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後感相關作文20篇

邊城讀後感 篇1

讀後感 ,836字

一條溪,一座城,一戶人家,一個人。她是翠翠,是天生的渡者,也是天生的待者。

這座小小的山城,鳥語花香,青山翠竹;古樸的吊腳樓,聳立的小白塔,一脈清流相伴隨……花自開來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節迴圈不息。它是美的集合,也是孤獨的離散。因為孤獨,所以等待。

翠翠自小父母離散,只有爺爺相伴隨,同時陪伴她的還有那隻狗兒和那條不可分離的小渡船。翠翠自幼與擺渡不分離,便也與孤獨結了緣。可翠翠卻還是那麼快樂、天真、善良,在翠翠平凡快樂的日子裡卻只為端午節的一次相遇,她沉默了整整一晚,之後心便離開了渡口,去了更遠的一個港灣,那也許是充滿愛和美的天堂。可最後,翠翠的相思卻化成了輕煙般的等待。這等待是漫長的,起初它就像含羞嬌嫩的萌芽,不知成長的方向。後來在儺送的默默呵護下,這顆萌芽開始迸發活力,不曾想,又遇險灘阻隔,讓其無法成熟而最終衰敗。無奈,曲終人散。在爺爺死後,孤苦的翠翠,在大雪紛飛的渡船上,守待江邊,遙望重山,念著儺送的歸來,“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就在明天”。

身為擺渡者,她的職責本應該就是守候吧。在木屋裡休憩,在山坡上耕種,只聽有人一喊“過渡嘍”,她便匆匆卻自然地上了船,盡力卻不吃力地盡著職責,不收錢,不討好,這些尋常小事,卻成了她一輩子的事。

天保與儺送的愛意,為翠翠平凡的生活增添了些許甜蜜,這樣一來,擺渡者翠翠無論選擇哪一個,她的這條渡船都可渡來一次美如茶峒山水的愛旅。天保的死讓這一兩難的選擇看似簡單了許多,卻又讓翠翠與儺送更加無可奈何。儺送只有逃離茶峒,選擇孤獨遠行。

邊城看似熱鬧非凡,實則如山中疏竹,從生長到乾枯,全都在孤獨地演奏著註定的生命樂曲。這裡的灘溪水也像個擺渡者,看著渡者的變化,看著無盡的輪迴,重演著人生的一場場悲喜劇。

這座湘西小城,花自開來水自流,生生不息地孕育著一代代湘西兒女,但它卻是那樣朦朧無常,或許我們就是那條溪水中的擺渡者或渡者,等待著那一條溪水、一座山城、一戶人家,一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孩……

願渡者可渡,待者不待,細水長流。

邊城讀後感 篇2

讀後感 ,720字

《邊城》敘述的是湘西小鎮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淒涼”。

小說敘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朧而了無結局的愛情。但愛情卻不是小說要表現的全部。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士兵的私生子,父母都認為這是不道德的,更是無望的愛情自我懲罰而先後離開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就只有爺爺,渡船,黃狗。

作者用平淡的語言淡化了翠翠與爺爺孤獨清貧的生活,卻儘量展現他們與自然和鄉人的和諧關係。這也是那艱苦生活中的一種美。

然而作者在為我們描繪著人與自然相處得相融、優美和諧時,卻無法不體味到爺爺和翠翠這一老一小單純生活中的孤單與悲涼。“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屋後白栲下,看天空被夕陽染成桃花色的薄雲,”聽著渡口飄來那生意人雜亂的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是一種少女春情初萌而又茫然無依,說不清道不明的悽楚與憂鬱。

翠翠愛情的悲劇,並不具有戲劇性,一切尚未發生就已消失不見,就像生活中許多失之交臂的事情,爺爺的木訥和猶豫,源於沒有“碾坊”的自卑和善良人的自尊,而船總順順對爺爺的誤解,無意中揭示了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人在根本上是無法溝通的。翠翠與大老,二老還未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迅速將一個妙齡少女朦朧的幸福夢幻擊碎。

而他們卻是那樣的美好。二老為了純真的愛情,寧願放棄一座碾房的陪嫁而選擇渡船,大老則寧願犧牲自己的幸福,希望成全弟弟的愛情,他們都胸懷寬廣,光明磊落。

而這般對鄉情世態的敘寫,對鄉土的感情,對生命的愛,總是令人憂愁。這是一種理想的“人生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的人生形式。然而它們卻不僅僅是“優美”,也有人在命運的面前的無助與無奈的憂傷。

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篇3

讀後感 ,6613字

【篇一: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

—題記

因著“愛”與“美”的特質,我被沈從文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所吸引,既富於幻想,又在心靈上積澱著沉痛隱憂。他是很喜歡強調自己農村背景的作者,在《習題》裡他這樣寫道:“我實在是個鄉下人,說鄉下人我毫無驕傲,也不自貶,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讀完《邊城》,我才似乎向他邁進了一大步,理解了他心中的“愛”,領悟了他筆下的《美》。小說中湘西秀麗的風景畫和清新、淡遠的牧歌情調深深感染了我。

在小說中,地處湘川黔三省交界的邊城茶峒,青山綠水,美不勝收。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化著茶峒白塔下兩個相依為命的擺渡人。外公年逾古稀,卻精神矍鑠。翠翠情竇初開,善良而清純。他們依著綠水,伴著黃狗,守著渡船,向來往船客展示著邊城鄉民的古道熱腸。誰又能想到,在這個古樸而絢麗的湘西畫卷中,鋪衍的竟是一個美麗而淒涼的愛情故事。翠翠與外公失散,幸得美少年儺送相助,從此翠翠平添了一件不能明言也無法明言的心事。正是以“我心換你心,始知相憶深”而願“兩心永相依”的美好愛情的萌芽,誰知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為了成全儺送與翠翠,天保外出闖灘,不幸遇難,儺送也因此離開翠翠架舟出走。疼愛著翠翠併為她的未來擔憂的外公終於經不住如此打擊,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溘然長逝翠翠守著渡船,深情地等待著那個用歌聲把她的靈魂載浮起來的年輕人,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翠翠也知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也希冀,“也許明天回來!”令人無限感慨。

我最不能忘記的是翠翠那雙清明如水晶般的眸子,是那樣盈滿了對那個人的痴情。我不禁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含情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心裡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

【篇二: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今天我讀完了沈從文寫的《邊城》,它講述了撐渡老人與他孫女翠翠相依為命的純樸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的愛情悲劇,作者用清麗的筆調寫出了湘西濃濃的鄉土味。

整個小說描繪出一個世外桃源。這裡的人們誠實勇敢、樂善好施、輕利重義,詩般地生活。

翠翠是文章的主人公之一,“她在風日裡成長著,面板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撫養她,教育著她。”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生氣。”邊城的生活使她出落成一位眉清目秀、聰慧溫柔、且帶幾分矜持,幾分嬌氣的少女。

老船伕是翠翠的爺爺。他忠厚、老實,幾十年如一日地守著渡船,他給人方便而快樂,從而他的真誠獲得了許多關愛。賣肉的不肯收他肉錢,小商販送粽子給他,水手們送棗給他,這種超越階級關係、金錢的鄉鄰之情在現實生活裡幾乎是不存在,現在的人們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鬥氣。沒有構成一個和諧的社會。

《邊城》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表現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提供了富於詩情畫意的鄉村風俗畫幅,用別具一格的手法突出了人性的美麗。

《邊城》寄寓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表現出了人性美,為我們繪就了一幅如詩如畫美麗的湘西。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牧歌般生活的嚮往,這和如今世界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塵世的桃源。這種寧靜地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初始的本質的愛。

當今社會的人太過於浮躁,缺少了一種內心的寧靜,許多人追求物質上的滿足,成了“房奴”、“表叔”從而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守財奴,他們缺少了心靈的滿足,作者正是想通過湘西人們的生活告訴當今世人,心靈上的充實才是真正的滿足。

【篇三: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茶桐是個美麗的小城。

一碧如洗的天空彷彿藍寶石般熠熠發光,與奔騰不息的長河對應著,河中埋藏了不知多少幽幽的回憶和哀傷。河邊白色的塔下臥著幾戶人家。這美如唐朝水墨畫的風景,不僅引出了《邊城》這段美麗的故事,更是茶桐人淳樸民俗的搖籃。

翠翠是個純真善良的姑娘,與爺爺相依為命。她是個多麼可愛的孩子!懂事,肯照顧爺爺,能吃苦,常幫爺爺拉渡船。同時,女孩子可愛的愛幻想的一面也在她身上體現了出來:追小羊,採花扮新娘,聽小鳥唱歌等都無一不刻畫了她清澈純淨的天性。難怪船總順順家的兩個兒子會同時喜歡上她!只不過大老因其淹死,把自己美麗的愛情夢想永遠埋葬在長河之下,二老賭氣遠行,再也不知影蹤的結局,未免太悽婉了一些。

作者大概是同情翠翠的吧!那纏綿在少男少女心中如同小鳥振翅,琴兒撥絃的柔美之情,比那山中的山雀還要純潔,比它的歌聲還要唯美的戀情,被魂牽夢繞的記掛著,卻就像一張過期的支票般無法兌現,該是多麼可悲!所以他才會在結尾充滿同情之情的說:“也許,他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他‘明天’回來!”……

河水轟隆隆地如黃色的長龍奔過,遠去的心安,在世的平安!這句祝福成為了《邊城》的結局。我們依稀能看見,翠翠那天真的面孔,爺爺慈祥的雙眼,幻燈片般在激盪的波浪上回轉,許久,才慢慢地消隱在平靜地見證了一切的青山腳下。

這是一場執著感人的戀情,也是一次樸實祥和的民風的展現。與和鴨子嬉戲的人群,互贈香菸與茶水的渡者和被渡者,我們總比茶桐差些什麼。如今所謂的大城市裡,再難見到鄰里間親密的交往。遠遠望去,皆是一片冰冷的防盜門,隔開一顆顆陌生的心臟。這個世界本皆如茶桐般熱情友好的啊!可以預想到,在科技如此飛速發展下,人們不久便會變得如機器人般毫不出錯,卻也更加枯燥沒有思想了。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我明白了作家為什麼總是偏愛農人,因為從農人身上,我們才能讀到那被高科技掩蓋下的人們真切的本性。

【篇四: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邊城》營造了一個使人難忘的美麗世界: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寬約二十米卻清澈透明的小溪。但書中的人物,卻比這美景更令人難忘。

《邊城》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雖然以悲劇收場,我卻喜歡書中的每一個淳樸善良的人物:

翠翠的爺爺。當了一輩子的船伕,卻從沒有收人家一分錢。這要是換到現在來看的話,我們有可能會覺得這樣的人不存在,不過,在書中,老船伕的形象卻十分真實。他淳樸的形象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每一個帶著一點兒“傻氣”的行為,使人發笑—端午節時,為了堅守崗位,將翠翠一個人扔在了城裡頭;將自己的燒酒分給別人喝……我在覺得好笑之餘,也對他更加喜愛,喜愛他淳樸善良的心。這也許也是我喜歡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吧。

文中淡化了錢的意義。即便是最有錢的順順,也是十分慷慨。可見,文中的邊城是一個重義輕利的地方,沒有一股濃厚的商業氣息,使人覺得輕鬆。隨著金錢的淡化,全書的主題也更加突出。全書中的淳樸的人情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更深。於是,一個個鮮明可愛的人物形象便留在了我的大腦裡:熱誠質樸的楊馬兵,豪爽大度的順順……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質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

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情義也讓我覺得很感動。當二老向大老說出自己的心事之後,兄弟兩人並沒有反目成仇,而是通過“公平競爭”來分出勝負。這也體現了書中的人物淳樸的特點。

故事雖最終以悲劇結尾,卻留給了人們遐想的空間“也許明天就回來!”讀到這一句話,令我無盡感慨。我不禁為作者巧妙的構思所折服,只一句話,就讓故事的結局使人容易接受了許多。這樣一個結尾,讓人意猶未盡。

讀邊城,是一種享受。邊城裡的文字處處是鮮活的,處處是淳樸善良的風味人情,卻每每讀起,都會不由自主地憂傷,為主人公的命運,也為淳樸善良的人情的消逝而憂傷。在現在這個被鋼筋水泥包圍的城市裡,還有多少擁有這樣的品質的人呢?

【篇五: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清澈蜿蜒的河水,碧藍碧藍,澄明如練的天空,群山環抱的民風淳樸的山村,慈祥善良的擺渡老人,以及他乖巧伶俐的孫女。“一道斜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是誰的歌聲繞過遠處隱沒在黃昏中的群嵐,透過輕紗柔曼的暮靄,氤氳融化了那蒼勁的青松與冷杉的凜冽,嗚咽婉轉,繚繞在江邊,久久不肯散去……

《邊城》就是以這樣清新的場景在我眼前展開,在淡淡的敘述中帶我走進一個吟著憂傷牧謠的童話。

翠翠和她的爺爺靠擺渡相依為命,一直長到了15歲,儼然如活潑的小獸。明淨的眸子裡沒有悲傷,也看不見憂愁。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牧笛。這樣的生活如一潭平靜的湖水,澄明似練,卻沒有絲毫波紋。直到15歲時的端午節,她在黯黯的江畔遭遇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一個讓她徹夜難眠的人—儺送。

如一粒石子落入了潭中,激起了圈圈漣漪,她生活的平靜被打破了。她依然每天編蚱蜢,擺渡,唱漁歌,吹牧笛,只是她的心裡藏了一個祕密,一個連爺爺也不能說的祕密。古樸的青瓦,飛轉上揚的閣角,簷下有古舊的風鈴隨風輕響,那聲音好像撞在心上,一下,一下……

人生就是這樣,因為一個人的離開或一個人的到來而劃出了一條界線,從此與他無關,或與他有關。

兩情相悅的人卻最終都沒有說出口,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了翠翠,要娶她回家,而儺送則被父親要求娶一位富家千金。故事出現了轉折,而後是兄弟倆相約唱情歌,可老船伕誤以為是天保打動了翠翠,孰知那天保生來不擅唱歌,是儺送一人在唱,再後來天保為成全弟弟出船送貨不幸身亡,儺送傷心欲絕離家出走,而爺爺也因操勞過度,懷著遺憾去世了,只剩翠翠獨自在江畔等待,等待她不知何時才能回來的儺送……

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著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裡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著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著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群溫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說著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著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裡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著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著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篇六: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這是老船伕的一句話,雖然透露出了堅強與勇氣,但也隱藏著一種對人生的無奈嗎?很多時候,我們真的無能為力。

但《邊城》卻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正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雖然當時那裡僅僅是一個落後的小村鎮。

“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是沈從文先生自己的看法。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著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批判。這些事情在我們現在看來是無法理解的,但這卻是當時最真誠動人的表現,從文先生讓我們瞭解了湘西人的人生方式,想以此讓我們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畢竟在當今社會下,那麼真誠動人的感情不知道還存不存在,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越來越大。

如今傳統美德受到破壞,甚至在傳統美德的外表下,物慾金錢主義、腐化墮落的現實在瘋狂快速的湧動,汙染了整個社會。

湘西的柔水與淨土滋養出的是兩個坦蕩的襟懷,愛已充盈,怎容得下恨去插足?沒有勾心鬥角,沒有反目成仇,彼此鼓勵,彼此謙讓。

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愛,可是愛也可以成為一種負擔。

結果並不如每個人想的那樣“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海誓山盟、卿卿我我”。後來,也就是故事結束的時候了。儺送的不辭而別,順順家的冷眼相待與爺爺的死使翠翠變得完全孤獨,這樣徹底,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物件。碧溪的渡船上只剩了一個清寂的身影,她依然在執著地守望……儺送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沒有愛!

但生活也就這樣繼續下去了。大仲馬不是曾在《基督山伯爵》中如此作結:“請記住:等待和希望!”

《邊城》裡的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的河川明澈純淨。在閱讀的時候

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中,到底往何處去,這是沈先生的深沉擔憂,她既愛這泥土氣味,憎惡重利輕義,以鄉下人自居,但又看到大勢必然,純粹爺爺式的文化傳統行將死去,翠翠的去向象徵著這邊城文化到底往何處去。其實,不論往何處去,都不是沈先生想要的,沈先生都不會以為是喜劇。嫁大老,沈先生對大老不滿,嫁二老,象徵著本土文化的變質,出走,則如魯迅言,不是回來,就是墮落。以上象徵,是他人觀點,但十分符合沈先生的本意。但是以沈先生的性格,又不願看到翠翠又不好的結局,用他自己的話說,她其實竭力呵護著他們。因此,邊城以等待做結局,不讓翠翠走向必然翠走向的未來。又或者,沈先生在等待更好的結局,等待拯救翠翠與本土文化且符合沈先生自己心意的方法。他讓翠翠的等待留在紙上,幾十幾十年的等下去,希望等到翠翠好的出路。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說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篇八:沈從文邊城讀後感】

週末,獨自一人站在窗邊。手臂中抱著那本《邊城》,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凝視著遠方,隱約中,彷彿聽見了那此起彼伏的山歌。它是如此的悠揚,從遙遠的湘西飄來,將來自那茶峒小鎮的那份純淨也帶進了我的心中。

《邊城》是沈從文著名的中篇小說。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湘西茶峒鎮的唯美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少女。她與身為老船伕的外公相依為命。在端午節那天,她無意中與一個青年相遇—他就是儺送。翠翠在心中暗暗愛上了這個青年,而青年也喜歡上了這個善良、清純的女孩兒。但這兩個少男少女都將這朦朧的愛意藏在心裡,並未說出口。

然而,命運充滿了戲劇性。

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愛上翠翠,並準備娶她。而父親要求儺送娶一位大家千金。但儺送深愛著翠翠,他寧可放棄磨坊去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在一起。於是,他們兄弟倆決定用最浪漫的方式競爭:唱山歌。哥哥謙讓給弟弟,讓他先唱。可當弟弟一亮嗓子,他便深知自己不是弟弟的對手。他便微笑著退出了。

讀到這裡,我原本以為故事會像以往的故事那樣:弟弟儺送與民女翠翠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可當我讀下去才發現,故事並不像我想象中那樣簡單而那樣美好。

天有不測風雲。哥哥天保在外出闖灘時不幸遇難,而儺送認為哥哥的死是他造成的,十分內疚,不知去向了哪裡。一直為翠翠操心的外公也不幸地去世。最後,只留下翠翠孤獨地在江邊,靜靜地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我不禁為他們的悲慘命運感到悲哀。同是追求愛與美,為何他們卻要付出如此的代價?也許,這就是命運。但它給我們更多的,是書中淳樸的民風以及對真愛執著的追求。儺送為了真愛,放棄了富有的機會;而翠翠也為了真愛一直守候在江邊。這些都體現出了他們對美好的追求與嚮往。還記得茶峒的人們互相打趣的場景;還記得翠翠與爺爺相依相偎的背影;還記得端午時節茶峒人民歡慶時的表情……這一切的一切都這值得我們去細細地品味。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希望翠翠能在這期望中等回“這個人”,等迴應該屬於她的那份愛。

邊城讀後感 篇4

讀後感 ,1127字

心如孤城

月色如洗,樹影搖曳,彷彿傳來久遠的湘西歌聲,遙見書中一人,還有一座城。

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大抵就是這樣,平靜中難以抹去淡淡的憂傷,初讀《邊城》時也是在那樣的朦朧中迷失了,沒能看透。

現在想起來,或許這個故事,講的大概就是對命運的無奈與悲憫。

一條破舊的漁船,翠翠和老船伕的一生,就係在這漁船上隨風飄蕩。一位老人,一名女孩子,一條黃狗,縱使生活孤獨清貧,卻與自然相得相融。

翠翠是母親與一個士兵的私生女,從小就沒有享受過父母的愛。儘管如此,生活卻沒有急著摧毀這個少女心中對未來朦朧的期待與幻想。黃昏時,她坐在白塔下,心裡湧起無依的薄薄淒涼。

直到一天月明星稀,她的夢中浮起一個茶峒青年的歌聲,讓人惋惜的是,老船伕沒能理解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想將翠翠嫁與天保,而天保與船總順順對老人的誤解又加深了船伕的自卑。儺送不願接受家人安排的婚姻,卻又得不到老船伕的迴應,於是在哥哥天保死後棄家出走。翠翠與儺送的愛情,某種程度上就阻隔在這人與人之間無法溝通的“空白”中。

每一顆人心,都是一座孤城,城中千仞峭壁,不見日月,惟飛鳥與渡。其餘人皆無得近之。未曾走近,又談何理解?

“你一會兒看我,一會兒看雲,你看雲時很近,你看我時很遠。”難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真的那麼遠嗎?一直以為,只要人與人之間有真誠的溝通,完全可以在人們之間架起一座座彩虹。

如果翠翠、天保、老船長之間有過充分的交流,結局會有所不同麼?如果我們在面對誤解時,能夠大膽地把心底的話說開,開放心裡的城壘,人心是不是會近一些。

幾千年前,一曲《高山流水》讓俞伯牙和鍾子期心有靈犀,一介樵夫與琴師就這樣相識相知。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因憂鬱症而退出銀屏,當所有人都在為他嘆惋時,只有他的父母沒有放棄,他們耐心地開導他,為他的心靈開啟溝通的窗子,最終崔永元又變得自信、開朗,他主持的“實話實說”又為更多的人打開了一扇溝通的大門。

可是《邊城》卻沒有出現這樣美麗的結局。老船伕的離世,天保的死,儺送的出走,這一切將一個少女朦朧的幻想擊碎,祖上的白塔也塌了,翠翠的辮上紮起白繩。

一切還未開始就早已消失,人都走了,她仍是孤身一人,撐著破船在江上飄蕩餘生。作者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給讀者留下悠長的惋惜。

我們也祈願她母親的悲劇不要在翠翠身上重演,但願她等到的不是無言的悲哀,而是屬於她的那份幸福。或許,在那個年代,我們的這個願望也只能是個縹緲的夢。

或許生活就是如此,不論經歷過什麼,不論曾經遺憾種種,最終還是要帶著所有的記憶向前走。不論是否受人理解,不論是否孑然一身,終究要笑著與歲月握手言和。

月光逸去,重新收起《邊城》,我忽然明白,縱使人心似城,也可於城內修籬品茶,有人來也可,無人來也罷。

《邊城》讀後感 篇5

讀後感 ,800字

川湘交界是茶峒,依山傍水有邊城;遠離塵囂與世絕,平靜祥和如仙境;山環水繞景如畫,白塔屹立人如蘭;一老一少孤相依,一狗一船常相伴。

讀了《邊城》這本書,腦海便有了翠翠這個縮影;看了《邊城》這部電影,腦中就有了翠翠這個人影;重溫《邊城》這個故事,心中就想到了愛情,回顧《邊城》這一情節,眼前便看到了親情。我忘不了翠翠那一雙不諳世事,清澈明朗的大眼睛;我忘不了翠翠那一張“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臉龐;我忘不了翠翠那一段無疾而終,感天動地的愛情。

我也忘不了爺爺那一雙飽含滄桑,深邃有神的眼眸;忘不了爺爺那一張皺褶慢慢,歷經風霜的面孔;忘不了爺爺那顆疼愛孫女,關懷朋友的真心;忘不了爺爺那一種豁達開朗,海闊天空的釋然。

翠翠是那麼的天真,那麼的善良,那麼的溫柔,那麼的單純,那麼的清純;她是那麼的美麗,那麼的動人,那麼的熱情,那麼的勤儉,那麼的質樸;她是那麼的堅強,那麼的勇敢,那麼的倔強,那麼的真摯,那麼的純情,那麼的真情。失去了雙親的她令人憐惜,沒有親人疼愛的她叫人同情,和外公相依為命的她使人疼惜,和渡船為伴的她讓人傷心,愛上儺送的她叫人揪心,矢志不渝等待愛人的她叫人痛心。

翠翠的爺爺是那般的善良,那般的樸實,那般的勤勞那般的勤懇,那般的忠實,那般的憨厚。他獨自承擔起了照顧翠翠的責任,一直在為翠翠的將來著想,為翠翠的未來鋪路,他一直忠於職守,克盡本分,他一直樂善好施,不求回報。可是老天爺對他實在太不公平了,他失去了兒子兒媳,只留下一個苦命的孩子要照顧;他一心為自己的孫女著想,卻讓翠翠留在了等待的苦海中;他一直樂觀討生活,卻不幸患病,死於非命;他一直爽朗豁達,但卻帶著不捨,帶著遺憾,帶著無奈,帶著辛酸離開了人世,這樣的結局,實在叫人心痛,實在叫人難受。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留給了我們悲痛,也留給了我們深思,但願每個人都能從中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看到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得到一些有深意的啟迪。

邊城讀後感 篇6

讀後感 ,794字

何處?有著溫柔的河流,靜靜流淌,運著一艘悠久的渡船?何處?有著滿目的翠竹,颯颯作響,伴著陣陣清涼的山風?何處?有著一座筆直的白塔,立於河邊,頂著一片蔚藍的天空?先前,我不曾尋之,也未曾知曉。直至《邊城》一書,將一座鄉土的湘西小鎮,展現於我眼前。

這部小說,所敘述的是湘西小鎮裡一對祖孫住在河邊的白塔下,以渡船為生,相依為命。後來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與翠翠展開追求。最後,大兒子天保溺水而亡,二兒子儺送離鄉出走;祖父因勞累而去世,剩下的,只有翠翠和她的黃狗。

這段故事,雖並不長,但卻在字裡行間透著濃濃的淳樸民風。一座白塔,一條小溪,一條渡船,翠翠便是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沒有汽車,沒有高樓,亦無名利,有的只是錯落的吊腳樓,茵茵的青苔,熱情的相助。這,是湘西。這,構就了淳樸的翠翠,一隻天然純真的小獸。這隻小獸不斷成長,變得成熟、爛漫。

直至遇到儺送,天保溺水,儺送離鄉,爺爺在雷鳴中去世。翠翠與自己的黃狗相依於塔下,翠翠哭過,難受過,亦悲痛過。但這隻小獸並沒有因此而怨天怨地,又或一蹶不振,也無遷怨他人。而是揣著一份悲傷,經受著種種打擊,一如既往地守在白塔下,靜靜等待著儺送—那個“或許永遠不回來,或許明天回來”的人。可,明明這隻小獸可以接受船總順順的邀請,隨他過更好的生活;明明這隻小獸可以另尋他人,不再久久等候那個歸期迷茫的人;明明這隻小獸可以聽從順順的話,放下渡船,離開白塔。但是,她等著,守著,不曾離開。對她來說,好的生活不如守在爺爺身邊,另尋他人不如苦苦等待。這隻小獸,就是如此,被堅強和淳樸滋養著。

合上書頁,再看如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充滿功利。我可否再見如湘西小鎮那般的淳樸民情?可否再見如翠翠那般的堅強樂觀?可否再見如茶峒城民那般樸素的心靈來往?可否再見人們將心中那座邊城上的塵灰擦拭如新?

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

拭盡塵灰,那裡,淳樸滿溢,堅強永存……

邊城讀後感 篇7

讀後感 ,740字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充滿了濃濃的鄉土風味,為我們展現了一種別樣的風情,雖然文字平淡不飾雕琢,但那一幅幅的美好畫面,早已使我沉迷。

《邊城》講了湘西小鎮上一對渡船爺孫相依為命的故事。雖然文章表面上平靜,平凡卻掩飾不住一抹淡淡的憂傷和淒涼。主人公小姑娘翠翠那朦朧沒有結局,可悲的愛情故事一直貫穿全文,或許是年齡與閱歷不夠,我無法繼續深入品味,但是更觸動我心絃的是當地人的淳樸。

不用說,那片水鄉的生活自然清貧,艱苦。但是沈先生筆下的人物卻一個比一個樂觀,淳樸。那些可愛淳樸的鄉親們令我記憶深刻。順順慷慨救濟他人。老渡者不收渡船錢。老渡者不幸逝世,鄉親們自發的幫忙……這一幅又一幅感人的畫面,總使我不時心頭一熱。

相較之下,雖然我們住在大城市中,繁華喧囂、燈紅酒綠的生活卻掩蓋不了鄰里間冷漠,冰冷的鋼筋混凝土,如巨大的牢籠,隔絕了人們太多的交流。在冰冷而喧囂的都市裡,真情彷彿已在人們匆匆的腳步裡慢慢的流逝了。《邊城》中的那如世外桃源般的淨土,也越發令我向往起來,雖然日子清貧,但是那裡卻有著一種令我安適的東西—愛。

每次讀完《邊城》,眼前總會浮起那木製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忍不住想去尋覓那一幅又一幅如畫般久遠的歲月,去結識那純樸的鄉親們,去享受那寧靜平凡的生活。

再讀《邊城》,我心中湧起了一種莫明的感動,或許一個人要是真心深愛著自己的故鄉的話,一定是讀懂了它的艱辛,依然無怨無悔與它長相私守。沈先生的文字並不是華麗的,一如他筆下的湘西那秀美的風光,湘西的父老鄉親們,自然淳樸,美到極致。亦正是如此,他的文字才給人以一種舒適安詳的感覺。

《邊城》的每一句話,一抹笑,一回眸,都能觸動人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難怪有人說,《邊城》是一首最動人的情歌。

邊城讀後感 篇8

讀後感 ,819字

“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這是沈從文寫給妻子張兆和的情書。張兆和,據說就是書中女主角翠翠的原型。在最容易傾心的年華遇見了正當最好年齡的人,不僅是作者沈從文,也是翠翠,也希望是我們。

邊城,由書中所說,應處在川湘邊界,由一條官道延伸過去,有山有水的一個地方。說是憑水依山,但水顯然在茶峒人生活中據有更重要的地位。端午的賽會,沿河的吊腳樓,載著棉花棉紗以及布匹雜貨同海味的篷船,無一不是水的恩賜。翠翠和她爺爺就住在一條溪水的旁邊,老船伕管著過溪的渡船。這溪水就匯入了白河,白河就流進了茶峒。“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不僅如此,它還將茶峒人的心洗得透徹。

翠翠是純真的女孩,儺送是正直的男孩。而也正是翠翠的純真刺傷了那些深愛她的人,正是儺送的正直使他無法正視自己內心的愧疚。如果給善良的人一個美滿的結局,《邊城》就不會如這般直擊人心。如果作者在營造了這般蘊藉溫婉的意象之後,又去親手將其打破,才成就了一個永遠追不回的美好。讀完這本書,雖然深深為茶峒旖旎明澈的風光吸引,為茶峒人的質樸潔淨感動,但卻同時也感受到一種徹骨涼薄。這之中,不僅是對兩位主人公悲劇命運的追嘆,也有對那美好邊城徒勞無功的尋求。

邊城在哪裡?“邊”,就意味著它永遠不會在我們視野中招搖,而選擇在青山綠水中安居一隅。我們僅僅是知道,那裡有高腳樓和船伕,有清晨?G乃的槳聲和夜晚悠長的歌調,有從容飄去的空豆莢和滿滿一籃子的虎耳草。這一切都裝進了湘西的一個水鄉,雲霧繚繞的某處。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翠翠的愛情,就正應屬於她的這個年紀,純澈卻淒涼。走過那麼多路,行過那麼多橋,看過那麼多次雲,喝過那麼多種酒,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我們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也許明天回來,也許真的不回來。

邊城讀後感 篇9

讀後感 ,1677字

世上本應有許許多多的愛情故事。然而有的人相遇相守,花落風起,相視一眼卻似已緣定今生。有的人錯過,卻殊不知,錯過了一時也許會是錯過了一世。一如翠翠與儺送二老。

小說開篇便著力描寫了茶峒與茶峒人家。是那樣的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是那樣的民風淳樸,仿若世外桃源。人人都安寧祥和,樂善好施,展現出了人性中最善良的一面。就連歷來為人所詬病的妓女,在沈從文的筆下,也被渲染上了相思的情節。如夢如幻的背景,也許早已暗示了那一場最美的相遇。也只有在茶峒這樣的地方,才會發生如此驚豔的相遇與如此傷感的錯過。

翠翠自小便與她的爺爺—一個老船伕,以及一條黃狗相依為命。隨著這山中的小精靈一天一天長大,她的秀美也逐漸為人所知。大老,二老不約而同地喜歡上了翠翠。知曉對方心意的兄弟倆決議以唱歌來決定這一切。但是老船伕的“張冠李戴”,大老偶然的死,卻讓一切蒙上了一層陰影。二老的外出不歸,老船伕的雨夜身亡,更添加了一份悲劇色彩。小說以翠翠對儺送二老的遲遲等候為結尾,更令人不勝唏噓。不知翠翠獨坐窗邊望江遐思時,是否會追溯到初遇的那一刻。少年意氣風發,少女眉目低垂,一切的一切早已在暗中萌動。

翠翠與二老的初次相遇,竟是有些好笑。兩人的初次對話,是因一場誤會引發的玩笑般的口角。短短三言兩語,卻暗暗撩撥了兩人的情意。翠翠得知對方是二老後的羞怯,恰恰印證了她早已暗生的情愫。一朝相語,一夕相牽,說是一見鍾情想來也不為過。少年與少女於月下的碼頭相遇,一顰一笑,搖曳開了心頭團簇的星雲。

自初遇後,兩人不斷的相遇,也不斷的分別。直至二老為翠翠唱出那一曲纖歌。是夜,夜間河上的氤氳,阻隔了人們眺望對岸的視線,卻阻隔不了少年清澈的歌喉與熱情的希冀。歌聲飛向彼岸,也飛入了少女的夢中。夢外山泉清冽,芳草葳蕤。也許在這場芬芳的夢裡,佳人於一場落花中絕世而獨立,柔軟的虎耳草緊緊簇擁著這山間的公主。恍惚之間,一曲笙簫在她身後吹響。她粲然回首,一笑傾城。遠處,他站在飛舞的花瓣間,嗚嗚地奏響相遇的驚喜。她追著落花翩翩起舞,再是一笑,已傾人國。儘管二老和翠翠此時隔著山泉與清夢,但我相信,他們此刻的心緊緊相依。當歌聲暫歇之時,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無形簾幕卻有意隔開了兩人的命運。誰能想到,如此一曲竟成離殤。

最美的相遇之後是錯過的開始。老船伕為人擺渡了一輩子,卻沒能擺渡好自己孫女的命運。一連串的誤會,使翠翠最終只能等待。這當然是一個悲劇,但也不失為一個浪漫的結局。二老什麼時候回來,甚至會不會回來,都不得而知。但即使歸期未定,翠翠也願意守韶華向遠。只因不願再重複因害羞而導致的“山有木兮木有枝”的悲劇,只因不願再錯過自己一生中最愛的人。不知乘月幾人歸,落花搖情滿江樹。也許在無數個日日夜夜的念想後,少年會乘一支輕蒿,從少女的夢中,跳入少女的身畔。相信所有讀者,在讀到小說結尾的時候,都會默默為翠翠與二老祈禱祝福。

品讀這樣的愛情故事,是對心靈的一種洗滌,也更會令人相信田園牧歌般的愛情。如今在浮躁的現代社會中,人們步履匆匆,恬靜安然的心靈似乎與我們漸行漸遠。再難尋得翠翠與二老這般浪漫而永恆的愛情。多少人對待愛情時只一次碰壁便心灰意冷,就此罷手。可難道春花開落,更是春風來去,便了卻芳華?其實《邊城》中從頭到尾,翠翠對二老從來都是因害羞而故作冷漠,而二老卻始終以笑相迎,以情相待。春花開落,春風來去,正如一時的冷落,並不會了卻芳華與真情。也許在以滿腔熱情相待以後,心之所向終會悄然而至。況且生活中的愛情少有轟轟烈烈的一見鍾情,更多的是耐心陪伴的細水長流。縱使二老與翠翠這樣翩若驚鴻的一見鍾情尚且需要堅持與等候,那我們尋常人的感情不就更需要這樣的熱忱了嗎?都說前世幾百次的回眸,換來今生一次的擦肩而過。難道值得你前世眾裡尋千百度的她,就不值得你今生奉之為旗向永恆開戰?往往,最痛恨的不是錯過,而是讓愛情從指間划走的遺憾。

有時,短暫的錯過、離別,是為了更好的重逢。陌上春雪,花開復又醒,人間真情,離別復重逢。“君言未有歸期,正如花開無期。但因為我知道,花一定會開,所以,我一定會等你回來。”

邊城讀後感 篇10

讀後感 ,2101字

本期#瞰名著#的嘉賓是來自高三一班的陳子言同學。帶來了他對《邊城》茶峒中那孤單少女的認識。

“一切總永遠那麼靜寂,所有的人每個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裡過去。一分安靜增加了人對於“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夢,在這小城中生活的,各人自然也一定各在分定一份日子裡,懷了對於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

何為愛情?或許是初次見面時,在對方的眼睛中看到了耀眼的星空,又或是素未謀面之人,從對方的聲音中聽到了一種力量,照亮了前方的路。何為親情?或許是短暫的關心與照顧,又或是一生的陪伴與牽掛。

正是因為有愛,才讓這個世界變得溫暖而粲然,讓人與人之間少了一絲生疏,多了一分親近。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一位天真爛漫的少女翠翠與她的爺爺相依為命,在這位純真的少女心中,愛情是世間最美好的東西,沒有爾虞我詐,沒有為了某些目的的不擇手段,她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她愛儺送。那是小鎮的龍舟比賽,她第一次見到了儺送,一顆年幼的少女心彷彿還不懂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愛,當在兩年後的龍舟比賽中再次見到了儺送,那顆壓抑的心靈終於被喚醒,她知道自己被這個少年吸引了,她不會所謂的同情,因為愛情不需要施捨;她也不會周旋於兩兄弟間,複雜的糾纏不清,她的心意明確,然後便付諸於行動傾灑滿腔愛意!在那個命運安排的夜幕,月色演繹的十分曖昧。儺送如天神一般從水面突然浮出,一滴滴的水珠從髮梢流過稜廓分明的臉龐,流過年輕結實的胸膛,流過強壯有力的大腿,也流進了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孩子的心。於是,她的眼裡與心裡再也沒有了別人,那不經意間流出的幸福的傻笑,那為了愛情,為了與心愛的人在一起的義無反顧的執著,那堅守的諾言,與望穿秋水的等待與無盡的絕望和黑暗……在如今這個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的時代中,是多麼的可貴,多麼的可遇不可求,也許,翠翠就是她媽媽的化身,她的媽媽,為了翠翠忍辱負重,為了愛卻也拋下了翠翠殉情而死,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的媽媽無疑是勇敢的,為了愛而不懼生死,而翠翠為了愛,可以熬過那無盡的等待與煎熬,為了愛可以不顧一切,也許,翠翠沒有如她媽媽一般的結局是因為,她心中始終都相信,在某一個月光如水,寂靜無聲的夜晚,痴痴的望著渡口,那個眸中有星空,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會撐船來到她的夢裡,來到她的面前。正如書中所說的:“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而那堅如磐石的手足之情,同樣是也是人一生中可遇不可求的難能可貴的緣分。

能成為親兄弟的人,想必都有著不淺的緣分,他們必定如出一轍卻又截然不同,儺送與天保的性格截然不同,一個個性豪爽,廣交朋友,一個心思細膩,歌聲動聽,但他們卻又愛上了同一個姑娘,作為哥哥的天保在得知弟弟儺送也愛上了翠翠時,他並未暗地使壞從而破壞儺送與翠翠之間的感情從而使自己獲得先機,而是選擇與弟弟公平競爭,這是當哥哥的氣度,也更是他為人的光明磊落,當他明白了實情之後,深知不能勉強,他便選擇了悄無聲息的離開,卻沒想到一別竟是永別,不僅再也無法與他的心愛之人相見,也再也無法與他至親的手足並肩,天保的離開,既是為成全弟弟的幸福,更是為了排解心中的失望與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一切”,可偏偏,天不遂人願,老天爺狠心的奪走了這個善良的人的生命,而儺送在得知哥哥的死訊之後,悲痛欲絕,認定哥哥之死與老船伕有關,因此最終也離開了翠翠不知去向,哥哥的死讓他在親情與愛情中糾結與搖擺,最終他選擇了逃避,去到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地方,一點點的忘卻這一切,在這一點上他們兄弟又是相像的,對於他們來說時間是最好的良藥,當他們忘記一切之時,卻也是重新開始之時,他們二人,一個為了成全另一個,一個為了對方的死訊而殘忍放棄了與心愛之人相守的機會,何為兄弟,如此看來,便是互相成全而已。

永遠有多遠,是今生今世,是一輩子,是時間無垠的盡頭,是歲月亙古的決絕。有人曾說今生有緣做親人,那是一輩子的緣分,任誰必定都是無比珍惜,視若珍寶的。

作為旁觀者,書中的爺爺是如此的淳樸他熱忱的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將真摯的情感奉獻給他人,而翠翠,無疑使他所有熱烈情感的來源,媽媽的離去讓爺爺成為了翠翠唯一的親人與依靠,在爺爺心中,翠翠便是他的全部,他想為翠翠安排好一切,不讓翠翠坐熱石頭,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話、唱歌,他將翠翠放在了心尖上,這份關心那樣真誠,那樣溫暖,如同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著翠翠的心田,正是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才讓翠翠在父母雙亡的童年之下依舊能快樂無憂的長大,也正因如此,面對爺爺的離去,翠翠更加無法接受,那個夜晚,那麼黑暗,那麼冰冷,心愛之人不見蹤影,至親之人離開人世,撫養她長大的親人,那個為渡河的人排憂解難的老船伕,最終變成了棺材裡冷冰冰的一具屍體,本以為如此善良純樸之人會與所愛之人相伴到世界盡頭,但最終,也只能感嘆一句,天不遂人願,人能奈何天!

那一晚,月光倒映在湖面上那麼清晰,那麼明亮,屋內,那個面龐清秀的女子正做著香甜的夢,夢裡,爺爺在湖面上撐著船,轉過身,便是那個男子朗月入懷般的笑容,夢裡,翠翠幸福的笑了……

邊城讀後感 篇11

讀後感 ,842字

《邊城》這本書講述了湘西小鎮上一對祖孫和一條黃狗相依為命的故事,這個故事也講述了他們那平凡又寧靜的人生。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發表於1934年,小說最後描寫了山城茶峒碼頭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的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故事。青山、綠水、老艄公和翠翠,住在旁邊江流木排上的天保,以及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

《邊城》所展示的農村生活,就像一幅美妙的畫卷展現在我們面前——有一條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這戶人家只有一個老頭,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小溪流下去,繞山??鰨?既?鍥?閎氬栳即蠛印H巳舸┰叫∩階呷ィ?蛑灰煥鉳肪偷攪瞬栳汲潛摺O?魅綣?常?鉸啡綣?遙?試督?辛誦⌒〔鉅臁P∠?碓?0丈,河床為大片石頭做成。靜靜的河水即使深到一篙也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但在今天,科技飛速發展,一棟棟大樓出現在我們眼前,科技發展迅速對於我們人類來說是有利有弊的。雖然科技讓我們生活得更加便捷,但在環境問題上,樹木被伐、垃圾成堆、噪音不斷、空氣乾燥等導致我們的生活出現了水汙染、大氣汙染、白色汙染、全球變暖的現象。這樣的環境會使人感到壓抑。所以人們十分嚮往農村那種寧靜、和諧的生活空間。或許這也是沈從文寫的《邊城》的思路吧。

在《邊城》中,我還看到了人們的互相幫助,樸實,和諧的畫面。在他們的眼中村民可能比自己還重要。好的東西會奉獻,鄰居相處的非常友好,就比如說發生在翠翠身上的一件事吧。有一次祖孫和黃狗一起去很遠的地方看龍舟比賽。由於祖父約好了與他人喝酒,於是他在翠翠不知情的情況下離開了,回到了自己家裡。而當龍舟比賽結束後翠翠著急時,許多村民在幫助她,最後幫助她回到了家中。在我們現代生活中,高樓大廈,房門緊閉,鄰里關係並不融洽。有時只是擦肩而過,或者從貓眼中認識對門,並不像農村那樣和諧。這不得不讓人感到遺憾。我希望有一天,我們的城市也能變得溫暖和諧,而這一切,需要我們向邊城中的人一樣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去生活。

邊城讀後感 篇12

讀後感 ,1068字

《邊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從我的腦海裡捲過,留下了淡淡的悲涼和哀傷。

“小溪流下去,?i山??鰨?既?銼閎氬栳嫉拇蠛印H巳艄??叫∩階呷ィ?蛑灰煥錁偷攪瞬栳汲潛摺O?魅緦吮常?鉸啡緦訟遙?試督?辛誦⌒〔鉅臁P∠?碓級??桑?喲參?篤??紛鞽傘>簿駁乃?闖繕畹揭桓薟荒藶淶停?匆廊磺辶鐐該鰨?又杏斡憷慈ソ鑰梢約剖??rdquo;

小說開頭便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風光,從此我們可以看出沈從文先生對湘西風情的鐘愛,無不透露出壞境優美,安靜和平之風。

在此壞境的孕育之下,人性美也頗為突出。老船工對翠翠的關心自然是無微不至,老船工死後,楊馬兵主動來照顧翠翠,以及老祖父與過河客,賣肉的爭執謙讓,無不顯示出當地人們的淳樸赤誠。《邊城》雋永的文字瀰漫著邊地山村的濃郁氣息。在三十年代那喧囂的都市閣樓上,沈從文無限深情為我們展示出一副原始自然的風俗畫,畫中是一個海市蜃樓般飄渺著美麗的桃園。然而在這美麗的桃園卻發生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那故事的主人翁是一個天真無邪的女孩,名為翠翠。翠翠初次與二佬邂逅,便對二老產生了朦朧的愛意,情竇初開的她並未敢向任何人透露她的心意,包括自己至親的爺爺。每次與二佬見面都會鬥嘴,不歡而散。不料大佬遇見了翠翠便也喜歡上了翠翠並向她表明心中的意思。只是翠翠心中已有人選。但是翠翠面對大佬的心意卻恐慌失措。導致大佬與二佬相互較量。結果大佬因事故溺死於湍流之中,二佬因大佬的死亡也沒有在強烈的念頭與翠翠一同生活,之後便離開了家鄉,無人知道他的去處,孤獨的翠翠再也沒有聽到在夢裡將她托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一點也不之情。

後來由於翠翠的爺爺離開了人世,翠翠痛苦後開始慢慢的明白始末,哭也許因為至親的離開,也許因為那未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看完《邊城》,我不禁遐想,如果爺爺不那麼木訥,如果大佬沒有死,如果二佬沒有離開,如果翠翠可以在勇敢一點,是不是悲劇就不會發生。又或者,有了這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便也不是邊城。就像有人說道:“悲劇美就美在於它的缺陷。”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結尾似乎給了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悲哀與無奈。

在如此美和溫馨的環境,卻發生如此一曲故事,不禁讓人覺得詫異,讓人始料不及。我想《邊城》裡的翠翠會一直等待著二佬的回來,完成那未來的及開花的愛情,即使機會渺茫。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想每個人都應該把握當時的機會,而不是等待,相信努力過的人會有所回報。

邊城讀後感 篇13

讀後感 ,697字

也許《邊城》就是如此有魅力。每次翻開,就彷彿進入了沈從文描繪的美麗的山城。走進翠翠的心,在這城中感受她的愛恨情愁。

在一個鳥語花香,青山翠竹的小小的山城,故事就這樣展開。翠翠與爺爺從小相依為命。漸漸長大了,在一次端午節翠翠路遇了剛剛在划船比賽中中了頭獎的儺送,兩顆年輕的心撞擊在一起,那種朦朧的愛意便在翠翠心中萌發。而儺送的哥哥天保也深愛上了翠翠。“美麗總是愁人的。”不久,天保為愛離家出走落水而死,儺送尋兄歸來過溪時,又沒得到翠翠的一點兒暗示,賭氣遠走他鄉。老船伕因擔憂翠翠的命運而在暴風雨的夜晚長逝,只留下翠翠無助等待情人的歸來。

也許人生就是如此,滿心期待故事會有一個令人愉快的結局,而事實卻令人傷感。最終翠翠與二人的愛情悲劇雖為全書添上一層憂鬱色彩,但作者清麗的筆觸還是讓人對整個故事難以忘懷。可以看出作者對人間美好、善良的追求。在渲染大自然美的同時,更讚美了生活在這兒淳樸的人民那純真的友情和真摯的關愛。

本書中翠翠是一個迷人的形象。一個天真善良,聰明乖巧,溫柔清純的少女。在她身上有對祖父深沉的依戀與對愛情的真摯期盼,外表溫婉靦腆,內心卻熾熱多情。老船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傑出代表。善良、勤勞、忠於職守,“凡事求個心安理得。”對於自己的親人,他疼愛有加,這就是我們炎黃子孫世世代代祖傳下來的精神,而正是這種精神,讓我們的祖國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經久不衰。

就是這樣一個恬靜的山城,沈從文將他的筆落在這兒,為我們展開了一個個畫面。掩卷後,不忘那一個充滿靈氣的女孩,不忘那一位勤懇的老船伕,不忘那為愛獻身的兄弟二人,更不忘這淳樸的地方。

邊城讀後感 篇14

讀後感 ,903字

冬夜,狂風和窗戶叫著勁,呼呼作響。我坐在書房裡讀書,期待,不安,這兩種情緒在我心中交替出現。隨著書的合上,迎之而來的是惋惜,失落。

我讀的那本書名作《邊城》,它是作家沈從文的代表作之一。《邊城》講述的是在城市的邊緣,一個叫茶峒的地方,有一名為翠翠的姑娘和她祖父的寧靜生活。本書以翠翠的成長經歷及她的愛情歷程為主線,演繹出了一個美好而又令人唏噓的人生。

“翠翠‘帶著嬌,有點兒埋怨’地一再央求爺爺丟下渡船上的活回到她身邊。”一幅嬌答答的女孩面像躍然紙上,她攜帶著童稚的天真,展現出她對爺爺無比的依戀。“老船伕立即把船拉過來一面拉著船,一面啞著聲兒喊問‘翠翠,翠翠,是不是你?’一會兒又牽著船急切地問‘翠翠,你怎麼不答應我,生我的氣了嗎?’”爺爺的關切詢問聲,親切而著急,盪漾在小溪上。黑夜,小船,小溪,兩兩相融,成為了爺孫倆的情感橋樑,親情載體。

當然,邊城描述的主要是一個戀愛的故事:順順家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翠翠。在這兩人之間,翠翠選擇了儺送。天保深知不能勉強,終成全了弟弟,卻不幸遇難。面對誠摯的親情和美好的愛情,儺送進退兩難,最後痛苦地離開了家鄉。而這一切的變故,都由翠翠獨自承擔著。從端午的相遇,到儺送深情的山歌,再到翠翠的選擇,兩人的故事發展得是那麼令人嚮往和回味。可最後的結果卻是那麼的令人憐憫。

邊城,就像夢裡的一幅抽象畫,用細膩的文筆勾勒出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從一開始翠翠幫爺爺撐船,到爺爺去世後,老馬兵對翠翠的安慰,皆是夢幻似的溫馨。也許,在邊城,美好的與不美好的,在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情感中都變成了美好。

唯美的開端,悲涼的收束,典雅的人性美在邊城中孕育溫情和荒涼。這些都是詩意的註定,就如那結局:“他可能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在詩意中褪去。其中的美好,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都難以捕捉到的虛擬。我們心之所向皆是生活的美好,可假使它消失,結局是多麼地令人唏噓?可能,我們需要把它埋藏在心。

邊城讀後感 篇15

讀後感 ,1089字

——善良的人們,總是因為善良而邪惡!

說實話,我忘記了第一次讀沈先生的《邊城》是在什麼時候,說不上那時是初一還是初二。隱約記得那時候我是個小說迷,而姐姐買來的一本薄薄的陳舊的書,自然而然吸引了我的眼球。

《邊城》的故事,也就此從我的心底萌芽,邊城的年輪也在我的記憶中生長蔓延。第一次讀東西,總是不怎麼讀懂,讀完也就完了,只是心中對故事的情景,感覺有意思而已,其他的沒什麼感受,或許是當時的自己還小吧。

“這個世界上總會有一種愛情擦肩而過,總會有一種等待遙遙無期,也總會有一種遺憾會支離破碎。”我記得這句話是我第二次讀到沈先生《邊城》的時候有感而寫。那是在高二的時候,我們老師給我們介紹的這本書,我想都沒有想就再次拿起讀了一遍。

湘西的邊城,小女孩,兄弟兩人,船總,老人,渡船,小黃狗,來來往往的行人。這些都是最簡單最樸實的生活。

邊城的愛情,是遺憾,是幸運,是悲哀,是惆悵,那翠翠如果早早就說出來,那天保如果從來都不曾退出,那儺送如果也不獨自一個離去,那老人如果不那麼愛翠翠,這一切,這故事的一切或許會是另一個結局。

有時候很感慨,看書看著看著就不想看了,為什麼他要離開,她要永遠等待,故事完美的是沈先生對人性美的把握,故事也因當時的現實,讓翠翠傻傻的永遠等待,讓故事也充滿了感傷。

每看一次《邊城》都有不同的感觸,一次比一次的深奧,從來沒有寫過讀後感的,但是如果寫似乎很多,只是說說感覺就行了,上一次讀這本書是在前段時間上課中老師說要講沈先生的《邊城》我下去便又讀了一遍。

或許是因為年齡的問題,這一次的感受,和以往卻是截然不同,尤其是在後面聽到完老師的講課,看完《邊城》這部電影,似乎腦海中的畫面,再一次的真實起來,不同的感覺不同的感受,也油然而生。

富有詩意的邊城,如詩意一般的湘西人,演繹著如詩般的故事和生活,儺送和天保的兄弟手足之情,老頭子對翠翠的愛護之情,天保對翠翠的愛情,儺送對翠翠的感情。

善良的人們,總是因為善良而邪惡。

善良的翠翠,天真無邪,情竇初開卻痴痴等待,善良的爺爺,因愛孫心切,嚮往好的生活,卻是不願為,撲朔迷離的成為了悲劇,善良的天保,知道翠翠愛著弟弟,獨自離開,卻終究難以回來。

善良的湘西人,在用這麼簡單樸素的文字,演繹著一段現實的痛心的愛情,或許是一個人的悲劇,卻驟變成三個人的悲劇。

也許,明天會回來!

明天有多近又有多遠,那儺送在什麼地方,那翠翠是否等了下去。

故事終究是故事,《邊城》給我的感觸太深,那善良的人,因善良而默默心酸。

《邊城》是湘西的一道風景,是我心中一份沉甸甸的寶貝。

邊城讀後感1000字 篇16

讀後感 ,1609字

《邊城》是中國著名作家沈從文的代表作。如果拋開他是個作家,我對他最大的印象就是他對他妻子的愛。

沈先生細膩的情感,在愛情的滋潤下,得以最大程度地發揮,這本《邊城》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人家都說戀愛中的人是最幸福的,正是這種幸福感給了沈從文創作的靈感,他筆下的《邊城》一書,讓我對純潔的戀愛充滿了嚮往。

他筆下的主人公翠翠是個船家少女,一次偶然的邂逅,讓翠翠對水手儺送一見鍾情,這和沈從文自己的愛情是何其相似,自己對妻子張兆和也是一見鍾情。

儺送的帥氣英俊很快讓翠翠芳心相許,奈何儺送向來不愛說話,不善言語,加上略微孤僻是阻礙兩人在一起的主要原因。而性格開朗,率性的哥哥天保卻先儺送一步向翠翠提了親。正當我以為這將會是一場三角戀的展開時,作者卻讓兩兄弟公平競爭,以唱山歌一決勝負。

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兄弟相殘,彰顯了小鎮純潔美好的風土人情。

要說我為什麼對這本書印象深刻,因為這本書中的人物讓我心疼。

無論是翠翠、儺送還是天保和翠翠的爺爺,都讓我產生了憐惜之情。正直開朗的哥哥在知道唱歌比不過弟弟的時候,主動退出,成全弟弟和翠翠。雖然自己對翠翠的愛不見得比弟弟少,但正是這種為了維護親情捨棄愛情的精神,就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學習的。

在如今,有多少子女因為父母阻止自己和感覺相愛的人在一起,選擇離家出走的,在他們眼裡愛情高於一切。我這樣說並不意味著贊同為了親情捨棄愛情,只是我們應該更加理性的,多方面思考這件事。

老船長翠翠的爺爺也是讓我心疼的人物之一。年邁的爺爺一個人把翠翠拉扯大,還要擔心她的終身大事,最後心力交瘁離開了翠翠。

這樣的結果讓我們在心疼翠翠的同時也為她的爺爺感到惋惜:唉!終是帶著遺憾和牽掛離開了人世。

讀著讀著,我開始琢磨,是什麼讓兩個本該在一起的男女從此兩不相望,在無盡的等待中度過時光。

兩個人沒在一起究竟是什麼促成的,是天保意外死亡,是儺送悄悄的離別,是兩兄弟的父親拒絕聯姻,還是爺爺的誤解……這些說不清的痛苦一直縈繞在我的心裡。

本該花一樣的年紀,卻要遭受親人的離別,愛人的離去,這讓我們善良純真的翠翠瞬間長成了“大人”。

在苦苦的等待,在無限的期盼下,翠翠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秋天。

作者沒有寫翠翠的結局,這就給了讀者無限的遐想空間。如果寫了結局,那也許是儺送回來與翠翠一起過上幸福的生活;也許儺送再也沒出現,但小鎮上每天都會出現一個嬌小的身影望著河水的盡頭,眼裡閃爍著目光,就這樣望了幾十年。人們不知道這位姑娘為何一直望著那邊,只是會不經意地看向那美麗的姑娘,直到那天小鎮少了一個叫翠翠的姑娘。

離開了,不再回來。等待,一切都是等待。其實等待也是一種很美的意境,一種獨特的意境,很美,很詩意。即使儺送不再回來,對翠翠來說,這漫長的等待或許更能貼近彼此的心。

作為一個現代人,同為女生的我,為翠翠感到不值。翠翠無疑是個堅強的姑娘,但她又為何不放下過去,重新過日子呢?

無盡的等待不僅消耗了她的青春,也在一次次傷害她的心。她對儺送的愛到底是有多深,能讓她一直等著他。

有些人說,緣分天定。儘管有時候結局並不美好,但我們經歷過,便不後悔。

《邊城》這本書讓我對美好純潔的愛情更加憧憬了。也許沈從文先生把自己當成了翠翠,幻想著要是自己不能跟妻子張兆和在一起,便也會像翠翠一樣堅守自己的愛情,終身不娶,只為了心中的那份堅守,在愛情的道路上苦苦等待著心裡的那個她。

《邊城》所描寫的小鎮,有著桃花源般的美景,小鎮民風淳樸,景色怡然。這樣的小鎮養出的人,自然會像翠翠一樣純真、善良、美好;像老船長一樣樂於助人、忠厚善良、勤勞堅強。在這個小鎮上,無論是景色,還是人,都是美的。

如詩如畫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

書中所示的人性透著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記得沈從文先生說過:美麗總使人憂愁。那這或許也是一種美的境界。

邊城讀後感600字 篇17

讀後感 ,898字

初讀此書時,語音很平淡。故事卻讓我眼前一亮,不知是因它的平凡打動我,還是被爺爺的樸實,翠翠的單純所吸引。雖是多年前的故事,但在字裡行間,卻被“茶峒”這個小山城的自然給融入。或許,發生在他們之間的事,即平凡又平淡,但又會引人深思……

小說開頭把這種平靜自然的生活勾勒出來,讓我從爺爺與翠翠這種相依為命的生活中,感受到滿滿的快樂和幸福。對於翠翠來說,一直陪在爺爺身邊應該是最幸福的事。之後以熱鬧的端午為線索,為翠翠的愛情拉開了序幕。也許,那時二老派人送翠翠回家,翠翠對愛情開始懵懵懂懂了吧,而爺爺也發現了大老、二老都喜歡上了翠翠。

到了小說後半段,我不由的為大老、二老捏了把汗。兩兄弟都很執著,一個走‘車路’,一個走‘馬路’。於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可大老卻意識到,翠翠真正喜歡的是二老,而不是他。他想成全弟弟,於是選擇闖灘,卻不幸在意外中殞了命。二老不再那麼堅定地要娶翠翠,船總順順對爺爺也有了偏見;而爺爺的木訥與口拙加深了二老、船總對他的誤會。而二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應負有責任,拋下翠翠獨自闖灘。這時,我聯想到翠翠以後的生活,或許重活平靜的生活和爺爺相依為命,又或許,二老和順順不計前嫌,二老選擇留下決心娶翠翠,那她的命運就不會這麼多舛。

小說接近尾聲時,一場暴風雨帶走了爺爺的生命,同時,也將翠翠最後一丁點兒的幸福給粉碎掉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樣的結尾似乎給出了一絲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無奈和心酸,合上書頁,不禁遐想,如果沒有那場暴風雨,爺爺還活著,看著翠翠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翠翠對自己喜歡的人再主動一點,可能她現在會很幸福吧!又或者,有了這些如果,翠翠不再是那個翠翠,邊城便不再是從前的邊城!

其實,這樣的結局是必然的,這不怪任何一個人,或許是當時那個時代,那些個人物的性格造成的。不管是什麼,我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場暴風雨把很多東西都帶走了,但風雨過後,活著人還要繼續活著!

邊城讀後感500字 篇18

讀後感 ,1115字

湘西古城,一個一川碧流,清新樸實的小城。

這樣的小城中滋養著一個清秀的女孩,她與祖父一同住於溪邊,後有兩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來,她便名為"翠翠"。她在風日裡長養著,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為人天真善良,如山頭黃麂一樣,活潑靈巧。

這個故事就發生在翠翠身上,再平淡不過的愛情故事,清澈溫厚的情結。這本書猶如一杯水,入口不含任何雜質,淡淡的,卻不厭倦。沈從文先生的小說不迴避悲劇與死亡,也不遮掩粗野與俗氣。一切都平平淡淡地說出來,質樸地接受一切,反而讓文章變得有韻味,有質感。字句總有六朝時玄靈清透之感,與書中的世界相得映彰。

然而,含蓄而婉轉的湘西,是抑制著熱烈的情感的。在這下面,藏了一層隱隱的悲傷,翠翠的情感,是名為"愛情"的神祕而複雜的情感。這個情篤初開的女孩,對愛情卻有無比的嚮往與執著。她所要的,不是富貴的家業,顯赫的地位,而是那初見的心動,以及為自己唱三年六個月情歌的人。

書中寫到二老為翠翠唱情歌時,翠翠的感受:"夢中靈魂為一種美妙歌聲浮起來了,彷彿輕輕的各處飄著……我昨天在夢裡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我像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對溪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

這樣寥寥數語,就把一個沉浸在對愛情美好幻想中的女孩形象勾勒出來了,情思彷彿綰結出流水,靜默地流淌在這小城,永不止息。可是,這美好之後無法抑制的情感突然一瀉千里——大老出事,祖父去世,心中的白塔轟然塌陷。二老遠走他鄉,翠翠在溪邊,等著那個人回來。於是這流水編織了一個沒有結局的小城,隨時光逝去。

"可是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裡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是少女雨過天晴之後,憂傷之中摻著欣然的情感,在五色迷離的現世之中,為人生的遠景,凝眸。

那個在月下唱歌的人,究竟什麼時候回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每個人心裡應當只愛過一個正當年齡的人,翠翠也是。她便將餘下的歲月留在等待裡,等那個可能再也不會等到的人。這是她的執著,不曾有承諾,但她不在乎,只是在等。這就是邊城,平淡的情感絕不簡單,如一縷清風撥動了心絃,我們均被翠翠細水長流的愛所感動,彷彿也變成她那樣清澈透明的人兒了。

《邊城》像一首古樸的山歌,旋律悠長簡單,卻久久縈繞在耳邊,餘韻令人回味。其中的情感更是說不清道不明的,只能默然感嘆了。

邊城讀後感400字 篇19

讀後感 ,1057字

風日晴和,溪繞山????魅綣?常?鉸啡綣?遙?ψ哦紗?系納???瑁?宕嗟亞??冶閽誆恢?瘓踔斜灰?胝獯?嬡從制椒駁南嫖韃栳肌?/p>

與其說是潺潺溪流引我入城,倒不如稱這美麗的湘城自個兒踱起心房,輾轉沈從文筆間,綿綿的雲如棉絮一般,一座座交錯的平房兀自落下一片淡墨般的陰影,靜靜地河水撫著一隻只小船,像從畫裡走出來一般,背後的山地變得輕快起來,定是被那淳樸的船歌感染了;整個茶峒宛如一幅潑墨之作。熱情而不失溫婉,剛落眼,我便愛上了這座山城。轉而看我所在的城市,人們卻是匆匆行走在嘈雜中,我躲嚮往那木質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溼的青石板和那窄窄的渡船!這攝人心魄的自然之美,我們不是沒有,而是未曾關注,仔細端詳身邊走過的人,多是有著些物質的利益追求,卻失去了人性最真的淳樸;多是行色匆匆,卻忽略了近在眼前的美好;多是交易的貪婪與世故,卻掩蓋了眼睛裡最純淨的善良……等到多瞭如魯迅描述“洋務學堂”“烏煙瘴氣”,不知路上是否會多些從容與自然。

初讀《邊城》,初識白塔下的單獨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他們仨給我別樣的鄉土味兒,也這才知道他們的生活清苦而自然,不為功利所染分毫,景美,人更美。爺爺擺渡死不收錢,反而請人喝酒,買豬肉相互推錢,婚嫁自由。最有說服力的,便是文中的寄食者文化,即便是社會上最勢利的產物,小鎮裡最勢利的角落,也因人的淳樸,敷衍著勢利,即便是妓女,她們也盡力過著人性化的生活。甚至樓上的歌聲,也就是她們的生計,能夠因為河上的一個口哨,而戛然而止。文中處處點出變城的不功利,人人反功利,最是那位善良的爺爺,孫女和大黃狗相依為命。生活很是拮据,可爺爺極不愛錢,豪爽待人,有血有肉地反映了湘西人民的傳統思想,平素品德,為人推崇。如此人性的純粹,與現在的人們,實可作為對比,如今的人們,更多關注的便是金錢與權勢,人與人之間沒有信任,只有距離,精明著世故。

多是驚歎於沈從文先生的筆下,出生於小鄉城,從小在祖父、父親、兄弟列身軍籍的耳濡目染下,所接觸的世界正直,平凡,美麗,偉大,漫步人情,從文先生憑著一顆誠心,一支筆,用最乾淨的文字,譜寫最淳樸的人性,塑造了純美的湘西世界。在我們所在的燈紅酒綠間觀察社會現實。他筆下的世界,驅散了焦慮甚至苦難,開闢了心靈上的淨土。

正沉思著,遠處忽而走來兩個人——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屁顛屁顛地緊跟,他們正在朝我微笑,我向遠方追去,心卻茫遠而無處尋。

邊城讀後感 篇20

讀後感 ,1302字

沈從文先生所著的《邊城》一共有五個主人公,分別是老船伕、他的孫女翠翠、船總順順、他的兩個兒子天保與儺送,故事主要講述了五人之間的愛僧哀樂從而表現了茶峒人民的淳樸與美好。

提起愛憎哀樂這四個字,我主要想談談“愛”與“哀”。文中第一份愛是儺送與翠翠之間的。二人第一次在端午節相遇,便給彼此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兩年後,儺送主動邀請翠翠及老船伕一同到河邊吊腳樓最好的位置看船。當翠翠聽到旁人在說她與儺送的閒話時竟害羞地逃跑了;當儺送主動找翠翠說話時,翠翠故意岔開話題,抿了抿嘴笑了。此時的翠翠也逐漸意識到了自己對儺送二老的那份感情,並想將這份感情埋藏在心中。而儺送二佬也願意為翠翠而放棄一座碾坊,只要一條渡船。二人兩情相願卻遲遲沒向對方敞開心扉。第二份愛是翠翠與祖父之間的。祖父特別疼愛翠翠,翠翠想聽歌了,他便張口就來;翠翠想聽故事了,他便娓娓道來;翠翠想聽曲兒了,他便立即拿起雙管鎖吶吹起來,翠翠要求的祖父都無一不辦。

但兩份愛最終都變成了哀。儺送因哥哥天保的死而內疚離家出走,祖父也意外地在一天的雷雨中去世了只剩下翠翠與好心的老馬兵一邊繼續掌管祖父的工作,一邊等待著儺送的歸來……

故事中的老祖父總會讓我想到我的外公。我記得有一次我無意中說道:“這家的餅乾好好吃啊!”當時我只是隨口一說並沒有放在心上,結果,數月後回上海來看我,拎了一大袋子我愛吃的餅乾,遞給我說:喏!這是你最愛吃的餅乾!我特意給你買的!”聽完這句話,我的眼眶突然溼潤了。我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外公竟牢牢記在心中。也許這就是親情吧:他不需要任何回報,只希望自己所愛的人能夠健康幸福!而我也常常對自己說:如果他們有一天突然離去,我會不會也像翠翠一樣堅強呢?

因此我對老祖父這一人物印象最深。老祖父是一個忠實善良的老船伕。每天盡職盡責地管理好渡船,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所帶來的意義,只是很忠實地在那裡活下去。他從不收取過渡人的錢,如果實在還不了錢,他便託人將這錢到城中去買茶葉和草煙贈送給過渡人。在生活中,老船伕特別疼愛翠翠,也很尊重翠翠,當得知大佬天保相中了翠翠並立即託人上門做媒時,他並沒立刻不加思索地答應了那戶如此好的人家,而是詢問了翠翠的想法後才做了決定。祖父為了翠翠的幸福忙前忙後操碎了心,不惜託著帶病的身子去城中找船總順順商量儺送與翠翠的事,但如此忠實的老人最終並沒有如願看到自己最疼愛的孫女出嫁便離世了。

《邊城》最大的亮點莫過於結尾了——“那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當我讀到這句話時,我特別想知道儺送到底什麼時候回來,但就此戛然而止。這便是個“留白”,給讀者提供了一個遐想的空間,通過自己對本書的理解以及想法來補全結局。對於我來說,我心中的結局一定是儺送與翠翠在某天不期而遇並向對方明確地表達自己心中的愛意和想法,從此一起接管老船伕的工作,過上幸福快樂的日子!而茶峒人民的美好與善良也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