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骨子
藥材名稱:大黃藥
名稱出處:《中藥志》
概況
異名:大黑頭草、黃藥(雲南思茅),垂衣香薷、吊吊黃、小香薷、一號黃藥(雲南紅河)。
基源:為脣形科香薷屬植物大黃藥的全草。香薷屬全世界約40種;中國約32種,不少種類入藥。
原植物:大黃藥Elsholtzia penduliflora W.W.Smith(Aphanochilus penduliflorus(W.W.Smith)Kudo),又名垂花香薷(《中國經濟植物誌》),野芝麻、野紫蘇(雲南)。
歷史:本品為雲南苗族地區廣泛使用的常用草藥。用於治療感冒咽喉腫病、咳嗽、痛癤、走黃(炭疽病),也用於閹割牲畜時的消毒藥。常與其它草藥配伍製成黃石感冒片、複方抗炎片,治上感消炎效果尤佳。《雲南思茅中草藥選》稱此藥為黃藥、大黑頭草《紅河中草藥》及《雲南中草藥》稱為大黃藥,《中國藥典1977年版》收載。目前雲南的紅河、思茅、文山、大理、保山、臨滄等地民間多自採自用。
形態:亞灌木,高1~2m,全株有香氣。小枝四稜形,干時紫褐色,幼枝疏被灰白色微柔毛及腺點。單葉對生,葉片膜質,披針形,長6~20cm,寬2~4cm,頂端漸尖,基部漸狹,楔形或鈍圓,邊緣具整齊細密的小鋸齒,葉面綠色,除葉脈上被塵土狀微柔毛外,餘無毛,背面綠色,被腺點。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由具6~12花近無梗的輪傘花序所組成,位於穗狀花序下部的輪傘花序疏離,向上漸次靠近;苞片鑽形,長5~6mm,超過花冠,花在開放時懸垂;花萼鐘形,外面在基部以上被疏柔毛,內面僅在齒上被疏柔毛,萼齒5,三角狀鑽形;花冠稍長於萼,近無毛,冠簷二脣形,上脣頂端微缺,下脣3裂,中裂片近圓形;雄蕊苞,前對較長,微外露;花柱稍長於雄蕊。小堅果,長圓形,棕黃色。花期9~10月,果期10月至翌年1月。(圖見《中藥志》.第4冊.第2版.42頁.圖156)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1100-2400m的土壤肥沃的山坡、溝邊,沼澤地及草叢林邊。分佈於雲南西部。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洗淨,陰乾或鮮用。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含揮發油約0.5%,以及鞣質、有機酸、氨基酸等。
參考文獻
中藥志.第4冊.第2版.人民衛生出版社,198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