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尊拉宗告

[拼音]:yinhang xinyong

[英文]:bank credit

以銀行為中介,以存款等方式籌集貨幣資金,以貸款方式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各企業提供資金的一種信用形式。

特點及作用

①銀行信用是貨幣信用,打破了商業信用實物形態的侷限性;

(2)銀行信用是大規模的信用,可以把各方面閒置資金、未投入使用的積累資金及小額貨幣收入集中成鉅額可用資金。銀行信用由於其貨幣形式和鉅額規模,可適應任何方式和規模資金要求,因而,銀行服務可面向全社會。

資金來源與運用

銀行資金來源主要有:

(1)自有資金,西方商業銀行自有資金一般由股金、盈餘積累構成,中國專業銀行自有資金則是由國家財政撥款和盈餘積累所構成;

(2)存款,從存款期限和用途可分為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專項存款等,從存款主體可劃分為企業存款、政府存款和個人存款;

(3)銀行券發行,銀行券是一種信用貨幣,最初,一般商業銀行都可以發行,中央銀行制度建立後,其發行權由中央銀行壟斷。商業銀行雖失去發行權,但由於中央銀行是商業銀行的最後貸款人,商業銀行資金來源不足,可獲得中央銀行的資金融通。此外,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企業和社會閒散資金增多,商業銀行依靠吸收存款,創造支票存款,即可基本解決資金運用問題。在中國高度集中統一管理體制下,人民幣的發行即作為中國人民銀行自身的信貸資金來源,在其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後,人民幣發行中大部分用於對專業銀行的再貸款。

銀行的資金運用主要有:

(1)貸款;

(2)金銀外匯佔款;

(3)財政透支與借款。其中,貸款佔銀行資金運用的絕大部分。在中國,1989年各項貸款佔銀行資金運用的89.3%。

地位

銀行信用是間接信用,是存貸款人的中介。但銀行作為中介人與一般商業經紀人、證券經紀人不同,存款人除按期取得利息外,對銀行如何運用存入資金無權過問,正因如此,銀行在資本主義經濟中由簡單的中介人逐步發展成“萬能的壟斷者”。在資本主義社會,銀行信用是主體,但商業信用是整個信用制度的基礎。因為銀行貸款一般是針對商業票據進行抵押或貼現,銀行直接對企業發放的不要任何擔保品的信用貸款只佔一定比重。從直接信用和間接信用的關係來看,直接信用是基礎,間接信用是後盾。沒有銀行信用的支援,商業票據就不能轉化為銀行信用,商業信用等直接信用的運用和發展就會受到極大削弱。

參考文章

銀行信用卡不啟用收取年費嗎?理財常識銀行信用保險制度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