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閘

[拼音]:Wang Chong

東漢著名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家。字仲任。會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生於漢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卒於漢和帝永元年間(89~105)。出身“細族孤門”,早年到京師洛陽太學受業,師事班彪。常遊市肆,閱覽所賣書,博通百家之言。後歸家鄉教書,先後任縣、郡功曹、州從事和治中等職。辭官還家後,其友謝夷吾曾上書推薦他的才學,漢章帝特詔公車徵辟,因病不行。他晚年雖生活潦倒,但仍撰寫《養性書》十六篇,現已散佚。所撰《論衡》是一部富有新見的哲學著作,歷來著錄為八十五篇,今傳世各本,《招致篇》均有目無文,實存八十四篇。王充在《論衡》中提出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認為物質性的“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元素,其屬性“自然”、“無為”。他否定了董仲舒以來把天說成為有意志的人格神,認為天有意識地創造了自然界萬物的理論。從無神論出發,王充區別天道和人事,批判了漢代統治者宣傳的“君權神授”和讖緯、符瑞、災異、祭祀、卜筮、禁忌、鬼神等迷信思想,他認為帝王也是人生的,不是天神的後代。所謂符瑞,都是“和氣”產生的“常有之物”,並非天神有意安排。帝王的主觀感情不能影響天地的變化,自然災異不是天神有意用以譴告帝王的。他否認靈魂不滅,人死為鬼。認為人死則血脈枯竭,精氣滅絕,形體腐朽,變成灰土,不會成為鬼。在認識論上,王充重視感覺經驗,認為人要獲得知識,須依靠耳聞目見,“生而知之”和“前知千歲,後知萬世”的事情是沒有的。同時他也重視理性思維,主張獨立地思考和分析問題。他認為為了探求知識,質問和駁斥孔子,也不“傷於義”,“逆於理”。王充的這些觀點與傳統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和傳統的尊孔觀念有所不同,其著述在東漢末期以後產生較大影響。由於當時生產條件和科學水平的限制,王充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也作了不少錯誤的解釋。他無法把唯物主義運用到社會歷史領域,不得不用宿命論來說明人間富貴貧賤的現象,認為“人稟氣而生,含氣而長,得貴則貴,得賤則賤”等。這是王充思想的重大侷限性。

參考文章

王充論“養氣自守”保健養生王充名言名句大全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