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
[拼音]:dalupo
[英文]:continental slope
大陸架向海一側,從陸架外緣較陡地下降到深海底的斜坡。它展布於所有大陸周緣,為全球性地形單元。大陸坡上界水深多在100~200米之間;下界往往是漸變的,約在1500~3500米水深處,但在鄰近海溝地帶,陸坡下延至更深處。大陸坡寬度約為20至100公里以上,總面積計2870萬平方公里,佔全球面積5.6%。
特徵
大陸坡坡度多為3°~6°,1800米深度以上的平均坡度為 4°17′。在大西洋型大陸邊緣,陸坡常隨水深增大而變緩,下延為大陸隆;在太平洋型大陸邊緣,陸坡常隨水深增大而變陡,下延至海溝。太平洋陸坡平均坡度5°20′,大西洋陸坡平均坡度3°05′,印度洋陸坡平均坡度2°55′。大型三角洲外側的坡度最小,平均僅1.3°。珊瑚礁島外緣的陸坡最陡,最大坡度可達45°。大陸坡可以是單一斜坡,也可呈臺階狀,形成深海平坦面或邊緣海臺。陸坡被海底峽谷和溝谷刻蝕,加上斷層崖壁,滑塌作用形成的陡坎及底闢隆起等,致坡形十分崎嶇。
大陸坡底質以泥為主,還有少量砂礫和生物碎屑。沉積物比相鄰的陸架和陸隆沉積物細,但在冰期海平面下降期間,大部分大陸架出露為陸,河流向前推進到陸坡頂部附近入海,使陸坡上粗粒沉積物增多。在與山脈海岸相鄰的狹窄陸架外的陡坡上,常見岩石露頭。陸坡沉積物主要是陸源碎屑,也有生物與化學作用形成的沉積物(見半深海沉積)。
大陸坡基底為變薄的大陸型地殼。拖網和鑽探在陸坡區發現了花崗岩;地震測量顯示,陸坡下部花崗岩層向大洋一側逐漸變薄以至尖滅;陸坡上還有褶皺、斷裂構造,一些陸上構造線可延伸至陸坡。
成因和型別
陸坡是輕而浮起的大陸和重而深陷的洋底之間的接觸過渡地帶。隨著大陸裂開,其間形成狹窄的幼年海洋。根據地殼均衡原理,新生洋殼的高程應明顯低於兩側大陸,在大陸與新洋底之間必然形成陡峭的新生陸坡。大西洋型大陸邊緣的陸坡,就曾是中生代以來聯合古陸破裂形成的地塊邊壁,此後在海底擴張、大陸漂開和邊緣下沉的過程中,經長期侵蝕沉積作用進一步塑造而成。生成不久,尚未為外力作用強烈改造的陸坡,沉積蓋層微薄,構造地形與火山地形十分顯著,坡度較陡。發育成熟的大西洋型陸坡,不規則的原始地形被巨厚沉積層覆蓋,坡度平緩。在太平洋型大陸邊緣,陸坡的發育與板塊的俯衝或仰衝作用有關,陸坡下部可有俯衝刮削作用形成的增生混雜巖體,褶皺、斷裂明顯,地形十分複雜。
板塊的分裂和聚合運動奠定了陸坡形態和構造的基本格架。陸坡的進一步發育視控制因素的差別,可塑造成多種不同的陸坡型別:
(1)斷裂型或陡崖型陸坡,主要受斷裂作用控制,而侵蝕堆積的改造作用較弱,多見巖階、陡崖,如伊比利亞半島西北側陸坡。
(2)前展堆積型陸坡,陸源物質供應充分,陸坡在強烈沉積作用下逐漸向洋推進,有的陸坡下部沉積層厚達10公里左右,美國大西洋一側陸坡多屬這種型別。
(3)侵蝕型陸坡,沉積作用較弱,濁流和滑塌等侵蝕作用導致基岩裸露,地形複雜,如在海底峽谷和滑坡發育的地區。
(4)礁型陸坡,與珊瑚礁生長有關,陸坡陡峭,如尤卡坦半島的陸坡。
(5)底闢型陸坡,低密度的蒸發巖或泥層在深埋後形成底闢,陸坡沉積層因而變形,海底呈不規則形態,如墨西哥灣一帶。
資源
由於河流徑流和海洋上升流作用,陸坡沉積物中可含有豐富的有機質,陸坡上有巨厚沉積層的地方具有良好的油氣遠景。陸坡區尚有錳結核、磷灰石、海綠石等礦產。在陸坡一些上升流區,可形成漁場。
參考書目
L.J.Doyle,O.H.Pilkey,eds,Geology of Continen-tal Slopes, 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Special Publication,No.27,Tulsa,Oklahoma,U.S.A.,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