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電經濟核算

[拼音]:Gede

[英文]: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

德國詩人。1749年8月28日生於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1832年3月22日在魏瑪逝世。歌德一生從事文學創作,研究自然科學,並參與政治活動。他的文學作品不僅在德語文學,而且在世界文學中也佔有重要地位。

生平

歌德生活在歐洲政治、經濟、文化不斷髮生變化的時代。歌德的思想和創作也隨著他個人生活和時代的變化而轉變,他的一生可分為下列幾個時期:

1.童年和萊比錫求學時期(1749~1769)

歌德的出生地法蘭克福是當時名存實亡的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的直轄市,不隸屬於任何封建小邦,商業發達,居民中市民階級意識較強。歌德的父親約翰·卡斯帕爾·歌德,生活嚴肅,知識豐富,愛好藝術,曾漫遊義大利,任皇家參議。母親卡塔莉娜·伊麗莎白·歌德,精明活潑,富於幻想,善講故事。歌德很早就學習英語、法語以及希臘、拉丁等古代語言。

1756年,爆發普奧七年戰爭。1759年初至1763年2月,法國軍隊佔領法蘭克福,歌德常觀看法國戲劇演出,接觸到法國文化。

歌德於1765年10月至萊比錫大學學法律,但他更多的興趣在於文學與繪畫。當時文藝界膚淺輕佻的羅珂珂風盛行,歌德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寫他早期的抒情詩和戲劇。

1768年8月,歌德因病回法蘭克福。他在養病期間鑽研鍊金術和神祕主義哲學,這段“學習”後來在《浮士德》第一部浮士德的獨白中有所反映。

2.在斯特拉斯堡學習和狂飈突進時期(1770~1775)

1770年4月,歌德在斯特拉斯堡大學繼續學法律,次年8月獲法學博士學位,並結識赫爾德。赫爾德被稱為狂飈突進運動綱領的制訂者,他介紹歌德讀荷馬的史詩、品達羅斯的頌歌、莎士比亞的戲劇和“莪相”的詩,促使歌德注意民歌。此後,歌德開始在民間採集民歌。由於與一個牧師的女兒弗裡德里克·布里翁的愛情,歌德寫出他最早聞名的抒情詩。

1771年8月至1772年4月,他在法蘭克福任律師,開始為《法蘭克福學者通報》撰稿。

1772年5月至9月,在韋茨拉爾帝國高等法院實習,在一次舞會上與友人克斯特納的未婚妻夏洛蒂·布甫相遇,對她產生無望的愛情。這種關係為《少年維特之煩惱》提供了主要素材。

1772年9月至1775年11月,歌德在法蘭克福,寫出大量代表狂飈突進運動的作品:劇本《鐵手騎士葛茲·封·貝利欣根》(1773),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1774)、自由體詩歌、《浮士德》初稿等。其中《少年維特之煩惱》出版後使歌德名聲大噪,在國內外引起強烈的反響。

1775年,卡爾·奧古斯特繼承魏瑪公國公爵職位,歌德應公爵的邀請,11月到了魏瑪。

3.魏瑪最初的10年(1775~1786)

魏瑪公國是當時德國許多封建小邦中的一個,人口不過10萬,魏瑪城居民僅 6,000人,但它也具有一套應有的行政機構和宮廷的排場。狂飈突進運動中神采煥發、倜儻不羈的歌德走進這個環境,要想呆下去並有所作為,生活和思想都需要有一個轉變。他到魏瑪不久,便寫信給朋友說:“裹入所有的宮廷和政治的活動中,幾乎不能脫身了。”1776年4月歌德取得魏瑪的公民權後,被聘為國務參議,整頓礦山,管理交通,參加軍事委員會,掌握財政。他還要陪伴年輕的公爵打獵、游泳、滑冰,到瑞士、哈爾茨山區等地旅行;宮廷內每逢節日慶祝,歌德都要寫出一些東西上演。他積極為魏瑪公國服務,於1782年被提升為貴族。

由於實際工作,對自然科學發生興趣。歌德視察礦山,進而研究地質學和礦物學;他解剖人體,發現過去不被人注意的顎間骨;他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種子潛在的萌芽。他從狂飈突進時期的歌頌自然轉為研究自然。

歌德的才能向著多方面發展,但是文藝創作卻受到阻礙,甚至陷入危機。在這10年內,除一些詩歌和為宮廷慶祝活動寫的不關重要的劇本外,在狂飈突進時期寫的《浮士德》初稿和未完成的《埃格蒙特》都沒有繼續寫下去;他開始寫劇本《伊菲格涅亞在陶里斯》、《託誇多·塔索》和小說《威廉·邁斯特的戲劇使命》,有的完成初稿,有的只是片斷。

歌德為了適應魏瑪公國的生活,不斷剋制思想感情,內心充滿矛盾。繁忙的政治工作,浮囂的宮廷生活,使歌德感到苦悶。為了擺脫這種境地,他在1786年9月3日改換姓名,從療養區卡爾浴場出發,往義大利旅行。

4.從義大利旅行至與席勒的合作時期(1786~1805)

歌德在義大利旅行,從1786年9月初至1788年5月底,延續了1年零9個月。他遊遍威尼斯、佛羅倫薩、羅馬、那不勒斯,直到義大利南端的西西里島。歌德在羅馬居住的時間最長,結識了一些在那裡僑居的德國藝術家、考古學者和作家。歌德研究希臘羅馬的古典藝術,欣賞義大利人民快樂爽朗的生活和地中海明媚的風光,他在西西里島巴勒莫的植物園中觀察植物,形成“原始植物”的概念,認為各種植物都是從“原型”演化蛻變出來的。

歌德在義大利把《伊菲格涅亞在陶里斯》的散文原稿改寫為詩劇,完成《埃格蒙特》,《浮士德》和《託誇多·塔索》都有所進展。歌德以高度的熱情作畫,描繪義大利的風物,不下 1,000多幅。歌德在義大利得到了新生。

1788年6月18日,歌德回到魏瑪。公爵允許他辭去一切職務,只擔任劇院監督,併兼管礦業。同年7月,與23歲的制花女子克里斯蒂安娜·武爾皮烏斯同居,直至1806年才正式結婚。

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震動全歐,歌德對這次革命的積極意義缺乏理解,否定革命的暴力手段。他在90年代初期寫的《威尼斯銘語》中的一部分和一些戲劇,都是蔑視群眾、嘲諷革命的。

1792年,奧地利、普魯士與法國王朝流亡者聯合,進攻法國,企圖推翻法國革命政權,遭到失敗。1793年,美因茨城響應法國革命,成立德國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共和國,聯軍圍攻美因茨,取得勝利。歌德陪伴卡爾·奧古斯特公爵參加了這兩次戰役。

這時期歌德對自然科學發生更大的興趣,範圍更為廣泛,他研究植物學、昆蟲學、解剖學、光學和顏色學。文藝創作方面完成了詩劇《託誇多·塔索》、《浮士德》的第 2稿《浮士德,一個片斷》、《羅馬哀歌》,動物詩《列那狐》等。

從1794年起,歌德與席勒交往,密切合作。歌德和席勒的思想觀點本來是有分歧的:歌德研究自然科學,著重經驗,強調客觀實際;席勒完成早期反封建、反暴虐者的戲劇之後,便研究歷史和哲學,對待事物往往從思考中形成的概念出發。但是兩人都同樣經歷過狂飈突進運動,如今同樣走向另一個目標:用完美的形式、純潔的語言,表達人道主義的思想內容,以希臘的古典藝術作為榜樣。在共同目標的引導下,兩人觀點雖然不同,卻起著相反相成的作用。他們合寫的鋒利的《贈辭》,對社會上的市儈習氣和文藝界鄙陋庸俗的現象進行批評。這些《贈辭》收在席勒編的1797年的《文藝年鑑》裡,這部年鑑被稱為“贈辭年鑑”。隨後兩人競賽似地創作敘事謠曲,這些謠曲都收入1798年的《文藝年鑑》。他們一方面對社會進行批評,一方面互相勉勵創作。歌德寫信給席勒說:“在《贈辭》無所顧慮的冒險之後,我們必須致力於偉大的、有價值的創作,把我們千變萬化的現實轉化為高尚的、善良的形象,使所有的敵人感到羞愧。”席勒後期的戲劇名著都是在這時期產生的。歌德把《威廉·邁斯特的戲劇使命》加以發展和提高,完成《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 在 《浮士德》初稿和《浮士德,一個片斷》的基礎上寫完《浮士德》第一部;長篇敘事詩《赫爾曼與竇綠苔》也在這時產生。席勒對於這些作品,有的給以積極的建議,有的給以熱情的評論。

他們還促進各種文化活動:導演戲劇,組織藝術展覽和學術報告;1795至1797年席勒編輯《季節女神》文藝雜誌,1798至1800年歌德主持《普羅庇累恩》雜誌,進行古典文學藝術教育。歌德晚年編纂的《席勒與歌德通訊集》,是關於這個時期德國文學情況和兩個詩人文藝思想的重要文獻。

狂飈突進運動時期是歌德創作最旺盛、成果最顯著的第一個時期,與席勒合作的10年是第二個豐收的時期。這兩個時期的作品無論內容或形式都有很大的不同。

5.從席勒逝世至1814年

這10年,由於拿破崙戰爭,德國發生巨大的變化。拿破崙在1805年和1806年先後戰勝奧地利和普魯士,在德國組織受拿破崙保護的萊茵聯盟,消滅了許多封建小邦,所謂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最後宣告消亡。拿破崙給德國帶來一些法國革命後開明的思想和制度,對落後的德國起一定的促進作用。德國一部分政治家、思想家、詩人等從愛國主義或民族主義立場出發,反抗拿破崙,進行鬥爭,最後於1813年10月繼俄國的勝利之後在萊比錫擊潰法軍。歌德對於當時的反拿破崙戰爭不但沒有支援,反而在1808年10月一再被拿破崙接見,引起一些愛國人士的不滿。

席勒於1805年逝世,歌德失掉一個朋友,他說,他失掉了自己的“生命的一半”。此後的10年內,《浮士德》第二部、計劃中的《威廉·邁斯特的漫遊時代》,都沒有能夠繼續下去。歌德的主要著作又陷於停頓。

這時,歌德閱讀了德國中世紀的史詩,欣賞中世紀的繪畫,甚至後來對阿拉伯、波斯的詩歌發生興趣。歌德在這時寫十四行詩,創作長篇小說《親和力》,這也與浪漫主義的影響有關。此外,歌德完成了研究許多年的《顏色學》。他還把自己當作歷史人物來看,開始蒐集資料寫自傳。從1811至1814年寫出《詩與真》的前 3卷,既有文學價值,也有歷史價值。

6.晚年時期(1814~1832)

拿破崙失敗後,歐洲各國君主在維也納舉行會議,組成俄國、奧地利、普魯士三國的神聖同盟,鎮壓進步思想和行動,封建勢力在全歐復辟。德國愛國人士在反拿破崙戰爭時所向往的統一和自由都成為泡影,直到歌德逝世,德國都處在一種窒息的、反動的氣氛裡。歌德從1813年起研究阿拉伯、波斯的詩歌,以及中國、印度的文學和哲學。他讀波斯詩人哈菲茲、菲爾多西的著作,鑽研波斯的詩藝,發現歐洲傳統以外的詩的國土。他在1814年和1815年夏秋最好的季節,兩次到萊茵區和美因區旅行。他神遊於東方的世界,目睹青年時經歷過的山河城市,好象恢復了青春。他詩情洋溢,常常在旅途中一天寫出幾首,創作這樣旺盛是多年來不曾有過的。這些詩共 240多首,歌德把它們分為12卷,編成一部詩集,命名為《西東合集》,於1819年出版,這是歌德晚年詩歌中最豐富的收穫。同時,他也繼續寫自傳體的著作,如《義大利遊記》、《出征法國記》等,並整理又稱為“紀年”的《年日記要》,起於1749年,止於1822年,作為自傳的補充。《詩與真》最後一卷第4卷則在1831年4月才完成。

1816年,歌德的夫人逝世。1817年,他解除劇院的職務。1824年以後則住在魏瑪,很少外出。從1824年至1832年3月22日他停止呼吸,8年內他以驚人的毅力和堅韌的勤奮完成了他從青年時期已開始的兩部鉅著:從1825年2月起,他寫《浮士德》第二部,把這工作稱為“首要事務”,1831年7月脫稿。《威廉·邁斯特的漫遊時代》時斷時續,最後於1828年完成。

歌德在寫作的同時,閱讀大量古代的和當代的名著。他讀莎士比亞、馬洛、卡爾德隆、德·維加、拜倫、司各特、巴爾扎克、斯丹達爾、雨果、維尼、聖伯夫、貝朗瑞、聖西門的回憶錄,塞爾維亞詩歌,以及中國小說。

國內外有不少科學家訪問歌德,跟他討論自然科學。也有畫家、雕刻家來給歌德畫像、塑像。在作家中除德國境內的以外,拜倫和卡萊爾都與歌德通訊,英國的薩克雷、波蘭的密茨凱維奇、美國的愛默生、法國《環球》雜誌的編者,都來與歌德會晤。歌德也細心閱讀《環球》、《法蘭西評論》、《時代》、《愛丁堡評論》等雜誌,在他逝世前兩個月得到法國《兩個世界的評論》即將出版的通知。歌德由於廣泛地與外國文學接觸,並且看到一些新型的雜誌,他深信一種世界文學將要形成。他說,這些雜誌的讀者逐漸擴大,它們將最有效地“促成一種我們所希望的普遍的世界文學”。

歌德的晚年,尤其是1824年以後的 8年,是與狂飈突進時期和與席勒合作時期相輝映的一個時期。這三個時期,歌德產生和完成了他最重要的著作,可以說是他一生中的三個頂點。

創作

歌德從兒童時期直到逝世的前夕,沒有停止過寫作,他運用各種不同的文學體裁,寫出大量的文學著作。但是在他創作不朽的名著的同時,也寫了些臨時即興的、應景的、供宮廷取樂的作品。

1.詩歌

歌德說,他的作品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許多片斷”,歌德的抒情詩更是這樣。他的詩歌的發展跟他個人生活與思想的轉變是密切相連的。

歌德在萊比錫寫的羅珂珂風格的詩歌還不能顯示出個人的特點,但是到了斯特拉斯堡以後,詩才迸發,他在青春的愛情中寫出《歡迎與離別》,面對燦爛的春光唱出響亮的《五月歌》,他改造民歌,使《野地小玫瑰》更為嫵媚。緊接著歌德以充沛的熱情用自由詩體歌頌大自然中的暴風雨、神話與歷史中的英雄人物,他投身自然,好象與神靈交往,與宇宙合一,無論在形象上、語言節奏上都是德國詩歌裡前所未有的。其中《漫遊者的暴風雨之歌》、《普羅米修斯》、《戛尼梅特》、《給馭者克羅諾斯》、《穆罕默德之歌》等都是這類詩中的代表作,是狂飈突進運動的最強音。

歌德到了魏瑪以後,隨著生活與思想的變化,詩歌也趨於平靜,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入的觀察代替了熱情的歌頌。有些無題的短詩概括生活的智慧,兩首著名的《漫遊者的夜歌》表達疲於奔忙、渴望安憩的心情。這時期仍然有一部分自由體的無韻詩,如《冬日遊哈爾茨山》、《人類的界限》、《神性》等,有的是探索生活的意義,有的是歌詠人與神、人與自然的關係。同時,也在民歌的基礎上寫出《魔王》、《漁夫》等詩,顯示自然界不可抗拒的魔力與魅力。一部分後來收入《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這時已見於《威廉·邁斯特的戲劇使命》裡的詩,從一對被不幸的命運所播弄的父女(豎琴老人和迷娘)的口中唱出,哀惋動人,堪稱絕唱。

歌德從義大利回到魏瑪後,完成《羅馬哀歌》組詩20首,回顧在羅馬度過的幸福生活,間接反映著歌德與克里斯蒂安娜的愛情關係。歌德在1790年又一度因公務去威尼斯,他寫《威尼斯銘語》組詩 103首,表達他對於時事、對於世界、對於威尼斯生活的觀察與意見,以及對於克里斯蒂安娜的懷念。

歌德與席勒互相鼓勵,寫出不少敘事謠曲,如《掘寶者》、《魔術學徒》、《科林特的未婚妻》、《神與妓女》等,都是普遍傳誦的名篇。另外也有少數哲理詩,如《變換中的持恆》,用生動的形象闡述在瞬息萬變的萬物中只有藝術能保持恆久;《植物的蛻變》說明所有植物都從“原型”演化的概念。1800年,歌德開始寫十四行詩,有一首題名《自然與藝術》,詩的最後兩行是:“在限制中才顯出名手,只有法則能給我們自由。”這概括了歌德這時期創作的體會。

歌德在65歲以後幾年內寫的收在《西東合集》裡的抒情詩和哲理詩,是晚年在詩歌領域內豐碩的收穫。詩裡出現了不少波斯的、阿拉伯的人名和地名,而表達的是詩人對於時代、歷史的觀察,對於愛情的體驗,對於生命演化的探索。一切都在變化,在消逝,在新生。這部詩集裡許多詩都蘊藏著深刻的智慧,例如《幸福的渴望》、《重逢》以及一些無題的短詩經常被後人引用。此外,歌德還寫了大量的格言詩,被稱為“溫和的贈辭”。

1823年,歌德以激動的心情寫成《愛慾三部曲》:第1首是《給維特》,第2首是《瑪麗亞溫泉哀歌》,第3首是《調和》,表達作為一個老年的詩人對於愛情和情慾的割捨和斷念。歌德還由於閱讀中國小說,體驗中國人的生活和情感,於1827年寫組詩《中德四季晨昏雜詠》14首,其中第 8首《暮色徐徐下沉》是最著名的晚景詩之一。歌德晚年的詩作正如夕照清明,一方面是純淨的抒情,一方面是明澈的智慧。

歌德還寫過長篇敘事詩,其中最重要的兩篇,一是1794年根據中世紀傳說寫的反封建的動物史詩《列那狐》,一是1797年寫的《赫爾曼與竇綠苔》。前者通過各種擬人的動物對於封建社會中官僚、騎士、僧侶進行了諷刺和揭露,對於受壓迫的農民、手工業者、小市民等寄予同情。後者敘述法國革命的軍隊佔領德國萊茵河以西地區後,德國人大批向萊茵河東岸逃亡,在半天內發生的一段愛情故事。歌德在這裡歌頌了德國小市民安分守己的保守思想,但也反映了萊茵河西岸在法國革命影響下發生的變化。這兩部長篇敘事詩都是用古希臘六音步詩體寫成。

歌德一生從未停止詩歌創作。他的詩歌中有一部分是應景的篇章、臨時的戲作,以及並不給人以真摯之感的愛情詩,而且思想有一定的保守性和妥協性。但是有更多的名篇,從青年時期熱情的迸發到晚年對於事物深刻的觀察與體驗,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大大超過了他同時代的詩人。此外,他的詩歌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根據內容的不同,他運用和發展了從古希臘以來的各種詩體,發揮了德語的最大功能。

2.戲劇

歌德一生寫的各種劇本完成的與未完成的約有70多部,其中有《浮士德》那樣的世界名著,也有供宮廷取樂的化裝遊行劇一類的戲作。

歌德的戲劇是以寫羅珂珂風格的牧童劇開端的。跟他的詩歌一樣,他很快就改變了這種風格,在莎士比亞的影響下於1773年發表《鐵手騎士葛茲·封·貝利欣根》。歷史上的葛茲是德國16世紀一個沒落的騎士,他一度參加農民起義,但最後背叛了農民。歌德把他寫成一個爭自由的革命英雄。這是一部用民族題材、體現狂飈突進精神的戲劇。它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但作者不注意舞臺技巧,場面變化達50多次,地點變動有20處。它出版後,青年們熱烈歡迎,萊辛卻給以批評。繼《鐵手騎士葛茲·封·貝利欣根》之後,歌德在兩三年內寫的劇本中以悲劇《克拉維果》及《施泰拉》較為重要,它們都間接地反映了作者愛情生活中的糾紛和痛苦,同時也注意到戲劇的結構。1775年開始,直到在義大利才完成的《埃格蒙特》,寫尼德蘭反西班牙統治的解放鬥爭中一度被人民愛戴的埃格蒙特,由於對敵人態度遊移,不夠堅強,最後遭到殺戮,死前在夢中預見尼德蘭的自由將會到來。這部劇完成的時間雖晚,實際上它仍應該屬於狂飈突進文學的範疇。

與上述的劇作完全不同的,是與《埃格蒙特》幾乎同時脫稿的《伊菲格涅亞在陶里斯》。劇中的主人公是古希臘傳說中的伊菲格涅亞,她以人道主義的思想、言論和行為克服了人間的錯誤和罪惡,達到自我與世界、個人與規律的統一。全劇形式完整,語言淨潔,體現了作者的人道主義理想。

《託誇多·塔索》寫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詩人塔索雖被費拉拉公爵賞識,而在現實的宮廷生活中卻感到非常苦悶,實際是反映歌德在魏瑪宮廷中所感到的矛盾。歌德在魏瑪的政府工作,需要冷靜的理智,而他詩人的素質又蘊蓄著充沛的感情,這兩者在歌德內心裡經常發生衝突,最後是剋制感情,向現實妥協。歌德在劇中卻把他個人矛盾的兩方面用兩個人物代表,一個是精明強幹的大臣安東尼奧,一個是多情善感的詩人塔索。所以歌德說:“這劇本是我骨中的骨,我肉中的肉。”又說,塔索是“提高了的維特”。這部劇本和《伊菲格涅亞在陶里斯》都是用五音步抑揚格的無韻詩體寫成。

關於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歌德寫過幾部劇本,這些劇本大多產生在18世紀的90年代和19世紀初期。有的直接針對革命,有的間接涉及,有的完成,有的未完成,大多是反對革命暴力,嘲笑群眾,主張改良主義,認為當權者的腐化墮落是革命爆發的原因。這些劇本是喜劇《大科夫塔》和《市民將軍》、政治劇《激動的人們》、悲劇《私生女》等,它們在歌德的劇作中不佔重要地位。

《浮士德》悲劇是歌德最主要的代表作。歌德寫作《浮士德》,從狂飈突進時期起到他逝世前一年完成,延續了將近60年,但從《浮士德》第一部在1806年脫稿到晚年集中力量寫第二部,中間停頓了20年。《浮士德》取材於德國16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傳說中的浮士德與魔鬼結盟,演出許多罪惡的奇蹟,死後靈魂被魔鬼攫去。歌德把這粗糙的民間傳說加工改造,把浮士德提高為一個在人間不斷追求最豐富的知識、最美好的事物、最崇高的理想的人物。浮士德經過書齋、愛情、宮廷、美的夢幻等階段的歷程,每階段都以悲劇結束,最後在改造自然的事業中得到智慧的結論,但他卻在這瞬間死去。作者對與浮士德結盟的魔鬼也賦予深刻的意義,魔鬼代表虛無主義,自以為看破世情,處處幫助浮士德加深罪惡,阻礙浮士德向上,但是以失敗告終。因為無論是幫助作惡,或是阻礙向上,都刺激著浮士德不斷努力的追求。浮士德與魔鬼這兩個截然不同而又結成夥伴的形象體現出美與惡、積極與消極的辯證關係。此外,劇中現實的瓦格納、格蕾欣等都是與浮士德相對稱的典型人物,幻想的荷蒙庫盧斯、海倫娜、奧伊佛里昂等都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

《浮士德》既是歌德“巨大的自白”裡最重要的一章,也是歐洲資產階級上升時期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初期 300年文化發展的生動的縮影,也可以說是一部有首有尾的“詩集”。跟他的抒情詩一樣,歌德在這部悲劇裡運用了歐洲所有的詩體,表達他錯綜複雜的思想感情。它與荷馬的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並列為歐洲文學的四大名著。

3.小說

歌德是德國最著名的詩人,他的主要的著作是《浮士德》悲劇,但是最早而且長期使歌德享有國際聲譽的卻是一部不滿 150頁的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少年維特頌揚自然,愛純樸的農民與兒童,反對封建習俗,憎惡官僚貴族。他對於人世的熱情希望與鄙陋的社會現實格格不入,中間存在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他處處遭受打擊和失敗。在這樣的處境中又遇到不幸的愛情,最後自殺。這部小說主要是描寫作者個人的感受,實際上是迸發出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聲,所以它在1774年出版後,立即在青年中引起共鳴。他們讀這些信,覺得象是寫給他們自己的一般。但同時也招致了衛道者們的譴責。它不僅風行一時,而且被譯成歐洲許多國家的文字。歌德在1786年曾修改過這部小說,使本來就富有詩意、可是比較粗糙的文句更為淨潔,人物描繪也略為平和,並有所補充,現在一般讀到的是這個修改本。

以一個化學名詞命名的長篇小說《親和力》於1809年出版,它“象徵地描述社會關係與社會關係中的矛盾”。小說裡雖然說“婚姻是一切文化的開端和頂點”,但是當一家夫婦邀請一個男人和一個女子到他們家裡作客後,這個家庭漸漸起了分化,男主人和女客人、女主人和男客人發生了愛情,他們痛苦地陷入道德與情感的衝突中。最後前者的一對由於難以控制感情,都憔悴而死;後者的一對比較理智,剋制自己,也只是不幸地生活下去。這部小說反映了資產階級婚姻的危機,也意味著作者當時受到浪漫主義思潮的一些影響。

長篇小說《威廉·邁斯特》是與《浮士德》相提並論的一部散文鉅著,它和《浮士德》有許多共同點:歌德寫《浮士德》用了60年,寫《威廉·邁斯特》用了50年,二者在寫作中都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停頓;《浮士德》分為兩部,《威廉·邁斯特》也分為《學習時代》與《漫遊時代》兩部分;歌德把他一生的經驗、認識和理想都傾注在這兩部鉅著裡;小說和悲劇的主人公同樣是要擺脫狹隘的環境、嚮往廣闊天地和更高理想的追求者,在追求的過程中都經歷過錯誤,陷入迷途,最後達到理想的境界;《浮士德》第一部和《學習時代》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實,《浮士德》第二部和《漫遊時代》則更多地運用象徵和寓意來表達作者的理想,結構也比較鬆散。但是《威廉·邁斯特》在思想上和藝術上比《浮士德》都為遜色。

《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擴充並提高《威廉·邁斯特的戲劇使命》的內容和思想,把一部主要描述戲劇生活的小說發展成“教育小說”,作者在其中樹立了人生理想,不斷地剋制自己,培養自己的個性,成為一個所謂完整的人投入現實生活。

《威廉·邁斯特的漫遊時代》的完成,距離《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有30年之久。在這30年內,歐洲先進國家如英國、法國的社會起著急劇的變化,在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情況下貧富懸殊更為加劇,一些好心腸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各自設計改革社會的方案。歌德在晚年也注意到這些空想社會主義學說,考慮新時代提出的新問題。歌德在《漫遊時代》裡探索的問題是如何教育青年,未來的社會應該是什麼樣子。從書名上看,《漫遊時代》是《學習時代》的繼續,但是在結構形式和思想內容上它是一部與《學習時代》連續性不大的、具有一定獨立性的作品。《漫遊時代》裡包含著一些與全書內容有聯絡或者聯絡不大的短篇小說、格言語錄,還穿插了日記、信札和詩歌,這是浪漫主義小說家慣用的形式。小說仍然是一部“教育小說”,作者在小說中敘述了一個烏托邦式的“教育區”,教育的目標是如何培養未來社會和國家的有用的成員。

歌德還寫過一些短篇小說。他於1795年在席勒編輯的《季節女神》雜誌上發表短篇小說,總稱《德國流亡者的閒談》,這是按照薄伽丘《十日談》的方式寫的一部“框形小說”。歌德還有時在長篇小說裡插進短篇小說,如《親和力》裡的《奇異的鄰童們》,《威廉·邁斯特的漫遊時代》裡的《褐色女孩》、《五十歲的男人》等。《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裡豎琴老人和迷孃的故事,如果從全書裡摘選出來,也可以獨立成為一部中篇小說。

4.自傳及其他

歌德的自傳著作很豐富,以《詩與真》最為著名,它敘述歌德從童年到應邀至魏瑪公國為止的這段時期。但是自傳並不侷限於他個人的生活,歌德在《詩與真》的《序言》裡說:“一般政治事件中非常的動向對於我和對於同時代的廣大群眾都發生巨大影響,必須特別注意。因為這好象是傳記的首要任務,在時代關係中描述這個人,並且指出整個社會對他有多少地方是牴觸的,有多少地方是有幫助的,他怎樣從中形成了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如果他是藝術家、詩人、作家,他又怎樣把它反映出來。”這是歌德寫自傳的主旨。書中的第 7篇全面而深入地論述了德國18世紀中葉的文學,一般認為是德國文學史著作中最早的一篇。被看成自傳第二部的《義大利遊記》,記載了歌德在義大利旅行、尤其在羅馬居住時的感受,可以從中瞭解詩人轉變的過程。

此後歌德寫的《出征法國記》(附《圍攻美因茨》)、《1797年赴瑞士旅行》、《1814年與1815年在萊茵河、美因河、內卡河畔》,都是自傳作品,其中有的是由日記組成,有的記載旅行途中看到的個別事物,但是都沒有《詩與真》和《義大利遊記》那樣重要。

歌德中年以後寫了大量簡短的語錄。這些語錄有一部分收在長篇小說《親和力》和《威廉·邁斯特的漫遊時代》裡,很大一部分發表在歌德編的《形態學》、《藝術與希臘羅馬古代》等不定期刊物裡,有一部分沒有發表過。歌德死後,他的著作的編輯者把已收入兩部長篇小說以外的語錄搜輯成書,題名《散文語錄》,又名《格言與感想》,共約1,000多條,分為三大類:關於倫理的、藝術的和自然的。這些語錄是歌德思想與智慧的結晶,它們具體而微地反映歌德中年後對於自然、人生、文學、藝術的見解和看法,其中許多條有助於讀者對歌德著作的理解。

5.

在歌德大部分的文藝創作中都貫穿著一種有擴張、有收縮、有突破、有限制、不斷變化、永不停滯的辯證思想。這種思想是從歌德的個人經歷與自然科學研究中形成的。從個人的生活來看,歌德在狂飈突進時期要求個性解放,蔑視現實的庸俗社會,在有限中尋求無限。但到了魏瑪以後,從事實際工作,無時不感到約束奔放的感情、限制遠大理想的必要,所以斷念、限制、放棄、割捨等等字樣經常在他的作品和書信中出現。可是他詩人的素質有時又感到斷念和放棄的痛苦,要衝破限制。他到義大利旅行,神遊波斯、阿拉伯的世界而產生《西東合集》。晚年稱讚拜倫,預言世界文學將要到來,都是企圖擺脫魏瑪狹窄環境的表現。擴張而又收縮,限制而又衝破,歌德的一生就是這樣交替地發展著。在自然科學研究中,他看到生物的呼吸機能有撥出有吸入,心肌有舒張有收縮,各種植物動物都是從“原型”演化蛻變而來──這是宇宙萬物的規律。歌德的許多作品體現了這個辯證的規律。他的詩歌往往從個人的感受引伸到廣大的宇宙,有時又從外界的自然回到自己的內心。歌德自己也認為《少年維特之煩惱》、《鐵手騎士葛茲·封·貝利欣根》、《埃格蒙特》是擴張性的著作,而《克拉維果》、《施泰拉》則是收縮。最顯著的是歌德的兩部鉅著:《浮士德》的主人公的無限的追求是擴張,《威廉·邁斯特》則強調收縮,《漫遊時代》的副標題則是《斷念者》。

歌德一再表示,他著書立說,都是從客觀實際出發,在特殊中反映一般,因而人們說歌德是現實主義者。從主要方面看,這種說法是對的。但也不能忽視,歌德作品中也有從概念出發的,也有浪漫主義的。《浮士德》第二部就可以說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傑作。

6.關於歌德作品的評價與影響

歌德很早就享有盛名,但是他生前的榮譽主要建立在《少年維特之煩惱》與《浮士德》第一部上,他後期的作品卻往往不被當時的人們所接受。他的抒情詩集《西東合集》在他逝世後幾十年內第一版還沒有售完。《浮士德》第二部脫稿後,歌德把它封存,認為不會得到人們的理解,不肯付印。歌德逝世,海涅說是標誌著“藝術時代的結束”。19世紀30、40年代,“青年德意志派”的詩人們批評歌德保守傾向的政治態度,甚至說他是“公侯的奴僕”;教會和民族主義者攻擊歌德離經叛道的異教思想和世界主義。恩格斯在批判格律恩的文章中對歌德給以公平的評價。1860年丹採爾的歌德研究和1874至1875年海爾曼·格林論歌德的講演,建立了研究歌德的基礎。1885年歌德的遺稿全部公開,提供大量資料,有助於對於歌德的全面研究。此後歌德晚年著作中深刻的思想與智慧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在20世紀,隨著時代的變化,對歌德也有種種不同的看法。

歌德的詩歌影響了整個 19世紀和 20世紀初期的德語詩歌。德國的長篇小說很大部分是描述個人成長和發展的教育小說,《威廉·邁斯特》成為這類小說的榜樣。至於《浮士德》在德國和世界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是舉世公認的。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由郭沫若譯成中文,在中國青年中也引起強烈的反應。此後郭沫若繼續把《浮士德》、《赫爾曼與竇綠苔》譯成中文。

7.

歌德著作的版本眾多,以下是歌德最後編定的、最全的和便於使用的幾種:

(1) 歌德最後編定的《歌德全集最後手定本》40冊(1828~1830)。歌德逝世後又出版補充本《歌德遺著》20冊(1832~1842,斯圖加特)。

(2) 最全的魏瑪版《歌德全集》143冊(1887~1919),分文學著作、自然科學著作、日記、書信 4部分,有校勘,沒有註釋,各部分附有索引。

(3) 科塔出版社紀念版《歌德全集》40冊,附索引一冊,封·德爾·赫倫主編(1902~1912,斯圖加特)。每冊前有引言,後有註釋,便於使用,但較舊。

(4) 漢堡版《歌德文集》14冊,特倫茨主編,1976年第5版(慕尼黑)。另有《歌德書信》4冊,《給歌德的信》 2冊,曼德爾克編。集中有詳實的註釋,豐富的資料,並附有索引,最便於使用。

(5) 紀念版《歌德全集》,袖珍本45冊,拜特勒編(1961~1967,慕尼黑)。包括著作、書信、談話。

參考書目

G. Brandes, Goethe, Berlin,1930.

G.Lukács, Goethe und seine Zeit, Berlin,1950.

E.Staiger, Goethe, Zürich,1952~1959.

Herman Grimm, Das Leben Goethes, tuttgart,1959.

H.A.Korff, Geist der Goethe-Zeit, Leipzig,1966.

G.Friedenthal, Goethe, sein Leben und seine Zeir, München,1974.

Hans Mayer, Goethe, Frankfurt,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