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之於我相關作文20篇

魯迅之於我 篇1

國三作文 ,878字

歷史長河在不斷地被時光催促著前進,然而,有些事物卻不會被時光湮沒,而是歷久彌新,愈發香醇。

—題記

初見魯迅,是在小學課本上,只知道他喜歡描畫,喜歡看書,喜歡在三味書屋的桌角刻上小小的“早”字。那時的我很不理解為什麼魯迅寫的文章老師都要我們背誦。開始厭倦這種做法,慢慢長大以後,我對魯迅有了全新的認識,不但不厭倦,反而很喜歡他,敬仰他。

魯迅之於我,不是平鋪在教學書上的紙偶或跳動在螢幕上的剪影。他是一棵生命力旺盛的胡楊樹,屹立在二十世紀中國的漫漫黃沙中。他是中國人民與苦難生活鬥爭的精神支柱,給人民帶來了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正像他的原名周樹人一樣,魯迅在中國歷史的程序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年。

魯迅說過:“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他的愛國情懷從他去日本學醫開始,從他棄醫從文開始。小時候,我不明白,為什麼魯迅先生在學醫上也有成就,然而最終他卻以文學為人民所銘記。瞭解那段風雨飄搖、政府腐敗、百姓愚昧的歷史後,我才明白魯迅先生的選擇,“醫身易,醫心難”,也就明白了他內心那顆拳拳的愛國之心。

我記得當時曾感動於長媽媽為魯迅買《山海經》,做了“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曾歆羨於閏土與魯迅先生之間的純真友誼、美好的童年;卻在後來得知長媽媽作為周府女工的悽苦,閏土成年後經歷苦難生活的無奈。我明白了當時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淡化了人們之間的溫情,給底層勞動人民套上了不得翻身的枷鎖。祥林嫂、豆腐西施的悲劇也是這時代的產物。而魯迅先生對他們施予同情和幫助,周犀利的筆控訴這個黑暗的社會,進而喚醒人們沉睡的意識,抨擊腐朽的腐敗的制度。

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吃進去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他尊重自己的師長藤野先生,幫助友人範愛農;他無情地批判反動軍閥鎮壓愛國學生的惡行。他是真正的勇士,他敢於直面慘談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是我們中國人民的脊樑!

時光不斷地向前飛逝,但魯迅先生的精神永遠留存,如胡楊樹一般沉靜、堅強,永遠屹立在歷史長河的前方。

魯迅之於我,是良師,是益友,是前進的路標和榜樣!

魯迅之我見 篇2

國一作文 ,696字

週五下午得幸觀賞紀錄片……尾聲之魯迅。一個半小時的正坐仰面,讓我或多或少對這一個封建末期風雲莫測的大家庭產生一些看法。這個家庭是姓周的,兄弟仨人,因為古老的正統思想聚在一起,由於是講尾聲,所以對除魯迅之外的倆人講述一較多。

魯迅,音譯lution,取自“革命”一詞中的後半部分,可以見得,這個周老大是個革命家,一生都在追求民主,既是筆名那麼他又是個作家,是下筆膽大,不畏強暴的作家。在封建的舊文化中他似一隻蝶,盈盈飛過漫山花叢卻不沾雜其色其味,可又能扇起一陣派之風,在山的最高處揭露其黑暗統治,大呼:“跟上時代的思想潮流”!

但其實,沒人真正瞭解這蝶到底在舞些什麼,絕大部分人認為他是偉人,是中國的高爾基,又有人認為他的文字讀起來疙疙瘩瘩的,我當然無法爺辨哪種評價是正確的,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受到封建舊思想的洗禮,這揪及他的家人,他的孩子。

朱安,典型的社會底層的婦女,從視訊得知她還纏著小腳,自與魯迅結婚後便恪守婦道,接受這包辦婚姻。她又沒有極高的思想文化,便只能這樣認為纏足的都是好人家的女兒,圖片中朱安坐在凳子上,佝僂著背,沒有老夫人和魯迅,她只能被埋沒在社會中,孔乙已,近來才學到這個人物,一個要面子可偏又落榜的人,終日無所事是,養成偷人東西的惡習,可他又能怎樣吧?封建的科舉制給了他重重一鞭,沒有主要經濟來源斷失一腿的人,也只能成為別人喝酒間談笑扯談的話題了吧……

視訊也講述了周作人,周建人,多麼思想覺悟低,多麼沒有主見……也只是大樹底下好乖涼,尋求魯迅的庇護罷了。

腦海中魯下過是那瘦板的身材,一兩寸的頭髮,少年是眉眼清秀的正氣,中年時兩抹鬍子的傲然,是永屹立在中國魂頂端的身影。

魯迅之我見 篇3

國一作文 ,789字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題記

在為了解魯迅先生的生平前,對他的定義便止於此了,單單知道他平生最為經典的一句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當時對他的印象便是愛憎分明,疾惡如仇,愛國愛民。

當然我的評價並不是完全正確的,畢竟不是一個年代的人,畢竟歷史的真實性有待判定,畢竟更沒有資格去批判一個歷史文人。

一段視訊,總能把我們與歷史拉近,與魯迅更加密切。事實上,這段視訊的確讓我對魯迅有了一個新的見解。

魯迅一家人口多,眾論紛紜。聽了高曉鬆的講說,周作人曾當過漢奸,雖帶有批判的感情色彩,但卻為真。然而周建人,也就是魯迅的三弟。一生在魯迅的“大光環”庇佑下長大。他的一生也是大有成就,卻被周作人的老婆策劃了一起所謂的“酒後婚事”,讓兩個日本女子地位大升。但這些都不是重點,我今天想講的是魯迅—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他離開自己當初的大宅子後,對周作人說了四個字,大意就是現在宅裡只有一箇中國人了。

哦,也是。魯迅的人品比周作人和周建人都高,他與他的原配妻子只同房過一次,也就是新婚之夜,足以可見他對婚姻其實是不滿的,此類婚姻在當時也是“包辦婚姻”,也就是沒有感情的婚姻,實屬可悲。可魯迅又是一個極其負責的人,沒有像徐志摩一樣花花心腸多次離婚,也沒有像一些人一樣幸福美滿,處於中間。後對徐廣平產生了愛慕之情,也就是如今所說的“好感”。

朱安是魯迅名義上的妻子,而許廣平才是魯迅的愛人,並與她有了孩子,如果此般情況放在當今社會,法律是不允許的,但當時正值改革時期,所以制度也隨之變得開放。

魯迅先生德才兼備,他討厭小腳女人,倡導“女子無才便是德”,但我覺得他並不喜歡這種女子,而是更喜歡能與他並肩作戰的女子,可能他的思想比他人更加先進,又或許革命家都喜歡這般女子。

魯迅的生平丁不止於此,含蓄,我們去“發掘”。

魯迅之我見 篇4

國一作文 ,803字

自知資歷尚淺,在評價一位文學巨匠時無從下筆,也不曾想過,要把矛頭對準一位已過世的大師,但終其一生,他的確令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將感受到一絲愚昧。

對於他心中的“責任”意識,我是略有些無語的,他可以說是成功毀掉了一位花季少女的人生。朱安是包辦婚姻裡他的妻子,對於這個素未謀面的女人,魯迅應了下來,新婚之夜,兩人同床異夢,既是如此,又何必娶她?您覺得自己對她有責任,那麼在你們未成親前,總是沒有吧,退婚對女性造成的傷害很大,可比起一個人孤獨終老,這又算得了什麼?

因為“責任”,朱安這一生,便是毀了吧!其實兩個人本不該成親的啊!魯迅會在後來遇上陪自己度過餘生的許廣平,而朱安也不至於每天都被“囚禁”在周家,看著自己的丈夫與其她女人成雙入對。女人都是善妒的吧!她朱安再受老太太喜歡又如何呢?魯迅正眼看過她?所謂責任,不過是自己的愚昧與自私融為一體。我這樣說不是在批判魯迅先生什麼,只是就事論事罷!

怎麼說,他大抵是把朱安當作人生中的一個汙點,他覺得自己的命運就該自己掌控,那,朱安呢?莫名可笑。魯迅終是負了她,也從未承認過這個是卻不是的妻子。

真正的人生贏家一步一步靠近魯迅的心,二人最終有了位獨子——周海嬰。這一切,該是朱安夢寐以求的,只可惜,造化弄人。朱安還是輸給了封建制度,輸給了魯迅口中所謂的“責任”。

縱觀其一生,可悲!魯迅先生的光環籠罩了她一輩子,可自己還是沒能步入他心。直至去世,她都不能與魯迅葬在一起,這個原配妻子當的,何其悲哀!

魯迅先生啊,你在文壇摸爬滾打好些年,寫了一輩子書,也獲得了很高的榮譽,甚至做到了讓毛主席在評價你時都極盡欣賞、讚美之辭。可你,如此一位文壇大咖,仍舊敗給了世上最庸俗的——感情。無論是夫妻之情,還是手足之情,你,都輸了。

魯迅之我見 篇5

國一作文 ,1058字

魯迅這名字帶有些不食人間煙火的疏離氣息,為了儘量拉近距離,我們不妨叫他老周吧。

初識老周是讀到他的一篇小說,那種不動聲色的幽默著實樂了我一天,心中的崇拜促使我去了解更多關於他的生平,卻叫我大失所望:沒有朱自清的儒雅,沒有徐志摩的倜儻。印象較為深刻的是那亂糟糟的頭髮,總也睡腫了似的微眯的小眼睛,渾身上下一股嗆人的煙味——這些都與我心中的大才子大大相徑庭。不過,從此也算熟悉了。

熟悉老周的人都知道,先生一生無甚嗜好,一輩子僅有的兩個便是抽菸和罵人。至於抽菸,大抵由於經濟不景氣,成天拿個空菸斗在手,有事沒事吸上兩口,也算是老周的精神勝利法。

至於罵人,因為沒有經濟限制,老周也便格外盡興。在“罵壇”上連滾帶爬十餘年,深諳中國文化罵人之道,筆下的功夫已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犀利的文辭,出神入化的隱喻,逼得敵人繳械投降跪地求饒。漸漸罵出了名堂的老周,卻十年如一日地持之以恆,管他什麼“主義”、“思想”,什麼大官還是名人,只要老周瞧不上,又要掀起一場罵仗了。興許由於樹敵太多,他們誰也受不了那份刻薄,便有預謀的三五成群向老周“約架”,於是,他便常常處於被諸多墨客文人群起而攻之的慘境,然而老周必定是老周,常常面無懼色地迎頭痛擊舌戰群儒,互罵個昏天黑地沒完沒了,翻翻之前的老雜誌,還能看到那漫天橫飛的唾沫星子。

不知是抽菸太多,還是罵人太狠,折了陽壽,到50歲身體便每況愈下了,到56歲那年終於撐不住了,那時他的體重僅有78斤,肺已經爛掉了五分之四,內膜積水持續高燒。老周卻一副毫在乎的樣子,只要有書,有筆,能寫文章,便滿足了。

老周死了,他的文章版了又版,被冠以各種各樣的頭銜,加以各式各樣的闡釋。他昔日為圖一時口舌之快的罵人文章,也被各大教育家咀嚼出高度的文化性、藝術性、思想性,這定是他萬萬不會想到的。

後來的人們,眼光要比老周更挑剔了——說他文章文白夾雜錯字連篇,且語句不順,簡直是一派胡言,又說他拋母棄妻,是披著華麗外表的負心漢,諸如此類,文辭之偏激頗有老周當年風範。

真正懂老周的人是不會在意那些膚淺無知的人為他下的蓋棺定論了,同樣,翻開一本語文書,“魯迅”二字總是帶著長長一串定語,這反倒讓我感覺有些悲哀了,先生的名字不需要裝飾,先生的人格不需要詮釋,若是他看到自己被冠以“偉大的人民學家”,定是要再諷刺一通了吧。

魯迅之我見 篇6

國一作文 ,710字

世人皆讚揚魯迅,把他供奉到神壇上,高高在上,我以前也這般認為。可他也有苦衷,他不是神,是人。

魯迅先生一生清而不貧。他清,是因他嗜好讀書,可以說是“嗜書如命”了罷。即使是後來他自願請出家門至大打出手時,也不忘自己的“書和器”。他不貧,因為他的文學才能能被有識之士賞識,便在國家機關“撈”到了不少錢。但他的大部分收入都用來買書,不得不說一聲讚歎。

魯迅先生有其作為文人的風骨。他身為“匕首和投槍”,處處不留情—從內到外,從封建到資產,他革的是社會的命。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文化更迭,社會黑暗,有太多值得批評之處,讀上一篇《孔乙己》,便識人情冷漠,世間冷暖。我其實是很敬佩魯迅先生的—他並非站在道德的至高點,宛如一位聖人般俯瞰人間,而是俯下身來,與人民站在平等的地位交談,甚至為人民作牛馬。他的風骨,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風骨。

然而,在成功的背後,是否也有不少煩憂?原配妻子朱安的封建,弟弟周作人與他的矛盾……“他革了社會的命,卻未革成自己的命”。魯迅在家庭中是老大,肩上不得不擔負起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在他那犀利的文學背後,內心是否始終犀利?不,也是溫和的一面罷:對原配朱安未始亂終棄,為小弟周建人託關係……正是這種種溫暖的行為,才讓他真正成了一個“人”!

直到自己兒子做出貼上臉去要版稅時,不知那清正的魯迅先生,在酒泉下可有知。

是否會扼腕嘆息,敗類!

魯迅引領我成長 篇7

國三作文 ,731字

很小的時候便知道了你,知道你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從書房裡找出你的作品想仔細拜讀,卻讀得那麼吃力,彷彿根本無法進入你書中的世界,懊惱地丟在一旁,任它蒙上一層灰塵。

長大後,你的名字出現得越來越頻繁。重新拾起你的文章,竟能讀出裡面的含義。於是我看得如醉如痴,我這才瞭解你的坎坷。你放下手術刀握起筆桿子,你意識到必須以文字來拯救陷在黑淵裡的中國人。那時,被你偉大的人格折服了。我走進了你書中一個又一個主人公的世界:孔乙己的世界、阿Q的世界、祥林嫂的世界……

曾幾何時,我也曾迷惘過,當我遇到挫折一蹶不振時,總愛走到書櫃前,隔著玻璃板盯著你的書,閉上眼睛想想其中的情結,再回憶一下你曾說過的話,彷彿所有的陰雲都被驅散。你教給我堅強、不輕易放棄,若說我有堅毅的性格,一多半都是你賦予我的吧!

凡是人都有惰性,早上不想起床,每日只想過庸庸碌碌的生活。可我知道不拼搏就沒有輝煌,所以我把你作為我的榜樣。我知道你孜孜不倦地學習著,看書累了就在搖椅上躺會兒;也知道你曾嘔心瀝血地寫書而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你說你不是天才,只是比常人更加勤奮了些。我也更加堅信:勤奮出天才。我將你的肖像貼在書桌上方,每當夜晚睡意來襲想拋下手上所有作業去睡覺時,一抬頭便看到了你認真工作的樣子,心裡既有羞愧,也有不甘,彷彿不經意間把你當成了競爭對手,勢必要和你比比誰更勤奮,是你推動著我的成績不斷向上。

上了初中,接觸到越來越多的你的課文,每當老師提到你,嘿,那感覺就像是和你很熟一樣,好像你就是從小伴我一起長大的似的。

你勤奮、不屈不撓,你有一顆憂國憂民的心,你已經把這些品質全部交給了我,你已經潛意默化地改變了我的生活。你就像我人生路上的燈,指引我方向。

是你—魯迅先生,一直引領我成長!

書之於我 篇8

國二作文 ,744字

每一個靈動的、跳躍的字元,編織成了一個又一個或真實、或虛幻的故事。當午後的兩三縷金色的陽光從視窗斜斜地照射在那微微泛黃的古舊書頁上時,我由衷地笑了,我彷彿處於一片唯有我一個人的浩瀚星空。

在每一頁氤氳著書香的章節的指引下,我彷彿遊遍了名山大川。它為我講述了埃及胡夫金字塔的神祕莫測,中國北京故宮的雄偉莊嚴,古巴比倫空中花園的美輪美奐。在偉大的祖國的版圖上,珠穆朗瑪峰聖潔而不可侵犯地屹立於“世界屋脊”之上,長江、黃河滾滾奔向東海。它講述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暢想了人類世界未來的發展狀況。它滔滔雄辯,我如痴如醉,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翱翔於歷史的舞臺之上。

書之於我,亦師亦友。它給予了我淳淳教誨,是“人之初,性本善”,是“玉不琢,不成器”;也陪我度過了每一個或喜悅或悲傷的時刻,分享我的笑容與淚水。

背景是最為優美抒情的藍調,牛奶的香甜味道在音符的唱和下迅速渲染開來。每一本書都是一段彌足珍貴的記憶,是每位筆者在一個孤獨的夜晚中輕輕訴說的往事。我見識過瓊瑤筆下至美至真的愛情,郭敬明心中逆流成河的悲傷,張愛玲書中濃重的悲劇色彩。那像是清朗的夏夜中,萊茵河畔一首悠揚的小夜曲,盡是講不完道不盡的纏綿。我領略過蘇軾“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深深惆悵,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報國決心。一句句朗朗上口的詩詞,向我訴說了中華民族千年來的興衰榮辱。每一故事都像一片帶有魔法的羽毛,一把神奇的金鑰匙,帶我穿越到了另一個無法預測的世界,愛麗絲的仙境,魯賓遜的無人島,還有阿龍納的海底世界。

書在我的腦海裡、心靈中構築了無數世界,在某一個早晨、午後亦或夜晚,我將進入其中盡情飛翔。書將是我人生旅途上一生的伴侶,給予我精神上的無上榮耀。

魯迅對於民族劣根性的看法 篇9

高二作文 ,702字

魯迅曾在《燈下漫筆》中這樣評價漢族歷史:“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話語如利劍般直達本質,聽得讓人椎胸頓足,氣結一時。儘管我明白那是事實,我很想為此狡辯,那不過是封建社會的正常現象罷了。只是人類文明的進步是不可避免的一部份。但是暗暗一想,中華民族的劣根性似乎真在於魯迅所述那樣,因為西方的封建與中國一比倒是有著明顯的反抗性與短暫性了。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提到的“寂寞”二字也大有此意。一個在鐵屋子中較先醒來的人,他試著叫醒那些沉浸在各自夢中的人們,但應者寥寥無幾。彷彿心甘情願地被囚禁在鐵屋子中,只求能夠享受短暫的美夢,安逸地悶死在這鐵屋子中。而魯迅正是深感到這點才棄醫從文,希望喚起人們內心深處對自由的渴望。

遠不如西方提倡的民主和自由,中華民族的思想傳承是由董促舒改革的專制之儒。而後來又融入了道家清心寡慾的思想和佛家的脫塵入世的思想,也算是為了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吧。於是“三綱五常”,“天下太平”的思想也成了百姓心中的標量幸福指度的尺度。在魯迅眼中,也正是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讓百姓迫不及待想找一個給予他們的方向,一個奴隸的遊戲規則。從而遠離戰爭,“安居樂業”。

再者中國人重視正統,嫡系與非嫡系,男子與女子,農民與商人。這些態度的差異看似與民族性格相差甚遠,其實也間接地操控著百姓的價值觀與民族性格。正如日本人,大和民族,政府的所作所為使得這群人骨子裡有一種瘋狂,“切腹自盡”認為是犯下再惡劣的罪行,只要切腹自盡就能得到對的原諒,崇尚強者,欺凌弱者,日本人的民族劣根性就體現而出。

而魯迅所期待的中華,乃大毅力之中華,強者不必拜,弱者無用欺,人人得以沐浴皓陽之光澤。

魯迅先生我想對您說 篇10

國小六年級作文 ,431字

魯迅先生,我想對您說:“您是一位愛國,愛民的人,你們俯下身子為人民當牛馬,您那種無私奉獻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魯迅先生,我想對您說:“您一生都在為人民無私奉獻著,從來不會欺壓人民、我們能有您這樣一位愛國人士,感到無比的自豪!”

魯迅先生,我想對您說:“您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您留給了我們一筆巨大無比的財富,這種財富不是物質也不是金錢,而是精神,這種精神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學習您無私奉獻的精神,學習您良好的品質!您的精神是不分高低貴賤的!”

魯迅先生,我想對您說:“您不朽的作品,你沒有人是不知道,您的作品是偉大的,它也是我們後人最寶貴的精神食糧,我們將會細細地品味它。”

自從讀了您寫的文章,我受益匪淺,我就立志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所以,我要珍惜時間,老師說:“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為了以後,我不僅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還要懂得珍惜時間,更要向您學習,做一個無私奉獻、剛毅堅強的人!也要懂得關心父母,還要為別人想的多,不屈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