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蔡山人原文賞析
一乘無倪舟,八極縱遠舵。
燕客期躍馬,唐生安敢譏。
採珠勿驚龍,大道可暗歸。
故山有鬆月,遲爾玩清暉。
譯文
譯文
我本來就沒有放棄俗世,但世人卻拋棄了我。
一乘上無盡頭的航程,就遠縱八極無法回頭。
燕客蔡澤極盡榮華,唐舉這小子還敢譏笑?
採擷龍下頜的明珠時別把龍驚醒了,可暗暗讓其歸順大道而不自知。
故鄉的山嶺有古松明月,等待你一起玩賞清暉。
註釋
蔡山人,名字不詳,高適集中也有《送蔡山人》一詩,當為同一人。此詩從內容看,當為李白於天寶三、四載間初出朝時所作。
倪:邊際。無倪即無邊際。
八極:八極:最邊遠之處。《淮南子·地形》:“八繪之外,乃有八極”
燕客兩句出自《史記-範帷蔡澤列傳補》,蔡澤燕國人,遊學於諸侯小大甚眾,不遇。唐舉曰:‘先生之壽。從今以往者四十三歲。”蔡澤笑謝而去,謂其御者曰:悟持粱刺齒肥,躍馬疾驅。懷黃金之印,結紫緩於要,揖讓人主之前,食肉富貴,四十三年足矣。”
賞析
前兩句說明自己本意並不想棄世,是積極想融入這個社會的,但卻被無情的社會拋棄。有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的詩味。
第三、四兩句敘說了自己一旦放下世俗,獲得自由,天寬地闊無人能管制,很有點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第五、六句用典,借燕人蔡澤早年不得志,但仍不放棄,最終大器晚成的故事來勉勵自己。
第七、八句運用哲學思想,說明不驚動獵物的獵人才是好獵人,一個好的樵夫不會隨意毀壞喬木。
最後兩句說出歸隱鄉間呼朋喚友,與志同道合者聚集一起也是一種樂趣。
名家認為“潦倒”一詞用在李白身上是恰當的,而《送蔡山人》這詩正是李白在其仕途路上所遭遇的不幸的寫照。李白金門傳詔,但是在擔任供奉翰林後,他與李林甫針鋒相對,毫不相讓:“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蘇軾《李太白碑陰記》)。他深深憎惡“群沙穢明珠,眾草凌芳孤”的黑暗現實,對橫行跋扈的權貴和趨炎附勢的小人強烈憤慨“奸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群”。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天子,“殷後亂天紀,楚懷亦己昏。” 他決心披肝瀝膽,直諫天子,橫批逆鱗。提出十條勤政務本的建議,李隆基不悅,李白被“出宮思過”。他悲憤彷徨,過分高估天子的愛才之心,低估奸臣的誹謗中傷。這條理想道路竟然如此泥濘難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難》之一)。結構的巨大跳躍,突兀奇來、不可端倪的詩句間激盪著李白矛盾的內心,他靠詩歌排解鬱結胸中的不平之氣。他日漸消極,“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行路難》之三),懷著無限惆悵失落和鬱悶難抑的苦楚,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冬天的等待,天寶三年春,李白傲然請辭離開長安!“賜金放返”後的李白,悲憤不平,“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贈蔡山人》)。他借酒消愁,“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他一直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在永王再三恭請下,李白從軍李璘幕府。他以為自己從此走上從軍報國之路,躊躇滿志地為李璘出謀劃策。“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以至於後來他落得個“長流夜郎”的下場。“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這句詩便是描寫李白被賜金放還時其內心的孤獨與寂寞,即“爾時情景雖復潦倒”。
回到《送蔡山人》“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這是李白對世俗的看法,認為自己主觀還是積極的,而消極的世道容不下李白本身。李白出長安,遊走四方,一句無倪舟,一句縱遠舵,道出了遊走四方的迷茫,天下之大,何處是我李白的容身之所?燕客期躍馬這句筆鋒這轉,又回到了我本不棄世,這哪是我李白不想幹一番事業,我也想像蔡澤一樣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那怕我的年紀也像蔡澤一樣不在年輕。唐生安敢譏又承接了前句世人自棄我,那些笑我,嘲我,譏我,諷我的人安能如此?為什麼自己落到如此境地?自己現在的默默無聞,並不是自己的才能問題,而自己只是一個高明的獵手或是好的樵夫那樣,不驚動自己的獵物,不毀損喬木罷了。一時的失意我並不放在心上,我可以回到鄉間與朋友到處遊玩,等待著時機。因為李白所選定的人生道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註定要以寂寞與潦倒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魯仲連這種獨往獨來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說“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所以他只能引蔡澤這樣的暮年英雄為自己一生的知己。與山間的鬆月為友,自然而然地暗示當時世態炎涼與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當初在長安待詔翰林任上,他人對其如此奉承殷勤,可是離開京城、身陷囹圄之際,卻飽嘗了世態炎涼。但是,透過期躍馬,勿驚龍,人們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歷盡挫折,初衷不改。這種樂觀主義精神還是十分令人佩服的。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天寶三載(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由於仕途不順,李白周遊各地。《送蔡山人》就是寫於這個時期,詩借送別朋友抒發自己懷才不遇,鬱郁不得志的情懷。
參考資料:
1、曹輝穎. 道家思想與唐代詩人風氣[D].北京:清華大學漢語言文學院,2011年.
賞析
前兩句說明自己本意並不想棄世,是積極想融入這個社會的,但卻被無情的社會拋棄。有李白“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的詩味。
第三、四兩句敘說了自己一旦放下世俗,獲得自由,天寬地闊無人能管制,很有點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第五、六句用典,借燕人蔡澤早年不得志,但仍不放棄,最終大器晚成的故事來勉勵自己。
第七、八句運用哲學思想,說明不驚動獵物的獵人才是好獵人,一個好的樵夫不會隨意毀壞喬木。
最後兩句說出歸隱鄉間呼朋喚友,與志同道合者聚集一起也是一種樂趣。
名家認為“潦倒”一詞用在李白身上是恰當的,而《送蔡山人》這詩正是李白在其仕途路上所遭遇的不幸的寫照。李白金門傳詔,但是在擔任供奉翰林後,他與李林甫針鋒相對,毫不相讓:“戲萬乘若僚友,視儔列如草芥”(蘇軾《李太白碑陰記》)。他深深憎惡“群沙穢明珠,眾草凌芳孤”的黑暗現實,對橫行跋扈的權貴和趨炎附勢的小人強烈憤慨“奸臣欲竊位,樹黨自相群”。把批判的矛頭直指天子,“殷後亂天紀,楚懷亦己昏。” 他決心披肝瀝膽,直諫天子,橫批逆鱗。提出十條勤政務本的建議,李隆基不悅,李白被“出宮思過”。他悲憤彷徨,過分高估天子的愛才之心,低估奸臣的誹謗中傷。這條理想道路竟然如此泥濘難行,“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難》之一)。結構的巨大跳躍,突兀奇來、不可端倪的詩句間激盪著李白矛盾的內心,他靠詩歌排解鬱結胸中的不平之氣。他日漸消極,“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行路難》之三),懷著無限惆悵失落和鬱悶難抑的苦楚,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冬天的等待,天寶三年春,李白傲然請辭離開長安!“賜金放返”後的李白,悲憤不平,“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贈蔡山人》)。他借酒消愁,“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他一直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在永王再三恭請下,李白從軍李璘幕府。他以為自己從此走上從軍報國之路,躊躇滿志地為李璘出謀劃策。“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永王東巡歌》其二)。以至於後來他落得個“長流夜郎”的下場。“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這句詩便是描寫李白被賜金放還時其內心的孤獨與寂寞,即“爾時情景雖復潦倒”。
回到《送蔡山人》“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這是李白對世俗的看法,認為自己主觀還是積極的,而消極的世道容不下李白本身。李白出長安,遊走四方,一句無倪舟,一句縱遠舵,道出了遊走四方的迷茫,天下之大,何處是我李白的容身之所?燕客期躍馬這句筆鋒這轉,又回到了我本不棄世,這哪是我李白不想幹一番事業,我也想像蔡澤一樣幹出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那怕我的年紀也像蔡澤一樣不在年輕。唐生安敢譏又承接了前句世人自棄我,那些笑我,嘲我,譏我,諷我的人安能如此?為什麼自己落到如此境地?自己現在的默默無聞,並不是自己的才能問題,而自己只是一個高明的獵手或是好的樵夫那樣,不驚動自己的獵物,不毀損喬木罷了。一時的失意我並不放在心上,我可以回到鄉間與朋友到處遊玩,等待著時機。因為李白所選定的人生道路,在當時的情況下,是註定要以寂寞與潦倒為伴的,所以除了自己,他是沒有人可以依靠的。這也是他之所以在一生中最崇拜的魯仲連這種獨往獨來的英雄的原因所在吧。因此他要說“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所以他只能引蔡澤這樣的暮年英雄為自己一生的知己。與山間的鬆月為友,自然而然地暗示當時世態炎涼與人情冷暖,可以想象李白當初在長安待詔翰林任上,他人對其如此奉承殷勤,可是離開京城、身陷囹圄之際,卻飽嘗了世態炎涼。但是,透過期躍馬,勿驚龍,人們可以清楚地感到,李白仍然是歷盡挫折,初衷不改。這種樂觀主義精神還是十分令人佩服的。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創作背景
天寶三載(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由於仕途不順,李白周遊各地。《送蔡山人》就是寫於這個時期,詩借送別朋友抒發自己懷才不遇,鬱郁不得志的情懷。
參考資料:
1、曹輝穎. 道家思想與唐代詩人風氣[D].北京:清華大學漢語言文學院,2011年.
-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