贗勢
[拼音]:diqiao yundong
[英文]:crustal movement
在地球的內力和外力作用下地殼經常所處的運動狀態。地球表面上存在著各種地殼運動的遺蹟,如斷層、褶皺、高山、盆地、火山、島弧、洋脊、海溝等;同時,地殼還在不斷的運動中,如大陸漂移、地面上升和沉降以及地震都是這種運動的反映。地殼運動與地球內部物質的運動緊密相聯,它們可以導致地球重力場和地磁場的改變,因而研究地殼運動將可提供地球內部組成、結構、狀態以及演化歷史的種種資訊。測量地殼運動的形變速率,對於估計工程建築的穩定性、探討地震預測等都是很重要的手段,對於反演地應力場也是一個重要依據(見大地構造物理學)。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
(1)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例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塊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屬以萬年計的緩慢運動。
(2)較快速的運動。這種運動以年或小時為計算單位,如地極的張德勒擺動,能引起地殼的微小變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漲落,也使固體地球部分形成固體潮,一晝夜地面最大可有幾十釐米的起伏;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盪,它既有徑向的振動,也有切向的扭轉振動。
對緩慢的地殼運動,可根據地質學(地層學、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等)、地貌學和古地磁學的考察,參考古天文學、古氣候學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定。例如,大陸漂移學說是從古生物學、古氣候學找到跡象,又通過古磁極的遷移得以確立的。現在根據同位素年齡的測定和岩石磁化反向的分析,可以進一步認識地殼運動的演化。
對於現代地殼運動,一般採用重複大地測量的方法,如用重複水準測量來研究垂直運動;用三角測量或三邊測量的複測來研究水平運動;用安放在活動斷層上的蠕變計、傾斜儀和伸長儀等做定點連續觀測來監視斷層的運動。20世紀70年代後期,進而利用空間測量技術(鐳射測月、人造衛星鐳射測距和甚長基線干涉測量等)監測不同板塊上相距上千公里的兩點間的相對位移(精度可達2~3釐米),用以測定板塊之間的運動。除此以外,還可以利用海岸線的變遷,驗潮站關於海水漲落的記錄等,推斷現代地面的升降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