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夫共和國
[拼音]:ca’erwa
中國四川和雲南大小涼山一帶彝族男女使用的披衫。彝語現稱“瓦拉”或“瓦拉勃”。研究者認為,其產生可能與原始遊牧生活環境有密切關係。擦爾瓦的形式有有流蘇(穗狀飾物)的和無流蘇的兩種。有流蘇的流行於甘洛、越西、喜德、冕寧、西昌、鹽源、鹽邊、寧蒗等縣;無流蘇的稱為“古候瓦拉”,即“高山瓦拉”,流行於美姑、雷波、馬邊,峨邊等地。擦爾瓦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並織有方格紋、斜紋、水波紋及南瓜籽紋等花紋。縫製一件擦爾瓦,需7幅或9幅毛料,上端系用羊毛編成的粗繩縮口,下端有數目眾多的長達30多釐米的流蘇。男女老幼不論寒暑,終年披用。白天用以御風雨,夜間用作被蓋。
根據雲南省晉寧石寨山及昭通等地出土的文物造型和圖象考察研究,彝族的先民至遲從漢、晉時代起,就已經使用擦爾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