鱵魚
藥材名稱:牛筋藤
名稱出處:《海南植物誌》
概況
異名:蛙皮藤、鵲鴣藤、谷沙藤(《廣西藥用植物名錄》)。
基源:為桑科牛筋藤屬植物牛筋藤的根、葉。牛筋藤屬全世界僅1種,中國也產。
原植物:牛筋藤Malaisia scandens(Lour.) Planc:h.(Caturus scandens Lour.),又名飯果藤、煲稗子藤(《海南植物誌》),盤龍木(《臺灣植物誌》),馬來藤(《植物大辭典》)。
形態:常綠攀援灌木,長達4~8m;幼枝被毛。葉互生,葉柄長0.5~1cm;托葉側生,小,早落;葉革質,長橢圓形或長圓形,長4~13cm,寬2.5~4cm,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微心形,偏斜,全緣或有鈍鋸齒,兩面平滑或粗糙;側脈羽狀,7~13對,在近邊緣處連結,和網脈在背面明顯。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序為密集的穗狀花序,長3~6cm,不分枝或略分枝,腋生;雄花萼3~4裂,裂片三角形,鑷合狀排列,無梗;雄蕊3~4枚,與萼片對生,花葯近球形,花絲線形,長為裂片的2倍,退化雌蕊小;雌花序腋生,近球形,密被毛,直徑約6mm;總花梗長8~10mm,有毛;雌花萼片壺形,僅頂部有毛;子房內藏,花柱頂生,長10~13mm,線形,2深裂,突出,有粉狀短毛。果序近球形,小苞片肉質;瘦果包於宿萼片中,帶肉質,卵形,長6~7mm,熟時紅色,無柄;內有種子1粒;子葉一大一小。花果期夏季至秋季。(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480頁.960)
生境與分佈:生於丘陵山地灌叢及山谷林中,常攀於樹上。分佈於臺灣、廣東、海南、廣西。亞洲東南部至澳大利亞也有分佈。
藥性
功效:祛風,除溼,殺蟲。
主治:《廣西藥用植物名錄》:“根:用於風溼痺痛。葉:外用殺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