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萊塞,J.C.

[拼音]:Bi'angsong

[英文]:Bj═rnstjerne Bj═rnson (1832~1910)

挪威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1832年12月8日生於挪威農村的一個牧師家庭,6歲時隨家遷至南方洛斯達林列塞特。1850年去克里斯蒂安尼亞(今奧斯陸)。1852年入皇家弗裡德里克大學。1855年任克里斯蒂安尼亞《每日晨報》的文學戲劇評論員。1859年任《晚報》助理編輯。1866至1871年任《諾斯克福報》編輯,大力傳播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文化以擺脫異國影響的論點。1857年接替易卜生任卑爾根國家劇院的編導。1865至1867年主持克里斯蒂安尼亞劇院。1870至1872年另行創辦劇院。1903年獲諾貝爾獎金,1910年4月26日在巴黎逝世。

比昂鬆少年時期對文學產生了興趣。在大學時代,他開始寫作反映家鄉的自然美景和風土人情的詩歌。早期的中篇小說《辛諾夫·蘇巴金》(1857)、《阿爾納》(1859)、《一個快樂的孩子》(1860)、《漁家女》(1868)等以民族形式表現民間題材,在挪威的現實主義作品中有一定影響。他早期的劇本大多繼承了民間創作的優良傳統。如《戰役之間》(1857)、《西格爾特惡王》(1862)、《國王斯凡勒》(1861)、《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阿特》(1863)等,和易卜生早期的歷史劇一樣,曾轟動一時。在《戰役之間》一劇裡,他塑造了一個起義農民的形象。

70年代,由於布蘭代斯的急進思想的影響,比昂鬆參加了實際鬥爭,並周遊各國考察生活,創作了許多反映當代問題的社會劇。《破產》(1875)的主人公錢爾德是個典型的投機銀行家,他玩弄欺騙手段侵吞農民的存款,使他們家破人亡。喜劇《挑戰的手套》(1883)描寫女主人公斯瓦法因未婚夫另有所歡,要求解除婚約,受到多方阻撓。劇本反映資產階級社會中婦女的屈辱地位,抨擊資產階級的道德觀念和社會秩序。《編輯》(1875)以農民民主運動和資產階級反動勢力在選舉中的一場政治鬥爭為背景,揭露報刊造謠生事,充當資產階級喉舌的本質。《新婚夫婦》(1865)通過嶽婿間的糾紛反映出貴族和資產階級觀念之間的矛盾,具有反封建意義。此外還有《國王》(1877)、《黎昂娜達》(1879)、《新制度》(1879)等。在這些劇本里,比昂鬆以尖銳的筆觸,現實主義的手法,抨擊資產階級,在挪威社會上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80年代以後,比昂鬆創作的劇本有:《人力難及》(1883)及其續篇(1895)、《拉鮑雷莫斯》(1901)、《德蘭農場》(1904)、及《葡萄園開花的時候》(1909)。《人力難及》一劇描寫了工人的苦難和鬥爭,揭露了資產階級的欺騙壓榨行為。但是其結局,也象他的其他劇本一樣,是壞人悔悟,好人得救,矛盾得到調和,充滿了改良主義色彩。

比昂鬆在戲劇創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在挪威文學史上與易卜生齊名。他的作品反映了挪威歷史上一個時期的矛盾和鬥爭。他的晚期創作中雖有濃厚的頹廢主義傾向,但他在社會政治方面始終保持著戰鬥姿態,例如為德雷福斯案件仗義執言,對芬蘭人民反對沙皇俄國的侵略深表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