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丹

[拼音]:zao

[英文]:Dryness

中醫病因學概念,又稱燥邪。燥邪致病有外燥和內燥之分。外燥本指自然界乾燥的氣候或環境狀態,多發生在秋季,屬六氣之一(見氣)。但這種氣候或環境狀態會使正氣虛弱或體質陽盛的人發生疾病,對這些人來說,外燥便成為致病的因素,屬六淫之一,易傷人津液和侵襲肺臟。內燥則指因各種原因(如高熱、吐、瀉)引致人體內津液精血耗傷而形成的病理狀態。外燥與內燥雖有區別,但兩者在病證表現上有共同的特點,且外燥侵襲日久,傷及津液精血,亦可形成內燥。

燥性乾澀,最易傷人津液,在病證上常見口鼻乾燥、咽乾口渴、面板乾澀甚至皸裂、毛髮不榮、小便短少、大便乾結等症狀。

燥邪致病,與氣候和環境有一定的關係。秋季氣候乾燥,空氣中缺乏水分,燥邪易侵犯人體。燥邪又有溫燥與涼燥之分,臨床上以溫燥常見,涼燥則多發生在深秋氣候寒冷之時。外燥一般從口鼻、肌表侵襲人體,而肺臟外合皮毛,開竅於鼻,又屬嬌髒,喜潤而惡燥,故燥邪易傷肺。其中溫燥犯肺,多致肺津損傷,常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咽乾鼻燥、乾咳少痰、口渴舌乾等症狀;涼燥犯肺則可見發熱惡寒、頭痛、無汗、鼻塞、咽乾脣燥、咳嗽痰稀、苔白少津等症狀。

外燥侵犯人體後治療失當,或因其他各種原因導致體內津液耗損,如七情過激,過食辛辣食物,體質陽盛等,均可形成內燥。內燥以虛為主,或偏於寒,或偏於熱,主要症狀可有面板憔悴、毛髮枯焦、爪甲脆裂、口脣燥裂、舌上無津、口渴咽燥、目澀鼻幹、大便祕結、小便短少等。又因患病部位的不同而表現出差異。如陰虛血燥,可見面板乾澀作癢,皮屑紛紛脫落;而津枯腸燥,又主要表現為大便燥結難下,甚至祕結不通。

臨床診斷燥證主要依據患者症狀,並結合當時的氣候和環境,以及病人情志、體質和飲食習慣進行。治療上總以濡潤為主,外燥以其寒熱不同可分為溫潤和涼潤,內燥因其部位不同而大致可分為生津潤燥或滋陰養血。

參考文章

沸騰乾燥爐分離段起何作用?製鹽何謂燥邪犯肺證?內科對陰虛肺燥患者如何辨證施護?內科為什麼老年人的面板會越來越乾燥面板科與傳染溫燥感冒有哪些其他療法?內科溫燥感冒常用的中成藥有哪些?內科溫燥感冒的辨證論治要點是什麼?內科溫燥感冒的治法及主治方劑有哪些?內科溫燥感冒怎樣與類似證候鑑別?內科如何診斷溫燥感冒?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