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面
[拼音]:qizhi
[外文]:temperament
人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徵。它主要表現在心理過程的強度、速度、穩定性、靈活性及指向性上。人們情緒體驗的強弱,意志努力的大小,知覺或思維的快慢,注意集中時間的長短,注意轉移的難易,以及心理活動是傾向於外部事物還是傾向於自身內部等等都是氣質的表現。
氣質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希波克拉底就觀察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氣質,提出氣質體液說。他認為人體內有4種液體:血液、粘液、黃膽汁、黑膽汁。血液佔優勢的人屬多血質,粘液佔優勢的人屬粘液質,黃膽汁佔優勢的人屬膽汁質,黑膽汁佔優勢的人屬抑鬱質,這就是希波克拉底劃分的4種氣質型別。以後,古希臘醫生加倫用拉丁語“temperamentum”一詞來表示這個概念,這就是temperament一詞的來源。
人的氣質有4種最基本的型別,至今人們還習慣於沿用希波克拉底劃分氣質型別的名稱。氣質不僅表現在情緒過程中,而且也表現在認識過程和意志過程中。4種基本的氣質型別的心理特徵可表述如下:多血質──活潑好動,容易適應新的環境;注意易於轉移,接受新事物快,但印象不很深刻;情緒和情感易於產生也易於改變,並直接表露於外。膽汁質──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性情急躁,反應迅速;情緒明顯外露,但持續時間不長;行為上表現出不平衡性,工作特點帶有明顯的週期性。粘液質──安靜平穩,反應緩慢;善於剋制自己,情緒不易外露;注意穩定但難於轉移。抑鬱質──行為孤僻,反應遲緩,體驗深刻,情緒不易外露,善於察覺到別人不易察覺的細小事物。
氣質使人的心理活動染上某些獨特的色彩,也影響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速度與狀態。但它並不決定一個人性格的傾向性和能力的發展水平。氣質型別沒有優劣之分,任何一種氣質型別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它是在人的社會生活與教育條件的影響下形成、發展和改造的。瞭解人的氣質對於教育工作、生產管理、培訓幹部等都有重要意義。
除希波克拉底氣質體液說外,還有其他幾種氣質學說。德國精神病學家E.克雷奇默根據對精神病患者的臨床觀察,提出按體型劃分氣質型別的理論。他把人分成肥短型(又稱迴圈型)、瘦長型(又稱分裂型)。前者脂肪豐滿,身軀矮胖;情緒變化不定,時狂時鬱,且迴圈發生,謂躁鬱性氣質。後者身軀細長,面板乾燥,肌肉骨骼均不發達;沉默寡言,膽小退縮,多思慮,好幻想,謂乖離性氣質。日本學者古川竹二根據 4種血型把人區分為4種氣質:A型氣質的特點是溫和、老實、穩妥、多疑、怕羞、順從、依賴他人,感情易衝動;B型氣質的特點是感覺靈敏、鎮靜、不怕羞、喜社交、好管閒事;AB型氣質是一種混合型,其特點就是上述兩種特點的混合;O型氣質的特點是志向堅強、好勝、霸道、不聽指揮、喜歡指使別人、有膽識、不願吃虧。美國心理學家A.巴斯用反應活動的特性(活動性、情緒性、社交性和衝動性)為指標,劃分出4種氣質型別:活動性的人總是搶先接受新任務,愛活動,不知疲倦;情緒性的人覺醒程度和反應強度大,喜怒無常;社交性的人渴望與他人建立密切的聯絡,與人相處很融洽;衝動性的人缺乏抑制能力,傾向於不加思索的行動。И.Π.巴甫洛夫及其學派根據人的高階神經活動特性,提出氣質的神經型別說。巴甫洛夫在研究高等動物的條件反射時,確定了大腦皮層神經過程(興奮和抑制)具有3個基本特性:強度、靈活性和平衡性。神經過程的強度指神經細胞和整個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和界限;靈活性指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更替的速率;平衡性指興奮過程和抑制過程之間的相對關係。巴甫洛夫根據神經過程3個基本特性的不同結合,把動物神經系統分成了4種基本型別:
(1)強、平衡、靈活型(活潑型);
(2)強、平衡、不靈活型(安靜型);
(3)強、不平衡型(不可遏止型);
(4)弱型。並認為這4種基本型別是動物和人共有的,活潑型相當於多血質;不可遏止型相當於膽汁質;安靜型相當於粘液質;弱型相當於抑鬱質。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把人分為“狂”、“狷”、“中行”3類,主要是按人的行為活動的特點來劃分的。《論語·子路》篇中,就記載了孔子的這樣一段話:“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其中,“狂”指激進的人,“狷”指拘謹的人,“中行”則是行為合乎中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