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相關作文20篇

與陶淵明面對面 篇1

國二作文 ,931字

在世人的眼中,陶淵明你是“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農夫;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雅士;是“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五柳先生。你是高潔曠達的隱士,是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世外高人。

時過境遷,跨越千年,我與你陶淵明面對面,卻不由得發出另一番感慨。陶淵明,你“忘懷得失,以此自終”是淡泊名利,自得其樂?你厭惡世俗官場,拋名棄利,是高風亮節?你鄙棄社會黑暗,“心遠地自偏”,是是非分明?這些,在我看來,你多了一份孤芳自賞,少了一份應有的謙遜;多了一份逃避,少了一份面對。你的歸隱,是一種自私的做法。

你“忘懷得失”不過是孤芳自賞,終是為自己寫了傳記;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還是到親友那裡“造飲輒盡,期在必醉”。你避世退隱,不過是為你的逃避現實,尋了一個漂亮的藉口。厭惡官場的你,若是真的心繫百姓,何不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官,為百姓謀福利?但是,你沒有。你辭官歸隱之時,又是否想過那些處於水深火熱中的百姓?你怕,怕被官場的濃濃的墨水浸染,為何不勇於做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的蓮花,傲然挺立?你擔心沒有知音,為何不甘願做一株芬芳優雅的蘭花,讓幽香遠播,瀰漫整個社會?個人的力量是小,為何不做一顆最耀眼的星星,用微弱燦爛的光,給暗夜期盼光明的人以信心?無始何來終?你終是沒有這份勇氣,還是退縮了,選擇了山林。

包拯生活在汙濁的社會,同樣為官,面對皇親國戚,卻是剛直不阿公正清廉,為百姓斷案無數,成為後人所傳誦的“包青天”。而你,得到的只是所謂的“隱士,”卻無其他褒獎,因為你從未和百姓站在同一條直線上,你選擇的是退縮,求得自身的寧靜,這何嘗不是一種自私的做法?又何來自得其樂?貧是自己選擇的,又何來“不慼慼於貧賤?”悠悠然的生活人人都向往,可若是每個人都像你一樣,選擇做所謂的隱士,又怎麼會有現在的國運昌盛?百姓的安居樂業?

陶淵明,淡泊名利固然好,卻應面對現實;安貧樂道固然好,卻應選對道路;獨善其身固然好,更要兼濟天下。若你換一種眼光看待世界,就會發現你所謂的名不是百姓對你的褒獎。要懂得:為官,追的不是名;做事,謀的不是利,“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百姓的幸福,人民的安居樂業!

陶淵明,願你換一種眼光看待世界,做一位新生的陶淵明。我會為你喝彩的!

桃園英雄——陶淵明 篇2

高一作文 ,274字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飲酒是你創作絕代詩篇的源泉,“提壺掛寒柯,遠望何復為”。美麗的景色加上醇香的佳酒,真是神仙般的生活,也是因為酒精的作用讓你徜徉於“吾生夢幻,何事紲塵羈”。“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是多麼地快活,不必有過多的牽絆,煮酒景觀足以沖淡悠然。

陶淵明,我心中的英雄,隱居他方不代表你沒有流芳百世的資格,你的佳篇,你的耕耘,你的飲酒豪情足以觸動我的每一根心絃。“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五柳先生,英雄先生。

不必有卓功偉績,不必徜徉於疆場,你也依然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永遠的陶淵明 篇3

高二作文 ,609字

溶溶月,淡淡風,終會隨時間的流逝而無影無蹤,可是歷史卻為我們記載了你,讓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曾祖父是大將軍,你笑之以對,未因此而驕傲。八歲喪父,十二歲喪母,未改變你樂觀的人生態度。當家庭衰落後,你出仕做官,卻因看不慣官場的渾濁討厭人與人之間的假面相對阿諛奉承,更不因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辭官而去。“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是你體內最深切的呼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是你內心最嚮往的生活。

面對南山,你選擇忘記,忘記所有的不快,這是心靈的選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你清寧恬適的生活讓人心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你灑脫曠達的心境讓人敬佩;“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你積極樂觀的態度更讓人歎為觀止。這就是你,一位不慕名利、只求淡雅的菊花君子。

儘管家境貧寒,罷官歸鄉的你卻不改豁達本性。“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人以流憩,時矯首而暇觀。”一句句淡雅的文字勾畫的出一幅幅令人嚮往的鄉村生活圖,字字珠璣之中洋溢著樂觀與從容。

你的一生是不屈的一生,是讓無數仁人志士敬佩的一生。你如蓮般高潔,如菊般隱逸,如梅般堅貞,如竹般清正,花中四君子也難以比擬你這生於汙濁卻清於世的真君子。面對死亡的威脅,你吟唱著“死去何所得,託體山阿”的磅礴詞句。你的精神如何能讓人不去敬佩不去傳頌呢?

千古的文章已經流傳了千古,你—陶淵明將永遠佇立在歷史之中。

致陶淵明先生的一封信 篇4

寫信作文 ,2717字

【篇一:致陶淵明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陶淵明先生:

您好

我們雖然同在中國大陸,但是我們並不在一個朝代中。您可能都不知道我是誰,但是您的大名卻永遠留下了歷史的腳印,留在世人的心中,今日我有幸能寫信給你,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陶先生您也許還不知道您被我們稱作隱者,您不為五斗米折腰,來到鄉下過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日子,為的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活著,堅持人生的理想,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汙,只願做一位高潔傲岸淡泊名利的人。而當今社會的人只是一味的盲目的去追名逐利忘記自己最初的理想。多想希望他們讀了你的文章後能放下那追名逐利的心,做一個真真正正的自己。

陶先生你的《桃花源記》裡,我們有幸能欣賞到了世外桃源,感受到了自然美景和漁人一同經歷了這場美好的幻想,同時也表現了您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反映出百姓厭惡戰爭,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您的這種特殊願望讓我感受到您的善良和遠大抱負。

在您的《五柳先生傳》裡,您雖然短褐穿結,簞瓢鏤空,但是您依然勤奮學習不曾放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而現在的我們並沒有意味到我們自己有多好的條件去供我們學習,但是我們並不知足,我們並沒有好好利用現在的一切去勤奮努力的學習,想想那時你是點著短短的蠟燭,在隆冬烈風中拿著毛筆去寫字,有時還不一定能填飽肚子。依然那麼勤奮的學習,想想我們真是慚愧不已。

我是不是說太多了,就此擱筆吧。

致此

敬禮

【篇二:致陶淵明先生的一封信】

陶淵明先生:

您好。

我不止一次的讀過您的詩,比如田園詩,詠懷詩,飲酒詩,聽過您的事蹟。從對您略知一二到深知。

我們最近在學你,我知道,你有一個“不慕榮利”,“安貧樂道”,和“採菊東籬下”的悠然心境。嚮往的社會是和平與安寧、自耕自食、無競逐、無虛偽、沒有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追求的人生是淳樸真誠,淡泊高遠,無身外之求的人生;喜愛的人生環境,也是恬靜而充滿自然之趣的鄉村。由於這些追求,使他大多數的田園詩呈現出沖淡平和、曠潔悠遠的外貌,但其背後卻充滿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惡與不安,對人生短促、身感無所感的焦慮。

與您的初識是你的《桃花源記》您描寫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的社會。

近期我們學了您的幾首詩,我我對您的詩充滿了敬畏之情,我最佩服您的《歸園田居》。您寫了您種豆的辛苦,可是種的豆,卻沒有幾顆,我喜歡您歸園田居,其樂悠悠的做法。我為您的辛苦感到惋惜。

祝您在天堂生活快樂

對您敬畏的學生石銀豪

【篇三:致陶淵明先生的一封信作文】

尊敬的陶淵明先生:

我們都知道您是偉大的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具有“田園詩人”之稱。雖然您離我們很遙遠,但是您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令我們驚歎,您在我們心中播下了人世間有“世外桃源”的想法,讓我向往您想象的生活,在自己的“仙境”中生活。

您知道嗎?在我這個充滿憧憬的時代,每個人都對未來有一份美好的嚮往,但是每一個人對嚮往的方法是不一樣的,人沒有了對未來的嚮往,身體就如同一幅行屍走肉:沒有知覺,沒有血液,沒有了人類所可以做的一切,在學過您的《桃花源記》之後,我心中一直有對“世外桃源”的美好憧憬,想去感受一下“人間天堂”的感覺。

您知道嗎?我喜歡您不是因為別的,而是正應了“田園”這一詞,您利用“田園”的美麗來襯托您的美好生活,您寫的詩也是那麼的優美,把田園的風情與鄉村獨有的特點寫了出來,正是因為這一點,我才會喜歡您的性格與寫詩特點。

我記得有一次在上您的作品—《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的語文老師在品析您的片段時,語氣是那樣的深沉,彷彿自己已經置身於此。在一片寂靜的山谷裡,有一群與世隔絕的人,他們不聞世事,只為過著自己的生活。這一切都寫出了您對那種神仙般的生活,其實我也挺嚮往那種生活的,沒有人打擾,沒有那些所謂的官職來侵犯,我只為與世隔絕忘了一切。

如果是那樣的話,全世界的人都沒有了憂愁,只有快樂,我尊敬您、喜歡您,喜歡您的作品!我對您的尊敬勝過了一切,希望您的作品有更多人喜愛。

此致

敬禮

【篇四:致陶淵明先生的一封信】

您好

我們雖然同在中國大陸,但是我們並不在一個朝代中。您可能都不知道我是誰,但是您的大名卻永遠留下了歷史的腳印,留在世人的心中,今日我有幸能寫信給你,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陶先生您也許還不知道您被我們稱作隱者,您不為五斗米折腰,來到鄉下過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日子,為的是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活著,堅持人生的理想,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汙,只願做一位高潔傲岸淡泊名利的人。而當今社會的人只是一味的盲目的去追名逐利忘記自己最初的理想。多想希望他們讀了你的文章後能放下那追名逐利的心,做一個真真正正的自己。

陶先生你的《桃花源記》裡,我們有幸能欣賞到了世外桃源,感受到了自然美景和漁人一同經歷了這場美好的幻想,同時也表現了您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反映出百姓厭惡戰爭,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您的這種特殊願望讓我感受到您的善良和遠大抱負。

在您的《五柳先生傳》裡,您雖然短褐穿結,簞瓢鏤空,但是您依然勤奮學習不曾放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而現在的我們並沒有意味到我們自己有多好的條件去供我們學習,但是我們並不知足,我們並沒有好好利用現在的一切去勤奮努力的學習,想想那時你是點著短短的蠟燭,在隆冬烈風中拿著毛筆去寫字,有時還不一定能填飽肚子。依然那麼勤奮的學習,想想我們真是慚愧不已。

身體健康

【篇五:致陶淵明先生的一封信】

陶淵明先生

你好

《桃花源記》讓我認識了你,讓我知道了你內心的所向往;《歸園田居》讓我瞭解了他對官場的厭惡及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說明他是一位清高,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詩人。

陶淵明帶給我的都是積極的影響,給我的感覺總是那麼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應該人人皆有耳聞,這也充分地體現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質。

然而,我又覺得他的一生是那麼的不如人願,因為“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於是便有了“遂見用小邑”,做官並非是他自己的心願,但是,由於這些外界因素的所驅使,他是別無選擇。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如果讓我們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種心情該是多麼的難過。

陶淵明在歸隱田居後寫了許多以山水田園為題的題材的詩作,他應該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他寫的每一首詩或詞,語言都讓人感到很質樸、簡練。

陶淵明,他的一生不知該用怎樣的詞去描述,或悲或喜吧,這隻有他本人所能領悟到的,但是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給後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財富—文學。

他的成功和喜悅讓我們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敗和悲傷讓我們一同陪他承擔;至於他的一生中的遺憾,就讓後人來彌補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卻活著”。我想:陶淵明也在其中吧!

在陶淵明的引領下 篇5

國三作文 ,651字

一冊冊汗青以悠遠名揚的口吻在我們的耳邊傾吐中國的千年滄桑。掩耳息心,千軍萬馬氣勢恢弘地奔湧而來。朝盛朝衰似輪盤般不住旋轉。煙波浩淼的滾滾歷史長河中,有哪一瓢能夠沁潤心脾呢?

王侯將相,天子為上的宮宇熠熠生輝,好不氣派,但象徵榮譽的金磚玉瓦中,以腥臭的暗紅色濃血來築造高不可攀的權力之柱。錦衣華服下的靈魂,用無知覺的冰若寒霜的心製造看似金光奪目的財富,但高貴的心靈無法容忍這不堪的一切,於是毅然跨出慾望的圍巢,兩袖清風,健步而去。

尋一處依山傍水之所,搭兩間簡樸平淡之屋,圍三畝自耕自食之地,栽四棵稚小挺立之苗……在“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勞作中感受汗水的欣喜。閒時啜飲自得,淡淡的酒香溫潤順喉,不禁愜意抿嘴而笑。低矮的小茅屋怎堪比高樓闊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何能與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富貴榮華相提並論,清粥小菜的樸素如何與玉盤珍饈相媲美。

陶淵明因擁有“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心境而蘊為千古傳誦的田園詩人,而我們如能獲取如此淡定自若的曠達,想必學習和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都演化為各色各味的調味品,曲折跌宕的道路將化身成最觸動人心的交響曲。一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適情懷會在你的心中構起一番世外桃源。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當我們的思想摒棄了外界的浮華喧囂和世俗的功名利祿時,你會發現自己的內心如天鵝湖般清澄、靜謐,如燈塔般明亮。這樣,我們才能精準地測量靈魂的高度。

我在陶淵明的引領下,學會了還自己一片碧空,懂得了觀賞柔軟潔白的雲朵,愛上了讓跳動的心來解答我的疑惑。

我與陶淵明的親密接觸 篇6

國二作文 ,696字

一朵兩朵三朵,漫天的桃花隨風飄落;一步兩步三步,陶淵明正從“桃花源”中走來。

我不曾想過,我竟會對已經逝世很久的古人產生濃厚的興趣,但事實就擺在眼前,讓我不得不相信。

最初是從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知道陶淵明,第一印象這個詩人一定是一個喜好自由、閒適生活的人,但卻並不是我認為的那樣,隨著陶淵明的作品撲面而來,一個又一個真實的陶淵明出現在了我的面前。

第一次與他接觸是從一篇文章開始,具體的名字已記不太清。他曾經五次為官,在他第五次做官時,深刻體會到了王朝的腐敗,讓他對東晉王朝失去信心,連夜罷官回家,又繼續過起了清貧的日子。這個陶淵明讓我被他的性格所折服,不貪圖榮華富貴的生活,活得瀟灑自在。

第二次與他接觸是因為他罷官後在清苦的生活環境中所寫的一副對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批“南北。”相信讀過書的人都會明白這幅對聯的含義,上聯缺“衣,”下聯少“食,”橫批沒有“東西。”雖說他的生活清貧,但他卻依舊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用寫作來宣洩心中的情緒。

第三次與他接觸是因為最近讀過的一本書中《心中的桃花源》這篇文章,讀完以後讓我對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在他57歲時寫下的這篇僅為360字的《桃花源記》表達了他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文中表現了他嚮往無拘無束的生活,嚮往《桃花源》中的世界,在那裡人人平等,沒有階級差別,人人都能做自己喜愛的工作。這樣的他怎能不引起人們的興趣呢?

“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他;“東籬採菊”的他;“桃花源”中的他,每一個他都讓我所喜愛,每一個都對我有莫大的啟發。

一朵兩朵三朵,漫天的桃花隨風飄落;一步兩步三步,陶淵明正從“桃花源”中走來。

給陶淵明先生的一封信 篇7

寫信作文 ,611字

尊敬的陶先生:

您好!

在我的腦海中,“住著”許多德高望重的古代文學者。唯有一位先生,一位令我深深欽佩的先生—以下是我對他的總結。

愛菊君子與墨水先生

他風度翩翩,偏愛菊,愛它隱逸而又堅毅的品質,他視菊為君子,而我視他為君子中的君子。“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想這些詩句不僅是對菊,更是對他自己最好的詮釋。

清廉人與低調學者

我與他的邂逅是通過《桃花源記》這篇文章,後來我們也學習了他的作品《五柳先生傳》。他的文采比較隨性,“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從這裡可以由門閥制度體現他的低調,但是在“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中卻委婉地借別人的口誇自己。說他廉正,絕不是“吹出來”的,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是令人感慨萬千!

愛國的隱士

他是個有遠大抱負的人,他希望自己可以為國家作出貢獻,但他有心無力。他不是李鴻章,李鴻章有實力和地位,面對中國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可以號召愛國分子進行洋務運動。他知道自己家道中落,既沒權也沒勢,人微言輕,加上他為人正直,不願去攀附朝中權貴。最後他才選擇"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開始了他的田園生活。儘管"單瓢屢空",但他依然過得很自在,他的高尚情操是我們難以估摸的。

相信您已猜到了,這位先生就是您啊!不要問我為什麼,只源於我對你您有著太多太多的讚許與崇敬。

此致

敬上!

一個來自21世紀的學生

2017.5.28

陶淵明我想對你說 篇8

國二作文 ,634字

你生於繁華盡落,死於落虹歸隱;你生於亂世之中,死於躬耕之裡。你的一生如巍峨群山,時起時伏;如滔滔黃河,九曲連環;又如絲絲霧靄,縹緲淡泊。

“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是你少年時的志向,你胸懷大志,混跡宦海,卻屢受輕視,不得重用,於是你發出了“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的感慨,後幾進官場,幾度失望。在沐浴過春雨,迎接過秋風的十三年官場打拼中,為了“大濟蒼生”的崇高理想,你奮鬥過,拼搏過,但換來的只是不斷的失望。在彭澤任縣令,當遇到傲慢的督郵時,你怒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而折腰向鄉里小兒!”後毅然辭官歸隱,這就是你仕途的終點。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是你心中的樂趣,你掙脫出世俗的漩渦,歸隱入僻靜的田園,你曾幻想過寧靜和諧的桃花源,那裡人民安樂,自給自足,那是你心中憧憬的地方;你曾居住在“環堵蕭然,不避風日”的陋屋中,卻依舊忘我地讀書,忘懷得失,安然自若;你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清新、恬淡的意境籠罩在你的周圍。是否也有那麼一株菊花,像你一樣,不奢求陽光,不奢求雨露,兀自傲立,遠望南山。固守寒廬,看時空輪轉,風捲雲舒,享素月清輝播灑,驕陽金光籠罩,與雅菊青山相伴,這就是你—陶淵明!

你為我們留下的不僅是詩文,更是一種思想,一種意境,一種如同清風拂面、清新而自然的意境,讀了你的詩文總是會不自覺地感到心靈的放鬆,好似身處深谷幽澗,聆聽著泉水叮咚……

你是歷史上那一絲淡泊的霧靄,那一行巍峨的群山,是那一株菊花,在凡塵俗世間綻放著自己超脫的光輝!

讀陶淵明 篇9

國二作文 ,740字

晨起在曉風裡誦讀陶淵明的詩文,彷彿置身寧靜的田園;靜夜在燈下謄寫他的傳記,如同與他對話。

在很小的時候,我就常常聽到一句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其時我並不知您,也不知道這句詩的意思,只是從心裡覺著,詩中的每個字裡都流淌著一種寧靜美好,悄悄地浸潤了我的心靈。在自家的矮籬旁小心翼翼地採擷下一朵朵沾著露水的菊花,任菊香與清露沾上衣襟,沾上鬢角,沾上舒展的眉梢。採花累了的時候,一抬頭便能看見連綿的群山。山峰既不高聳又不險峻,只是在天地間勾勒出一道溫柔的線條。這樣的生活,幼小的我和您一樣嚮往。

真正走近陶淵明,是我學習了《桃花源記》之後。您用文字描繪的畫面,既真實又縹緲,真實得讓人嚮往,縹緲得讓人失落。當您寫下“怡然自樂”時,您的嘴角有沒有上揚?當您寫下“無人問津”時,您有沒有輕嘆,或是從眼角滑落一滴晶瑩的卻快要乾涸的淚?這時候我才明白您的苦痛、您的煎熬。您想救天下百姓於水火,卻又無法忍受為五斗米折腰;您想要過安逸舒適的生活,可是內心的良知驅使您以筆去揭露社會的黑暗。

我以為您的內心是消沉的,可是我錯了。當我誦讀您的《歸田園居》、《雜詩十二首》以及《五柳先生傳》時,我的內心忽然感受到一種力量,一種堅定卻寧靜的力量。是的,您沒有放棄對高潔志趣和人格的堅守,也沒有停止對現實的批判,但我卻看到了您的坦然,您的放達,您的灑脫。您的快樂來自於讀書、醉酒,您的快樂是忘卻得失,與自然共舞。社會的黑暗、世風的汙濁不能擊垮您,您在一聲放達率真的笑中將它們甩到雲外。

我不敢說我真的從那一個個文字中穿梭千年讀懂了您,但是我從您身上得到了感悟。您採擷的不是東籬下的菊花,而是心田上的一朵寧靜;您望見的不是南邊的群山,而是心靈中的那座堅守。您的坦然灑脫,更像是一罈佳釀,我自願沉醉其中。

我眼中的陶淵明 篇10

國二作文 ,771字

在別人的眼中,陶淵明可能只是一個普通的東晉詩人,但是在我的眼中,陶淵明就是一位值得讓人讚賞的愛國之士。

陶淵明雖然只有著平凡的一生,但是沒有哪個人會知道他會造就如此傳神的詩篇。令人敬佩的是,他不圖錢財更不為名利。陶淵明當官時,他僅一百多天便辭去所有官位,從此歸隱田園。從陶淵明的種種表現中顯然表達出了對東晉王朝的強烈不滿,他以他特有的方式與官府作鬥爭,田園生活也成就了他的田園詩,使陶淵明成為歷史中的田園詩人之祖。

陶淵明對國家、社會的不滿顯現於他的詩文之中。比如陶淵明所寫的《桃花源記》,就單單從一個漁人因捕魚而造訪桃花源的文章當中,就可清晰的反映出陶淵明反對當代社會的黑暗與對世外桃源的自在生活所向往和憧憬。再來看看他的五首《歸園田居》,陶淵明對國家現狀的不滿、擔憂和歸園的迫切、期待,都表現於字裡行間:從“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中看出他對因世間之亂而倍感憂傷;從“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中便可以看出他的歸園之切;又從“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中透露出對國家復興的希望而嚮往……不僅如此,陶淵明身上還有許多的精神值得我們去學習、弘揚。

陶淵明確實是一個詩人,他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詩人,他更加是一個明辨是非的智者,他的詩表達出了他對自己國家的擔憂與憤恨。為了批判黑暗的當代社會,陶淵明寫了無數的詩與文章,從而發洩自己的不滿,並且對那種安定和諧社會的嚮往。他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恰好源於他深深地愛國之情。陶淵明擁有著的敢於鬥爭與維持正義的志氣是沒人可以改變的,他以如此頑強的愛國與反抗之志,是歷史長河中所有人的模範與標杆,正是因為這種精神所在,才鑄造了華夏民族的精神!

最後,我想再次強調:不管在別人眼中是怎樣去看待陶淵明,就算別人說他只是個詩人罷了,說他只是個普通人罷了,也不會改變我對他的看法。這,就是我眼中的陶淵明!

陶淵明我想對你說 篇11

國三作文 ,1123字

淵明公,與你相識,是從那一篇《桃花源記》開始。那“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淳樸生活令我無法忘懷。品君文章,乃餘之暢快!

餘讀《五柳先生傳》,為你嗜酒、好讀之趣事而捧腹大笑,為你“短褐穿結,簞瓢屢空”而深感同情。餘甚愛汝“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之品格,尤愛汝“銜觴賦詩,以樂其志”之隨性!世間灑脫豪放者莫過於你!世間安貧樂道者莫過於你!

餘於書頁間,彷彿見汝“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餘陶醉於公之言行舉止,更陶醉於公之言論詩文!汝閒靜少言,不慕榮利,乃真隱者,大隱者,後世之典範也。想汝當年居於那“桃源仙境”,過著採菊耕種、自食其力、著文自娛的生活,令餘羨慕不己。

時隔千年,餘若有迴天縮地之良方,定當沐浴焚香拜見先生。邀汝至閩南大酒店暢飲,俯瞰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交通橋樑,盤虯臥龍;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同汝共享中華盛世之繁華景象。較之古代有大不同、大變化、大進步也,想汝亦有同感!

我輩當今結廬在人境,處處車馬喧,何從覓一隱士如公者?時光飛轉,唯一不變者乃官權金錢者也!寶馬香車、瓊林玉殿雖已難覓,但人心貪婪之慾,人心汙晦之情仍留於世間。何從於城闕間尋一“桃花源”?何從於塵世間尋一“陶淵明”?汝可見“房叔”“房姐”們倚仗高官厚祿、花天酒地,雖不殺人放火,卻揮霍錢財!汝可見環境汙染使貧民窮者痛哭流涕,縱有良田而顆粒無收!汝可見世界各地暴徒寇盜四處猖獗,槍聲不絕,人心惶惶!世界文明雖已進步,中華大國雖已強盛,但亂我心者處處皆在,毀我環境者日日可見。悲哉痛哉,何處覓桃源、何處採野菊?予不如與公歸去來兮也。

若人人皆似您“不為五斗米折腰”,若人人皆似您安貧樂道;若人人皆似您“閒靜少言,不慕榮利”,世界即變為桃源。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淵明公,您雖已逝,可遺風仍在,您之愛菊,世人皆愛牡丹,但菊之隱逸,非牡丹能比。您之精魂化作菊香,吹遍了萬代,醉遍了千古!試想,若世界變為桃源,將多麼安逸舒適啊;若人人有汝之氣節,將多麼和諧美好啊!

我堅信,你之所以隱逸,不是因為害怕塵世的困擾、社會的黑暗,而是寧願做牡丹花叢中一朵孤傲的菊花!你寧願生長於窮鄉僻野,也不願意生長在朱門酒肉中。您的淡淡清香飄遍山野,卻無人知曉。但您的精神傳遍古今,在我們的心中永恆。有人說您膽怯,不肯做屈原一般的人物。但我認為,您是真正的巨人,您在田園的隱居中創作詩篇,自得其樂,流傳千古,教會了我如何做一朵清淡至傲的野菊,頑強固執地堅守僅屬自己的淨土,教會了我如何淡看榮利、淡看人生。

無論如何,身為小輩,我都沒有資格去評說您。但請允許我直呼您的名字—陶淵明。是你固執地給歷史添上一抹菊香,是你在平淡中帶我找到了生活的真諦。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眼中的陶淵明 篇12

國一作文 ,781字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是陶淵明留下的不朽詩篇。陶淵明是南朝有名的田園詩人,他的詩和散文大都在歌頌自然,諷刺社會。他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採取隔離與冷漠的態度,令所有人都印象深刻。對我來說陶淵明不僅僅是一名文學家、詩人,更是一位有骨氣、有膽量、有豪情的偉大人物,他嫉惡如仇,厭惡黑暗的官場,不屑與那時代官場之人同流合汙,只求迴歸自然,潔身自好。我對他的印象最為深刻。

陶淵明生於敗落的官宦世家,他從小有豪情壯志,立志為國奉獻。但身居官場後,他看見那裡面骯髒汙穢、殘暴不公。社會的腐朽令他悲憤不已,可他無能為力,他厭惡官場的黑暗,憤然辭官,隱居田園。便有了婦孺皆知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田園生活貧苦而清淡,但陶淵明樂在其中,正如詩仙李白所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陶淵明便在這清貧自在的田園生活中度過了餘生。陶淵明,離我很遠,卻又似乎是一個老朋友,我熟悉而又陌生,《桃花源記》使我認識了他,知道他內心所向往的生活;《歸田園居》使我瞭解他,他不羈的性格,對官場陰暗的厭惡和對大自然的嚮往;《不為五斗米折腰》我看到了他的高傲,遺世獨立,正如他畢生所愛的菊花,像個不與世俗爭奇鬥豔的隱者。

陶淵明的品質如此高潔,但他的一生是那麼不遂人願。家道中落、國家腐敗,年少壯志的他看到了社會的陰暗面,心中悲傷憤怒,卻又無可奈何,只能獨自生活在自己的“桃花源”裡,帶著疲憊的身體和充實的靈魂,以及淡泊名利的心走過無數春秋。

陶淵明的心願固然美好,但他所向往的“桃花源”終究不可能實現。一味的逃避世界,逃避事實,而不去改變只會落得“菊之愛,陶後鮮有聞”的悲慘境地,但陶淵明不屈權貴、淡泊名利的優秀品德值得後人傳頌。

陶淵明,你正如一朵盛開的菊花,不似牡丹富貴,不似梅花高傲,也不似桃花絢爛,你平靜、淡然,猶如為天邊的啟明星,永遠閃爍著光輝!

走進陶淵明 篇13

國三作文 ,72字
走進陶淵明作文1000字https://wWw.ZuoWen8.com/a/495137.html

像陶淵明一樣的活著 篇14

國三作文 ,814字

古往今來,人們都被世間的俗事所煩擾,難得為自己追求一些東西,而讓自己在晚年留下些許遺憾,只有他—陶淵明,追求自己所想的,可以放棄許多別人可遇而不可求的。在物慾橫流的社會,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

像陶淵明一樣剛正不屈地活著。陶淵明最後一次出仕,只做了85天的彭澤令。當時郡裡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官員卻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由於陶淵明一直厭惡官場,對腐朽社會的不滿,他氣憤地說:“我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的小兒!”即日掛冠去職,並作《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他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生活清貧卻“不為五斗米折腰”;他剛正不屈,將官場的是非顛倒壓在腳下;他強硬正直,去職還鄉,迴歸田園。

像陶淵明一樣閒適淡泊地活著。他面對山中結廬,採菊觀日,菊花與他作伴,飛鳥與他暢談。“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必“心為形役”,自然遊目聘懷,參透自然。在遠離塵囂的田園中,每日耕作勞作,自得其樂。過著“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的生活;看著“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景象;嘆出“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的感慨。陶淵明的歸隱生活,是最清逸,最自由,最和諧的人生追求。

像陶淵明一樣脫俗曠達地活著。陶淵明面對物慾橫流的官場,義憤去職,歸隱田園,無絲毫對官場富貴的留戀。還鄉後,陶淵明不僅沒有對田園生活的清貧感到不滿和怨恨,而且作出了《歸園田居》《飲酒》《桃花源記》等佳作。他的詩中,無一不是描寫歸隱田園的生活樂事和自我超脫世俗的情懷。返璞歸真,崇尚自然,這既是陶淵明生活的準則,也是他創作時的準則。他選擇的這條歸隱之路,使許多人可望而不可及,卻又心之所向。

活著,像陶淵明一樣剛正不屈,閒適淡泊,脫俗曠達地活著。在腐朽汙濁的社會,不隨波逐流;在人生的短暫歲月裡,不與世俗同流合汙,追求自己的理想,心胸曠達;無論在何時,都做完整的自己,不丟失最純粹的自己。

像陶淵明一樣活著,讓自己多一份自由,少一份束縛……

我眼中的陶淵明 篇15

國三作文 ,733字

手捧一本古詩詞,氤氳在茶水間,我彷彿看見千年前的你從歷史長河中走了出來。

悠遠的南山,起伏連綿;裊裊炊煙,隨風而逝。南山下,一片濃郁的田園氣息。在他看來,幸福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悠閒自得。那報國無門的失意被田園的清風所吹散,而暫得一時的喜悅。

人們稱你為“靖節先生”。我想這個諡號於你是當之無愧的。你從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對生活充滿理想,希望通過仕途實現自己“大濟蒼生”的巨集源。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幾度出仕,使你逐漸看清了東晉王朝的極端腐敗。四十一歲最後一次出任彭澤縣令時,因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僅八十多天就辭官回家。你性格耿直,清明廉政,不願卑躬屈膝,攀權附權貴,註定了你和汙濁黑暗的官場是有緣無分的。

從此,你便寄身於田園,過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清貧生活。“環堵蕭然,不蔽風月;短揭穿結,簞瓢屢空。”你在茅草屋簷下,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管他朝廷官場,高官厚祿,先飲為快。

可是,你的志向卻太過於消極,“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我承認,當時政治是很腐敗,但你應該以一種積極的態度面對它、改變它。儘管憑你一己之力難以達成,但在改革的過程中,試問哪裡沒有為國家、為人民犧牲的人?你卻一味地避世,期望喝醉,虛構出一個“黃髮垂鬢,並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或許,你也是有苦衷的吧。

上帝給我們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開啟一扇窗。儘管最終你還是沒有實現“大濟蒼生”的巨集源,但你在文學方面取得的成就時無人能比。是你開創了具有獨特風格的田園詩派。再也沒有人能夠像你這樣熱愛自熱了。

嫻靜少言,不慕榮利的陶淵明;

安貧樂道,熱愛自然的陶淵明;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的陶淵明。

在茶水的清香間,超越千年,我走進了你……

我眼中的陶淵明 篇16

國二作文 ,685字

陶淵明其人其文章與品格能夠流傳千古,依我看,正是因為一個‘真’字。

有晉一代歷來注重一個人的出生門第,而陶淵明正是東晉名將陶侃的後代。按照門第來看,陶淵明極有可能步入官場後平步青雲,如果他又可以‘聰明’地搜刮些民脂民膏,也許陶淵明會榮華富貴一生,成為下一個石崇王愷。

但也許是看透了官場汙濁奢靡之風,無力改變卻又不想同流合汙。也許是順應自己返璞歸真的天性,陶淵明先後五次辭官,過上了自己想要的山水田園的幽居生活,超脫與俗人俗事,與山林鳥獸共休息。陶淵明找到自己的‘真意’,那就是道法自然,與自然萬物生靈休慼與共。就是這樣‘真’的人,才能無視金銀財帛與功名利祿,就算是連自己最喜歡的酒也喝不上,卻寫出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樣的句子。做到‘悠然’--發自內心的快樂恬靜。就是這樣‘真’的人,才能在‘短褐穿結,單瓢屢空’的窘迫中說自己是生活在葛天氏,無懷氏時代的人。自然自然,自然而然,遵從內心,即是本真。世間能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很少,而陶淵明卻可以做到,正是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真諦,只要過著自己理想的生活不論是滿目蕭然還是春和景明的境地都會被他忘懷,灑脫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就是這樣,養養菊,種種豆,寫寫文章,便是最大的享受。

有‘真’者,亦有‘不真’者,古今亦有。詩名大如孟浩然者,在山中‘假隱’多年以求一官半職然而卻終不得唐玄宗賞識,鬱鬱而終。我們也不乏是這樣的人,又有幾個人能夠做到率真?這談何困難,又談何簡單。看看陶淵明吧讓我們這些‘鳶飛戾天者’可以‘望峰息心’,找到屬於自己的‘真’之所在就是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

我看陶淵明 篇17

國二作文 ,846字

在我看來,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去公職,歸隱醉心田園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誠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有權利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能因為我們自己做不到就不認可他人的態度。他遠離世俗,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能做出這樣一個決定,具有莫大的勇氣和無比堅韌的信念。

但是,就算陶淵明做個逍遙自在的隱士,真的就是天天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嗎?不見得,他只是一個有志有才卻不得施展出來的落魄百姓。普通老百姓真的小富即安嗎?老婆孩子熱炕頭不過是對現實的妥協和自嘲罷了,誰人不是整天滔滔不絕熱衷於經濟走勢和國際局勢?很多人都有過“英雄夢”,只是在現實面前低下了頭而已。人類都有好奇心,都希望生活多姿多彩,比如希望愛情轟轟烈烈,希望事業蒸蒸日上,希望能夠建功立業。

你看陶淵明飄逸灑脫,我看陶淵明落魄無能。因為人無論在哪裡生活,都要為自己的父母子女謀三餐,為他們的衣食住行負責。如果你為了自己的好惡,不願流俗,卻苦了家人與孩子,那樣的“獨善其身”是沒有了沉重的生活包袱,沒有與世俗同流合汙,可是卻少了份責任與擔當,他那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般的笑容也就只有對著大自然抒發了,因為他和人類的生存規則是背道而馳的。

人人都想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都想過超凡脫俗神仙般的生活,都想讓生命輕盈,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人?生而為人的悲哀,柴米油鹽的瑣屑,又有幾人能擺脫?小而為自己為家人,大而為國家,一個有志有才的人不應當為國效力嗎?“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才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光輝寫照。避世寫些虛幻的文章類似《桃花源記》來麻醉自己,迷惑世人,還不如多做些實幹的事來挽救國家與人們,比如滕子京,比如歐陽修,比如左宗棠他們連續遭貶不也在所貶之地做出了成績了嗎?

陶淵明所過的生活是人人都向往的,脫離塵世的一切煩惱,不用卑躬屈膝不用曲意逢迎不用為了五斗米折腰,過著讀書喝酒作詩的慢生活,但是他的灑脫只是看起來也很美。可真到做起來,太難!

沒有酒精的麻醉,估計孩子的哭泣,家人的埋怨都能使你崩潰。

我心中的陶淵明 篇18

國二作文 ,1131字

陶淵明是一位我非常喜愛的古代文人。到目前為止我對陶淵明的瞭解僅限於課本和一點零星的課外讀物,所以這只是我的個人觀點。

陶淵明是一個正直、率真、灑脫、有個性的人。他的真性情總能吸引我,同時我認為陶淵明的灑脫和詩仙李白也有所不同,他的灑脫帶給我的感覺是一種脫俗清幽的感覺,而李白帶給我的更多的是豪爽仙俠的氣息,相比之下我更要喜歡陶淵明。

有些人認為陶淵明消極避世,周敦頤把他定位成無為的隱士,我一點也不認為陶淵明是無為的。下課和同學討論時,有人為了反駁我,將只知道種豆採菊的陶淵明和重修岳陽樓的滕子京、以及范仲淹作對比。我認為有必要從他們所處的朝代與他們的身世經歷去深究一下:

陶淵明出身在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也算是名門了,按理說從政應是一路綠燈。可是無奈晉朝官場實在太過黑暗,貪汙、腐敗的情況遠超《人民的名義》中“漢東省”。陶淵明這一小股清流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整方田地的汙穢,再說了因為為人正直、率真,反對貪汙而碰上幾個大貪官的利益,可憐的他,官只能越做越小了。畢竟侯亮平存在於共產黨領導的社會的小說裡,他在書中所作所為的真實性和可行性,放在晉代的陶淵明身上就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了。陶淵明就算把欄杆拍遍,發出無限的感慨想盡無限的辦法也無法改變沼澤一分一毫,於是乎,就只好不為五斗米折腰歸隱山林,尋找自我解脫的道路。

至於滕子京和范仲淹,他們被貶因為在朝廷推行新政而被守舊派讒言汙衊。就算被貶,也是太守官職,將落後貧窮的東晉時代的芝麻官-陶淵明,拿來與大宋天下的太守作比較,就好比將普通的大學生創業者和王思聰作比較一樣,前者的創業資金只有幾千,好一點也就幾萬,至於後者,創業資金也不多,就兩個億。這結果不用猜想。

再來談談陶淵明的喜好—菊花。在我看來菊花的傲骨,堅韌,不與世俗爭奇鬥豔的精神都是無可比擬的,為何因陶公喜歡就平白無故被扣上隱士的帽子?周敦頤自誇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陶淵明又何嘗不是一朵蓮花呢?如果他所在的官場不是汙泥,也沒有那個官場是泥潭了;如果他出淤泥有染,那也不會被後人扣上消極避世的帽子了。他能做到“而無車馬喧”“心遠地自偏”正是他的潔身自好的表現啊!至於他的《桃花源記》恰恰是他歸隱多年一直牽掛天下百姓的證明,正是他心繫天下才畫出了安居樂業共享太平的巨集偉藍圖。

這麼正直,憂國憂民的偉人無奈被逼出官場,本想著退出那汙穢的官場,不為五斗米折腰,讓後人知道自己的一身正氣,現在可好被後世人說成消極避世!實在讓我為陶公深感不平啊!如果當時不退出,死撐著,後人只會說他跟所有的官員一樣無能腐敗同流合汙,這真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嗟夫!無從可樂耶!”聽到後世如此評價自己,陶淵明也是欲哭無淚啊!

我看陶淵明 篇19

國二作文 ,704字

陶淵明是位隱士,也有人稱其為逃避者,逃避亂世,亂政。

陶淵明的一生,五任五隱。五任是為了養家餬口,五隱是為了自潔。當時官場混亂,陶淵明力求潔身自好,已委實不易,當無法在官場堅求內心時,他心一狠決心隱居。

對於當時的政局,陶淵明起初絕不是持一種事不關己的態度,他曾力行改革,哪怕只是在他管理的小小的縣城。從他的《桃花源記》中也能看出他對世況的嘆惋,我甚至敢說他有想過變法維新。可光從他在縣城執行的來看—改革觸動了地主官僚得利益而被迫停止—這似乎不可能實現。如果他堅持變法,那麼等待他的是什麼?是被掌權者迫害,是被捲入棋局,從此墮落成和別人一樣的毫無尊嚴。退一萬步講就算真的給他變法的機會,他是否能有把握,是否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吸引到國民的支援,是否有能力去做好以後的種種而不使國家再度混亂?這樣挨個的排除,他成功的機率幾乎為零。

在是否應該選擇這條不歸路時,他做了一個理性的決定:放棄幾乎無法實現的願望,同時又能保住尊嚴,那就是隱居;如果我沒有能力與勝算,那我就在個人底線之上求自保。這是理性的選擇,這是認清了自我,只有當他分析明白了自己,算好了代價與回饋,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

在隱居的基礎上,他為自己締造了理想王國:桃花源。那裡寧靜美麗,沒有戰亂和貧窮,大家都怡然自樂。那裡的人都十分清楚,這樣的生活足夠好,外面十分混亂,沒有出去的理由。在桃花源足夠安逸。像陶淵明,即使是“草盛豆苗稀”,那我過得也安穩,我有把握過好隱居的生活,變法有可能讓我名垂青史,但風險太大,不如腳踏實地的種地。

有時候希望是我們前進的動力,但我們總要在理性和衝動之間權衡,若不值得我們冒險,那就做好自己能做的。

我看陶淵明 篇20

國二作文 ,558字

東晉太元年分,亂世。

天下蒼生往來奔波,朝廷內外荒誕腐朽。

他,陶淵明,為了家庭生計趟入社會的泥潭,卻在泥潭的汙濁前望而卻步。他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他心心念唸的大好河山竟是用如此朽木枯株搭建而成的,於是,在良心的驅動下,他毅然決然地辭官歸鄉。

在鄉間的山河田野中他暢快自在,無拘無束。時而恆鞭策馬,時而仰天嘯歌,他曾經想過的,就此恣意瀟灑蹉跎一生。“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何等灑脫,何等自由!但他是陶淵明,他有著一顆普度天下蒼生的大愛之心。

那個在船頭高唱歸去來兮的布衣男子是一去不復返了,他眺望遠山,歌聲漸停。他垂下頭,眼底的自由被迷惘取而代之。

他在天堂的門前猶豫了一秒,最終卻毅然選擇了苦海修行。

青山中,農舍裡,陶淵明苦苦修煉其思想。五仕五隱,他屢次進退,在圍牆間徒勞的東奔西走,卻只餘下一個逐漸衰老的靈魂和一顆傷痕累累的心。最終,他放棄了敲擊圍牆,而是在心中埋下一顆桃核,他用垂暮的歲月打磨它,提煉它,直到它發出了偉人思想的淡淡光輝。終於,一點一點,桃種長成了參天大樹,又凝成了千樹桃花怒放人間。

不問桃源在何處,但看流水落花來。陶淵明在亂花從中淡然隱去,深沉成聖,從此散為無數桃花散播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他用一生,來大愛,來造福於幾百甚至幾千年的歲月。

歷史將會永遠記住陶淵明,記住東晉的那片桃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