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平江百花洲原文賞析

朝代宋代 詩人楊萬里

吳中好處是蘇州,卻為王程得勝遊。
半世三江五湖棹,十年四泊百花洲。
岸傍楊柳都相識,眼底雲山苦見留。
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

旅途 抒懷

譯文

譯文
江南一帶最美的地方是蘇州,為王事奔走我卻得以縱情遨遊。
半生中三江五湖都乘船走遍,十年裡四次停泊在這百花洲。
我跟岸邊的楊柳都互相熟識了.眼前的雲山執著地把我挽留。
不要責怪這孤舟漂泊不定吧。我自己本來就是一隻孤舟。

註釋
平江百花洲:平江,府名,治所在今江蘇蘇州,百花洲是當地的一個沙洲。
王程:為公事而奔走的旅程。

參考資料:
1、繆鉞等撰寫.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069,1479

2、陳衍選編.宋詩精華錄全譯 (下) :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3.:739

創作背景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鑑賞

  開頭兩句交待自己與蘇州的因緣。平平敘事,頗有民歌風味。讀來似乎是慶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遊賞吳中佳勝,實際上卻是為下文翻出感慨作勢。“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楊萬里於1154(紹興二十年)中進士,初授贛州司戶,繼調永州零陵萃,以後歷任內外官職,奔走於江湖間,到寫這首詩時,已經半世(指一個人的半生)之多;十來年間,因主程所經,曾四次泊舟於百花洲畔。這一聯用秀朗工整之筆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羈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調子並不沉重,毋寧說還帶有一點悠然自賞的意味。從眼前的勝遊回顧半世以來的行蹤,從眼前的百花洲聯想到所歷的三江五湖,時間、空間都延伸擴大了。這一聯在對仗上句法上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多用數目字成對,如“半”對“十”“三”對“四”“五”對“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並不同(下句的“泊”是動詞,與上句的“江”為名詞不同,五湖棹與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調)。這樣一種對仗,表現出詩人的巧思,具有一種輕快流利、拗折錯落的美感。

  “岸傍楊柳都相識,眼底雲山苦見留。”頸聯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對這一帶風物的熟悉。明明是詩人認得岸旁楊柳、依戀眼底雲山,卻故意將景物擬人化,從對面寫來,說成是岸旁楊柳都認得自己,眼底雲山也依依挽留。這樣寫,既饒情致,又不落套。詩人對此間風物的深情也更進一層地得到表現,運用移情於物的手法,詩人將主觀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過來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我合一,渾然一體。

  “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聯承“半世三江五湖棹”從眼前泊岸的孤舟興感,說別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將自己載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隻不繫的孤舟。上句先放開一步,下句卻透過一層,揭示了事情的底蘊。這個結尾,將“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觸與聯想凝聚到一點上:身如孤舟,漂泊無定,從而點明瞭全詩的主旨。

參考資料:

1、繆鉞等撰寫.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069,1479

創作背景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鑑賞

  開頭兩句交待自己與蘇州的因緣。平平敘事,頗有民歌風味。讀來似乎是慶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遊賞吳中佳勝,實際上卻是為下文翻出感慨作勢。“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楊萬里於1154(紹興二十年)中進士,初授贛州司戶,繼調永州零陵萃,以後歷任內外官職,奔走於江湖間,到寫這首詩時,已經半世(指一個人的半生)之多;十來年間,因主程所經,曾四次泊舟於百花洲畔。這一聯用秀朗工整之筆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羈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調子並不沉重,毋寧說還帶有一點悠然自賞的意味。從眼前的勝遊回顧半世以來的行蹤,從眼前的百花洲聯想到所歷的三江五湖,時間、空間都延伸擴大了。這一聯在對仗上句法上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多用數目字成對,如“半”對“十”“三”對“四”“五”對“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並不同(下句的“泊”是動詞,與上句的“江”為名詞不同,五湖棹與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調)。這樣一種對仗,表現出詩人的巧思,具有一種輕快流利、拗折錯落的美感。

  “岸傍楊柳都相識,眼底雲山苦見留。”頸聯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對這一帶風物的熟悉。明明是詩人認得岸旁楊柳、依戀眼底雲山,卻故意將景物擬人化,從對面寫來,說成是岸旁楊柳都認得自己,眼底雲山也依依挽留。這樣寫,既饒情致,又不落套。詩人對此間風物的深情也更進一層地得到表現,運用移情於物的手法,詩人將主觀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過來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我合一,渾然一體。

  “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聯承“半世三江五湖棹”從眼前泊岸的孤舟興感,說別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將自己載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隻不繫的孤舟。上句先放開一步,下句卻透過一層,揭示了事情的底蘊。這個結尾,將“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觸與聯想凝聚到一點上:身如孤舟,漂泊無定,從而點明瞭全詩的主旨。

參考資料:

1、繆鉞等撰寫.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069,1479

創作背景

本節內容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免費釋出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鑑賞

  開頭兩句交待自己與蘇州的因緣。平平敘事,頗有民歌風味。讀來似乎是慶幸自己因王程之便而得遊賞吳中佳勝,實際上卻是為下文翻出感慨作勢。“王程”二字已微露端倪。

  “半世三江五湖掉,十年四泊百花洲”。楊萬里於1154(紹興二十年)中進士,初授贛州司戶,繼調永州零陵萃,以後歷任內外官職,奔走於江湖間,到寫這首詩時,已經半世(指一個人的半生)之多;十來年間,因主程所經,曾四次泊舟於百花洲畔。這一聯用秀朗工整之筆概括了自己的漂泊羈旅的生活,其中含有身世之感,但調子並不沉重,毋寧說還帶有一點悠然自賞的意味。從眼前的勝遊回顧半世以來的行蹤,從眼前的百花洲聯想到所歷的三江五湖,時間、空間都延伸擴大了。這一聯在對仗上句法上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多用數目字成對,如“半”對“十”“三”對“四”“五”對“百”;二是上下句的句法並不同(下句的“泊”是動詞,與上句的“江”為名詞不同,五湖棹與百花洲也有所不同,平仄也不調)。這樣一種對仗,表現出詩人的巧思,具有一種輕快流利、拗折錯落的美感。

  “岸傍楊柳都相識,眼底雲山苦見留。”頸聯承“四泊百花洲”突出自己對這一帶風物的熟悉。明明是詩人認得岸旁楊柳、依戀眼底雲山,卻故意將景物擬人化,從對面寫來,說成是岸旁楊柳都認得自己,眼底雲山也依依挽留。這樣寫,既饒情致,又不落套。詩人對此間風物的深情也更進一層地得到表現,運用移情於物的手法,詩人將主觀的情感移到事物上,反過來有用被感染的事物襯托主觀情緒,使物我合一,渾然一體。

  “莫怨孤舟無定處,此身自是一孤舟。”尾聯承“半世三江五湖棹”從眼前泊岸的孤舟興感,說別再埋怨孤舟漂泊不定,將自己載往三江五湖,要知道,自己原就是一隻不繫的孤舟。上句先放開一步,下句卻透過一層,揭示了事情的底蘊。這個結尾,將“四泊百花洲”所引起的感觸與聯想凝聚到一點上:身如孤舟,漂泊無定,從而點明瞭全詩的主旨。

參考資料:

1、繆鉞等撰寫.宋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069,1479

詩人楊萬里
    楊萬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黃橋鎮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詩人、大臣,與陸游、尤袤、范成大並稱為“中興四大詩人”。因宋光宗曾為其親書“誠齋”二字,故學者稱其為“誠齋先生”。楊萬里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譽為一代詩宗。他創造了語言淺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誠齋體”。楊萬里的詩歌大多描寫自然景物,且以此見長。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愛國感情的作品。著有《誠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