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布·泰馬姆

[拼音]:Guxiu

中國明清時期刺繡之品。源於明代中葉上海顧名世家女眷之手。顧名世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進士,官至尚書寶司丞,晚年在上海縣城造園時鑿池得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手書“露香池”石刻一塊,故由當時書畫家董其昌為園題名為“露香園”。顧家後人擅長刺繡,繡工極精,名噪一時,被人稱為露香園繡、露香園顧氏繡,簡稱顧繡。原是閨閣之繡,只用於饋贈親朋。自顧名世卒後,其家勢漸衰,遂以女眷刺繡維持生計。

顧繡繼承宋代刺繡的傳統方法,並加以創新和發展,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繡針細小如毫,將繡線細劈成絲,每次只用一、二絲,精工刺繡,針腳細密,不露邊縫。除傳統針法外,還創造出散針、套針、松針、滾針、綱針等針法,配色淡雅協調,暈色自然,以繪補繡,繡繪結合,繡品生氣迥動,五色爛發,並具有繪畫的水墨韻味。

顧繡歷經300餘年,繡藝高超,人才輩出,可考者有:謬氏,顧匯海妻,善繡人物、佛像、花鳥、山水等,所繡物件,準確生動,有“鬚眉老少各不同,笑語歡然並起忽”之譽,據推測顧繡始於謬氏。韓希孟,名媛,顧名世次孫顧壽潛妻。顧壽潛,字旅仙,別號繡佛主人,能詩、工畫山水,師法董其昌,有《煙波叟詩集》行世。受其影響,韓希孟亦能詩善畫,長於花鳥,對她從事刺繡和提高藝術鑑賞力有一定的影響,因長於刺繡,人稱其作品為韓媛繡,自稱武陵繡史。

韓希孟刺繡,非常刻苦認真勤奮,常“覃精運巧、寢寐經營”,注重調查、收集、整理、臨摹宋元名人的書畫,以作為刺繡的粉本,同時也表現現實景物。她能用各種針法刺繡,所繡物象,針法靈活,絲理平順,富有質感(見彩圖)。其代表作有《韓希孟繡宋元名跡圖冊》,8頁,繡於崇禎七年(1634),白燾綾地,用五色絲絨線繡出洗馬、百鹿、補袞、鶉鳥、米畫(仿米山水)、葡萄松鼠、扁豆蜻蜓、花溪漁隱等,落款均繡“韓氏女紅”朱印一方,每頁對開,均有董其昌題贊,尾頁為顧壽潛題跋。顧蘭玉,顧名世曾孫女,喪夫後以刺繡維持生計,並廣召青年女子,傳授刺繡技藝,使顧繡得以推廣,有才女之稱,但未見作品傳世。

另外,傳世的顧繡作品還有《顧繡羅漢朝觀音》,白燾綾地,五色絨線和金線繡刺,並加渲染,構圖緊湊、形象生動。《顧繡五十三參冊頁》,依明代畫家陳繼儒畫稿為本,計54頁,刺繡描述了善財童子南遊的故事,刻畫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和神情。《顧繡十八羅漢像冊頁》,首頁繡觀音,尾頁繡韋馱,中間為十八羅漢像,計20頁,用顧繡傳統針法,細膩地刻畫每個羅漢的性格特徵,表現生動有趣,冊頁上鈐有乾隆鑑賞印數方,為皇家收藏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