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目送》有感作文範例
龍應臺的這本《目送》已在我床頭放了幾年,閒暇時讀上一兩篇,讀了一遍又一遍,卻總覺得讀不完。龍應臺說,這是她人生中的一份作業,那這本《目送》或許就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課吧。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讀完《目送》,其中有一句話一直讓我記憶猶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看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文章中的華安與龍應臺分別時甚至連回頭的一瞥都沒有,這讓她十分失落,從而寫出這樣悲涼的句子。記得媽媽常和我說,有些路只能你一個人走。長大後的我們,早就不再像小時候那樣過於依戀父母,而是希望獨處,寧願獨自一人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而父母也鼓勵我們獨立自主,不要羈絆與家庭。記得在聽一些歌曲時,“莫回頭”的字眼總是頻現,那些母親是真的不希望自己的兒女們回頭嗎?未必。那些看似絕情的“莫回頭”,其實是關懷到極致的關懷,心疼到極致的心疼,他們只是用這三個字告訴你: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有背影,不再孤單
讀《目送》這篇文章時,旁邊配了一幅插圖,圖中是一個男子的背影,孤獨而寂寞。我一直在想,這個背影是誰的,是那個遠遊異鄉的兒女,還是那個默默注視兒女的父母。我覺得這是那些遊子們的背影。幾年前,我曾獨自外出旅行。記得那是一個大清早,爸媽都起早來送我,通往大巴的路,要獨自一個人走過去,我知道爸媽此刻都在欄杆邊目送著我,但我卻一次都沒有回頭,因為我怕一回頭看見他們的臉龐,眼淚就會不爭氣地流下。上車,坐下,才發現淚水早已潸然而下。或許不回頭並不是無情,只不過是無奈到極致的無奈,思念到極致的思念,我們用背影告訴他們:我很好,不必擔心。
有離別,不再悲傷
或許,離別才是感情最美的昇華,你用目光追隨著我,我拿真心感知著你,一次次的目送,見證了我們的成長。最敬佩唐代的一位詩人,他的離別從不是悲傷的,而是那樣的浪漫和絢爛。他寫“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他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離別,被他浸沒在了一片花海之中,悲傷也能化為歡樂,憂愁也能變成下次見面的期待。
或許,我們不要再追究於回頭與不回頭這個問題,拋開一切,直視離別,才會發現離別本身其實是那樣的美好與懷念,我們只是在用淚水、擁抱、回頭詮釋著離別的真諦:離別,才是感情最美的昇華。
您可能感興趣:
- ▸ 感悟人生——讀《目送》有感 讀後感
▸ 讀《目送》有感 讀後感
▸ 讀《目送》有感 讀後感
▸ 讀《目送》有感 讀後感
▸ 讀《目送》有感 讀後感
▸ 讀《目送》有感 讀後感
▸ 讀《目送》有感 讀後感
▸ 讀目送有感 讀後感
▸ 讀《目送》有感 讀後感
▸ 讀《目送》有感 讀後感
▸ 讀《目送》有感 寫信作文
▸ 讀《目送》有感 讀後感
▸ 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讀《目送》有感 讀後感
▸ 讀《目送》有感 讀後感
▸ 讀《母親的目光》有感 讀後感
▸ 讀《簡愛》有感 讀後感
▸ 重讀歷史,拷問今天——讀《紅巖》有感 讀後感
▸ 讀《根鳥》有感 讀後感
▸ 點亮夢想之燈——讀《燈光》有感 讀後感
▸ 讀紅色經典,樹理想信念——讀《紅巖》有感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