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檔案

[拼音]:gangqin

[英文]:piano

擊奏弦鳴樂器。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國的鍵盤樂器,能演奏和聲與復調音樂,能擔任獨奏、重奏、伴奏的重要樂器。它的結構複雜,音域寬廣,表現力極其豐富,並具有高難度的演奏技藝。鋼琴音樂除獨奏曲、重奏曲、協奏曲外,也包括從管絃樂改編過來的交響曲和歌劇的鋼琴曲譜,是音樂文獻中最豐富的品種。歷史上著名作曲家幾乎都寫有鋼琴作品。

形制及構造

鋼琴有兩種式樣:三角鋼琴與立式鋼琴。三角鋼琴呈翼狀三角形,琴絃為水平裝置,發音巨集亮,傳送較遠;立式鋼琴外形如長方立櫃,琴絃斜向交錯裝置。按下琴鍵,擊弦機以衝力使弦槌擊弦,擊後立即離弦;同時擊弦機又使該弦制音器鬆離,使弦保持自由振動延續發音。手指離鍵後,弦槌與制音器恢復原位,該弦發音亦止。演奏的力度及音響變化靠指觸及踏板的配合控制。

鋼琴的結構複雜,其部件包括:鍵盤、踏板、擊弦機、弦槌、琴絃、金屬框架及共鳴板。

(1)鍵盤。按十二平均律半音關係排列分上下兩排黑白鍵。大型三角鋼琴常見的為7組88鍵,從A2~c5;立式鋼琴常見的為7組85鍵,從A2~a4。另有小型的5組61鍵;更大的8組96鍵,但都不常見。

(2)踏板。1783年英國制琴師J.布羅德伍德發明。通常有兩個,右邊的稱制音器踏板或延音踏板。踩下後,制音器全部離弦而起,發音延續,共鳴增強。左邊的稱弱音踏板,結構有兩種方式,三角鋼琴是使鍵盤連同擊弦機一起向右移位,使琴槌少擊該音一根或兩根弦而減弱音量;直立式鋼琴是使弦槌靠近琴絃,因擊弦衝力減弱,從而減弱音量。

(3)擊弦機。是鋼琴複雜而靈巧的結構核心(鋼琴共有6000個零件,其中4500個是為擊弦而用的)。手指按鍵擊弦,擊弦機將琴槌推送到適當的位置,再借慣性衝力擊弦,擊後又必須使琴槌離弦較遠,以免回跳再觸琴絃。這就須使槓桿機件在擊弦的瞬間與擊弦下落(或彈回)之後,處於前後兩種不同的距離位置。首先解決這一難題的是義大利人B.克里斯托福裡,他在1709年設計的擊弦機有一“進退結構”(或稱“擒縱結構”)裝置,這使他成為公認的現代鋼琴的創始人。

(4)琴槌。木質心,外裹毛氈。德國(維也納)式琴的琴槌稍小,英國式琴的琴槌稍大。

(5)琴絃。用不同型號的鋼絲製成,其中低音及低中音弦繞有粗細不等的銅絲。為平衡音量,低音用1根弦,低中音用2根弦,高中音以上皆為 3根弦。

(6)金屬框架。近代鋼琴在音質音量上的提高,主要是由於琴絃的加粗加長,其張力可達20噸,舊式木質框架無法承受。採用金屬框架是一大改進,用鋼鐵整塊澆鑄而成。

(7)共鳴板。是用木質琴枕與金屬框架聯為一體的木板,起共鳴作用。鋼琴生產的工藝複雜,要求嚴格。約自1890年起,美國的鋼琴生產佔世界首位。1970年以來,日本的鋼琴產量超過了美國。中國的鋼琴產量也成倍地上升。

歷史沿革

鋼琴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與古希臘的絃音計(一弦琴)。將絃音計增加弦數,發展成多弦的樂器,有兩種型別:一種手撥式多絃樂器,13世紀時是歐洲民間廣為流傳的撥絃揚琴,至14世紀與鍵盤結合而形成哈普西科德;另一種是槌擊式多絃樂器,除演變成樣式繁多的擊弦揚琴外,又直接與鍵盤結合,於15世紀初形成克拉維科德。這兩種樂器是現代鋼琴的前身。同時,現代鋼琴的形成,還受到豎琴與管風琴的影響。

18世紀以前,歐洲在室內用的鍵盤樂器皆為這兩種樂器。哈普西科德音量較大,音色明亮,但缺點是用鍵盤機械通過羽管撥絃,強弱之分極微,難於控制其力度;克拉維科德能用手指力量產生微小的力度變化,奏出微小的強拍重音及漸強漸弱,但由於“銅鍥”擊弦後還緊壓琴絃,振幅受牽制,發音悶而弱。1709年克里斯托福裡創制出一種兼有二者優點的鍵盤樂器,稱為“可奏弱音與強音的哈普西科德”。18世紀中葉德國琴師多都致力於克拉維科德的改革,主要在於增進其音量。早期德國琴擊弦機較為簡單,直到1770年才有相同於克里斯托福裡機件的德國式現代擊弦機,但指觸較輕而淺,便於表現貝多芬以前的華麗性音樂,稱為維也納琴(德國琴),此為製造鋼琴的一大流派。

另一流派是包括法國琴在內的英國琴。英國琴採用克里斯托福裡1708年發明的擊弦機,至1821年又經法國著名制琴師S.埃拉爾的改進而臻於完善。英國琴指觸重、琴槌大,音色厚實,富於歌唱性。埃拉爾改進的“複式進退結構”,是對擊弦機的槓桿機械裝置的重大改革,使琴鍵在彈奏快速的重複音時,即使輕彈也能靈活自如。1825年A.巴布科克創造了整塊澆鑄的金屬框架及斜向交叉重疊裝置的琴絃設計,近代鋼琴的各個關鍵部件到此就告定型了。

演奏藝術

在鋼琴初創時期,對新樂器進行試奏的,都是當時著名的克拉維科德演奏家。根據歷史記載,j.s.巴赫和他的兒子c.p.e.巴赫都彈過德國制琴師G.西爾伯曼的琴,C.P.E.巴赫寫了《論鍵盤樂器演奏藝術的真諦》,對於拇指的應用、裝飾音、即興彈奏等加以論述。它不僅是鋼琴演奏的最早文獻,而且也是m.克萊門蒂、J.B.克拉默、j.n.胡梅爾等最早一批鋼琴教師的教學理論基礎。第一個用鋼琴正式演出的是巴赫的最小的兒子j.c.巴赫,1768年在倫敦用英國制琴家J.聰培製造的鋼琴演奏。哈普西科德演奏家d.斯卡拉蒂發展了雙音、兩手交叉、重複音、超過八度的琶音等彈奏技術,對鍵盤樂器演奏藝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當時在彈奏法上,以手指的敏捷、輕巧、平均、清晰為最高要求。指法最初只用中間3個手指,遇有音階型的走句時,則用手指相互跨越的方法來完成。在自然律轉調中,黑鍵用得很少。j.s.巴赫創造了平均律並把它用於克拉維科德後,在彈奏法上打破了種種限制,不但使用黑鍵,也打破了只用3個手指彈奏的限制;但對於拇指的使用,一般只在音階的第1個音或在萬不得已時才用。在教學法上,早期的鋼琴教師認為手指是彈奏鋼琴的唯一工具,為使5個手指獨立平均,主張手必須保持平衡,甚至把一個錢幣或一小杯水放在學生的手背上,彈奏時錢幣或水杯不許滑落,要求非常嚴格。克萊門蒂是早期著名的鋼琴教師,除了演奏、作曲和教學外,還寫了一本《鋼琴彈奏藝術初階》。他的練習曲《通向詩國之路》,直到今天還是鋼琴學生的教本。w.a.莫扎特的學生胡梅爾,喜歡用觸鍵比較輕的維也納琴,以便發揮他的手指靈巧與快速。當時,他以輝煌的技術和典雅的風格名震全歐。l.van貝多芬也是一位傑出的演奏家。他強調鋼琴演奏應充滿生命力和戲劇性,除了在旋律中要求親切的語調外,在音樂發展中要求具有雄偉氣魄和戲劇能量。他喜歡用英國制琴家J.布羅伍德的鋼琴,聲音洪亮,音色較濃,適合貝多芬的演奏和“如歌的”風格。

18世紀末,踏板記號開始在j.海頓、克萊門蒂的作品中出現,因當時強調聲音乾淨,用得很少。自從J.菲爾德創造了“夜曲”這一鋼琴體裁後,由於左手超過八度的遠距離伴奏織體,才開始全曲都用上踏板。所以菲爾德和胡梅爾是鋼琴演奏從古典風格過渡到浪漫主義風格的橋樑。到了肖邦時代,把踏板的運用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a.魯賓斯坦把踏板看作是鋼琴演奏的靈魂。在c.德彪西的印象派音樂裡,踏板更成為音色的調色盤了。在他的短暫的不協和和絃的連續進行中,二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延音踏板的使用,更產生了奇妙的音響效果。

18世紀還是克拉維科德與鋼琴並存的時代,到了19世紀,在社會和家庭的音樂生活中,鋼琴佔了絕對優勢,湧現了一大批著名鋼琴演奏家,如f.f.肖邦、f.李斯特、F.卡爾克佈雷納、V.阿爾康、h.von彪羅、A.亨澤爾特、I.莫謝勒斯、a.魯賓斯坦、C.陶西格、s.塔爾貝格、c.舒曼……等。李斯特受小提琴大師n.帕格尼尼的影響,把鋼琴演奏技術推進到燦爛輝煌的境地。他的演奏特點是具有樂隊般的音響效果和狂想性的音色魔力。儘管他在演奏中對於音樂細節不要求十分準確,但在挖掘樂器演奏技巧的可能性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第 1個在舞臺上“背譜”演奏的鋼琴家,有時,他甚至讓聽眾提出音樂主題,他當場即興變奏。與李斯特同時代的肖邦,是一位對鋼琴有著深刻了解並善於發揮它的效能的鋼琴家。他的歌唱音色與親切語調,伴奏織體中隱藏著的復調因素,新的半音階的踏板巧妙用法和晶瑩精美的技術性走句,再加上“彈性速度”的迷人感染力,使鋼琴演奏藝術達到了最高境界。19世紀末出現了j.勃拉姆斯,在彈奏技術上發揮了大的音程跳躍,指間的極度伸張、小指跨越拇指等新的技術,這些都包括在他的51首練習曲裡。

19世紀末,出現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演奏傾向,演奏家可以不完全按照作曲家的原譜來演奏。C.舒曼往往憑記憶演奏;魯賓斯坦認為當演奏者已正確彈好作品後,可以憑自我感覺增減一些音或改動一些音;с.в.拉赫瑪尼諾夫有時在原譜的低音上加了八度,力度記號也隨意加以改變;f.布索尼在演奏中也常把古典作品現代化。一直到了a.施納貝爾,才把演奏引導到純正、完整地忠實於原作的新階段。今天有素養的演奏家都把忠實於作曲家的原譜引為己任。

20世紀,德彪西的充滿色彩性的鋼琴作品,給演奏技術提出了新的課題。雖然他是肖邦和李斯特的繼承者,但在他的鋼琴作品中,既不追求肖邦那樣的如歌旋律,也不向往李斯特那樣的輝煌音響;他有時需要明亮閃光的色彩,但卻罩上一層霧一樣的薄紗,因此在演奏技術上除了踏板的精巧用法外,在觸鍵上需要撫摸般的指觸和一掠而過的漂浮音響。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把鋼琴當做打擊樂器,極少用指尖對琴鍵作直接衝擊的彈奏,只有最後一首前奏曲《焰火》的某些段落可以說是一個例外。到了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出現了先鋒派的某些作品,作曲家為了達到新奇的音響效果,對於演奏方法也提出了特殊要求,演奏時用所謂“加料鋼琴”,即在一架事前準備好的鋼琴內,用橡皮或其他金屬物夾在琴絃中,以改變鋼琴的原有音響;例如R.S.約翰遜的《第二鋼琴奏鳴曲》,在譜上註明要用20種方法在鋼琴裡“加料”,使其發出各種奇怪的音響,以滿足作曲家的要求。近年來,在創作和鋼琴演奏上,現代派的音樂思潮已逐漸衰退。

作家與作品

最早出版的鋼琴譜,是1732年義大利人L.朱斯蒂尼創作的12首奏鳴曲。在這之前,17世紀末~18世紀初的鍵盤音樂,都是為克拉維科德和哈普西科德寫作的。h.珀塞爾、f.庫普蘭、巴赫、g.f.亨德爾有多樂章的帕蒂塔,巴赫有前奏曲與賦格,斯卡拉蒂有單樂章的奏鳴曲。上述這些作品,都已成為現代鋼琴音樂中的重要文獻。

巴赫、亨德爾以後,是哈普西科德音樂與鋼琴音樂之間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家有C.P.E.巴赫、莫扎特與海頓。他們發展了多樂章的現代奏鳴曲,並定型第1樂章為奏鳴曲式。

18世紀末~19世紀初,克萊門蒂、貝多芬、f.舒伯特等寫了大量奏鳴曲。貝多芬的《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集》成了鋼琴音樂的寶庫。其中《熱情》、《黎明》奏鳴曲有著精湛的專業技巧;貝多芬的小品曲為19世紀重要的鋼琴體裁──單樂章的特性曲開了先聲。舒伯特的奏鳴曲富於管絃樂色彩,他也是單樂章特性曲(即興曲、圓舞曲等)的代表作家。這一時期還產生了大量的練習曲作家,有克里曼蒂、克拉默、胡梅爾、c.車爾尼等。

19世紀中葉,作曲家創作了更為豐富多采的單樂章樂曲,如肖邦的夜曲、敘事曲、前奏曲、馬祖卡及波蘭舞曲;f.門德爾鬆的無詞歌;r.舒曼的傳奇曲和標題性小品套曲,如《狂歡節》、《蝴蝶》;李斯特的《高階技巧練習曲》、《匈牙利狂想曲》和由歌劇詠歎調改編的幻想曲等。19世紀後期,e.格里格是民族化的先驅,他也寫了許多特性曲,這時的作曲家還有a.德沃扎克、b.斯美塔納、м.а.巴拉基列夫、e.格拉納多斯、i.阿爾韋尼斯、m.de法利亞、e.麥克道爾等人,都以單樂章的特性曲為主。M.雷格爾的《巴赫主題變奏與賦格》和布索尼的《復調幻想曲》,都是規模巨集偉而技巧艱深的作品。

20世紀的先驅者是印象派的德彪西和十二音體系的a.勳伯格。德彪西從1905年後,陸續創作了《意象集》、《版畫集》、《兒童角落》、《十二首鋼琴前奏曲》;勳伯格1909年以來發表了《三首鋼琴曲》和《六首鋼琴小曲》。20世紀鋼琴作曲家的中心人物是b.巴托克,他的《十四首小品曲》和《粗獷的快板》突出了鋼琴的“敲擊性”特點;他從1926~1937年,陸續出版了6卷《小宇宙》,共153首小品曲。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產生了序列音樂與電子音樂等先鋒派音樂,代表作家有o.梅西昂、p.布萊茲和k.施托克豪森等。

據史書記載,鋼琴於19世紀初葉由外國傳教士傳入中國,據現有資料所見,蕭友梅作於1916年底的鋼琴曲《哀悼引》(作品24)是中國音樂家創作的第一首鋼琴作品。至20世紀30年代,又有一些中國作曲家的鋼琴作品問世。如賀綠汀的《牧童短笛》,劉雪庵的《中國組曲》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作曲家創作了大量的鋼琴作品。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丁善德的《兒童組曲》、《民歌主題變奏曲》,陳培勳的《賣雜貨》、《思春》、《雙飛蝴蝶》,瞿維的《花鼓》、《主題及變奏曲》,朱踐耳的《流水》。劉莊的《變奏曲》、《三六》,黎英海的《夕陽簫鼓》、《陽關三疊》,汪立三的《蘭花花》、《東山魁夷畫意》,劉詩昆、潘一鳴、孫亦林的《青年協奏曲》,殷承宗、儲望華的《黃河協奏曲》,杜鳴心的《序曲》、《紅色娘子軍組曲》(舞劇改編),以及桑桐的《東蒙民歌小曲七首),蔣祖馨的《廟會》,周廣仁的《陝北民歌主題變奏》等。

參考文章

鋼琴自購買後保修期限為幾年?鋼琴出售後是否有免費調音?常識鋼琴鍵盤有多少個鍵?鋼琴保養應注意什麼?常識鋼琴的長、寬、高分別為多少?常識鋼琴靠牆距離一般為多寬?位置溫度為多高?相應溼度是多少?常識你知道一隻手的鋼琴家嗎美術與音樂為什麼有人彈鋼琴老愛出錯美術與音樂為什麼說鋼琴是"樂器之王"美術與音樂是不是一定要參加鋼琴(業餘)考級美術與音樂鋼琴的由來美術與音樂學習鋼琴有哪些好處美術與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