金的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大部分已有中譯,有些作品甚至有幾種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