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遊宮·記夢寄師伯渾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陸游

雪曉清笳亂起。夢遊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裡。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宋詞三百首 豪放 愛國 壯志 憂憤

譯文

譯文
下過雪的清晨,有清幽笳聲響起,夢中所遊之地,不知道是什麼地方。鐵騎無聲,望過去如水流淌一般綿延不絕。我猜想這樣的關河,應該在雁門關西邊,青海的邊際。
在寒燈照射下睡醒時,更漏聲已經滴斷了,月光斜斜透過窗紙。我自許可在萬里之外的戰場封侯,但有誰能知道呢?我鬢髮雖殘敗灰白,可我(在戰場殺敵立功報效祖國的)心卻並未死去!

註釋
記夢:記錄夢境;師伯渾,詞人的朋友。
雪曉清笳亂起:大雪飄飛的清早笳聲亂起。笳,古代軍隊中用的一種管樂器。
想關河:想必這樣的邊關河防。
雁門:雁門關,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
青海際:青海湖邊。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睡覺:睡醒。
漏聲斷:漏聲盡。指夜深。漏,古代計時器。
自許句:自己許下諾言在萬里疆場為國殺敵,建功立業。
殘:此指頭髮脫落稀疏,意即年老。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冬,陸游懷著強烈的失落感,離開南鄭前線,永遠告別了“鐵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的戰鬥生活,到後方成都去就任閒職,心中充滿了報國無門的悲憤。他調離南鄭後,一直對前線的戎馬生活念念不忘.此詞約作於此後這一時期的成都。   

參考資料:
1、張慶勝、博玫.文學鑑賞集: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09:第145頁

賞析二

  這首寄贈友人的詞,當作於陸游到成都期間。他調離南鄭後,一直對前線的戎馬生活念念不忘;收復中原、立功報國的信念,也始終堅守不移。這首詞就從生活實感出發,表達了他的這種心情。

  上片寫夢遊中的世界。“雪曉清笳亂起,夢遊處、不知何地”句,寫自己睡夢之中不知道漫遊到什麼地方,只見天已破曉,雪花紛紛依然飄個不停,清脆地管笳聲到處響起。這是作者所聞,突出了邊塞風光特色,也渲染了戰爭氛圍。“鐵騎無聲望似水”,望過去,盔甲齊全的騎兵就像一條默默無聲的河流。此處運用比喻,形象、具體,這是作者所見,寫出軍隊紀律是那麼嚴明,軍容是那麼整齊,軍隊的聲勢是那麼浩大。“想關河:雁門西,清海際”,這樣的關河,必然是雁門、青海一帶了。一個“想”字,可見是推測的言辭,正好照應了“夢遊處、不知何地”這句話,這裡是作者的聯想。作者為什麼單單想到雁門、青海一帶呢?作者只是以此來代表廣闊的西北領土,這樣蒼莽雄偉的關河如今落在異族人之手,那就不難解釋作為愛國詞人的陸游有這樣的“夢遊”了,那是因為王師還未北定中原,收復故土。作者深厚的愛國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個字中,從而過渡到下片。

  下片寫夢醒後的感慨。“睡覺寒燈裡,漏聲斷、月斜窗紙”,一覺醒來,燈光昏黃,令人生寒,一輪斜月掛在窗前,漏聲滴斷,周圍一片死寂。“寒燈”“漏聲斷”“月斜”,寫出了環境的冷清淒涼,襯托出作者心境的悽苦悲涼。這正是因為堅持收復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擊的詞人悲愁心境的寫照。“自許封侯在萬里”,自己堅定地許下諾言:在萬里疆場為國殺敵建功立業。可謂志向高遠。“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意思是:又有誰知道,我雖然現兩鬢髮白,但壯志猶存。此句一出,更讓人讚歎不已,真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復故土。如此愛國熱情,是多麼偉大!當然“有誰知”三個字,表現了作者對朝廷排斥愛國者的行徑的憤怒譴責,也讓人體味到壯志未酬、理想落空的傷感之情。上下片一氣呵成,夢境和實感有機地融為一體。

  這首詞為作者向志同道合的友人抒吐心懷之作。上片描寫的夢中所見景象“關河”“雁門”“青海”都是南宋當時重要的西北邊防重地。夢境中軍旅戎馬生涯逼真,而現實中理想抱負卻是一場幻夢。夢境何等的雄拔,現實卻是何等的淒涼。夢內夢外的這種反差和錯位,令人頓生英雄陌路之慨。通過夢迴當年雪夜軍旅生活情景及夢醒後的孤寂,表達了詞人執著的為國獻身精神。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上片寫的是夢境。一開頭就渲染了一幅有聲有色的邊塞風光畫面:雪、笳、鐵騎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聲亂起和如水奔瀉的動態中寫,有力地把讀者吸引到作者的詞境裡來。讓讀者一下子把聯想融於作者的描繪之中。中間突出一句點明這是夢遊所在。先說是迷離惝恍的夢,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然後才又進一步引出聯想——是在夢中的聯想;這樣的關河,必然是雁門、青海一帶了。這裡,是單舉兩個地方以代表廣闊的西北領土。但是,這樣蒼莽雄偉的關河當時落在誰的手裡呢?那就不忍說了。那作者為何有這樣的“夢遊”呢?只因王師還未北定中原,收復故土。這壓著作者的心病,遲遲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愛國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個字中,給人以非恢復河山不可的激勵,從而過渡到下片。

  下片寫夢醒後的感想。首先描寫了冷清孤寂的環境:漏盡更殘,寒燈一點,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這樣的環境,既和清笳亂起、鐵騎似水的夢境相對照,又和作者從戎報國、封侯萬里的雄心相映襯,使得全詞增添了抑揚起伏的情致。夢境中軍旅戎馬生涯逼真,而現實中理想抱負卻是一場幻夢。夢境何等的雄拔,現實卻是何等的淒涼。夢內夢外的這種反差和錯位,令人頓生英雄陌路之慨。虛實對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現了詞人的失落情懷。“有誰知”三字,照應“寄師伯渾”的題目,婉轉地表示了把對方視為知己摯友的意思。篇末直抒感慨,身雖老而雄心仍在,於蒼涼悲憤之中更見豪壯之氣,從而振起全篇,激揚著高亢的情調。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雖然離開南鄭前線回到後方,可是始終不忘要繼續參加抗金事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復故土。如此愛國熱情,是多麼偉大!夢境和實感,上下片呵成一氣,有機地融為一體,使五十七字中的筆調,具有壯闊的境界和教育人們為國獻身的思想內涵。

參考資料:

1、王雙啟.陸游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第101頁 2、 《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5-1386頁

譯文及註釋二

  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說:“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此詞在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初夏作於洛陽,由此可以推斷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在開成二年初夏。

參考資料:

1、謝克先.白居易《憶江南》三首賞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06.

創作背景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冬,陸游懷著強烈的失落感,離開南鄭前線,永遠告別了“鐵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的戰鬥生活,到後方成都去就任閒職,心中充滿了報國無門的悲憤。他調離南鄭後,一直對前線的戎馬生活念念不忘.此詞約作於此後這一時期的成都。   

參考資料:
1、張慶勝、博玫.文學鑑賞集: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8.09:第145頁

賞析二

  這首寄贈友人的詞,當作於陸游到成都期間。他調離南鄭後,一直對前線的戎馬生活念念不忘;收復中原、立功報國的信念,也始終堅守不移。這首詞就從生活實感出發,表達了他的這種心情。

  上片寫夢遊中的世界。“雪曉清笳亂起,夢遊處、不知何地”句,寫自己睡夢之中不知道漫遊到什麼地方,只見天已破曉,雪花紛紛依然飄個不停,清脆地管笳聲到處響起。這是作者所聞,突出了邊塞風光特色,也渲染了戰爭氛圍。“鐵騎無聲望似水”,望過去,盔甲齊全的騎兵就像一條默默無聲的河流。此處運用比喻,形象、具體,這是作者所見,寫出軍隊紀律是那麼嚴明,軍容是那麼整齊,軍隊的聲勢是那麼浩大。“想關河:雁門西,清海際”,這樣的關河,必然是雁門、青海一帶了。一個“想”字,可見是推測的言辭,正好照應了“夢遊處、不知何地”這句話,這裡是作者的聯想。作者為什麼單單想到雁門、青海一帶呢?作者只是以此來代表廣闊的西北領土,這樣蒼莽雄偉的關河如今落在異族人之手,那就不難解釋作為愛國詞人的陸游有這樣的“夢遊”了,那是因為王師還未北定中原,收復故土。作者深厚的愛國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個字中,從而過渡到下片。

  下片寫夢醒後的感慨。“睡覺寒燈裡,漏聲斷、月斜窗紙”,一覺醒來,燈光昏黃,令人生寒,一輪斜月掛在窗前,漏聲滴斷,周圍一片死寂。“寒燈”“漏聲斷”“月斜”,寫出了環境的冷清淒涼,襯托出作者心境的悽苦悲涼。這正是因為堅持收復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擊的詞人悲愁心境的寫照。“自許封侯在萬里”,自己堅定地許下諾言:在萬里疆場為國殺敵建功立業。可謂志向高遠。“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意思是:又有誰知道,我雖然現兩鬢髮白,但壯志猶存。此句一出,更讓人讚歎不已,真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復故土。如此愛國熱情,是多麼偉大!當然“有誰知”三個字,表現了作者對朝廷排斥愛國者的行徑的憤怒譴責,也讓人體味到壯志未酬、理想落空的傷感之情。上下片一氣呵成,夢境和實感有機地融為一體。

  這首詞為作者向志同道合的友人抒吐心懷之作。上片描寫的夢中所見景象“關河”“雁門”“青海”都是南宋當時重要的西北邊防重地。夢境中軍旅戎馬生涯逼真,而現實中理想抱負卻是一場幻夢。夢境何等的雄拔,現實卻是何等的淒涼。夢內夢外的這種反差和錯位,令人頓生英雄陌路之慨。通過夢迴當年雪夜軍旅生活情景及夢醒後的孤寂,表達了詞人執著的為國獻身精神。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賞析

  上片寫的是夢境。一開頭就渲染了一幅有聲有色的邊塞風光畫面:雪、笳、鐵騎等都是特定的北方事物,放在秋聲亂起和如水奔瀉的動態中寫,有力地把讀者吸引到作者的詞境裡來。讓讀者一下子把聯想融於作者的描繪之中。中間突出一句點明這是夢遊所在。先說是迷離惝恍的夢,不知道這是什麼地方;然後才又進一步引出聯想——是在夢中的聯想;這樣的關河,必然是雁門、青海一帶了。這裡,是單舉兩個地方以代表廣闊的西北領土。但是,這樣蒼莽雄偉的關河當時落在誰的手裡呢?那就不忍說了。那作者為何有這樣的“夢遊”呢?只因王師還未北定中原,收復故土。這壓著作者的心病,遲遲未能解除。作者深厚的愛國感情,凝聚在短短的九個字中,給人以非恢復河山不可的激勵,從而過渡到下片。

  下片寫夢醒後的感想。首先描寫了冷清孤寂的環境:漏盡更殘,寒燈一點,西沉斜照的月色映在窗前。這樣的環境,既和清笳亂起、鐵騎似水的夢境相對照,又和作者從戎報國、封侯萬里的雄心相映襯,使得全詞增添了抑揚起伏的情致。夢境中軍旅戎馬生涯逼真,而現實中理想抱負卻是一場幻夢。夢境何等的雄拔,現實卻是何等的淒涼。夢內夢外的這種反差和錯位,令人頓生英雄陌路之慨。虛實對比,形成巨大反差,凸現了詞人的失落情懷。“有誰知”三字,照應“寄師伯渾”的題目,婉轉地表示了把對方視為知己摯友的意思。篇末直抒感慨,身雖老而雄心仍在,於蒼涼悲憤之中更見豪壯之氣,從而振起全篇,激揚著高亢的情調。

  人老而心不死,自己雖然離開南鄭前線回到後方,可是始終不忘要繼續參加抗金事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即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復故土。如此愛國熱情,是多麼偉大!夢境和實感,上下片呵成一氣,有機地融為一體,使五十七字中的筆調,具有壯闊的境界和教育人們為國獻身的思想內涵。

參考資料:

1、王雙啟.陸游詞新釋輯評:中國書店出版社,2003年01月第1版:第101頁 2、 《唐宋詞鑑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5-1386頁

譯文及註釋二

  劉禹錫曾作《憶江南》詞數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說:“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此詞在公元837年(唐文宗開成二年)初夏作於洛陽,由此可以推斷出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詞也應在開成二年初夏。

參考資料:

1、謝克先.白居易《憶江南》三首賞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06.

詩人陸游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少時受家庭愛國思想薰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