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勵志的短篇故事

  如果缺少破土面出並與風雪拚搏的勇氣,種子的前途並不比落葉美妙一分。在你青春裡,你只要比別人努力你就會有收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鐵樺樹又名賽黑樺,生長於海拔700米的地區,樹皮呈暗紅色或接近黑色,上面密佈著白色斑點。這種樹木非常堅硬,硬度是鋼鐵的兩倍,子彈打在這種木頭上,就像打在厚鋼板上一樣,紋絲不動,被稱為比鋼鐵還硬的樹。

  按理說這麼堅硬的樹,不會受到蟲害的侵擾,可是當科學家開啟樹幹的時候,驚奇地發現,一種叫斑衣角的小蟲子在其中,這讓科學家很奇怪,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斑衣角能做到這一點,和它付出的巨大努力有關。

  這種小蟲子,最大的特徵就是前面有一個很硬的角,好像鑽頭一樣,但是僅憑這些還遠遠不夠,它們旁邊有一個氣囊,裡面儲存水,而且它們飛行十分特殊,都是旋轉式飛行,這些特點就為它們進入鐵樺樹提供了幫助。

  但是最重要的是它們有耐心,開始它們找到一點,用氣囊擠出來一點水,潤溼這一點,然後用角往裡鑽,身體不住地旋轉,當然起初效果看不出來,它們這個動作一堅持就是15~16個小時。

  幾個月後,這個點有了破損的變化,這隻斑衣角壽命也到了,另一隻補充上,接著重複這個動作,周而復始代代相傳,直到這一點越陷越深,等這個小窩建好,大約需要20年,後來的斑衣角可以住進去了。因為鐵樺樹自身的特點,雖然斑衣角前期付出很大的心血,但是這個小窩只要成功,既遮風擋雨又能遠離別的動物傷害,就可以保證族群長久性地生存下去。

  只要我們拋開雜念,專注一件事情,定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篇二

  大馬哈魚是一種海洋魚類,又叫鮭魚,成年大馬哈魚生活在海洋中,它的魚卵必須在淡水區域中才能孵化、存活,因此,它們不得不每年秋季迴游數千裡回到自己的故鄉產卵繁殖。

  秋天來了,大馬哈魚們正在返回出生地的溯流而上的路上。大馬哈魚的這種集體返鄉的遷徙,可以說是大自然中的壯舉:遷徙之路漫長而艱辛,它們要經歷數千公里的海路和兩千多公里的河道,才能抵達上游的產卵地。這一路上,它們將消耗掉所有在大洋裡積累起來的脂肪,甚至需要把肌肉纖維轉換為能量,來支援自己游回故鄉。

  對於大馬哈魚來說,海洋內被天敵捕殺的危險和瀑布邊的棕熊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它們所需要真正面對的不僅是數千裡的長征,而且是河流上瀑布前的騰空瞬間!

  為了能衝過瀑布,仿照傳說中的鯉魚那樣蠕動著身軀騰空而越,頂著無數水珠刺身的痛苦不斷向上向上……對它們而言,生死在此一搏:跳過去就有迴游成功的希望;跳不過,則只有兩種命運,一是有幸擁有再來一次的機會,二是在空中投入岸邊棕熊的血盆大口!這不僅是生命的選擇,更是信念的取捨!然而,這只是大馬哈魚迴游路上千辛萬難的一種14800裡的漫漫長路中,一千條大馬哈魚只有4條能夠倖存下來和自己的後代迎接明天的太陽!大馬哈魚——這群清楚山長水遠卻毅然昂首直衝的精靈,用生命證明了執著的力量!它們明明清楚地知道,迴游,棕熊、瀑布和鼠鯊是自己作為大馬哈魚必然要面對的障礙,卻依然直前!它們明白,自己是魚而非自然,它們是自然中的生存者而非自然的決斷者,為了活下去或是讓後代更好地活下去,它們能做的只有勇敢地面對和不懈地努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路上,像大馬哈魚一樣,明知前進路上充滿了艱險,佈滿了荊棘,依舊執著地向前,“雖九死猶未悔”,憑著“明知瀑布有熊,偏向瀑布行進”的執著,還有什麼事情做不成的呢?

  篇三

  他隻身從農村來到城市,只有初中畢業,身體非常單薄,只能找點比較輕的體力活幹。他到了一家保潔公司,主要工作就是擦玻璃,公司管食宿,每月工資300元。他很滿足,幹起活來十分賣力。有人問他:“你這麼小,為什麼不在家上學,出來受罪賺這點錢?”他說:“我家裡窮,父親癱了,母親種地,家裡沒錢供我上學,我文化太低,能有這份工作已很滿足了,每月還能給家裡寄點錢呢。”

  他在這家保潔公司一直擦玻璃,他的同事換了一批又一批,有的甚至剛做三四天就因為嫌薪水少、幹活髒走了,他一直堅守著這個位置。

  整整五年,他已經是二十多歲的大小夥子,這座城市裡的寫字樓、賓館、商場他幾乎都去服務過多次。他工作一如既往的賣力,一絲不苟,很多顧客還點名要公司派他過來,他簡直成了公司的形象代言人。

  人們都知道他,他和他的服務物件成了熟人和朋友。

  有一天,有個新來的女孩問他:“聽說你擦了五年的玻璃,每月只掙300塊錢,為什麼不換個工作呢?”他笑笑說:“會換的。”

  有一天,人們熟知的擦玻璃工突然消失了。幾天後,一家快餐店開業了,老闆就是擦了五年玻璃的他。快餐很適應城市的快節奏,競爭自然異常激烈,而他的快餐店卻很快打開了局面。

  原因很簡單,他在擦玻璃的五年,走遍了每個寫字樓、賓館、商場,結識了裡面的人,五年擦玻璃的表現已經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他的快餐店發展到整個城市的角落,資產逾千萬時,認識他的人無不感慨地說:“這位老闆曾擦了五年的玻璃。”

  有記者採訪他,問他如何從一個擦玻璃的打工仔開快餐店,並在眾多實力雄厚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時。

  他只說了一句:“因為我曾為人擦過五年的玻璃,並且擦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