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挽瀾者相關作文20篇
文化的挽瀾者 篇1
高二作文 ,919字時代的風沙在大地上席捲,撕扯著古老的風華,而我是那挽瀾者。
近年來,外來文化逐漸影響著每一個人,許多人人開始熱衷於西方文化並且隆重慶祝著,為此,數名博士生聯合署名抵制,成都教育局更是明令禁止學生參加慶祝活動。
日新月異,科技飛騰,無可厚非,全球化的當下必然伴隨文化的思想衝擊,正如鯨向海,鳥投林,無可避免。但是有些人在慶祝洋節日的同時卻對自己本有的文化的遺忘,這確實令人心寒,所以,我們要做文化的挽瀾者,讓文化點亮那萬家燈火。
文化於人心之中又是什麼?愛默生說:“有如語言之於批評家,望遠鏡之於天文學家,文化就是指一切給精神以力量的東西。”於是,一些人享受著國外便捷的文化,追趕著所謂的潮流,沒看到文化正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當《阿凡達》熱播,無數人為張家界所動容,張家界便將乾坤柱更名為哈利亞路山,所有人都在譴責張家界:崇洋媚外,忘本丟根!而張家界有關部門卻給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敷衍了之;電視劇《琅琊榜》引多地爭搶歸屬地,更有將琅琊山內“會峰閣”更名“琅琊閣”;……這些做法無不讓文化有如黑夜隨著時間劃過時空,消失在春秋演盡,繁華脫落的時代。
當文化如煙花般易冷,恐怕也稍縱即逝,被人遺忘。馬裡託說:“我們將是這個時代的挽瀾者。”不要讓文化成為我們僅存的記憶,做文化的挽瀾者,於危急中保護文化刻不容緩,守住文化之根。五千年的滄桑歲月鑄就了文化的底蘊,在底蘊架起的不朽中,我們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支援,需要一個自強的民族培育,更需要一個強大的國家的保駕護航。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始致力於保護民族文化遺產,重視民俗民風,傳統節日清明、中秋等規定為假日,每個國人也應更加註重文化修養,學習文化,瞭解文化,弘揚文化,將文化化於心,不斷髮酵,發揚光大。如此,我將看到先人的智慧有希望在現代社會一展鋒芒,使文化之根慢慢深植。
時代的風沙依舊在撕扯著,而我已擱足於竹案的墨香,用著泛黑的字跡寫滿山水對白的靜謐:我將被細敏的歲月蹁躚在古老的風華中輕舒漫卷,慢拈一抹幽幽情,將這份獨有的交融繾綣在中央氤氳旋繞為文化的挽瀾者。
文化的使者 篇2
國小六年級作文 ,528字從小,我就喜愛閱讀。如今,讀書更是我的一大嗜好。讀書真棒!這是我內心的真切感受。
書是傳播人類文化的使者。從印刷術發明以來,這事實就一直存在著,並且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改變。用思維接觸文字,用大腦去想象,用心靈去感受。書貴在讀,貴在捧在手中的那一份珍惜,開啟書閱讀時的那一份虔誠。當你讀書時,你的思維在書中暢遊,你的情感在書中起落,在書中你可以體會到任何喜怒哀樂,書的魅力便在於此。
我的成長離不開書,書使我成長得更快。課堂上的一本本厚書寫滿了難題,記滿了深奧,我喜歡讀,因為它使我學到很多。人世間的書寫滿了艱辛,記滿了滄桑,我更愛讀,因為它使我瞭解到更多!我愛閱讀!
我的課間離不開書。課間我喜歡和同學為了《語文培優》上的題爭得面紅耳赤。對了,成功的喜悅讓我歡笑;錯了,失敗的教訓使我得到經驗。學習是艱苦的,可我樂意,因為讀書是享受,我愛閱讀!
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書琳琅滿目,所以我的生活也離不開書。我為賣火柴的小女孩凍死街頭而哭泣,為岳飛將軍的壯志未酬鳴不平,為司馬遷的悲慘遭遇而嘆息,又為共產黨橫渡長江打垮國民黨而喝彩。我愛閱讀!
我愛閱讀,因為課堂上的書讓我學習,讓我思考;課外的書讓我瞭解,讓我思索;而人生的品讀,更讓我成熟,讓我成長。我愛閱讀!
東西文化的碰撞 篇3
高二作文 ,930字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是既保守固執又精明能幹,而西方人則是比較自由民主,做事規矩,追求紳士風度和誠信。兩種來自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總會發生一些令人震驚的事情。這在看完《東方文化西方語》後感受就更加明確了。
比如,談到“海外華人圈有這樣一種說法:中國人在國外要過三關,即語言關、金錢關、心理關。不過以我在海外的觀察與經歷,我覺得華人們還要過‘小人關’。”這個“小人關”指的是中國人在國外生活時,老想著在各種管理和制度中找出可以佔便宜的漏洞來減輕高昂的服務費用。這種行為自然是不被提倡甚至是違法的。但做這些事的中國人抱著一絲僥倖的心理,想著自己應該不會被抓到,而且這也是沒有誠信的表現,是對自己極度不負責任的做法。在國外,誠信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品德。一個員工可能會因為就撒了一次謊而很難再找到工作或終生失業。高中生可能因為考試作弊而不被任何大學錄取。更何況是不排隊、坐車不買票甚至是逃稅這種事?
“沒有明令禁止的事就是可以做的事”,這應該是許多國人心中的觀念,出國後也屢試屢爽,頻頻觸犯法規法律。我們身邊也是常有“沒有明令禁止的事就是可以做的事”的情況出現。如規定學生晚自習期間不能去洗手間,有些同學就想出“我去喝水的時候順便去上洗手間”的藉口;上課不許吃零食,有些同學就用嘴叼著牛奶一直喝個不停。老師看了提醒他,他就說“規定上課不許吃零食,又沒說上課不許喝牛奶”。在這種小事上都喜歡找漏洞去鑽,更別提那些可以“省錢”的“坐車不買票”“逃稅”等事情。中國人的精明能幹都用在瞭如何讓自己付出很少卻能享受成倍好處上。殊不知有辛苦汗水的勞動成果才是最受用最踏實的,靠正確途徑得來的東西才最受享用的。
外國人看到我們國人的這些海外行為,即使我們的國民GDP再高,生產總值再大,進出口量再多,終究還是不會從心裡承認我們中國是一個大國、強國。出國在外,我們已經勢單力薄,更要遵守國外的制度和管理規則。出國留學,入鄉隨俗是最好的生存方法。學習國外人的禮貌誠信、遵紀守法,才能更好地融入當地的環境,儘早度過“小人關”。而不是屢次違反法律,還被驅逐出境,搞得金錢事業兩頭空。
最後我認為:精明能幹是好事,國外生活要自律;學習當地各法律,適應民族好文化;樹立中國好榜樣,民族強大遲早的事。
經典文化的歸宿 篇4
高一作文 ,1207字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國的傳統文化著作更是不計其數,單單是儒家的文作就有《詩》、《書》、《禮》、《易》、《春秋》等等。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更是令文學著作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現在,科學技術發展飛快,中國的傳統文化該如何傳承呢?我們又應該怎樣學習傳統文化,把傳統文化實踐在我們的是實際生活當中呢?
經典文化當中,豐富的知識能夠端正我們的心態,修養自己的身心。大學裡面就說過“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可見,豐富的知識就在於研究事物的過程。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就像培根說得那樣“知識就是力量”。只有獲得豐富的知識,才能夠增長我們的見識,讓我們修身養性。一個人,若是缺少了知識,那麼,他的人生一定是潦倒的。潦倒的人生就會碌碌無為。
從我國的文化中,我們可以學到對待學習的方法。就像“論語”裡面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們對待學習中的知識點,不能不懂裝懂知道的就承認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對待事物的正確態度。如果,我們在學習上不樹立正確的態度,就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讀書注重的是思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的時候,如果不用心去思考,就會感到迷茫,從而失去了去探究事物的根底的樂趣。整天空想卻不去好好讀書,就會疑惑不解,這樣子,學習跟不學習又有什麼兩樣呢?所以,我們既要認真學習,又要養成多思考的習慣。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還要要養成多問的習慣。不懂就要問。《論語》裡曾說過“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聰明而喜愛學習的人,會向不如自己學識的人學習,卻不會感到羞恥。學習,最重要的不是學識的淵博,而是要積極地去探究學習中不懂的問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當看到別人的優勢時,應學習別人的優點,而從別人的缺點中,改掉自己也擁有的缺點。學習也是一樣的。畢竟“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問則通,通則會。對於學習中的問題明明不懂卻又不問,不解開自己的疑惑,又怎麼能夠算是真正的學會了呢?
傳承傳統文化,我們要尊敬父母,愛護長輩。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孟子》裡曾有提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尊敬自己的長輩,長輩是我們的領導者,引領著我們向未知的道路進發。在成長的這條道路上,我們需要他們的時時提醒,時時監督,以免自己走上歪路。尊敬父母,愛護父母,《三字經》裡說“親師友、學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一個小孩子,九歲就會溫席,以此來孝敬父母,作為我國的青少年,未來祖國的棟樑。我們更應該要學會孝敬父母,關心父母,體諒父母。
中華文化引領著我們走在濃濃書香的路上,傳統文化,不只是看和讀,還要把傳統文化應用在生活中。這樣子,傳統文化才得以傳承,中華的經典文化才可以被我們所繼承與流傳。
文化的融合讓世界更美好 篇5
高一作文 ,1014字在這個科技突飛猛進的國度裡,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推進;文化的發展,全球經濟化狂潮的席捲而來,“融合”這詞已不在是說說而已,它早已進入了人們的心尖。”深入到了人們的骨髓。
彼時千年,在《鑑真東渡》裡,回到盛唐時期。鑑真六次東渡,他帶去佛教經典以及建築.雕刻和醫學等知識,對促進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佛教與醫經也有著緊密的關係。佛教以慈悲為懷,不僅要治世人的“心病”,還要治世人的“身病”,所以佛陀被稱為“大醫王”。《法華經》上說“多聞有智慧”,懂得醫方明等,是智慧的表現。特別是大乘佛教修菩薩行的出家人,為了自度度他,自覺覺他,要把“於諸病苦,為作良醫”作為一種自覺的行動。由此可見,他是一個深入到名族靈魂的“融合。”這種歷史輪迴的是一種成功的現象。
融合,他就像一隻無形的手,在無形之中,早已與這個時代融為一體。
在《德國式閱讀的力量》裡,德國隨處可以看到正在閱讀的人,車站、咖啡館和草坪,這不僅侷限於校園,而是任何場所,似乎每個人的揹包裡都有一兩本書,只要一有時間,他們就拿出來讀讀。如果你在德國生活,你一定知道這裡的圖書是多麼昂貴。
說到他們對閱讀的需求知識的融合,不得不談及到我們中國了,在這個充滿科技創新的國家裡,手機成為了我們必不可少的通訊工具。每天有多少青少年對著手機“埋頭苦幹”,看小說,也不願意多看一兩眼對自身有用的書。說到閱讀量,更是令人咋舌!中國人每年每個人平均的閱讀量是一本書,甚至是零。若說想要像德國人那般與書本精髓的融合;答案不言而喻,那簡直是天方夜譚!魯迅的《拿來主義》裡有說過:“取其精華,去其槽帕。所以,我們應該向德國人學習,閱讀永恆的書,吸取書裡的精華,來對自身文化不足的填補!去掉看小說的不良習慣。也相當於是去其槽帕。因為融合是人與人之間的靈魂,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交流。
融合,無關時間,無關事情。他只是願與不願,想與不想。我深喜北島先生那首叫《生活》的詩,只有一個簡潔得不能再簡潔的字:“網。”可他卻勝過了千千萬萬句話!我認為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裡,我們不應該把忘了最終目的的“融合”稱之為融合;不該為自己找了那麼冠冕堂皇的理由來矇蔽自己。我們該是要理解融合的真正涵義。
我們不該被這個時代給網住,我們要像蜘蛛那樣,與網融合的同時也要掌控那張網,而不是,蝴蝶,飛蛾,蚊子……諸多此類被網住的昆蟲。因為這個世界的進步創新需要我們,而我們需要知識文化的融入來補足世界的需要。
做文明的旅行者 篇6
國小三年級作文 ,758字我的家鄉坐落在美麗的古城青州,說起青州的旅遊景點,那可是數不勝數,聲名遠揚。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家鄉的雲門山,每到寒暑假,爸爸總帶我去爬雲門山。
正月十五那天,我們又去爬雲門山,那天人特別多,還有不少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每走幾步,就能發現一些隨手丟掉的衛生紙、飲料瓶和食品袋。儘管每隔一段路就有一個垃圾筒,但是人們的自覺性還是有些差,不僅將垃圾隨手亂丟,還將祈福的紅絲帶繫到高處,折斷了一些樹枝;石壁上人們不講文明,亂寫亂畫的現象也隨處可見。我彷彿聽到了大山的哭泣聲,土地公公的嘆息聲,祈福樹的呻吟聲,石壁的憤怒聲……各種不滿的聲音縈繞耳際。
作為家鄉的小主人,我覺得有義務保護好雲門山的優美環境。一個想法突然從腦子裡冒了出來,我從爸爸揹包裡找來一個比較大的塑料袋,趁著和遊客們一起登山的機會,一看到人們手中的垃圾,我就趕忙跑過去,一邊伸出手中的垃圾袋,一邊上前勸道:“叔叔,請把您的垃圾放進這個塑料袋裡吧。”“小朋友,姐姐這裡有個垃圾袋,你把垃圾扔在裡面吧!”……我看到有些叔叔、阿姨往袋子裡扔垃圾時有點不好意思。就這樣,我邊爬山邊收集人們手中的垃圾,每到一個垃圾筒,再把塑料袋子裡的垃圾倒掉。雖然帶著垃圾袋爬山,走起路來有點累,但看到我經過的地方,地上的垃圾減少了,我的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我覺得我特別有成就感。途中,一位外地遊客被我的行為深深感動了,一個勁地朝我豎起大拇指,他覺得青州孩子的素質特別高。我覺得要想把青州的整體形象提上去,青州人的素質首先得提上去,自己先做到不亂扔垃圾,這樣才能帶動周圍的人保護好環境。
記得在某本書上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除了腳印,什麼也不留;除了攝影,什麼也不取。”我覺得這就是對文明出行的最好詮釋。
只有文明出行,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做一個文明的旅行者吧!
傳統文化的魅力 篇7
高二作文 ,683字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軟實力”,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是思想、道德、智慧的結晶。
傳統文化是人類前進的動力。北京故宮,敦煌莫高窟,秦皇陵兵馬俑……這些都是傳統文化的見證。如果沒有傳統文化承傳,就不會有走向世界的中國文化。
有時,我們的生命因為社會的進步而拉長。但更多時候,我們的生命因為有文化的薰陶而更有價值。傳統文化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泱泱華夏的偉大,更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之魂。我們終日奔波勞碌,疲憊不堪,不免心靈的空虛。這時,你讀一讀唐詩,誦一誦宋詞,你看一看王羲之的書法,閱一閱唐伯虎的畫卷,你的精神會為之一爽,你的心靈會為一顫。汲取傳統文化的乳汁,使我們的思想昇華。
我們在經濟上講求“引進來”與“走出去”戰略,那麼,我們在文化上也同樣應該享有這樣的權利,履行這樣的義務。
傳統文化是我們偉大祖國的象徵,它的意義不言而喻,但它的偉大價值還在於走向世界,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這才能夠充分體現它的偉大,它的朝氣蓬勃。傳統文化並不會因“傳統”而過時。
“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中德文化節”,“中美文化節”,中國傳統文化香飄四海,溢滿五洲,這都是我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表現。沒有一位“老外”看了不發感慨,沒有一位外來遊客不被中國傳統文化而感動,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靈魂所在。
歷史的進步並沒有讓遺留下的文化孤獨的停駐在歷史長河之中,而是攜著它,一步一步地跨越時代,跨越未來,站在現代社會的最前端,用傳統文化的內涵引領我們走向更富有厚重文化氣息的明天,為建設和諧世界做出更大的貢獻,以更加積極開放的胸襟擁抱世界。
守護文化的淨土 篇8
高一作文 ,1029字作為一箇中國人,我要說最愛還是漢語。我們的母語,經歷了五千年的文化積澱,其內在的深韻永遠讓人品之無窮盡,其散發的氣息總能讓人肅然起敬。
試問哪一種語言會比漢語更富深義,用詞比漢字更加精確,一字一義決不模稜兩可,句意明朗清澈。又有哪一個國家的文字書寫起來會比漢字更加優美。中國博大精深的書法藝術讓世界為之傾倒,筆鋒勾轉之間無不顯露出書法大師對其所灌注的精氣,人字合一的境界也就漢字書法才能達到。
曾記否,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形成了一股強熱的中國風,多少外國人紛紛奔向這一天朝大國,盡情吸收我們的精華,以唐朝為中心的東亞文化圈向世界盡情展示著華夏文明的幹醇。唐朝不僅以其強盛的國力閃耀在世界的東方,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向全世界輻射。
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多元化競爭日益激烈,我們的漢語卻在逐漸黯淡。外來文化不斷衝擊著我們的本土文化,尤其是英語,時刻衝擊著國人的耳膜。有人開始迷茫,開始偏航,拋下最溫馨的漢語港口,盲目馳向那我們誤以為希望的燈塔。
考場上,我們的錯別字屢見不鮮;職場上,英語水平儼然成為了獲得各種職位的敲門金磚。曾經,我們被武力所奴役,但憑藉堅強的反抗獲得了新生。如今,我們卻甘心做異域語言的俘虜,而可悲的是,在這種奴役之下必將越陷越深,最終無以自拔。
快醒悟吧,快回頭吧,快來救救我們的母語吧!
多麼親切的漢語,從小是它陪伴我們成長,是它滋養著我們的心靈。難道這一筆寶貴的財富真的要沒落於吾輩之手?
不!我們必須開始行動,捍衛我們的母語。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了自己的文字就根本不能稱之為一個國家。文字是一個國家文明發展之根,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之體。同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是唯一沒有文字斷層的國家,這是多麼讓人欽羨啊!而其餘的古國只有在廢墟中回憶它們昔日的輝煌了。
再看當今世界,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重視漢語教學,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中國投入到學習漢語的狂潮中,我們重新審視起漢語無窮的魅力,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培養起對於漢語的熱愛。
面對此情此景,司馬遷笑了,詩仙笑了,詩聖笑了,魯迅笑了,將漢語推向高峰的文學大師期盼這一刻多久了,中國人期盼這一刻多久了!流逝的,我們不再去多作評論,不再為自己的無知悲嘆而躊躇不前。重要的是現在,全身心投入到發展漢語的事業中去,力爭把漢語推向新的高峰。手拉手,心連心,讓我們所有的中國人,不再被西方文化衝成一盤散沙,牢記漢語才是世上最美的語言。
漢語,這是一罈傳承千年的佳釀。我們深信,它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歷久彌香!
文化的墨韻 篇9
高二作文 ,1129字文化,本就是由不同時期的發展而形成的產物的累積,對於文化的理解與弘揚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無疑,中國傳統文化是其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而文字作為文化傳承的工具,書法便是形象表現文字百態的最好不過的方式,讓我們體味文化的墨韻。
不管是最初的甲骨文,金文還是現如今的簡體字,都是文化的進步與傳承的體現。在遙遠漫長的太古時代,人類就開始根據事物的形體與自然界的向人類發出的語音來開始造字,每一個文字都好似這個事物的簡筆畫一般,強烈而生動的直擊著我們的雙眼,最開始的書法的形成單純而又直接,其作用不在於臨摹與欣賞,而是純粹用於交流,那是文字與書法最初的摸樣。
隨著時代的更替,人們追求用更美觀與簡潔的形式表達文字本來之意。自此,正真書法的時代到來了,不少歷史上的大家便是從這些年代開始發光發亮。衛鑠曾說過:“下筆點墨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的確,書法不僅是手上功夫,更注重的是讓全身之力都恰到好處地運用在右手的各個指尖,下筆的從容與老沉真可謂不是一日兩日便能練成。現在書法入門學子最多練習的顏真卿的楷書《多寶塔碑》,行書則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楊凝式大膽創新,不拘小節的《韭花帖》,不得不提的是鄭板橋的“六分半書”,獨創一格,實屬不易,更有言論稱之“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後人再怎麼臨摹恐怕都無法保留最初的那一份韻味。
我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練習書法,最初的我本就有些牴觸但也無力反駁,父母的初衷大約也只是願我能有一手好字,一技之長罷了吧,也許是因為長年累月的與書法單獨共處一室,竟也孕出一絲喜愛來,從那時我便知,練習書法並不是單純的便利自己,而是對那遙遠彷彿摸不到的歷史的回溯,採擷古人留下的書法的那份流金溢彩,細細品味便知其大有韻味,別不知。我聯絡過三種字型,楷書,隸書,行書,而其中隸書時間最為長久,對我的影響也最深,我練習的字帖是東漢鮮于璜的《鮮于璜碑》,可能比較冷門,但卻與我書法的風格很是貼切。書法最講究的便是靜心,性格的形成恐也是那時逐漸形成的罷。讓我不由得暗自驚訝書法這一文化帶給我的益處真是可圈可點。
書法作為一種書寫藝術,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顯赫,也在世界文化中獨放異彩,試想,僅僅便是這一種書寫藝術便傳載瞭如此多文化的精髓,而用他們記載下來的歷史以及傳統該是多麼的博大精深啊。書法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的作用,另一方面擁有獨特的造型藝術,但願有機會,有更多人願意去研讀這方面的史料,讓文化帶著獨有的墨韻,去感染更多人。
柳公權有言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這是書法教給我的最重要的一點。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相信它依舊能夠在歷史長河中大放異彩,文化的墨韻將代代相傳。
走進中華文化的世界 篇10
國一作文 ,708字微風拂面而過,捧一卷詩書,茗一杯香茶,聽窗外雨聲,勾起萬千思緒,走進了中華文化的世界。
閱詩書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中短短兩句,將思念之情淋漓盡致地揮發出來,隨帶星星點點的憂傷,更有一種尋尋覓覓的信念。不愧孔子云:“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離騷》中的屈原,嚮往美德,縱使九死一生也不後悔,粉身碎骨也永不變心。此堅定,此志向,尤其是奸人謀害而能改變的?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陽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皎潔的明月之下,蘇軾感慨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月皆有陰晴陽缺,好好珍惜大好時光,能與家人團圓便已足矣。
捧一卷詩書,陶醉其中,中華文化所釀之詩書,豈不香矣?
茗香茶
茶之香,不同於美酒之醇厚,不拘泥於樹葉之清香,茶之味,乃世間之獨一無二。
“人間有仙品,茶為草木珍,美譽入杯樽,茶之榮也;清茶濾心塵,茶之德也。”閒暇時候沏杯茶,清香溢滿小屋。端起杯,輕輕吹去那漂浮的茶葉。輕啜一口,微微的苦澀,濃濃的清香,通體的疲倦蕩然無存,諸多的煩惱悄然遠逝,遐思也飄遠了。
此時之美好,乃茗一杯香茶,置身於茶之中華文化。
聽雨聲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自古詩人皆愛觀雨。廊下聽雨,隔窗望雨,皆有不同的趣味。
窗外下起了細雨,淅淅瀝瀝的,別有一番風味。大千世界皆為一片天空,但中華之雨,其風趣乃獨一無二。
中華之雨伴隨中華文化,得其精華,隨詩書之朗讀聲,讓人置身於中華文化之世界。
捧一卷詩書,茗一杯香茶,聽窗外雨聲,中華文化之精華於其中。走進中華文化的世界,樂在其中。
走進文化的天地 篇11
高一作文 ,713字“吱呀”一聲,推開沉寂千百年的大門,蒼茫茫的時光載我泅渡文化的長河。
一硯墨香,一杆狼毫,文化塗滿了我單薄的青春,惶惑的素臉。文化於我,彷彿宗教一般,深深地紮根在心裡,一如那些燦若信仰般的陽光和陽光下虔誠的子民,有了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對知識的渴求與鍾愛,能讓人內心篤定,心生平和。
煙花生滅,時光荏苒,文化卻如一幀幀光感飽滿的膠片,永不褪色。我們可以穿越時間與空間,與文化的巨人自由暢談。
或花間置酒單挑李白,或清茶一盞邀來莊子。如果你嚮往更近的足音,則不妨拉住梁啟超或胡適來絮念一番。如果你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則可與杜甫,辛嫁軒放聲吟詠。
如果你手握一本《生活的藝術》,林語堂便是你談笑風生的韻友,而執一卷《白玉苦瓜》,余光中的情感世界便於你相攜。甚至你可以找莎士比亞聊一聊你心中的戲劇觀。
文化是一種交流,文化是一種繼承與發展。唐詩、宋詞、元曲、話本……它們如一位位歷史的見證人,記錄了一朝一代的興衰與變遷,記錄了中華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民族靈魂。
我喜愛歷代的詩詞歌賦,我愛易安居士“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悲涼;我愛南唐後主“恰似一江春水向工流”的無奈;我愛蘇東坡“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淒涼;我愛柳七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落寞。也許是悲春傷秋的小女子,對宋詞婉約派亦是情有獨鍾吧。
我對小說的鐘愛也溢於言表。我愛魯迅的冷峻,蕭紅的細膩;我愛顧城的純真,張愛玲的華麗;我愛海子的憂鬱、三毛的孤寂;我愛韓寒的犀利、安妮寶貝的不羈。
文化是廣博的海洋,它承載著中國人的希冀與夢想,它開採我們的精神空間,它帶領我們走向神祕的伊甸園。讓我們扯纜繩作琴絃,掬勁風當號角,以濤聲為伴奏,共同奏響一曲文化的協奏曲!
詩詞中華文化的瑰寶 篇12
國小六年級作文 ,566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確,詩詞用於陶冶情操,由內而外的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同時,詩詞也是古人留給我們無價的文化遺產。
“人生若只如初見”老師剛說出第一題,全場一片“寂靜”,我撓了撓腦袋,還是沒個結果,環顧四周,全場人都在發呆。
“剛剛才說過的。”老師一提醒,還是沒人能回答。幾個問題下來,一些詩看似熟悉,卻又陌生,我好似神遊於彷徨中。
“瀚海闌干百丈冰”,這句話一下子打破了我的彷徨。“愁雲慘淡萬里凝”我立馬脫口而出。終於蹦出一首我耳熟能詳的詩,這首詩一下打破了沒人回答的慘狀。“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老師的另一句詩詞,也被我迎刃而解。
氣氛馬上就活躍了,隨著我的連答兩題,敵隊準備著反戈一擊。
“決眥入歸鳥的上一句”全場人慌了陣腳。對我這種不適合反向思維的人是種考驗。敵隊的人不知怎的,都不說話。全場人又回到了開場時的尷尬。
“這不是《望嶽》嗎?”旁邊的小潘支支吾吾了起來,“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呃你,下一句是啥?”他一時語塞。
“哦!是蕩胸生層雲。”他思索了一會兒詩便從他的嘴裡蹦了出來。我們隊剛想慶幸一番,老師便直接澆了盆冷水。
“回答正確,可你們沒舉手啊?”全隊那想慶幸的念頭馬上被澆了個徹底。
幾輪下來,我們收穫的不只是那勝利的樂趣,同時還有那沐浴在詩詞中的快樂和藏在每一句詩詞中的獨特韻味。
中華文化的古與今 篇13
高一作文 ,1053字“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刻在中華文化特徵上兩個熠熠生輝的詞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滋養著我們民族的靈魂,成為民族團結奮鬥發展的精神力量,引導中華民族應付各種挑戰,適應形勢各種變化,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翻開《中華上下五千年》,我略有所悟。
從這本書中我領略到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層出不窮的仁人志士,熠熠生輝的中華美德,世代傳承的民族精神:抗倭名將戚繼光、精忠報國的岳雲;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英雄豪傑匡扶正義,為民族利益嘔心瀝血,為民族尊嚴獻身成仁,共同鑄成可歌可泣的中華歷史篇章。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歷史中,更令我心生欽佩的是三國丞相諸葛亮與中國偉大的領袖毛澤東主席。
劉備去世後,丞相諸葛亮受遺詔輔佐劉禪,事無鉅細,都必躬親,後寫了震撼人心的《出師表》。作為丞相,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德,難道不讓人由衷敬佩嗎?
毛澤東在中國即將存亡之際挺身而出,領導中國共產黨參與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使中華人民共和國得以壯美地成立。一句“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他以及那個年代的人們面對困難迎刃而上,為和平解放不畏犧牲。
這些美德,這些精神,在中華民族薪火相傳,永不泯滅。
中華文化在五千多年中源遠流長地發展。在當下社會,弘揚並傳承中華文化已從娃娃抓起,從學齡前教育到義務教育及與其同行的應試教育,《弟子規》《論語》等中華文化篇目已深入中國人的心:“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是孝順父母的最重要體現之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更是長輩對後輩從小的教導……但諸如兒女毆打父母等與“百善孝為先”背馳而行的做法著實令人費解與感到心寒。
經過五千多年的沉澱與洗禮,中華文化固然有它可敬可贊可傳承的地方,但一些落後思想還需淘汰。孔子“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在中華文化發展中產生一定影響的重男輕女思想,在現在是不應傳承、不應追捧的。毛澤東說,繼承中華文化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繼承其民主性的精華”。所以,中華文化還需批判性地繼承。
他還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今天,億萬中國人民正以新的風貌跨入新的世紀,中國正在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社會主義大國,中華文化已經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中華美德、民族精神等共同形成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在古燦爛輝煌,在今愈發生輝。當下,全國人民豪情滿懷、信心百倍,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而努力。
孝文化的體現 篇14
孝文化的體現作文50 ,466字孝,在中華文化精神中佔有重要地位,因此也演繹出的許多的孝文化。
孝,是晚輩對長輩的一種行事準則,也是人的一大品格。二十四孝圖,無論他表現孝的方式是對是錯,都能反應出人們對孝的一種重視。行動的孝自然無法讓人長久銘記,以孝為文化的體系,自然就蓬勃興旺起來了。父親節,母親節,重陽節,這些傳遞出孝能量的風俗節日,自然就是孝文化的體現了。
文化是思想多補品,從小,大人們就學會對孩子們講述很多孝的知識。傳教孝道,讓自己從小就做一個有孝心的人。傳授孝道給自己的子女沒有什麼條令規定,但哪個家長都會如此教導自己的孩子。不是說硬是要孩子給自己養老送終。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有一個講孝的心,讓孩子有一顆孝心。這同樣是流通於萬千家長之間的孝文化。
孝心啊,孝道啊,最重要的就是講孝的人孝就是再偉大,也是要人來講的啊!這些就是孝子孝女們的事了,用自己的努力去回報他們,他們的盼望就是我們要實現的回報,讓他們對自己的盼望得以實現!讓他們因自己的感動欣慰,就是最理想的!
孝的文化各種各樣不同,孝文化有不同的方式來表達。但毋庸置疑的是,他們都是文化的真實體現。
從漢字看文化的包容性 篇15
高二作文 ,904字隨著時代的發展,國與國不再是一個個分離的主體,彼此間的聯絡逐漸加強,慢慢走向融合。而語言作為文化傳播的媒介與工具,也有了自身的改變,這種改變來源於人們不同的思維碰撞、不同行為方式的衝突。歸根結底,還是文化在其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現漢》自1978年至今的五次改版便完美地詮釋了這點,雖然這種改變遭到了部分人的批評,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今文化需要有包容性,與此同時,毫無疑問的,這種“包容”必將帶來巨大的益處。
漢字作為中華文化的特殊象徵,具有極強的影響力,而《現漢》作為最權威的收錄現代漢語的詞典,便相當於中國的名片。它收錄“洋文”以一種無聲的方式表達著對異域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所以,並不是《現漢》的身段“放低”了而是文化開始逐漸相互包容了。漢字只是眾多中國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從其他方面:衣、食、住、行也不難看出各種不同的文化在慢慢磨合、碰撞、融合。這種改變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是大勢所趨的,人不能始終生活在一成不變的小圈子裡,這種改變帶給後輩的不僅是詞彙量的豐富,更是開闊眼界的機會,使認知不再停留在“我國家的”,更多的停留在“世界的”。
更進一步說,讓眼光注視於“國家”這一層面上,這種包容更代表著中國對自身文化的自信與對他國文化的認同,這種“包容”不是狹隘的。面對他國文化的衝擊,中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他人的”變成“自己的”,在此過程中完善並提升自身文化,令國家在今後的發展中更加有利且迅速,如魚得水。可以說,中國利用對《現漢》改版這一方式向他國展現獨一無二的中華文化的風采是十分睿智與自信的。
林則徐曾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國在展現其自信力的同時,也獲得了他國的尊重。外國人也在逐漸接納與吸收我們的文化,而正是這種接納與尊重令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也正是這種接納與尊重令中國日益強大。
從漢中看文化的包容性,看的不僅是文化,更是一個國家的自信力與實力,若一個國家連線受他國文化的勇氣都沒有,那何來“強國”之說呢?
中國恰恰做到了,包容了他人也證明了自己,以此換來的是他國對我國的尊重。由此可見,以一種和平有益的方式展現自信、應得尊重—包容,何樂而不為呢?
中國文化的“巔峰” 篇16
國小六年級作文 ,857字盛唐,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高峻、最綿長的一條山脈,而李白無疑是這座山脈的“最高峰”。他如站立在喜馬拉雅之上的珠穆朗瑪,俯視著中國文化中的一切,也代表著這片天地中“最精華”的一切。
李白,有著中國文化的豪情。伏劍擊國,遊歷天下;散盡千金,揮灑光陰;結交八方豪士,縱覽天地無垠;萬里江山任由腳步踏遍,無邊江湖任由心靈馳騁。在李白的眼裡,自己就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天地由我一人連。地雖廣闊,我也能恣意奔騰,天雖高迥,我也能盡情遨翔。李白的豪情,是西域的情調與中原的古典的融合,包羅永珍的盛唐甚至已經盛不下他的豪情,李白的豪情,理應存在於整個天下。
李白,有著中國文化的志向。李白一直都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一直都想象著“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李白希望以自己的學識與才華,名震江湖,出入朝廷,整頓綱紀,兼濟天下,將這一最偉大的盛世延續至千秋萬代。
李白,有著中國文化的傲骨。李白不願意以科舉入仕,在他的眼裡,這樣會玷汙他的才華。而他最終也如願以償,憑著自己的才華進入了宮廷,到了唐玄宗的身邊,但他沒有科舉的背景,也就沒有入仕的資本,他有的只是皇帝的青睞。同時,李白並不滿足於成為一個御用文人,他想要有真正的權力,也想要以布衣之身謀求權貴的平等。可是經歷了“力士脫靴,貴妃捧硯,天子呼來不上船”之後,無奈的李白只能吶喊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最終,賜舍放還,結束了他短暫卻傳奇的宮廷生活。
李白,有著中國文化的無奈。看似風風光光的賜舍放還,卻標誌著李白夢想的破滅。曾遊歷天下的他只能“欲渡黃河冰塞川”;曾胸懷大志的他卻只能“但願長醉不願醒”;曾一身傲骨的他只能“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李白是一個生活在自己世界裡的人,但現實的世界與他的世界相差甚遠,即使是盛唐,也沒有讓他的世界發展壯大的土壤。
李白終究是屬於盛唐的,盛唐一去,詩仙也就跟著仙逝了。但李白的精神不會散去,因為它不只屬於盛唐,甚至也不只屬於李白,它屬於整個中華文化。在我心中,李白就是中國文化的巔峰。
做一個“碎片化”的倖存者 篇17
做一個“碎片化”的幸 ,867字碎片化,極其貼合當今時代的一個修飾語,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碎片化時間”、“碎片化生活”等詞在人們印象中越刻越深。那麼,“碎片化”到底是什麼呢?從字面來看,就是指完整的東西變成零碎的,而當今的意思則偏重於零碎。拿“碎片化生活”來講,如果你發現你的生活由個別幾件大事再加上其中夾雜的瑣碎小事所組成,那麼你的生活可能就有些“碎”了。
為什麼當今時代這麼“盛行”“碎片化”之風呢,究其本源,還得“歸功於”網際網路及移動通訊的迅速發展。在科技還不那麼發達之時,人們的生活是由好幾個需要處理的大事所組成,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一根穩定的軸。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曾今傷時的“大事”,幾乎能全交給小小的手機及網路完成,如同購物、會議等等。軸上的大事逐漸減少,軸開始鬆動,這時就要通過一些零碎的小事來填補空隙,這就成為了“碎片”。
那麼,這樣的一種生活模式,對於我們而言有什麼影響呢?之前提到過,所謂“碎片化”,生活中夾雜了太多零碎小事,其本質其實就是時間的“碎片化”,曾經用來長期作業的時間,如今變得零零散散,每小段時間也許只有短短的幾分鐘時間,這種時間又不能做別的事,只好靠身邊的手機,亦或是其它方式來將其打發掉。然而,零碎的時間積累起來也是不得了的數目,然後你會發現,自己感覺沒做什麼事,一天就過去了,每天的時間都感覺相較從前越來越少。時間就這麼被白白浪費了。
此外,隨著碎片化資訊的逐漸獲取,自己對於一些資訊由於時間問題,無法做到自己對於它們獨到的見解,看看評論就了事,於是逐漸喪失自己的對於特別問題的自我思考,於是就出現了常見的“跟風”,甚至是由於兩個觀點分兩派引發罵戰。
在這種碎片化的時代和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去做,如何“存活”於這種模式,似乎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在我看來,“破鏡難以重圓”,已經“碎了”也難以回到從前,但是,不是說處於這種情況,就只能隨它去了。對於我們來說,與其白白浪費掉,為何不珍惜這零碎的時間來做點有意義的事呢,就地取材,使用手機與網路也能快速達到有意義的目的,這正是我心目中,在這種“碎片化”下的生存之道。
傳統文化的保護 篇18
記敘文 ,492字其實近幾年來我國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一直在不斷加強,由於科技的快速發展,電腦、手機的盛行,再加上很多外來文化的進入,我們自己本民族的文化一直在削弱,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慢慢的消失。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2016年上映的電影《百鳥朝鳳》,這部電影從表層上看講的是嗩吶,但是從深層次來看,講的卻是對傳統文化應有的正確態度的探討。這也是吳天明導演的封箱之作,是他一直對藝術的追求造就了這樣一部偉大的電影。電影中有一句臺詞令我印象深刻“只有把嗩吶吹到骨頭縫兒的人,才能夠拼命把這活保住,傳下去。”吳天明導演用這部作品就是想喚醒人們對保護傳統文化的意識。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這一點,並且也已經採取了措施去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近年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出現,就是傳統文化逐漸迴歸的一種體現,作為一箇中國人,我們不能天天在自己的手機裡放著英美的歌曲,不能一泡在圖書館就是去尋找什麼日韓的漫畫,更不能忍受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被別的國家搶走,我們要行動起來。
就是從現在開始,品一杯香茗,細細地去閱讀、觀看、聆聽那些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
在靜靜的春節裡聆聽文化的心跳 篇19
國一作文 ,738字雖然今年的春節少了煙花爆竹的喧囂,但新舊年俗的交替中,當代中國春節的文化景觀與文化內涵,有了新的定義。
早在前幾年,“禁燃令”可謂是掀起了軒然大波。“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放煙花,象徵著中國人在大年初一,對新年的美好盼望。以前回鄉下家裡過年,大年初一過去,坪裡盡是爆竹皮,掃起來堆在門前,意為“去家裡的髒東西”。北京新修訂的《北京市煙花爆竹安全管理規定》第一年實施;天津外環線以內迎來第一個“不聞鞭炮聲”的春節;海南釋出最嚴“禁燃令”,各縣市落實不力將被問責;剛剛成立不久的雄安新區也實施了嚴格限制燃放的規定……“狗年的春節靜悄悄。”有網友發出這樣的感慨。
想起“禁燃令”才頒佈的時候,不少的煙花販賣商叫苦不迭:“一年就在這個時候賺錢賺的多,現在不敢了,這要怎麼辦?”誠然,這個法令一頒佈,首當其衝的是瀏陽,瀏陽煙花天下聞名,更是文化遺產、前人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這豈不是要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給扼殺掉?年味是不是就淡了?傳統習俗是不是要丟掉了?
這樣的擔心可以理解,在APEC藍、美麗中國的號召下,難免會有衝突。然而,傳統和習俗在時間延續中找到與當下時代處境的最佳結合點,真正做到與時俱進,才能體現傳統的現代價值,彰顯習俗的內在生命力。比如為祭祖的民眾免費發放鮮花代替鞭炮,加強市場監管提高電子鞭炮的供給數量和質量,為老百姓提供更多安全綠色的選擇。眾人合力、大家齊心,年味一點沒淡,反而越來越濃。
燃放煙花爆竹只是一種形式,真正的傳統流淌在血液裡、綿延在精神中。雖然少了煙花爆竹的喧鬧,但舊年俗與新年俗交相輝映,塑造著當代中國春節的文化景觀。以綠色、文明、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方式傳承這份時光財富,春節這一承前啟後的時間節點,才能成為中華文明代代相傳的時間象徵。
一次孝文化的洗禮 篇20
國小五年級作文 ,602字上週六,我和媽媽歷經兩個多小時的顛波,終於到了永州市新田縣孝文化主題公園。
我們遠遠地望見一處古香古色的入口牌坊,中間上書“孝文化公園”五個紅色甲骨文文字,令人賞心悅目。繞過草地,走出林蔭小道,瞬間到了中心廣場。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是“孝?心”創意石雕塑。它寬1、4米,高2、3米,男左女右,頭頸相對,中間合成“心”字,天真可愛的娃娃盤腿坐在其中,吮吸著手指,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寓意爸媽永不忘娃娃,始終把他放在心中第一位置,深深地愛著他。
中心廣場的邊沿是一條小溪,溪裡五顏六色的魚兒在嬉戲,你吐一個泡,我擺一下尾,好不開心。溪後是舜帝的雕像,旁邊“孝感動天”四個大字格外醒目。相傳舜家境清貧,父親是個盲人,母親很早去世。父親續娶,繼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頑、母囂、象傲”的家庭環境裡。其父、繼母、弟弟幾人串通一氣,幾乎將舜置於死地。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他的孝行傳遍千里,得到了堯帝的稱讚。堯帝將帝位傳給了舜。舜當了皇帝,更加孝敬父母,真是“孝在於質實,不在於飾貌”。
游完孝文化主題公園,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是獨生子女,從小爸媽把我“含在口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當作“小皇帝”侍候。而我剛才還在車上對媽媽大喊大叫,要這要哪,只索取不回報。看到舜帝高大的形象,我羞愧萬分,決心向他學習,從現在開始,做個聽話的好孩子,銘記感恩,孝順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