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十六原文賞析

朝代魏晉 詩人陶淵明

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飢寒飽所更。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回憶 人生 抒情 愁苦 孤寂

譯文

譯文
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愛好在六經。
行年漸至四十歲,長久隱居無所成。
最終抱定固窮節,飽受飢餓與冷。
屋風淒厲,荒草掩沒前院庭。
披衣坐守漫長夜,盼望晨雞叫天明。
沒有知音在身邊,向誰傾訴我衷情。

註釋
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遊好:遊心,愛好。六經:六種儒家經典,指《詩》、《書》、《易》、《禮》、《樂》、《春秋》。這裡泛指古代的經籍。
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時光流逝。向:接近。不惑:指四十歲。淹留:久留,指隱退無成:指在功名事業上無所成就。
竟:最終。抱:持,堅持。固窮節:窮困時固守節操,意即寧可窮困而不改其志。飽:飽經,飽受。更:經歷。
弊廬:破舊的房屋。交:接。悲風:淒厲的風。沒:掩沒,覆蓋。庭:庭院。
“披褐”二句:表現寒夜飢寒交迫的窘狀,即《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詩中所說“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之意。
孟公:東漢劉龔,字孟公。皇甫謐《高士傳》載:“張仲蔚,平陵人。好詩賦,常居貧素,所處蓬蒿沒人。時人莫識,惟劉龔知之。”陶淵明在這裡是以張仲蔚自比,但是慨嘆陶淵明卻沒有劉龔那樣的知音。翳(yì):遮蔽,隱沒。此處有“鬱悶”之意。
參考資料:

1、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41-170

詩人陶淵明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