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絲正比室

[拼音]:Weina-Huopufu fangcheng

[英文]:Wiener-Hopf equation

一類給定在半無窮區間上的帶差核的奇異積分方程,其一般形式為

(1)

式中μ為常數;k(x)(-∞

方程(1)的研究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初,它早期的著名例子是輻射傳輸理論中的米爾恩方程,後來因1931年N.維納和E.霍普夫給出其求解方法而得名。20世紀40年代以後,這一方程的理論在解析函式邊值問題、調和分析和運算元理論的基礎上得到了系統的發展,其應用也從輻射問題擴充套件到許多其他領域,例如中子遷移、電磁波衍射、控制論、多體問題以及人口理論等。

維納-霍普夫方法

又稱因子分解法,是N.維納和E.霍普夫為求解方程(1)而提出的,已成為研究各種數學物理問題的一種常用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過積分變換將原方程化為一個泛函方程,然後再用函式因子分解的方法來求解。下面以方程(1)的求解為例來加以說明。 在x<0處,令φ(x)=ƒ(x)=0,首先將方程(1)開拓到整個實軸,即

式中

若(2)中諸函式滿足適當的條件,例如,存在h>0使得k(x)e

,φ(x)ehx和ƒ(x)ehx屬於L1(-∞,+∞),則藉助於傅立葉變換由(2)可得

這裡和下文大寫字母均表示相應函式的傅立葉變換,而大寫字母的下標+和-則分別表示該函式在半平面τ>-h和τ

則存在分解

式中H+(λ)和H-(λ)可由H(λ)求出,它們在相應半平面內無零點。由於在所述條件下,F+(λ)/H-(λ)在|τ|

由柯西積分公式知,

這裡C+(λ)和C-(λ)可用

來表示,因而由(3)得到

由此利用解析開拓和廣義劉維爾定理求出φ+(λ)和ψ-(λ)(準確到相差一個整函式),然後再對φ+(λ)進行傅立葉逆變換即可求得方程(1)的解φ(x)。

當僅假定k(λ)∈L1(-∞,+∞)和μ-K(σ)≠0(-∞≤σ≤+∞)時,μ-K(σ)也有類似分解,這時需要用到調和分析理論中的維納-萊維定理。由此應用巴拿赫空間中的運算元理論,還可在一般函式空間,例如

有界可測函式空間和有界連續函式空間中對方程 (1)進行求解。

主要結果

用E記上述函式空間。方程(1)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其中積分僅是相應函式空間中的有界運算元,而不是全連續運算元,因此它和弗雷德霍姆積分方程在性質上有著本質的不同。這主要表現在:

(1)齊次方程(1)和它的共軛方程線性無關解的個數一般不相等,它們的差等於

整數v(μ)稱為方程(1)的指標;

(2)方程(1)的譜點一般為連續統,其中複平面閉曲線μ=K(σ)(-∞≤σ≤+∞)上的點為本質譜,亦即對於全連續運算元微擾不變的譜,而使得v(μ)>0的點μ為方程(1)的點譜。

函式 μ-K(σ)稱為方程(1)的符號。當符號無零點時,方程(1)稱為正常的,否則稱為例外的。對於正常方程,已經有了較系統的結果,其中主要有:

(1)設k(x)∈L1(-∞,+∞),則方程(1)在E中滿足諾特定理(見奇異積分方程)的充分必要條件為μ-K(λ)≠0(-∞≤σ≤+∞),故正常方程有時也稱為諾特型方程;

(2)當v(μ)>0時,齊次方程(1)在E中有v(μ)個線性無關解,v(μ)≤0時無非零解;

(3)當v(μ)>0時,非齊次方程(1)在E中有v(μ)個線性無關解,v(μ)=0時,有惟一解,v(μ)<0時,無解或有惟一解,有解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其右端滿足條件

式中ψk(x)是方程(1)的共軛方程

的線性無關解。至於例外方程,也有不少結果,但尚無系統理論。

以上結果在作相應修改後,對於對偶積分方程、方程 (1)的離散形式特普利茨方程以及有關方程組也都同樣成立。

參考書目

S.Prssdorf,Some Classes of Singular Equations,North-Holland,Amsterdam,1978.

B.Noble,Method based on the Wiener-Hopf Technique for the Solution of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Pergamon Press, London,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