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能源

[拼音]:baijiangtu

[英文]:Baijiang soil

發育於溫帶和暖溫帶溼潤季風氣候條件下,有周期性滯水淋溶的土壤。其主要特徵是在腐殖質層(厚度約為10~20釐米)下有一呈灰白色的緊實亞表層,即白漿層,厚度在20~40釐米之間。曾稱為灰化土、生草灰化土或森林灰白土,與漂灰土(灰化土)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但成土過程和許多屬性有異,故中國從50年代末採用現名,並作為一個獨立的土類。它類似於蘇聯的假灰化土、法國的淋洗土、德國的假潛育土和美國的某些粘盤土類。

白漿土主要分佈於半乾旱和溼潤氣候之間的過渡地帶,世界各地都有存在。中國的主要分佈範圍在黑龍江的東部、東北部和吉林的東部,以三江平原最為集中。山東半島和長江中下游一帶也有與白漿土相似的土壤存在。

形成

在溫帶和暖溫帶溼潤季風氣候條件下,土層上部由於成土母質粘重、地勢平緩和通透性不良,多雨時常出現臨時滯水,加以草甸和草甸沼澤植物所積累的大量有機物質的影響,就造成季節性還原淋溶過程,使上部土層中的高價鐵錳化合物變為低價而活化,隨表土的側滲水流失或垂直淋溶澱積。在滯水消失、氧化過程佔優勢時,這些低價鐵錳又復氧化,形成鐵、錳結核和鏽斑、鏽紋。這樣反覆迴圈使白漿土的亞表層脫色而形成白色土層。在此過程中也有粘粒的機械性移動與集積,但其粘粒礦物未受破壞,因此各個發生層粘粒的SiO2/Al2O3比值基本一致。

性狀

主要表現為:

(1)土壤剖面層次發育明顯。如中國境內白漿土有4個明顯的土層:暗灰色富含有機質的黑土層(Ah),灰色-灰白色無結構的白漿層(Al),暗棕色-棕色粘重而緊密的澱積層(Bt)和棕色-淡棕色的母質層(C)。土壤和粘土礦物全量中,鐵、鋁移動明顯,如氧化鐵在白漿層中的含量為5.45~6.12%,而在澱積層則增至7.23~7.81%,其他氧化物如氧化鋁、氧化鈣、氧化鎂均有同樣趨勢。但白漿層中氧化矽的含量則多於表層和澱積層。

(2)土壤質地粘重,物理性質不良。除黑土層外,其他各層次均較粘重。物理性粘粒及粘粒淋澱明顯。白漿層粘粒為13~20%,而澱積層高達24~46%。白漿層容重1.5~1.6克/釐米3,通透性極差,總容水量不大。多雨時土層上部為水飽和甚至積水,造成土壤粘韌,耕性不良,溫度低,幼苗生長不旺;無雨時又易缺水,造成表土龜裂、結殼,底土板結,根系難以向深層發展。

(3)土壤表層養分較高。有機質及養分元素主要集中在黑土層,未墾白漿土的有機質含量可高達10~15%,已墾土也在3~7%之間;全氮0.3~0.4%,全磷0.2%,全鉀1.5~2.0%。但土層較薄,一般僅10~20釐米。表層以下各層的有機質和養分含量急劇下降。心土的有機質僅為0.5~1.0%;全氮、全磷均為0.03~0.1%,無團粒結構,pH在5~6之間。

型別

分為 3個亞類:

(1)白漿土。多見於臺地高階地、或低階地中坡度較大的地方,黑土層較薄,厚度在12~17釐米,白漿層明顯,肥力較低。

(2)草甸白漿土。多見於低階地或高階地下部地勢較平緩的地方,黑土層厚約14~23釐米,白漿層發育較弱,肥力較高,是白漿土向草甸土過渡的型別。

(3)潛育白漿土。多見於低平地區,地表有短期積水,黑土層較厚約15~22釐米,是白漿土與沼澤土之間的過渡型別。

利用和改良

對分佈在崗地上的白漿土主要是防治水土流失;對分佈在低平地區的白漿土則主要是注意合理排灌,或改種水稻。白漿土改良的中心環節是補充有機質和礦質養分,深耕打破心土層或逐步加深耕作層,改善土壤的水分物理性質。主要措施有:

(1)施用有機肥料,實行秸稈還田,以及種植綠肥、牧草和施用泥炭等。

(2)增加化學肥料,主要是氮、磷混合肥料的施用量。由於白漿土全磷含量低,有效磷含量更低,單施磷肥也有顯著效果。

(3)深耕改土。在不使白漿層過多地翻至表層的前提下,結合施用有機肥料,逐步加深耕作層,以改善底層透水不良的性狀。

參考文章

白漿土上如何種好大豆?經濟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