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動物門
[拼音]:shishu
[英文]:real number
包括有理數(零與正負整數,正負分數)和無理數。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理解了有理數的四則運算及次序關係,不過對它們的公理化描述直到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才完成(見數系)。用現代語言來描述,可以說,有理數構成有序的阿基米德域Q。
首先,Q是一個域,即在其中可進行四則運算(0作除數除外),而且對於這些運算,以下的運算律成立(α,b,с等都表示任意的有理數):
(1)加法的交換律α+b=b)+α;
(2)加法的結合律α+b+с=(α+b)+с;
(3)存在數0,使0+α=α+0=α;
(4)對任意有理數α,存在一個加法逆元,記作-α,使α+(-α)=(-α)+α=0;
(5)乘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αb)=bα,α(b)с)=(αb)с;
(6)分配律α(b+с)=αb+αс;
(7)存在乘法的單位元 1≠0,使得對任意有理數α1 1α=α1=α;
(8)對於不為0的有理數α,存在乘法逆元α-1,使αα-1=α-1α=1。
其次,Q是有序域,即存在一個次序關係≤,使對於一切有理數α和b),α≤b)與b≤α中至少有一個成立,而且對一切α,b),с∈Q:
(1)由α≤b),b≤с可得α≤с;
(2)由α≤b),b≤α可得α=b);
(3)由α≤b可得α+с≤b)+с;
(4)由0≤α,0≤b可得0≤αb。
此外,對每個α∈Q,必存在一數記作|α|(│α│≥0),使對任何α≥0,│α│=α;對任何α<0,|α|=-α,│α│稱為α的絕對值。
再有,Q是阿基米德域,即對有理數α和b,α≥0,b>0,必可找到一個自然數n,使nb>α。由此可知,不存在最大的正有理數;因為對任一正有理數α,取b=1,必存在自然數n使n=n·1>α。也不存在最小的正有理數,因為對任意0<α有
,從而一定有自然數n使
,亦即
。
有理數域雖然有如上豐富的性質,但用它不足以刻畫一切幾何量,也就是說,如果選定一個線段以其長作為單位,則並非一切線段的長都是有理數。早在古希臘時代就發現,正方形的對角線與邊長之比
不是有理數。因此直線上之點的集合不能與 Q一一對應。這就使解析幾何以至整個數學分析的基礎產生了問題。這個情況可以用以下幾個命題之一表述。
(1)有理數的上(下)有界集不一定以某個有理數為上(下)確界。A嶅Q的上確界是這樣一個數α:它是A的一個上界,即α≥A中一切數,但任取α┡<α,α┡必非上界,即A中至少有一個元α,使α>α┡。
(2)單調有界的有理數序列不一定以某個有理數為極限。
(3)有理數的柯西序列(即一個序列{αn}αn∈Q,而且對任意的有理數ε>0,必存在N=N(ε),當m,n>N 時,|αm-αn|<ε不一定收斂於一個有理數。
這些情況可以概括為Q不是連續統。這一事實對數系的應用帶來很大不便。為了克服這個困難,有必要系統地對有理數系Q補充新數即無理數,使得擴充後的新的數系即實數系R沒有以上的問題,但是仍為有序的阿基米德域。這個工作在19世紀中葉以幾種不同的方式完成了。
一種方式是由J.W.R.戴德金提出的。
戴德金實數理論
戴德金在其《連續性與無理數》(1872)一文中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微積分面臨的困難,並且指出,擺脫困境的出路在於使幾何算術化。他的出發點是Q的次序性。例如
作為一個數其特徵是大於一切非正有理數及一切適合α2<2的正有理數 α而小於一切適合α2>2的正有理數。其實,每個有理數α都有類似的性質,它將Q分為兩個非空的子集:
,
,
,
,Q1稱為下類,Q2稱為上類。這裡可將α歸入Q1而為其中最大元,也可將α歸入Q 2而為其中最小元。這樣得出的有理數分劃記作Q1|Q2,它是由α生成的。
戴德金將此普遍化。他考察了有理數集 Q的一切分劃,Q1|Q2:Q1,Q2非空,Q=Q1∪Q2,Q1∩Q2=═,而且Q1中的一切元均小於Q2中的一切元。這時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1)Q1有最大元而Q2無最小元(若Q2有最小元但Q1無最大元,則規定將此元移入Q1), 這時就說Q1|Q2定義了α。反過來,如上所述,每個有理數α也都產生這種型別的有理數分劃。因此,若記這類有理數分劃的集合為
,則
與Q一一對應,且稱
中的元就“是”有理數。
(2)Q1中沒有最大元,Q2中也沒有最小元。記這類分劃之集合為I,稱I中的元定義無理數。
不會發生Q1有最大元α,Q 2也有最小元b)的情況。因為若α=b),則將與Q1∩Q2=═矛盾,若α
,
從而
Q1∪Q2≠Q。
實數集即一切有理數分劃之集合
。
在這樣定義的實數集合中也可定義四則運算。例如對於兩個實數(也就是有理數集的兩個分劃)
,定義
,這裡
,它也是有理數集的一個分劃,因而也是一個實數。易證R 也適合Q是一個域的性質。又若Q1嶅Q姈,定義α≤β,可證R適合上述Q是有序域的性質。同樣也可證R 適合Q是阿基米德域的性質。因此R也是一個有序的阿基米德域。
實數系是有理數系的一個擴張,或者說實數系包含了有理數系,同時還包含其他的元,例如
。準確地說,R中包含一個與Q同構的真子集
( I非空:因為令
,
,則Q1|Q2是一個實數,但不在
中,即為無理數,它就是
),所以說R是Q的一個擴張。R還有以下兩個性質:
(1)
在R中稠密,這裡所謂稠密性即指:對α,β∈R,而且α<β,必有一個x∈
,使α (2)R中任一上(下)有界集必有上(下)確界。但這個確界不一定是有理數。 實數系是惟一的,即若Q有兩個擴張R與R1同為有序阿基米德域且都適合①,②,則R與R1同構,即實質上相同。康托爾實數理論
G.(F.P.)康托爾與H.C.R.梅雷從完備性著眼提出定義實數的另一種作法。例如
可以用有理數序列{1,1.4,1.41,1.414,…}去逼近。 因為這個序列是有理數的柯西序列。所以想到是否可以用有理數的柯西序列來定義實數。但
還可以用另外的有理數柯西序列如{2,1.5,1.42,1.415,…}來定義。 因此必須在有理數柯西序列的集合中引入等價關係:有理數柯西序列{αn}與{αń}當
時稱為等價的,記作{αn}~{αń}。每一個有理數柯西序列的這樣的等價類定義為一個實數。這樣定義的實數集記作R1。Q中所有的α均可用一個特殊的柯西序列(常值序列){α,α,…}來逼近。包含常值序列的等價類(每一個這種等價類只能含一個常值序列{α,α,…})稱為有理數α,記其集合為
1;不包含常值序列的等價類稱為無理數,記其集合為I1。顯然
。
R1中也能定義四則運算與次序關係,它與R一樣是有序的阿基米德域,而且適合
(1)R1有一個與Q同構的稠密的真子集
1,
(2)R1中一切柯西序列都有極限在R1中。
R1在同構意義下也是惟一的。又因為性質②與 R的性質②是等價的,即互相蘊涵,所以R與R1也是同構的,即這兩種作法所得的結果是相同的。
實數系的完備性
實數系是否還可以進一步擴張,這是很自然會想到的問題。
首先,它可以在引入一個理想元素即方程x2+1=0的根以後而擴張為複數系。但是這時必須放棄次序性,即前述的關於Q是有序域的性質(見覆數)。
其次,因為R是阿基米德域,所以和Q一樣,在R中不會有最大的正數(即正無窮大)和最小的正數(即正無窮小),但也可以引入正的無窮小這樣的理想元素而得到非標準的模型,但是這時將破壞阿基米德域性質(見非標準分析)。
至於在R中再作分劃或再作柯西序列,都不會再得到新的數。R的元與直線上的點可以一一對應,在這個意義下,稱R具有完備性,也因此稱R為連續統。
R與Q的性質有很大的區別。Q中有無限多個元,但是Q是一個可數無限集。可以把Q中之元寫成既約分數p/q,q>0而將正有理數排列成下表。 然後按上述的箭頭次序將它們排列起來(遇見重複的即行刪去),此時一切正有理數就寫成了一個序列。所以正有理數集合是可數的;整個有理數系Q也是可數的。但是可以證明R是不可數的。這樣在數學史上第一次遇到了各種不同的無限,從而就引導G.康托爾提出了基數的理論。
前面已經說過,戴德金提出無理數理論是為了克服作為微積分基礎的連續性概念中的巨大困難。在完成了實數理論以後,R的連續性就有豐富的內容。可以完全嚴格地證明以下的結果。
(1)上(下)有界的實數集, 必有一個實數為其上(下)確界,亦即上、下確界定理。
(2)實數的每個柯西序列都有惟一的實數極限,亦即柯西收斂原理。
(3)一切單調有界實數序列都有實數極限。
(4)作實數區間套序列即一串實數閉區間{[αn,bn]}使得對於一切n,
,
而且b)n-αn→0,則必有惟一實數α 含於所有[αn,bn]中
,
亦即區間套原理。
這幾個定理是等價的。此外還有兩個等價的定理:
(5)在無限有界閉集 A嶅R 中, 必可選出一個序列{αn}嶅A,使αj≠αj(i≠j),而
存在於A中,亦即波爾查諾-外爾斯特拉斯定理(R 的列緊性)。
(6)設A嶅R為有界閉集,對任一α∈A,任作一個開區間IαЭα,則在
中必可選出有限多個I1,I2,…,In覆蓋A,即
,亦即海涅-波萊爾定理或有限覆蓋定理(R 的緊性)。
這些性質都反映了R的連續性質。R的連續性內容十分豐富。20世紀以來,對連續性的研究成了一個巨大分支拓撲學的研究主題。從這個觀點來看,R是數學史上第一個被瞭解得較充分的拓撲空間,而以上的定理都是以拓撲空間中更原始的概念為基礎的。
參考書目
R.Dedekind,Stetigkeit und Irrationale zahlen,Brunswick, 1872.
R.Dedekind,Was Sind und Was Sollen die zahlen? Brunswick, 1888.
E.Landau,Grundlagen der Analysis, Chelsea, New York,1965.
斯皮瓦克著,張毓賢、嚴毅正譯:《微積分》,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81。(M.Spivak,calculus,Benjamin, New York, 1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