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出真理相關作文20篇

實踐出真理 篇1

國一作文 ,878字

最近聽說一個故事:青蛙向魚兒講述陸地上的新鮮事兒,魚兒將人理解為用尾巴走路的魚,將小鳥想象成長了翅膀的魚……

這其中,魚兒將自己已有的經驗聯絡到人和小鳥身上,雖十分形象,卻與真正的實物相差甚遠,生活中的我們有時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有一次放學回家,發現家中多了一盆顏色鮮豔,外形奇特的植物。我歪著滿是問號的腦袋對著這個新鮮事物,仔細研究起來。看著那一個個淡紫色中間中空外表圓滑且有蓋子的葫蘆狀的東西掛在一株綠色植物的藤蔓上,我不禁好奇的問媽媽:“媽媽,這東西是不是植物喝水用的啊?”,媽媽被我的這一番問話逗樂了道:“這植物呀叫豬籠草,看見那一個個掛著的,像小燈籠似的杯裝物了嗎?它們都是用來捕捉蟲子的,燈籠草愛吃小蟲子哦!”什麼?植物還能吃蟲子?根據我的經驗,能吃蟲子的應該都是長有牙齒的才對呀!不然怎麼咀嚼呢?

媽媽似乎看出了我心中的困惑,耐心地講解道:“這植物很特殊,別看這一個個小燈籠,外表十分光滑,裡面可大有玄機!籠子底部會自動分泌出像花蜜一樣帶有甜味的黏液,它會吸引小昆蟲前來,當小昆蟲停在杯子邊緣尋找香甜味兒的發源地時,往往會一不小心失足滑下去,結果就會被黏液粘住腿腳再也爬不上來,慢慢的就會把它消化掉再轉化成養料,豬籠草就是靠這個特殊的本領賴以生存,如果你想試試就去捉只昆蟲來。”

我聽罷迫不及待的從外面捉來只小螞蟻,將它放在豬籠草的邊緣。只見它剛接觸到小籠子的邊緣,以乎有什麼東西在吸引著它,它不停的在“籠子”的邊緣轉圈圈,最後腳下一滑,一頭栽進籠子裡。我小心翼翼地把籠子蓋撥開,以便觀察,只見螞蟻周身被一層液體包裹,他拼命掙扎,卻絲毫沒有用,越掙扎被粘的越牢。過幾天來看,只見“杯底”只剩下螞蟻的前足了。原來豬籠草真的如此神奇。

我想感謝媽媽,是她改變了我根據微薄經驗就妄下定論的壞毛病,耐心地為我講解分析,並讓我親身做出實踐,來探求其中的奧祕,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探求新生的事物。

從此豬籠草就成了我們家一件不可或缺的裝飾品,點綴著溫馨的家,驅走併吞食蟻蟲,給我們帶來良好的生活環境。同時它更是一件紀念品,我用它第一次在實踐中探求真知。

實踐出真理 篇2

高一作文 ,799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題記

只專注於書本,不免枯燥乏味。遊學這一新模式的倡導,更能讓學生切身體會。可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古往今來,大凡有所建樹者,無不是以心為眼,躬行探求。

司馬遷,踏遍千山萬水,只為一個“真”字。當飛雪和陰霾在東昇西落的輪迴中湮沒成已逝的滄桑時,他便把執著的追求和生命的躬行鋪墊成生命的厚程。一部《史記》“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豈可不盡不買,道聽流言,司馬遷深知,真相需要躬身以求。於是他拖著殘缺之軀,踏遍千山萬水,揭開了歷史的面紗,終於《史記》成史家之絕唱,他把直相幻化成筆端流淌的華彩,用躬行吶喊出歷史的宣言。

三澍,十年“隱居”杭州,只為實踐真理。畢業之後,大學同窗各奔前程。而他一個人跑到杭州,在西湖岸畔流連,或作畫,或沉思。偶爾幫人搞裝修,工地上的活兒樣樣捨得起放得下,這段經歷,令他受益非淺,誠如他所言:“搞建築設計最忌脫離實際,紙上談兵!”親身實踐,讓王澍折掛世界建築諾獎。

因為知道實踐的重要,有了哥倫布避風斬浪,揚帆遠航,發現新大陸的壯舉;有了哥白尼苦心觀測,創立日新說,寫出《天體運動》這部鉅著;更有張騫鞍前瀟灑,開通絲綢之路,鑑真東渡,開闢海上航線。他們無不告訴我們:躬行實踐的重要。

趙括的“紙上談兵”仍響在耳畔,因為忽略實踐,飽讀兵書的他只能眼看著士兵被血淋淋地踏在敵軍馬下。而我們的鄧小平能夠認識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改革開放,使中國日新月異,煥以奪異光彩。

青春路上,走出書本,且行且思,用實踐擷一高枝珍果,笑看人生。走在生命路上,勿忘“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用實踐贏得一個精彩的人生。

實踐出真理 篇3

國小五年級作文 ,1063字

人們總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然而我覺得,在某些時候,當局者才能是最有發言權的。就像諺語所說:“當家才知柴米貴,養兒方知父母恩。”很多事情都不能只看光聽別人說,得親身經歷了才知道它的意義所在。

那一年,我去參加了一項夏令營,這個夏令營是類似於軍訓的活動。有一次,老師帶我們去攀巖場地訓練攀巖,高大的攀巖牆矗立在場地上,上面許許多多、五顏六色、形狀各異的塑料人造“岩石”,猶如一幅裝飾畫一般點綴著攀巖牆。老師認真地給我們講解:“用手腳抓住石頭,用力爬上去,別擔心,我會用繩子拉住你們。”我看著15米高的牆壁,心想:這麼低,等我開始後,一定要第一個爬上去!然後我就驕傲地在一旁等待,一邊看著那些只爬了兩三米就爬不上去了的同伴獨自竊喜,放心大膽地玩兒了起來。不一會兒,便輪到我了。我一邊盯著眼前的高牆一邊衝了上去,可等我抓住“岩石”的一剎那,便發現了不對,兩個腳根本無法平穩的站住,每一次抬腳都要超過30度,我只能用力的抓住上面的一塊“岩石”想把自己拉上去,但無奈手也力量不夠,最後,還是我使出九牛二虎之力,連手上的青筋都暴出了,才好不容易爬上這艱難的一步。可沒想到,挑戰還在後面,我又倒黴地遇到一塊沒固定好的“石頭”,腳一打滑,差點摔下來,真讓我嚇了一大跳。我又爬了半天,可還是在原地踏步。但有了前面的經驗後,這次我兩手同時用力,身子一擺,用這樣的方式總算踩到了高處。可現在,我又進退兩難了:左邊是間距大的路,右邊是間距小,但又太高,夠不到,怎麼辦?我先試了試向左爬,可是下腳總要把腿抬很高,手又沒有力氣撐住。我又試了右邊,可間距小又太高,我無法在這麼刁鑽的角度下站穩,我只好一咬牙,繼續在這條艱難的道路上向上攀爬,面對著腳下踩著不穩的石頭,令人難以掌握的重心。有時旋轉的石頭使我腳伸不開;有時兩塊石頭距離之大讓我踩不住多久;有時石頭形狀突兀,讓我的手很不舒服,撐不住。這些問題讓我折騰了半天,也才爬了兩米。先前得意洋洋的樣子一掃而光,我下來後,呆呆的看著眼前的高牆,直到此時才明白自己爬的很低,我看著別人都已同樣的成績歸來,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失落。還好大家都只有幾米高,才沒有了周圍人的議論,可我現在才知道自己錯了,攀巖,其實很難。

什麼是真理?有人說,高手的答案就是真理;有人說,反覆計算的結果是真理,但我說,只有親身經歷過了才有真理,實踐方能出真知!

實踐出真知 篇4

國小五年級作文 ,544字

“竹籃打水—一場空”是我們背的最朗朗上口的歇後語,我不禁也哈哈大笑:這人太笨,用竹籃打水,水當然滲掉啦!

我是歇後語的信徒,對此深信不疑。我看了一篇作文,說竹籃打水不一定空,我心想:哪個人這麼愚蠢,竹籃打水絕對空啊!我把想法告訴爸爸,爸爸說:“是不是真的,試試不就知道了?”

此時正值熱夏季節,去河邊玩玩也不錯,反正沒事。我向外婆要了竹籃,去河邊實驗。我把竹籃往水裡一按,就沉了下去。過了一會兒,我再撈上來,呀!裡頭有兩隻活蹦亂跳的小龍蝦,水還沒完全滲出去。呀,原來這歇後語也可能不正確呀。我撈了不少回,有時撈出個小魚、小蝦,但是每次撈上來水都沒有洩完。所以,實驗證明:竹籃打水未必空。

由此,我想起了一個科學家的故事。古希臘有個叫亞里士多德的人,他自幼聰明,長大後對各方面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少事情的原理,那時候他說的話就是真理,人們對他的真理也深信不疑。但是,後來,哥白尼、伽利略等人打破了他的真理,日心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為此學說,不少科學家做了許多研究,發現日心說才是正確的。可伽利略已經慘死。為什麼?那時候的人民過於迷信,他們不做實驗就下定理。

竹籃打水未必空,可見,這個世間一定存在很多錯誤,即使是科學家也不一定完全正確,所以人們不要過於迷信,多實踐才能糾正錯誤。

實踐出真知 篇5

國小六年級作文 ,470字

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終歸是有限的,要想徹底的瞭解一個事物和明白一個道理,還是要親自實踐,去親身體驗,所謂“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試。”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

記得寒假裡的一天,我在房間寫作業,媽媽在廚房忙著包春捲,我下樓來看媽媽,只見媽媽把適量的餡放在春捲皮上,一翻一折,三下五除二就把包完一個春捲。這時,爸爸剛回來,剛坐下就被媽媽拉去當苦工了。我見爸爸笨手笨腳,即使給他三頭六臂也包不好,我不禁幸災樂禍,這麼簡單的一件事,爸爸竟然不會,真是的,看我的!

我揮揮手,坐在桌前,胸有成竹地拿起春捲皮,往中間放了一堆餡,一翻,二折,好不容易做出了一個勉強可以看的春捲。突然,春捲皮破了個洞,餡就爭先恐後地向外逃走,爸媽哈哈大笑,我就像一個洩了氣的皮球,媽媽對我說:“包春捲看似容易,可想包好卻要掌握好餡的多少,多就會破,少就會扁,接著又做了一個春捲。

我照葫蘆畫瓢,雖然不嫻熟,但還是做了出來,我望著我的成果,心裡美滋滋的:我成功了!太好了!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這句詩告訴我們,只有實踐才能瞭解一個事實和道理,正所謂實踐出真知。

實踐出真知 篇6

議論文 ,940字

何謂知?瞭解,明白,最終大徹大悟?何謂行?嘗試,實踐,終而學以致用?二者是人們提升自我的兩個階段,並無非孰輕孰重,孰難孰易。如果非要劃一個界限,那隻能說知是行的前提,而行是知的昇華。

“知,識也。”不論是技巧還是經驗,抑或是為人的基本道德準測,這些都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中,一同構成了人生中所有的所謂知識的東西。獲得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可以是繼承他人的記憶和經驗,也就是最通常的學習過程。讀一本好書,聽他人的諄諄教誨,從家人的行為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有太多太多的媒介可以讓我們學習。誠然,記憶不等同於知識,只有融會貫通當然,知識得以拓展並隨著歷史的發展愈走愈深,得益於人們不斷地思考,探索。踏在前人鋪好的基石上繼續建設,這種模式適用於全部學科的知識積累。知不應只停留在嘴邊,只會侃侃而談者和鸚鵡學舌沒有差別,只有將知識深深印在心中,這些知識才能真正改變人的行為,豐富人的底蘊。

“行,人之步趨也。”古人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大概是對“行”的最通俗的解釋了吧。然而天下的實踐,並不只是出去走走就都能透徹地瞭解了的。實地考察當然是實踐,還原書本中的實驗也是實踐;驗證一個理論是實踐,發掘理論並探索更多價值更是實踐。不僅僅是驗證,更多的是拓展,這便是實踐的真正意義。沒有拓展,人類談何進步。

由此可見,二者都是在求知進步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並且同等重要。人們總是試圖說明“行”應該是“知”的後續階段,並且想要完成也不甚容易,然而不曾想過,難道對於知識的探求不也是“行”一種的方式嗎?運用掌握的知識來探尋更深層次的真理,不也就是對於這些知識的實踐與利用嗎?如此,“知”與“行”不再是那麼對立,反倒是在某一點上交融了,這一點也就是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尋求的臨界點。

可惜的是,絕大多數人只知其中一個而忽視了另一個,或是死記硬背生怕漏下什麼,或是沒有方向地亂做一氣。或許,人的能力本就不足,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用盡畢生心力也就只能達到其中一個的極致境界。而有人或許連極致也難以觸及,剛剛入門就淺嘗輒止。與其討論兩者到底哪個更難一點,不如說其實兩個都很不易,尤其對於想做到精通的人而言。

實踐與真知,兩者不僅是因果關係,更是並列關係。它們同等重要,也同樣值得我們用心地去做,去實現,去力學篤行。

實踐出真知 篇7

國小五年級作文 ,697字

充滿稚氣和歡樂的童年,是那麼美好,那麼令人懷念!那一件件有趣的往事,好像一朵朵開放在心中的花,無比豔麗、誘人。

我6歲那年的一天,中午,叔叔買來了一些牛肉,炒熟後,一陣陣香氣撲鼻而來。我目不轉睛地盯著桌子直冒熱氣的牛肉,饞得直流口水。叔叔看到我一副小饞貓的樣子,故意笑著對我說:“小孩子不能吃牛肉,吃了就會變成牛。”吃了牛肉就會變成牛?哎,那我才不幹呢!於是我躲在一邊看叔叔大口大口的吃著牛肉,心想他怎麼不怕變成牛呢?大概是怕我吃,才騙我的吧!

於是,我吃完午飯後,趁叔叔午睡,偷偷走進廚房,輕輕開啟櫥櫃的門,看見盤子裡還剩下不少牛肉,於是我用筷子夾起一塊便住嘴裡塞,“啊,又香又好吃。”我又夾了一塊牛肉。猛然間,我想起叔叔說的話,心裡頓時像十五隻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我心想,完了,這下可完了,我要變成牛了。我變成牛之後,誰也不認識我,我也不能和小夥伴一起玩了,還要被人吃……這可怎麼辦呢?眼淚撲簌簌地流了下來,我急忙跑回房間,閉上眼睛,等著變成一頭牛。過了一會兒,我覺要腳有點反應了—痒癢的,心緊張得像潑浪鼓似的“咚咚”直跳,莫非開始變了。我壯了壯膽,低頭一看,原來是一直大蚊子在咬我的腳呢!我這才鬆了一口氣……

傍晚,媽媽從外婆家回來,看見我無精打采的樣子,關切地問我是不是生病了。於是我把偷吃牛肉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媽媽。媽媽聽後哈哈大笑:“那是你叔叔用這話來騙你這個小饞貓呢!”這時,我才恍然大悟。

這件事雖說有趣可笑,但它也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光聽別人說,還要自己親自去嘗試。俗話說“實踐出真知”就是這個道理。

實踐出真知 篇8

國一作文 ,572字

那天,烈日當空,太陽炙烤著大地,萬物似乎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同學們也都無精打采,睡意朦朧。熟悉的鈴聲奏響。我想一定又是老調重彈—上語文課。

出人意料的是,老師手中不是拿著教本,而是拎著一個袋子,她漫步到講臺,快速從袋裡掏出一個馬鈴薯和一根吸管。“這是做什麼?”我自言自語。“不言自明,肯定又是做實驗嘍!”班上的“快嘴”小文喊道,老師會心一笑,同學們立馬精神抖擻起來了。

老師鄭重其事地說:“你們猜猜這根吸管能穿透馬鈴薯嗎?”機靈的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說能,有的說不能。“怎麼辦呢?老師動手試試吧!”一個孩子急切地說。於是,老師又叫我們想想辦法怎麼才能穿透,教室裡頓時炸開了鍋,有的說用手堵住吸管一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勁往下插;還有的說……同學們的點子五花八門,該選擇誰的呢?

一場激烈的舌戰之後,老師右手拿著馬鈴薯,左手緊握吸管,大拇指吃力地按住吸管頂端,咬緊嘴脣,奮力一按,馬鈴薯刺穿了,教室裡隨即響起一陣掌聲,“因為吸管底部插在了馬鈴薯上,手指按住另一端,吸管內處於真空狀態,其力量大極了,所以刺透馬鈴薯是沒問題的。”老師解釋道。

剛才的猜測得到了驗證,我知道了緣由,更明白了道理:實踐出真知,不管任何事,我們不能一味地去猜測,動手實踐才是重要的。我想這也是老師的用意所在,她教育我們在人生旅途中要重實踐,我銘記著,銘記著……

實踐出真知 篇9

國小五年級作文 ,420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俗話說得好,聽別人的話是不可相信的,還必須自己去見去做去體驗,才會明白其中的道理。

在寒冷的冬天裡,我正熱火朝天地玩著遊戲,媽媽說:“包餃子咯。”媽媽邊包邊哼著小曲,我被媽媽的氣氛影響了,無心玩遊戲,放下手機。好奇地走到飯桌邊,聚精會神地看了起來。

媽媽把不多不少的肉餡放在餃皮裡,用水在邊上沾了一圈,再對摺,折個花邊,輕輕鬆鬆地把一個餃子包好了。

我心裡也癢癢的,也想包。於是我連忙把手洗乾淨,迫不及待地拿了一張餃皮,再用勺子往皮中放一大坨肉,再對摺,誰知,皮太小,肉露了出來。我把露出的肉放入碗中,再摺好花邊,一個餃子就被我包好了。我就說嘛,有什麼事難得倒我呢?

我又按老順序包了起來,雖然不太嫻熟,但包出來的餃子有模樣!我和媽媽把一碗肉包完了。我的心裡高興極了。我不禁大喊“我會包餃子了。”

有很多我們不知道做的事等待著我們。只要我們不斷用心去嘗試去發現去實踐,就可以透徹地認識一個事物,明白一個道理。

實踐出真知 篇10

敘事作文 ,704字

今天,我翻閱積累簿時,目光無意間落在了這樣一句話上:“不下水,一輩子不會游泳;不楊帆,一輩子不會撐船。”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媽媽以前給我講的小故事。趙括是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從小讀過不少兵書,滿腹才華,但缺少實戰經驗,只能在紙上寫一寫策略,可趙王聽信讒言,把大將廉頗換成了趙括,結果趙括被秦兵用亂箭射死,而帶領的四十萬士兵全部被坑殺。

趙括“紙上談兵”,只研究理論、缺乏實踐而導致戰敗,這印證了上面那句警句。居里夫人說過:“路要靠自己去走,才能越走越寬。”所以,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須要勇於嘗試,只有多次實踐之後,才能獲得寶貴的經驗,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水平,如果只學而不練,最終只會像趙括一樣走向失敗。

我不禁也想起了一個事例。外國人斷言在中國找不到第四紀冰川的遺蹟,可李四光卻始終不相信,他親自跋山涉水到處找尋,最終在山西大同附近找到了冰川遺蹟,又在廬山、太行山等地發現了許多強有力的證據,推翻了外國人的“定論”。這個例子同樣說明了實踐的重要性,如果李四光沒有深入探索,就不能推翻外國人的言論,也不能推進我國地質事業大步前進。

實踐確實非常重要。我們小學生就開設有科學課,通過做科學實驗能夠讓我們更形象深刻地理解科學原理。比如上學期鄴老師佈置我們回家做熱空氣實驗,我在家用了一根筷子、兩個紙杯、兩條細線做了一個平衡模型,通過加熱空氣很快就領悟了熱空氣較輕且會上升的原理,真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呀!

實踐出真知,我們從小就要學會多實踐、勇於嘗試,相信成功的大門終向我們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