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人教育學――勢科學與教育動力學讀後感

資訊人教育學――勢科學與教育動力學讀後感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資訊人教育學――勢科學與教育動力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勢規律是一種客觀存在,但究竟哪些物件更明顯、更符合?如何用科學的方法驗證與檢驗?這都需要探索和研究。去年冬天的一個下午,偶然機會得到西安交大李德昌老師的專著《資訊人教育學――勢科學與教育動力學》。因為之前已讀過李德昌老師的著作《新經濟與創新素質――勢科學視角下的教育、管理和創新》和《資訊人社會學――勢科學與第六維生存》,深感震撼。勢科學是李老師集原創、新穎、邏輯、哲學於一身的大學問,對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其相互聯絡與相互統一都具有普適意義。由於工作時有繁忙,拿到該書卻讀讀停停,雖將讀時的感受和想法在書頁上時加批註和亂劃,但並沒有專門整理。因為勢科學涉及的學科很多,知識及水平有限,加之融會貫通能力也稀鬆平常。要給予全面的介紹和評價實屬心有餘而力不足,只是寫點想法,權當拋磚引玉。

  1、資訊人假設揭示了資訊社會人類賴以生存的本質

  資訊人假設的觀點既不同於“經濟人”(假設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滿足自己的私利)、“社會人”(認為人不是機器和動物,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人格的活生生的、以社會性交往為生活之依賴的“社會人”)、“自我實現人”(認為人的需要的最高層次乃是“自我實現”,即以其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現他的潛力),也不同於“複雜人”(假設人是極其複雜的,不僅人的個性因人而異,而且還因時、因地、因地位和人際關係等各因素的變化而異)和“文化人”(組織中的人是有思想、有情感、有價值觀的人)假設。資訊人的資訊需求表現在六個維度:貨幣、權力、知識、情感、藝術和虛擬抽象Ⅲ。雖然不同文化薰陶、不同價值取向、不同個性、不同專業、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們在不同資訊維度方面的傾向和追逐各有差異,但大多數人們在追逐某些維度的資訊時並不排斥對其他維度資訊的嚮往和佔有。當然,從群體社會的相對性考量看,不同維度的資訊之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等位面或等效面。作為資訊人,資訊是其生存的必備營養要素,資訊使其產生自信,資訊使其具有活力,越有資訊越有身份、越有地位。筆者覺得資訊人假設更符合當今資訊社會下的資訊作用機制。因為資訊社會充斥著大量資訊並有許多冗餘,擁有資訊並使之有序化是資訊社會成功人士奮力追逐的目標,這既是人們應對複雜社會狀況、不確定性環境的有效途徑,也是人們消除自身內在焦慮緊張和不確定性的重要舉措。

  2、勢科學理論揭示了資訊的本質及其作用機制

  對勢科學理論,從自然科學看,就是發現、尋找和探索自然界的“勢現象”、“勢機制”、“勢科學”,而從社會科學看,就是摹仿、營造和推廣社會活動的“勢規律”、“勢結構”、“勢形象”。如果說在自然經濟、農業經濟及前工業經濟的物質文明中,勢=差別÷距離,勢即梯度、即斜率、即導數、即負熵的話,那麼到了後工業經濟、資訊經濟的資訊文明中,勢=差別×聯絡(差別×聯絡=差別÷距離,距離和聯絡是反比),勢即資訊、即有序、即結構、即和諧。筆者覺得作者對勢的概括與表述揭示了資訊的本質,將老子“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整體直覺思量的勢概念與畢達哥拉斯“萬物皆比例”邏輯考量的勢內涵統一起來。當然,作者在這裡描述的資訊是除去噪音、廢話等冗餘的有效資訊,資訊量與資訊勢是等價的。特別指出的是作者給出的勢定理――“差別促進聯絡、聯絡擴大差別”,揭示了資訊相互作用的內在機制,從根本上闡述了資訊化社會加速發展的現實,恰恰也是由資訊的作用機制導致的“差別不斷擴大而聯絡不斷加強”,從而使資訊勢不斷增加,社會發展的推動力不斷增強。

  3、管理過程是不斷生產管理資訊量,營造管理資訊勢的資訊動力學過程

  從勢科學視角來看,管理的本質即產生更多管理資訊,營造更強管理勢,取得更好的管理效果。管理學研究的根本問題就是揭示管理資訊生產的內在規律,從而在不同的管理層次和不同的管理過程中生產管理資訊量、營造管理資訊勢。管理團隊中成員個性越凸顯,之間差異越巨大,透過常溝通與強聯絡越能使其提高團隊凝聚力、增強團隊管理勢、提高團隊競爭力。據此,可以認為:管理過程是應對資訊不確定性的過程,也是管理人才和管理組織的成長過程,而無論是應對資訊不確定性,還是促使管理人才和組織的成長,都是一個資訊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管理過程即資訊動力學過程,管理勢就是將具有差別的管理要素有機地聯絡起來。企業管理就是追求一定投入下的產出最大或一定產出下的投入最小或一定投入與產出下時間最少或效率最高。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徑就是透過各種方式的對稱化管理,突出管理要素之間的差別,加強要素之間的聯絡,實現管理資訊勢最大化。

  4、教育過程的本質是透過集約型教育生產教育資訊量,營造教育資訊勢

  從勢科學視角看教育,教育即“生產人才”、“生產知識”和“服務社會”的事業與產業,只有在充分尊重個性化的文化沉積與平等開放的環境氛圍中才能孕育出教育資訊強勢。在自然經濟、農業經濟及前工業經濟的傳統社會下,知識量少且之間的關聯度小,所實行的傳統教育是一種“點性知識”和“零散知識”傳授、解惑的線性教育,傳統的線性教育符合那個時代的社會生產特點和教育要求。而在後工業經濟、資訊經濟的現代社會下,資訊爆炸、知識翻番、聯絡緊密,需要實行一種“面上知識”和“立體多維知識”教與學互動結合的非線性教育,非線性教育的基本特徵是不再受“疊加原理”支配。今天學到的'“1”和明天學到的“1”,加上之間的聯絡,就會產生非線性作用,就可能出現1+1>2的局面。根據勢科學理論,要使教育過程實現資訊量最大,即資訊勢最大,就必須使教育過程中教育要素之間差別最大聯絡最緊,而差別最大聯絡最緊的要素就是對稱化要素。因此,實施對稱化教育是實現集約化教育的有效途徑,如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的對稱化教育、感性教育與理性教育的對稱化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對稱化教育、直覺與邏輯的對稱化教育、具體與抽象的對稱化教育等。

  5、創新的本質是資訊勢達到臨界值時的非平衡相變與非線性分岔

  作者在書中開宗明義地給出創新的邏輯定義:“創新是系統資訊勢達到某個臨界值時發生的非平衡相變和非線性分岔。”並用傳統文化中的勢術語形象地描述了創新發生的邏輯過程:蓄勢待發一勢不可擋一勢如破竹一創新分岔。創新的內在機制不但來自經典場論下資訊勢達到閾值時發生的非平衡相變和非線性分岔,而且也來自於量子場論下由於資訊不對稱導致的關係不對稱而產生的量子化創新。現代創新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約瑟夫?熊彼特認為,所謂創新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式”,以實現對生產要素或生產條件的“新組合”。顯然,熊彼特僅給出了創新是什麼,但沒有表述創新怎麼實現。而作者在書中則給出了由量變到質變、由線性作用到非線性作用的非平衡相變和非線性分岔的創新實現途徑。在科學技術領域,創新的一個主要來源是學科之間的滲透、碰撞、交流和交叉,學科交叉滲透的本質是在更深層面上將差別巨大的不同學科聯絡起來,營造更加強大的科技資訊勢,催生更多的技術分岔和科技創新。

  透過讀《資訊人教育學――勢科學與教育動力學》,有許多啟示和感悟。勢科學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普適性,作者以勢科學為基點,在教育、管理和創新等方面的見解開啟了通向勢科學的大門。但仔細思考,“勢現象”、“勢機制”、“勢規律”在人類社會各種系統或活動中的表現卻並不一樣,有的明顯一些,有的隱含一些。那麼究竟哪些物件更明顯?哪些物件更符合呢?在現代物理學中,對稱性是指一個理論的拉格朗日量或運動方程在某些變數的變化下的不變性。對稱性分為整體對稱性和規範對稱化(或局域對稱性),如果這些變數隨時空變化,這個不變性被稱為規範對稱性,反之則被稱為整體對稱性。數學上,對稱性由群論來表述,對稱群分為連續群和分立群。那麼不同的對稱性和對稱群以及對稱化程度與勢規律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關聯性?如何用科學的方法驗證與檢驗呢?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探索和研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