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動力學

[拼音]:suicha changshu

[外文]:precession constant

天文常數之一,是在一回歸世紀內沿黃道的歲差值,包括黃經日月歲差和沿黃道的行星歲差兩部分,又稱黃經總歲差,用p表示(見歲差和章動)。黃經日月歲差,即沿黃道的日月歲差,用p1表示,它可根據大量恆星的觀測資料來確定。行星歲差用λ表示,它可由天體力學理論計算出來。p、p1和λ之間的關係是:

p=p1-λcosε,式中ε是黃赤交角。

德國天文學家貝塞耳第一次精確地定出歲差常數。他根據3,000多顆恆星的觀測資料來確定p1值,研究結果發表於 1818年。對曆元 1755.0,他得出 p1=5,034.″05,p=5,017.″61。十九世紀末美國天文學家紐康確定了黃經總歲差p,並在1896年巴黎的國際基本恆星會議上被確認為通用的天文常數之一。對曆元1900.0,紐康得到p=5,025.″64,此值沿用了80年。1976年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十六屆大會上,通過了對於標準曆元 2000年的新值:p=5,029.0966。如果按紐康的舊值,歸算到曆元2000年,應得5,027.″86,這比新值要小1.″24。這是因為在歲差常數中已加上了銀河系自轉的改正值,而且在計算行星歲差時採用了新的行星質量資料。

三十年代提出了編制暗星星表的計劃。暗星星表中的星位將與遙遠的河外星系發生聯絡,從而可以定出恆星相對於河外星系的絕對自行。這樣就有可能更準確地定出歲差常數。197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歲差常數將從1984年開始正式使用。現有星表中列出的恆星自行包含歲差常數誤差的影響,所以在採用新的歲差常數以後,必須更改星表中所有恆星的自行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