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還是薯片?相關作文20篇

土豆還是薯片? 篇1

土豆還是薯片?作文1 ,985字

土豆是從古至今都有的農作物,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而且它可以作為主食而薯片都是土豆經加工後形成的為年輕人所愛的食品。那麼到底是土豆好還是薯片好?這就像當今很熱門的問題:閱讀是碎片化的好?還是完整的好?

現在隨著多媒體的發展,資訊傳播的方式越來越多,可供選擇的資訊更是不計其數。於是媒體常常開始圍繞讀者關心什麼來做文章,來思考這個報紙定位的問題,報紙定位從泛眾傳播為分眾傳播。人們在面對太多的資訊時漸漸的開始了選擇碎片化的吸收資訊。何為碎片化,其本意為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於是漸漸的碎片化在中國開始蔓延開來。

現在不難看到在車上,地鐵上,每個人都拿著一部手機手機。手機作為當下一種非常流行的獲取資訊的方法。對於我自己來說,我自己特別喜歡用手機的某某軟體看一些資訊,比如今天發生了什麼事情,自己周圍的人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樣獲取資訊的方式十分便利,但是線上獲取資訊有的也許會與現實不符,例如我的朋友發了一張照片,而我只能看到照片中的他,卻並不能瞭解他當時發生了什麼,他當時的心情如何,還有一系列的細節。這樣獲取資訊的途徑會讓人們喪失自我探究的能力,只是一味地接受別人給你的碎片化的資訊。這樣子獲得的資訊猶如薯片好吃卻沒有營養。

現在許多的年輕人因為接受了太多這樣的資訊而不能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書,一本好書。雖然碎片化的資訊不一定全都是不好的,但是別人整理出的資訊可能會你自己整理出的,有所不同。一味接受別人給你的資訊,真的好嗎?答案顯而易見!當然不好。

既然我們控制不住自己要去吃薯片那麼怎麼樣才會讓我們獲取更多的養分呢?

我個人的觀點是在獲取碎片化資訊之前要形成自己完整的認知體系。何為認知體系,即對於事物有自主判斷的能力。怎樣才能有自己完整的認知的體系呢?就是需要在前期有大量的閱讀,吸取前人的經驗並結合自己生活的經歷。這種閱讀不是從手機上獲取資訊,而是從書本,一本完整的書中獲取資訊。例如作者的想法,觀點,還有重點,要自己去提取,久而久之也會有了自己自主思考的能力,自主判斷是非的能力。這樣就不易被資訊了巨浪所吞噬,所淹沒,自由的在浪中穿梭,這樣獲取的資訊也誠是不賴。

其實生活中的碎片化遠不只在閱讀中,還體現在各個方面。這些碎片化充分的體現了時代的進步,但是這些碎片化運用的不好,可能會看似學到了很多知識,使人變得盲目自大,其實什麼都沒得到。

我是薯片控 篇2

國小五年級作文 ,643字

說實話,我是個吃貨。最感興趣的是零食,零食當中最愛的—當然是薯片。不論在哪兒碰見我,街上、校門口、圖書館,拿著一袋薯片,是我的經典形象。薯片是我的跟班,我是薯片的粉絲。

週末,睜眼一瞧,爸爸媽媽不在家。“耶!太好了,我可以吃個痛快了。”不過,藏在書包裡的薯片不見了蹤影。肯定是老媽作的“案”!她一直反對我吃薯片。我開啟自己的“探照燈”,在屋子裡四處搜尋。冰箱頂、床頭櫃、條臺肚……任何可疑的地方都找了一番,還是無影無蹤。

只剩一個地方了—儲藏室。我輕手輕腳地向儲藏室進軍,生怕被鄰居發現。啊,烏黑一片!兩手扶著牆,摸索著按鈕……嗒—燈打開了,儲藏室亮堂起來。四處張望一番,拐角有個方便袋!開啟一看,金光閃閃。不正是我的薯片嗎?

捧著方便袋,我來到電視機前的寶座。抄起一包黃瓜薯片,小心翼翼地撕開封口,啊!一排排,一片片,耀眼的金幣!香氣撲鼻而來,像土豆,像牛排,像羊肉串……兩根手指夾住一片,送入嘴裡。咔嚓嚓……薯片立刻分成碎屑,拌著口水,滑下食道……我情不自禁地說:“比神仙還快活啊!”

“瞧瞧你!都胖成什麼樣了!”媽媽的話突然迴響在耳邊。可是,哪裡敵得過薯片的誘惑啊!咔嚓咔嚓,咔嚓咔嚓……薯片歡呼著鑽進我的皮口袋。很快,兩隻空袋子扔進了垃圾桶。可我還沒過癮哪!

爸爸回來了!他是我的知音!我連忙送上兩句好話,趁機討要一點經費。經過苦苦哀求,仁慈而偉大的爸爸真的掏給我兩張票子。嘿嘿!

媽媽說薯片是垃圾食品,可它是我的上帝。少了它,我該怎麼辦呢?

碎片化生化,還是碎片化的自己 篇3

碎片化生化,還是碎片 ,968字

近年來,電影業的投入量越來越大,但票房總量卻進入瓶頸。有人說,這是因為習慣了碎片化的人們在對於切割出一整段時間時,會產生顧慮。

這究竟是真理還是謬論?

碎片化的生活因資訊量的成倍增加而被人們重視。從前的人們生活很空虛,每日攝取的資訊無非是村子中哪家和哪家拌了嘴,這種“短波長”的資訊並不能影響到他們的生活什麼;但是,如今,隨著資訊化的推動,一條微信便可將生活粉碎。

比如我是一個白領,正在完成一項工作。這時,上司傳來一條工作微信,我的注意力被轉移,於是思維便出現了斷層。

但是,思維斷層是否會引發思維切割?

假如我們在土中種一顆種子它便長成了苗,土地融合了它,它也裝飾了土地;我們在一塊朽木上釘一粒釘子,衝擊力使朽木的表面出現裂痕甚至斷裂。所以,外界力量是否會帶來衝擊,根本還在於自身的屬性。

同樣收到了一條微信,具有土地屬性的人在瞭解資訊後能夠很快回到自己的主線任務;具有朽木屬性的人會趁機刷刷朋友圈,看點別的,結果原有的軌道便被破壞。顯而易見,前者只是出現了思維斷層,是打斷了骨頭連著筋的,後者卻出現了思維切割,於是生活也變被切割了。

或許有人會說,導火線還在那一條微信。確實,巨大的資訊量給了我們足夠多的轉移注意力的機會,但是是否說沒有這個“侵略者”,你我都能好好地做完一件事了呢?這是臆想。具有土地屬性地人專注度較高,他們的注意力不容易被轉移,頭腦也很清晰,知道自己的目標;具有朽木屬性的人本身注意力就是分散的,窗外的一聲鳥叫可能都能使他們的注意力轉移。當然,無論是被微信碎片化,還是被鳥鳴碎片化,這都是表觀碎片化。想象假如有一個嚴厲的老師拿著戒尺盯著,那這個人便既不敢刷手機也不敢伸脖子看鳥了,所以表觀碎片化並不是那麼難對付。但是,最可怕的事意識碎片化。“使弈秋誨二人弈,一人歲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儘管這個想天鵝的人意識已經飄渺不定了,他的外表卻還是認真聽課的樣子,況且很多時候“開小差”不過是一瞬間的,這更是難以補捉和防備了。但也往往是這一個個的“一瞬間”,造就了碎片化。由此可見,在沒有外界條件的情況下,注意力不集中的人依然可以粉碎生活,所以主觀在人,而把自身缺陷歸為外界因素的行為,是最無能的。

不得不承認,網際網路的普及確實增大了我們碎片化生活的概率,但生活碎片化與否,根本還在於自身堅定與否。

土壤還是塵埃 篇4

國三作文 ,834字

土,附著在大地上,就是土壤;漂浮在空中,只能是塵埃。

——題記

曾經看過一篇故事,一塊土靜靜地躺在大地上。農民老爺爺一直誇這個土好、肥,它很高興,想一直待在土地上。但有一天,一陣風吹了過來,問它為什麼不去天上看看。它不是沒有嚮往過天空,於是,它同意了。當土被風吹在空中時,它的內心是喜悅的,它終於來到了空中。可是,當風把它吹過一個城市時,有許多人叫道:“呀!好討厭的灰塵!”土很難過,它躺在大地上,別人誇它是好土,而它被吹在空中時,卻被人說是討厭的灰塵。

一直不知道這篇文章究竟是寫什麼的?土壤與灰塵的區別?選擇的重要性?不要妄想自己所得不到的?亦或是做人要腳踏實地?

不是沒有嚮往過腳踏實地,但實在太難。人世間總有太多的誘惑,總是想要去玩而不是學習;總是想去看漫畫而不是看那枯燥的教科書;總是想玩遊戲而不是做乏味的數學題;總是想在晚上睡個懶覺而不是大清早去學校。

可這些都是不可能的,不是嗎?

就像媽媽經常教育我們的,只有付出,才會有收穫;只有辛勤的耕耘,才會獲得豐收;只有努力的去吃苦,才會在長大後品嚐甜的美味。

而我們,又何嘗不知道這些道理呢?

但如果要真正地做到這些,做好這些,就必須要腳踏實地,做土壤而不做塵埃。

土壤,還是塵埃?

所有人都想要做被人誇獎的土壤,而不是被人討厭的塵埃。可是做土壤,就意味著你要努力,要腳踏實地,要勤懇認真,才能獲得成功。就好比荒島中的魯濱遜,他從進入荒島中就沒有一天一時一分一秒不想著從荒島中離開,回到大陸,回到那個文明世界。為此,他付出了太多努力,才使得他終於回到了他魂牽夢縈的祖國。他又有多強大的毅力,多麼的執著,才能在荒島上待十四年之久還不放棄希望。

腳踏實地,包含的不只是努力,更是執著。是直面困境的勇氣;是看清自己處境的明鑑;是困境中不放棄希望的堅韌;更是永不停止腳步的執著。

唯有腳踏實地,認真努力,才能成功。

讓我們做那被人誇獎的土壤吧!而不是令人討厭的塵埃。

腳下這片土地就是世界 篇5

高二作文 ,647字

曾經有一幫朋友在一起討論,為什麼要去旅行?大家暢所欲言,各種想法層出不窮。而我印象中最深的兩句話是,如果不出去看看,你會以為腳下這片土地就是世界。生活不止眼前,還有詩和遠方。

我承認,在某些瞬間,想起這樣的句子我真的會有一點兒想要流淚,我想在每個人的內心,一定也都還儲存了最柔軟的純真。

有一天我和一個同學出去吃飯,正是中午放學的時間,一群穿著校服的男生蜂擁而出,原本就嘈雜的小飯館裡更顯得熱鬧和狹窄。背朝著我的那個男孩子的袖子上畫著好大一個卡通人物像,我不太記得,是不是蠟筆小新,我忍不住笑了起來。我同學問我說:“難道你沒有在校服上畫過?”我搖搖頭,沒有。因為我在畫畫方面真的沒有什麼天賦。我在哪兒有開賦,至今我自己也不知道。

有時候我會突然想要離開我自己,像是演完了某個角色之後,謝幕時對觀眾們說,我不打算接著演啦。你們喜不喜歡都跟我沒關係。我可以最單純地快樂著我自己的快樂,最驕傲地痛苦著我自己的痛苦。而不是像現在,一點點的歡樂就能引想巨大的歡樂,一點點的痛苦就會導致我蒙受巨大的痛苦。

我想除非有一天我所有的夢幻都消失。讓我發現自己蹲在現實的大地上,什麼也沒有。沒有美得能讓人掉下眼淚來的白日夢,我和大家一樣的快樂、痛苦,和周圍的事物相對應的歡欣、悲傷。這是最簡單的,可又是最難的。

我不知道那些承受著巨大疼痛的人們,他們為什麼要活下去,憑藉什麼理由活下去。如果我是他們,我會用什麼來說服自己去努力地活?我簡單地想那可能是我的親人、老師和朋友,還有更多的理由,我不曾經歷,我也沒能想好。

那是一片樂土 篇6

國小五年級作文 ,505字

社群公園是晚飯後散步的最佳場所,是運動鍛鍊的最好去處,是嬉戲玩耍最棒的地方……

在我們家對面的佳景花園的旁邊有一個社群公園—同心公園。

當太陽羞羞答答地露出半個臉蛋,社群公園就早已熱鬧非凡了,男女老少,有的扭著大秧歌,有的在打球,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跳健美操……。

午後,滑滑梯上的小孩多了起來。各位媽媽帶著小寶貝早已開始了遊戲。嘻笑聲歡樂聲響徹雲霄。球場上隊員拼盡全力奮力一搏揮灑汗水。嗯,棋臺上各陸軍馬大比拼老爺爺們說說笑笑,一片和諧,風輕輕吹來,樹葉沙沙作響,花朵左右點頭,愜意極了。午後,多麼和諧美妙。

夕陽西下,鳥兒倦歸,工作一天的人們拖著疲憊的步伐,投入一個沒有糾紛,沒有競爭,只有和諧、文明的樂土。壓力疲倦隨風而逝。坐在長亭上喝著一杯熱茶,愜意極了。舞場上各種舞蹈大雜燴,富有激情的音樂,吸引著更多人的加入。散步的人來來往往。然而,在社群的另一端書屋裡卻是安靜的。長亭裡,走廊上,喜愛閱讀的人們端坐在長凳上,桌子旁,拿著自己喜愛的書本認真的看著,聽到的只有翻書聲。

我欣賞發生在身邊的美好的事物。我愛文明和諧的社群公園的美好,它是人們休閒娛樂的樂土。我愛這片樂土,讓我們為這篇樂土點贊。

碎片化的是生活還是思想? 篇7

碎片化的是生活還是思 ,1025字

在這個高科技發展的時代,網際網路已然離不開我們,人們開始樂而不疲地選用碎片化的方式開始生活。

簡單的讀書,方式也與以前大相徑庭。如今只要開啟百度手指輕輕一點,便會得到成千上萬的連結,我們只需要看看哪些閱讀量比較高、點贊人數比較多,就可以毫不費力地開啟它們,擷取其中碎片化的資訊資料。回憶過往,孔子有翻閱《周易》韋編三絕,蘇軾有讀《阿房宮賦》撒然不倦,平生寫了不少佳文。就算近代文學家也沒有單單一個不翻閱經典著作卻只一味靠拼接採用那些碎片化的資料寫成大作的。

可為什麼人們寧願擷取這碎片化的資料也不願花時間去看看經典,為什麼人們寧願咀嚼這“碎渣”也不願在“大餐”面前逗留止步。

碎片化的資訊給人們帶來滿足感和快感,人們只要動動手指,大把大把“資料”便到手了,靠著稀散的資訊沾沾自喜完成了“大作”,在順手給發帖人一個贊一個好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無條件相信那乾癟沒營養的內容,而那些實實在在的大著作卻無人賞識,甚至被人惡意改編用不少網路語成低俗的東西卻受到不少人的青睞。人們越來越傾向那些拼的支離破碎的東西。

資訊時代也少不了不少app的參與,許多社交軟體就例如微博微信,不少人離不開它們,無論社會上有什麼風吹草動人們第一時間得知一定是在這些軟體上而不是看新聞看報紙。我曾經親身目睹過一件事,前段時間網上瘋傳著一段兒子打父親視訊,不少人發表著自己的“大道理”指罵那位兒子,可就在第二天,一段視訊又穿出來說是父親做了對不起兒子的事活該捱打,這下有不少人自作聰明開始評論父親的行為。可試問在坐有當事人麼,拼著這碎片化的視訊真的能肆意指責麼?簡簡單單的例子,不少明星,因為網友憑藉道聽途說來得碎片化資訊開始捏造發表評論硬生生逼死不少明星!

真正碎片化的單單是這些資訊資料麼?

然而,人們的思想逐步開始受到改變,腦袋漸漸成為另一個碎片化的場所,面對問題,開始用腦袋裡的碎片化東西東拼西湊組織答案,且任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答案含金量極低。並且養成了單方面有一點碎片化的訊息便開始發表自己的言論,不管這些言語對他人造成的傷害。慢慢的社會上瀰漫著這種風氣?有一點點碎片化的訊息便有不少人便冒出來興風作浪。使不少人以這為樂趣,同時扭曲其他人的思維。

碎片化資訊就例如一張撕碎的紙,即使你拿膠水沾在一起可無論也不能拼的天衣無縫,相反到處是裂縫。

碎片化的資訊怎樣利用,大概是隻能看過一眼吧,真正需要的是你腦子中的“過濾器”,這樣才不會使自己的思想成為碎片,不會依賴碎片化的一切。

碎片化時代的到來,對還是錯? 篇8

碎片化時代的到來,對 ,840字

題記—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如今所有的東西都如同一副拼圖般散開來了,成了一個個碎片,所以當我們再次想把它拼成原來的樣子啊也許就難了。

現在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所有的選擇都已經變成多項選擇題而不是單項,例如你看書可以在電腦上也可以在手機上;更可以在紙質書本上。當你想買一樣東西的時候,同一樣的東西不同的價格,可能真的會讓你產生“選擇恐懼症”。造成這些原因的根本,或許是時代進步的太快,人們來不及適應罷了。

那碎片化的時代的到來,是對還是錯呢?

我認為是弊大於利的。首先現在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但也因此出現了許多空餘但是微少的時間。你會在這段時間幹什麼呢?看書?遊戲?散心?我想大部分人會選擇第二種或者第三種。可是當你去做了以後,你會感覺自己好像變“懶”了,不想再去做其他的事情。也許更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今天也就還剩一點時間了,不如明天再去做吧,今天就好好放縱一次吧!我只想說那麼也許你真的被碎片化所主導了。

當然碎片化的時代也有優點,他提供了人們許多更新更開放的思路,讓人們的選擇多樣性,可是為什麼我認為是弊大於利的,是因為太多的人們無法準確利用,反而越發糾結,導致最後走錯了方向。

那究竟改如何改變呢?

最重要的應該是你對這些事物的正確認識。你對事物的認知是對的,那麼你使用它的方法也大多是正確的。例如當你有一道難解的題的時候,你可以藉助於筆記本與書本的幫助,但卻應該減少手機對於你的幫助,手機會增加你的依賴性。如果你使用了手機很可能會被一條訊息或者一個軟體所吸引,那麼你與你難解的題才真的是漸行漸遠了。

其次你應該懂得時間的寶貴,每個人每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但是每個人的使用方式都是不同的,你可以蓋上被子矇頭大睡一天,也可以出去與朋友們增進彼此感情。因此你會發現每個人的二十四小時又都是不一樣的,長或者短都是靠你自己所決定的。

碎片化的時代的到來已是必然趨勢,既然如此不如抓住時機,多做幾件不讓自己後悔的事情。這樣才能發揮碎片化的真正意義。好了!又過去了二分鐘……

碎片化生存——進步還是退化? 篇9

碎片化生存——進步還 ,860字

現今,誠然,所謂“碎片化”這一詞深深影響乃至困擾著我們的生活。而“碎片化”本身,真的只是一種社會現象麼?

碎片化一詞首次大量出現於上世紀80年代“後現代主義”文獻之中,原意為“將完整的個體分割為諸多零塊”,而其歷史根源則是當時主流媒體又“泛眾傳媒”轉型為“分眾傳媒”,更加關注於“這一類讀者想要讀什麼”而演化得到的

嗯,很好。“碎片化”其實是來源於消費者被媒介的細分,換言之,其起源於最初步的“大資料”的應用—即通過你過去的關注推斷出你未來想要看到什麼。

我想,碎片化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事實上我們一直在“被碎片化”當中,例如讀《論語》等經典時沒有人會提倡一位初學者一下子讀完,更多的則是讓其分為若干部分逐一研讀—“完整的個體分為諸多零塊”,我們的學校將一天完整的作息劃分為不同的課程,亦是“完整的個體分為諸多零塊”……從這點來看,“被碎片化”是一直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它是一種時代的潮流所導致的必然

而碎片化又是一種科技進步的體現。現在的移動資料如此發達,任何需求都可以在網上傳達然後以近光速傳遞至每一個希望看到的人手中。這就直接導致了碎片化時間的產生,而碎片化時間則直接導致了各種“碎片化”的起源……例如我在每週日有一小時的空餘,那麼我可能在沒有碎片化時就會無所事事,但事實上我可以用它來看一篇文章或是瞭解一個數學定理等等—我沒有能力,亦是沒有信心去堆積數十個週日的一小時去研讀完一本文學經典或是學術著作。而試想如果碎片化的生活不存在,那我只能華大量整段的時間去學習一部厚厚的典籍—那該有多枯燥。

或許當我寫下這些時我的思維仍是“碎片化”的思維,畢竟一切對現象的評估都要建立在一種特定的價值體系中。而我此刻恰恰有的就是“碎片化”的評價體系與價值觀。不過,畢竟現在時代的碎片化下除了專家,常人很難有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綜上,我想說的是,若是我們無法不被碎片化,那就應該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利用好碎片化對我們帶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一個碎片化的時代……

碎片化——人們的福星還是災難? 篇10

碎片化——人們的福星 ,907字

在網際網路大為發展的今天,人們整塊的生活時間都逐漸被碎片化了—購物不用到超市把一個月的生活用品統統買好,只需開啟手機,商品便通過快遞送到家門口;存取款不限於銀行和錢包,只要掃一掃二維碼,錢款就靈活地穿梭於人們的賬戶之間。碎片化生活為人們帶來的便捷數不勝數,它在不斷改變著現代人的生活。

伴隨著各種快捷通訊軟體的出現,社交方式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人們的社交不再侷限於一個小小的範圍之內,它像被撕裂的一張紙一般散落在世界各地,讓五湖四海、素不相識的人們成為親密的朋友,甚至可以通過視訊通話面對面談笑;聯絡親友也從書信和電話演變成了發微信;約時間、開會等需要籌劃的事務也變得輕而易舉;在流行的消費軟體上,各家餐廳的菜品和評分清楚地排列著,不加思索就能挑到滿意的餐館。網際網路生活加快了人們的生活節奏,每分每秒都能被利用起來。人們存在於萬千碎片之中,而碎片之間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友誼、溫暖與問候。

網際網路彷彿是上帝降臨的福星,為人們帶來太多的便利,但俗話說“塞翁得馬,焉知非禍”?碎片化生活正在悄無聲息地害著我們。碎片化社交給居心叵測的壞人可乘之機,通過社交的不真實性牟取錢財,獲得非法利益。

碎片化閱讀同樣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原有的好習慣。掌上閱讀雖省去了隨身帶書的煩惱,但現今用手機汲取知識的人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琳琅滿目的言情、玄幻小說,花邊新聞,它對青少年的思想與認知起著消極的作用。網上毫無遮攔的汙穢的語言,也成為迫害青少年的一大“殺手”。當充斥不良資訊的碎片鋪天蓋地、魔爪般向我們伸來時,誰又能潔身自好,抵禦它們的侵擾呢?而現在的我們,又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讀完一本書,獲得一次心靈的洗滌了呢?人們的專注心開始消退,看書的時間分裂成碎片以後,知識純淨而又甘潤的洗滌變得大打折扣。當人們終於認識到後果,想要逃離的時候,卻發現自己已被碎片緊緊纏身,無法自拔。

碎片化的生活,是“天使”還是“魔鬼”,是福星還是災難,靠的是人們正確的利用和抉擇。“出淤泥而不染”,在網際網路四通八達的今天,是一種彌足珍貴的態度與認知。遇上碎片化的生活,正確把握自己,才是碎片化生活裡最動聽的節奏。

碎片化生活,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篇11

碎片化生活,利大於弊 ,1014字

自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於1946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之日起,人類便開啟了計算機技術和工業高速發展的時代。短短23年後,便有了美國的阿帕網問世,作為現代網際網路的雛形,阿帕網的出現註定了21世紀人類社會的日新月異。

網際網路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獲取資訊變的越來越便捷,只要你身處地球上網路訊號良好的地帶,你便可以在區區幾秒內將資訊通過各種渠道傳送給你的親人朋友。這樣的即時交流方式,必然是兩百年前孤身一人來到美洲大陸求學、和母親通一份家信需要整整一年的容閎先生所無法預見的。但是網際網路的“速度”,真的百利而無一害嗎?

從最早席捲全球的iPhone4,到悄然崛起的國產品牌小米、華為,智慧手機的出現以及日益加速的城市節奏,使得人們的生活被分割成了小碎片。歐陽修的《歸田錄》中曾提到:“餘因謂希深曰: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顯然,早在宋朝,人們就有了利用碎片化時間的意識,更別說當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通勤時、飯桌上、睡覺前、甚至是廁上,依靠手機利用起了碎片化的時間,或閱讀,或聊天,或瞭解時事熱點。

但當這種現象過了度,其結果也會與目的背道而馳。據統計,今年1至10月,上海市共發生致人死亡交通事故690起,其中由開車接聽電話、玩微信等“其他妨礙安全行車的違法行為”引發的死亡事故高達204起,佔29、6%。而一直為市民所詬病的“酒後駕車”導致的致人死亡交通事故為19起,僅佔2、8%。這類人過度利用細碎時間的行為不僅沒有達到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的目的,反將自己置於生死一線,忽視了遠比碎片時間更長的未來。網際網路和智慧裝置的發明,本該是服務於人類,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加輕鬆便捷的,絕非為了斷送自己的幸福,乃至性命。

再反觀碎片化時間這件事本身,就真的只有好處嗎?鄭燮曾在《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提出:“讀書以過目成誦為能,最是不濟事。”碎片化的閱讀時間短而分散,要深入研究文字難度極大。這樣對於書中的內容匆匆而過,除了消遣,又能給讀者留下什麼呢?不只是讀書,社交也是如此。不同於從前的書信往來以及電話短訊,現在的人們更傾向於通過“朋友圈”這種方式來交流生活,所謂的朋友也只是“點贊之交”,倘若真的遇上了什麼麻煩,試問又有幾個人會對你伸出援手呢?

網際網路的存在,著實讓生活變得便利了,但是“碎片化”的天平究竟是偏向了利還是弊,一切還是掌握在人類自己的手裡。

碎片化,碎的是生活還是我們自己 篇12

碎片化,碎的是生活還 ,1688字

在暑假裡,我可以說是沉迷於手機。有時是一邊寫作業,一邊“刷屏”;有時是把一整個上午時間都用來玩手機。久而久之,我發現同樣都是“看微博刷朋友圈打遊戲看小說”,前者竟然顯得我的一天非常充實,而當我突然換成後者的生活方式時,幹完這一系列工序就變得異常空虛無聊、無所事事。

我很驚訝,而這時,我發現了一個詞—“碎片化”,心中坦然,原來是生活碎片化了呀。就這樣,我也就沒再深究下去,迷迷糊糊過了半個月的日子。一天在我刷完屏後百無聊賴之時,正隨手翻看日曆,突然意識到—暑假早已過去三分之一了,而我的作業完成度還沒三分之一,我訝然了。開始思考起真的是生活碎片化了嗎?

在我知道“碎片化”這個概念之前,我一直明白浪費時間是可恥的道理。

可隨著手機、電腦的橫空出世,移動網際網路大為發展的今天,許多人包括從前的我在睡覺前、如廁時、地鐵上刷手機刷得昏天黑地時,都會美其名曰“我們在抓緊時間不放鬆,利用任何機會在學習”。但是這個暑假裡的新發現瞬間揭開了曾經所謂的“抓緊時間不放鬆”的真實面目,我們迷失在碎片化的迷宮裡了。

專注力—我的第一塊碎片。我寫作業時有個特殊的習慣,總喜歡把手機放在邊上,這樣就造成了好幾次出現以下情況:這是一道有難度的數學題,光靠腦子想想不出來,於是決定在草稿紙上演算一下。這時瞥見訊息提示燈在閃爍,不自覺地拿起手機看了看,原本只是想看看就放下手機繼續做題,結果變成刷屏,最後一發不可收拾了,到頭來之前思考的解題步驟忘光光了。類似的事情簡直就像夜空裡的星星數不勝數。

深入思考—我的第二塊碎片。我發現這塊碎片是在預習語文課文時發現的。通常在預習課文前,我都會將課文內容讀一遍從而瞭解課文大意,然後再找幾個不認識的字詞,對它進行注音和解釋,最後感同身受理解人物感情,寫好中心思想,就算完成預習了。第二天老師對課文裡的內容進行提問,比如:xxx段的作用;xx句用了什麼描寫,它的好處是;你是怎麼理解標題的等等問題。我開始有些慌張,因為在我預習是完全沒想到這幾點,只是一掃而過,並未多做思考。這是如何使得的呢?再舉個例子,平時網上會有許多心靈雞湯,剛開始我會慢慢看,理解一下意思;可漸漸的由於一些原因,時間變得緊湊起來,我對於這些東西就是“一目十行”,然後怕以後會用得上就收到收藏夾裡了;這樣的情況最後演變為,一看到心靈雞湯想都不想就收入收藏夾裡。事實上收藏夾裡的這些東西,最後只能隨風泯滅,因為我從來不看。是的,這兩件事真的很嘲諷。

隨著第二塊碎片的消失導致書信、交談、閱讀等豐富靈魂的活動變得彌足珍貴,這樣的生活可以說是摧毀了靈魂的渴求。我們缺乏深度的思考,我們無法通過深層次的閱讀來獲取需要的精神食糧,反而對於任何有用或沒用的東西都處以讓其自生自滅的態度。而且我們還會產生錯覺,認為一天過得忙碌又飽滿充實,其實當你真正問他們,那你們一天做了什麼事的時候,他們往往會突然噎住,摸著腦袋像在腦海裡找尋今天工作的蛛絲馬跡。

由此觀之,倘若再這樣下去我們的靈魂或許就會在碎片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乃至窒息、孤獨地死去,留下一具空虛的軀殼。

原來這“碎片化”碎的是我們自身啊,那這樣下去不行,得想個主意來解決他。苦思冥想,細細琢磨,我有個大膽的想法。資訊時代的降臨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一種進步,沒有進步的人類就只能退化,所以我們不能怪是生活所迫,要從自身改變。很多人都有個誤解,他們認為,要完成一件事需要一整塊大把的時間才行,其實非也。舉個例子,如果你打算寫一篇幾千字的文章,可是很難有一大塊時間讓你坐下來安靜地完成。那麼如何去做呢?你可以預留一個寫作時間,在動筆之前,先利用一切碎片時間來進行構思,積攢素材,最終把積攢的內容銜接在一起,自然一口氣寫幾千字幾萬字都不在話下了。集腋成裘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高爾基說過:“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長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貴,最容易被人忽視,而又最令人後悔的就是時間。”在這個時代,我們應是時間的主人,又怎能被時間所支配呢?所以把握好碎片時間,成就充實人生。

“碎片化”改變我們,還是我們改變生活? 篇13

“碎片化”改變我們, ,910字

要說以前我也曾聽說過“碎片化的生活”這個新名詞,雖對其不甚瞭解,但也沒有深究過它的具體含義。直至近日閱讀了資料我才“客觀”地知道了碎片化的所謂含義—“‘碎片化’一詞是描述當前中國社會傳播語境的一種形象性說法。所謂‘碎片化’,原意為完整的東西破成諸多零塊。我們也可將‘碎片化’理解為一種‘多元化’,而碎片化在傳播本質上的整個社會碎片化或者說多元化的一個體現。”以上這段文字是我摘錄於網路上對碎片化的定義,雖是客觀,但過多的專有名詞對於不解其意的人來說是一頭霧水。都說“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任何阻止力量都必將螳臂當車為齏粉”,而在這移動網際網路大為發展的當今社會,“碎片化”便是那車輪碾過所留下的痕跡。

我雖對“碎片化”不像諸多專家學者瞭解的那麼專業,但這既然已悄無聲息地融入了我們的生活,那放眼從前與而今,有何不同便一目瞭然。

且不論我們日常生活中涉及面最廣的衣、食、住、行。單說作為汲取前人文化和當代資訊的閱讀,也因著如今資訊量的急劇增多人們開始面對資訊得浮躁,其方式早已與曾經不經相同,成為了“碎片化”在生活中所涉及的又一領域。我也曾在網路上了解到面對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碎片化閱讀”,不少學者都紛紛表示了當閱讀成為“悅”讀,其方式就背離了閱讀本身的擔憂,並且認為“碎片化閱讀”使讀書成為一種被動和強制性的行為,讓人無法感受到蘊含在其中的無盡樂趣。但我們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凡事皆有兩面性”,在我們批判“碎片化閱讀”減少了我們深層次閱讀的時間時,為什麼不想想也正是“碎片化閱讀”帶給我們看待問題的多方面視角,不想想“碎片化閱讀”其實正是我們當今缺乏深層次閱讀和無暇深層次閱讀的產物。所以真的是“碎片化”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嗎?

其實在我們生活中還隱藏著許許多多的“碎片化”,與其說這些“碎片化”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倒不如說是我們的心態與需求才是創造瞭如今的“碎片化的生活”。正如學者費勇所言:“我不排斥碎片化時代,我們該考慮怎樣才能把自己修煉得更完美。”既然“碎片化的生活”已經運人類的思想和時代潮流而生,我們又怎甘心被“碎片”的浪花衝昏頭腦。只有讓“碎片化”物盡其用,才真正算是我們改變了生活。

碎片化:機遇還是毀滅? 篇14

碎片化:機遇還是毀滅 ,776字

這是個與以往大不相同的時代:隨著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每小時產生的新資訊都遠超20世紀前所有資訊的總和。隨之而來的是資訊因多而雜所產生的碎片化:我們能讀完的書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各類應用上的短文章;越來越少的人關注書店那一角樸素而優美的無名之作,而天天關注知名公眾號今天有沒有推送新文章。

碎片化中,有人看到機遇,有人看到毀滅。

毫無疑問,網際網路和手機是這股浪潮中的主力軍:網際網路可以使資訊以接近光速傳播,而手機則可以讓人們更便捷地接受資訊。如此一來,世界上每個使用網際網路的人構成了一個巨大的資訊網路,來自大洋彼岸的訊息也能很快傳來。與此同時,由於生活節奏的加快,我們也很少有空餘時間閱讀紙質書籍,但碎片化的資訊更有利於我們在碎片化的時間中消化吸收,既能讓諸如等車、坐地鐵、排隊之類的時間不至白白度過,還能豐富自己的知識,瞭解天下大事及各地風土人情,何樂而不為?

但悲觀主義者認為,碎片化生活剝奪了我們體驗生活的快樂感,試想一個人總是專注於眼前的液晶屏內的精彩,卻對身邊的一切熟視無睹,豈不悲哉!碎片化的生活使我們無法對龐大的經典著作化整為零,只能在公眾號的文章中一瞥其中較為有趣的片段,而難以感受其鋪墊的精妙,辭藻的華麗。更為致命的是,這些碎片化的資訊旺旺良莠不齊,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幾乎每個“網際網路公民”都可以釋出自己的資訊,導致整個資訊世界魚龍混雜,存在很多曲解甚至憑空捏造之物,並以誇張的標題譁眾取寵,使讀者生嚥下一堆糟粕。

平心而論,萬物都有利有弊,碎片化生活自然也是把雙刃劍,既能填補知識,也可能讓我們接受錯誤觀念。關鍵在於我們要在水深流急的知識海中,牢牢抓緊真理的暗礁,才不會被無知的洪流捲走。

與其批評碎片化生活破壞了千年來的知識體系,倒不如潛心汲取真理—畢竟,千百年來的革命,不也是在這“破壞”般的創新中度過?

碎片化的生活,是福還是禍? 篇15

碎片化的生活,是福還 ,766字

隨著科技的發展,移動網際網路在生活中的使用愈加頻繁,而我們的生活也因此成為點點碎片,這無時無刻不在影響我們的心態與認知。在這海量碎片資訊的“轟炸”下,我們不禁思考,碎片化生活究竟是福還是禍?在我看來,這未必如人們常常批判的那樣可怕。反之,它其實有不少可用之處。

世界之大,科技發展之快,海量資訊不斷向我們撲面而來,若是再靜下心來一一翻看,或許還未讀完,更新的知識早已取代原有,為何不利用碎片化的閱讀,拓展視野,瞭解各領域的知識與新聞,豈不更為合適與全面?

其次,碎片化不僅是一種生活,更是一種學習方式。在學習中,用碎片化時間背一些單詞與公式;在課後,閱讀一些碎片化的知識,拓展上課內容;空閒時,拼接起一些碎片化的時間,通過碎片化方式閱讀一部長篇書籍……這些不視為一種抓緊時間學習,利用時間的好方式嗎?

最後,碎片化讓我們學得知識的同時,還能培養我們的能力。在網路中,各式各樣的觀點層出不窮,不同人對不同知識見解不同,這更需要我們的篩選能力,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在學習碎片化知識時,將其細分化分類,組織成一個個體系,這對學習生活中的知識總結也有同樣的提升效果。

雖然碎片化生活益處多多,但仍有不少人迷失,這本質還是個人學習能力的問題。在瀏覽碎片資料前,首先安排一個學習任務,使人有目的地查詢,防止入迷。對於學習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同樣能驅使我們前進,遇事不只求膚淺,而是“打破沙鍋問到底”,好好調研一番,碎片化海量知識一定能帶你深度瞭解這些知識……

在這個資訊碎片化的時代,人們思考著,探討著,試著好好利用碎片化。而只有克服內心的浮躁,迷茫與膚淺,努力探究一些深層次的東西。當一切虛無與浮誇的文字消失,碎片便會重新歸一,引領你走向事物的本質。正如狄更斯在小說《雙城記》的開篇語中的那句“這是最美好的時代!這是最糟糕的時代!”

是利用了碎片化時間,還是把時間碎片化了 篇16

是利用了碎片化時間, ,834字

自從有了手機,我們的生活就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少人都成了低頭族,在地鐵車廂裡,在餐桌旁,甚至是在過馬路的人行橫道線上。如果被問到為什麼這麼頻繁地看手機、玩手機,低頭族們會回答:“手機可以讓我們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呀!

頻繁地看手機、玩手機真的都是在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嗎?我不同意。

我們的確都有一些零散的、無規律的、也很容易浪費掉的時間。但是,在這些時間裡,很多人頻繁地拿出手機只是刷朋友圈、看微信、瀏覽網頁等,大多隻是消磨時光而已,是談不上“利用”二字的。

在我看來,頻繁低頭不是利用碎片化時間,還會把時間“碎片化”。比如課間,這是一段休息一下眼睛、舒展一下身體、放鬆一下精神的時間,如果你不停的刷手機,你就把這段時間碎片化了。這樣,你還能休息好、舒展好、放鬆好嗎?

再比如我家裡飯前這段時間,如果我在正式開飯前就先“品評”一下老爸已經炒好的菜,或是幫著盛個飯、端個碗、擦下桌子,或是跟外婆嘮叨嘮叨,這段時間豈不是珍貴的親情時間?哪裡還是需要用手機利用的碎片化時間呢?而如果我還是頻繁刷手機,豈不是把這段時間碎片化了嗎?

刷手機而把時間碎片化的例子還有很多。有的人不論在做什麼事情,只要聽到手機“嘀”一聲,就趕緊要檢視,這就把正常作事的時間也“碎片化”了。有的人即使手機沒“嘀”,過一陣不檢視就像丟了魂似的,焦慮不堪,這就更嚴重了,因為他們已經養成了習慣,他們已經顧不得什麼時間或任務,習慣性地檢視手機是第一位的,他們的時間就會零碎不堪。

那麼,我們能不能既用手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又減少“把時間碎片化”呢?我覺得關鍵還是對時間的規劃。如果是按規劃用手機下載或上傳作業、看通知、聽聽力材料等,就是做了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是真正地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如果沒有規劃、漫無目的、乃至形成頻繁玩手機的壞習慣,那就會不斷地“碎片化”寶貴的時間。

我們學校要求同學們在校時手機統一保管,這很好。因為在學校幾乎沒有碎片化的時間需要藉助手機利用,也不應該讓手機把我們寶貴的時間碎片化。

碎片化的生活——是好還是壞 篇17

碎片化的生活——是好 ,795字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碎片化:碎片化的購物,碎片化的時間,碎片化的生活……

晚上睡覺前或者早上剛起床時,大多數人的選擇是:拿起手機,刷一刷朋友圈,打一局遊戲,或者看一看淘寶上有沒有好看的衣服,包包。最近火了一款遊戲,叫什麼“王者榮耀”,有些人往那一坐就是幾十分鐘,上前一看,在打王者榮耀,甚至上廁所的時候也不忘拉著隊友來一局排位賽。等到你緩過神來,已經過去了幾個小時了。

手機的背後像是抹了一層厚厚的膠水,你拿起它了,就不再放下,有時,你靜靜的“思考人生”,卻會發現,你也許已經好久好久沒有讀過一本紙質書,好久好久沒有放下手機和家人談笑風生,說說笑笑了。有時手機打字打多了,提筆忘字;有時GPS用多了,成了“路痴”,問一問一些上班族和學生,他們最需要的,最離不開的是什麼?答:Wi-Fi,手機,電腦,Ipad。

再說說學生族,有一些學生天天帶著手機玩,上課,放學,無時無刻不玩手機,而導致玩手機時不看路,被車撞死的後果。這些事例太多了,讓別人看,他們都會說:“我知道的,不用說了。"然而,一直拿著手機的人,也是他們呀。

但是,萬物有利也有弊,手機給我們帶來了方便。有些人就想待在家裡“葛優躺”這時候如果他們餓了,又不想動,往往會開啟“美團外賣”或其他外賣程式,再用“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吃完飯,突然想起來下午還有一個會議,趕快開啟“滴滴打車”或“支付寶出行”叫一輛車接你去公司。到了公司,開啟“郵箱”給同事發幾個檔案……好像只需要一部手機,或其他電子產品,就可以做完生活中的所有事。想要買衣服,卻又不想出門,開啟“淘寶”,或者“天貓”,“一號店”,各種東西都有,買好了,一兩天就到了。

碎片化的生活,充斥著手機,電腦……幾乎人手一隻手機,在地鐵上試著看看,有多少人沒有拿著手機?有多少人在認真地看書?沒有多少,我們應該在碎片化的時間中,合理地生活,安排時間,分清利弊。

碎片化生活好還是不好? 篇18

碎片化生活好還是不好 ,800字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一個人的時間開始變得破碎起來,然而碎片化的生活就真的不好嗎?

舉一個例子,在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人們獲取新聞的方式只有靠閱讀報紙或是看電視,而報紙只有每天在固定時間才會發放,但當智慧手機普遍以後,人們可以在任意時段查閱任意資料,雖然時間被打碎了,但生活更加方便了。

再舉一個例子,假如說有一名學生,他有需要做8個小時的作業,而只有全部做完後他才能休息,如果這樣的話,當他完成後就已經十分累了,而且質量可能也不能保證,這樣是極度不合理的。那麼如果把這段時間給碎片化一下,比如做掉一點休息一下,再做掉一點休息一下,這樣不僅作業全部完成了,也能使那名學生不感到疲憊。這正說明了碎片化生活的好處—使時間更加靈活。

現在我們不妨看一下我們的現實生活,碎片化生活方式正無處不在的湧入我們的生活中。隨著智慧手機和網路的普及,人們可以幾乎在任何時候做任何事情。

碎片化的方式不但可以使人們的時間更靈活,也可以使做事的效率更高。假如說小明要寫一篇作文,然而當他寫了一半時寫不下去了,這時他該怎麼辦呢?如果他一直去想的話,很顯然他並不會想出好主意,但是如果他在想不出時去做會兒別的作業,然後再寫作文,那麼他就可能會更流暢地完成作文。

但碎片化生活也並不是有這麼多的優點,當你在等車、排隊、甚至上廁所時,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就幾乎無法被利用了。

而且這些事情和華羅庚的燒水泡茶需要幾步是不一樣的,當你在泡水時,你可以去洗杯子,然而當你在排隊時,你卻幾乎無法去做除了排隊以外的事,因為你要一邊注意著隊伍的動向,一邊還要注意去做你的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些時間碎片化即使是高效、便利的,但也是浪費的,十分麻煩。

碎片化生活並不能算是一件壞事,但也不能算的上是一件好事,這主要取決於自己如何善於利用時間。真正成為時間的主人,才能真正的100%利用碎片化生活給我們帶來的便捷並抵消碎片化生活的缺點。

碎片還是多元 篇19

碎片還是多元作文80 ,815字

隨著時代的飛速進展,我們的生活變得愈發的資訊化與時代化。但是,與此同時,它也使我們的生活逐漸變得碎片化。在這個社交、娛樂、閱讀等被碎片化的時代,我們又該如何看清其中的利與弊,使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彩而不失調呢?

“‘碎片化’一詞是描述當前中國社會傳播語境的一種形象性的說法。我們也可將‘碎片化’理解為一種‘多元化’。”多元的生活想必大家都深有體會:隨時隨地,開啟手機,就可以看新聞;想要打的,手機app輕輕一按,就能實現;購物網上一找就有你想要的……既然如此,那麼碎片化的生活亦可以說利益無窮了,它的弊又隱藏在哪些方面呢?

讓我們來假設一下:一個人在家中閱讀一本書籍,讀至一半,有事便出門了。在地鐵上,他百般無聊用手機找到那本書籍讀了起來。這過程中又會出現哪些問題呢?

也許,這是一場“閱讀的盛宴”,可以享受“隨想隨讀”的閱讀過程。然而,當他離開家過而改讀手機時,他的閱讀就已發生了質的改變。他的思想開始傾向於“消遣”而非“品讀”這一過程。他只是單純地在接受書中的資訊,沒有去理解體味。這樣,在他腦海中留下的只會是一些零碎的印象罷了。不僅如此,這還會導致他思考時思緒紊亂,雜念叢生。影響他的生活規律與節奏等等。

有序有規則的閱讀就可以避免這種錯誤。再閱讀時,過往的資訊可以通過自己讀時的一些記號,回憶和總思,不至於使自己混亂。好的閱讀習慣甚至可以排去雜念,給予我們新的靈感。

同樣的,在社交等領域,碎片化使我們的交友、購物中更多地出現各種交友不慎、買假貨的麻煩。至少,在媒體方面,我是深有體會的,各種假新聞層出不窮,讓我們難以辨認真偽以瞭解現在許多國情,

阿爾文托夫勒曾經說過“資訊無處不在”。更別提現在這個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時代了。多元化的資訊帶來的碎片化的生活,這雖然是時代發展的一個必要階段,可我們也不能就此隨波逐流,要有選擇的生活,有選擇的品讀人生,這樣才不至於被網際網路—這一本該帶來便利與服務的傢伙整亂了手腳。

是利用碎片化時間,還是把時間碎片化 篇20

是利用碎片化時間,還 ,834字

自從有了手機,我們的生活就有了很大的變化。不少人都成了低頭族,在地鐵車廂裡,在餐桌旁,甚至是在過馬路的人行橫道線上。如果被問到為什麼這麼頻繁地看手機、玩手機,低頭族們會回答:“手機可以讓我們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呀!

頻繁地看手機、玩手機真的都是在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嗎?我不同意。

我們的確都有一些零散的、無規律的、也很容易浪費掉的時間。但是,在這些時間裡,很多人頻繁地拿出手機只是刷朋友圈、看微信、瀏覽網頁等,大多隻是消磨時光而已,是談不上“利用”二字的。

在我看來,頻繁低頭不是利用碎片化時間,還會把時間“碎片化”。比如課間,這是一段休息一下眼睛、舒展一下身體、放鬆一下精神的時間,如果你不停的刷手機,你就把這段時間碎片化了。這樣,你還能休息好、舒展好、放鬆好嗎?

再比如我家裡飯前這段時間,如果我在正式開飯前就先“品評”一下老爸已經炒好的菜,或是幫著盛個飯、端個碗、擦下桌子,或是跟外婆嘮叨嘮叨,這段時間豈不是珍貴的親情時間?哪裡還是需要用手機利用的碎片化時間呢?而如果我還是頻繁刷手機,豈不是把這段時間碎片化了嗎?

刷手機而把時間碎片化的例子還有很多。有的人不論在做什麼事情,只要聽到手機“嘀”一聲,就趕緊要檢視,這就把正常作事的時間也“碎片化”了。有的人即使手機沒“嘀”,過一陣不檢視就像丟了魂似的,焦慮不堪,這就更嚴重了,因為他們已經養成了習慣,他們已經顧不得什麼時間或任務,習慣性地檢視手機是第一位的,他們的時間就會零碎不堪。

那麼,我們能不能既用手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又減少“把時間碎片化”呢?我覺得關鍵還是對時間的規劃。如果是按規劃用手機下載或上傳作業、看通知、聽聽力材料等,就是做了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是真正地利用了碎片化的時間。如果沒有規劃、漫無目的、乃至形成頻繁玩手機的壞習慣,那就會不斷地“碎片化”寶貴的時間。

我們學校要求同學們在校時手機統一保管,這很好。因為在學校幾乎沒有碎片化的時間需要藉助手機利用,也不應該讓手機把我們寶貴的時間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