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保管期限表

[拼音]:Zhongguo guchi

[英文]:Ancient Chinese Rulers

中國古代度量長度的尺。最早見於商代。傳世商尺約合今16~17釐米。東周尺以相傳1931年河南洛陽金村古墓出土的銅尺與“商鞅量尺”互為佐證,可知一尺長約23釐米左右。西漢尺今出土有 8支,實測其長度均在23~23.6釐米之間,平均每尺長23.2釐米。新莽尺根據各方面材料綜合分析,每尺長約23.1釐米。流傳至今的東漢尺甚多,僅出土的就有40餘支,形制大體可分為以下幾類:

(1)鳥獸紋銅尺,②幾何紋銅尺,③以圓圈為尺星的骨、牙尺。實測東漢尺長度誤差不大,除去因稍殘而減短的幾支外,其餘均在23~24釐米之間,平均長23.4釐米。

漢以後銅質尺明顯減少,多被骨、木質尺代替。這期間尺的形制單一,不飾各種花紋,當是民間實用的器具,較之前代更多地注意到了分、寸刻線分度的準確。尺長略有增長,約在24~24.5釐米之間。南北朝留存的尺甚少。根據李淳風《十五等尺》記載,可知南朝每尺約在24.5~25釐米之間;北朝尺度有較大的增長,後魏前尺27.8釐米、中尺28釐米、後尺29.9釐米不等。以所見南北朝時期實物互為佐證,可知南朝尺確短於北朝,尺長約25釐米,南朝後期則增長至30釐米以上。

隋代採用南朝已增長的度量衡量值作為統一的基礎,尺長在30釐米左右。唐朝留存至今的各種尺近50支,以刻花銅尺和撥鏤牙尺為主。刻花尺(包括木質和鐵質)多為民間日常用尺,撥鏤牙尺則是朝廷在中和節之時饋贈給大臣和各國使臣的禮品,工藝精湛,色彩豔麗。撥鏤牙尺今日本藏有 6支。唐尺長度多在29~30釐米之間。

宋代沿襲唐制,官尺由太府寺掌造,主要用來徵收布帛之用,故又稱為三司布帛尺,每尺長約31.6釐米。據明世子朱載堉《律呂精義》所記,明尺分為三種:

(1)鈔尺,即裁衣尺,與寶鈔紙外齊(長34釐米);

(2)曲尺,即營造尺,與寶鈔墨邊外齊(長32釐米);

(3)寶源局銅尺,即量地尺,比寶鈔墨邊長,比寶鈔紙邊短,當衣尺之九寸六分(長32.6釐米)。傳世的嘉靖牙尺,所刻線紋精密,每尺長32釐米,當是明朝官定的標準尺度。

清代的營造尺長32釐米。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康熙御製”銘殘牙尺,每寸合 3.2釐米,與紫金山天文臺銅景表尺上的清營造尺長度完全一致。清代的裁衣尺合1.1111營造尺,等於 35.55釐米。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清牙雕裁衣尺,正面等分10寸,背面刻山水、人物、樹木、屋宇,刻工極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