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厴草
藥材名稱:雞眼草
名稱出處:《救荒本草》
概況
異名:掐不齊(《救荒本草》),人字草(《本草求原》),斑珠科、公母草(《植物名實圖考》),白斑鳩窩(《四川中藥志》)、鋪地龍(《湖南藥物志》),紅骨丹(《福建中草藥》)。
基源:雞眼草為豆科雞眼草屬植物雞眼草的全草。
原植物:雞眼草Kummerowia striata(Thunb.)Schindl.(Hedysarum striatum Thunb.),又名鋪地龍(湖南)、三葉人字草(廣西)、白斑雞草(四川)。
歷史:本品為中國傳統中草藥。歷代諸家本草、藥志有大量記載。其中名多達30以上。始見於《救荒本草》,稱本品為“掐不齊”,以其葉用指甲掐之作劐(掐)不齊故名。生荒野中,塌地生,葉如雞眼大,似三葉酸漿草而圓。又似小蟲兒臥單葉而大。結子小如粟粒,黑茶褐色,味微苦,氣與槐相類,性溫。以上記載,該為本品。
形態: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莖平臥或直立,長5~40cm,莖和分枝被白毛。3出掌狀複葉互生;托葉宿存,膜質;小葉3,倒卵形,倒卵長圓形或長圓形;長0.5~2.2cm,寬0.3~0.8cm;基部近圓形或廣楔形,先端渾圓,稀微凹,有細刺尖;葉脈羽狀,沿中脈被白毛。花1~3,稀5;小苞片2~4,著生於花梗關節下,花萼鍾狀,帶紫色,萼齒5;花冠淡紫紅色,比萼約長1倍,旗瓣橢圓形,有爪,基部有耳,龍骨瓣比旗瓣稍長或近等長,翼瓣比龍骨瓣短,均具深紅色斑點。莢果扁,卵圓形,長約0.4cm,表皮具網紋,被細短毛。先端具喙,無柄。種子1,黑色,具棕色斑點。花期7~9月,果期9~10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467頁.圖2664)
生境與分佈:生於向陽山坡、路旁、砂質草地、林中及水邊。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和西南。原蘇聯、朝鮮、日本亦有。
生藥
採集:7~8月採收全草,晒乾或鮮用。
化學性質
莖、葉含染料木素、異葒草素、異槲皮甙、異牡荊素、山柰酚、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槲皮素、β-谷甾醇及胡蘿蔔甙。
參考文獻
CA 1991;114:9821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