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勵志的短篇故事素材

  同學們會經常需要用到一些,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呂端的“糊塗”與不糊塗

  “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北宋呂端因被後人寫入這副對聯而聞名。“大事不糊塗”是宋太宗趙光義對呂端的評語,宋人文籍中多有記載,後被載入《宋史·呂端傳》。宋太宗想任命呂端為相,有人反對,理由是“為人糊塗”,太宗說“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提拔了呂。

  從反對意見看,呂端的“糊塗”在當時很出名。“糊塗”一是表現在對官場的官位、排名等毫不介意。呂端為相前任參知政事***副相***,比他年輕二十多歲的寇準隨後也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呂端“請居準下”,請求讓寇準排名在自己前面。呂端升了宰相,寇準還是參知政事,呂又想到寇準幹練多才,但脾氣耿直,萬一內心不服氣,合作不好,就誤朝政大事了,於是請求太宗下詔,讓副相寇準和他輪流掌印,領班奏事,一同處理國家大事。太宗採納呂端的意見,但下令凡大事都先由呂端斟酌再上奏,明確了呂的最高權力。呂卻總是謙讓,從不專斷。在論資排輩的官場,一再讓權給資歷、地位都比自己低的年輕同僚,在別人眼中,確實夠“糊塗”。

  “糊塗”表現之二是對錢財沒什麼概念。呂端歷三朝皇帝,當了四十多年官,卻不蓄資產,又輕財好施,常賙濟人。他去世後,三個兒子官位不高,生活日益拮据,辦婚事沒錢,只好把住房抵押出去。宋真宗看不下去,從皇宮內庫支錢替呂家贖回房子,又賞錢財讓他們還了舊債。宰相家的日子過成這樣,足證呂端“糊塗”。

  一個謙退、廉潔的人也可能是唯唯諾諾的庸才,呂端卻不是。他對名位的退讓使年輕的寇準在行政能力上得到更多歷練,砥礪鋒芒,日後成為一代名相。更重要的是,在國家大政方針上,呂端不僅毫不糊塗,而且思路清晰,深謀遠慮,處置到位。西夏李繼遷,屢屢興兵與宋軍交戰,令太宗十分頭痛。宋軍俘獲了繼遷老母,太宗獨召時任樞密副使、掌管軍事的寇準商量,準備公開處死老太太以震懾李繼遷。呂端一改“糊塗”常態,主動找寇準問清始末,認為處置不妥,立即叫停。他向太宗進言:楚漢相爭,項羽抓了劉邦父親,要在陣前烹煮,結果劉邦說你我約為兄弟,我爹即你爹,煮了就分我一杯湯吧。做大事的人不顧及父母,何況李繼遷這樣的叛逆之人呢?陛下今天殺了老太太,明天就能捉住李繼遷嗎?如果捉不住,只會深結仇怨,更堅定他的反叛之心。太宗覺得有理:那你說怎麼辦?呂端獻策:在延州***陝西延安***妥善安置、奉養李母,對李繼遷實行攻心戰,雖不一定能招降,但他牽掛母親,總會有顧忌。太宗連聲稱好:要不是你,就誤大事了。後來,李母病死在延州,李繼遷與吐蕃作戰陣亡,其子對宋稱臣,宋夏在較長時間內相安無事。事實證明:呂端的戰略眼光與行政能力均屬一流。

  名利小事,不介意,不計較,國家大事卻毫不含糊。可見呂端並非性格顢頇,而是胸懷雲淡風輕。這樣的“糊塗”官員,多幾個好。

  :君子的爭與不爭

  陳寅恪學貫中西,通曉30多種文字,但他不屑於考證書,連一張文憑都沒有。

  梁啟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馬”,便極力向清華大學校長曹雲祥舉薦。最終,清華大學破格聘用這名“高中生”為大學教授。

  按理說,陳寅恪從此應該對梁啟超感恩戴德才對,但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兩人在相處中,絲毫看不出陳寅恪對梁啟超的“追隨”。相反,他們經常為一些學術問題爭吵不休,面紅耳赤、怒目相視的場面時有發生。他們之間的“恩怨”一度被好事者傳得沸沸揚揚。

  一天上午,梁啟超剛上班,同事就遞給他一份學報,說:“陳寅恪又要和你幹仗了!”梁啟超接過學報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陳寅恪的文章,矛頭直指自己。

  原來,梁啟超曾寫過一篇有關陶淵明歸隱動機的論文。他認為,陶淵明棄官歸隱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士大夫階層寡廉鮮恥,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縱然沒有力量改變現實,起碼也不願同流合汙,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丟掉。陳寅恪則提出不同見解,他認為陶淵明辭官回家種田,是因為東晉被滅之後,他“恥於事二主”,才發誓不與新政權合作。

  梁啟超讀完文章後,笑道:“這小子總是和咱過不去,咱要再寫一篇好好和他過過招。”一旁的同事與陳寅恪有些恩怨,見梁啟超如此說,便低聲建議道:“樑先生,這陳寅恪別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罵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過官,在當今民國又做過官,陳寅恪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嗎?”

  梁啟超一聽,臉頓時黑了下來,很是難看。突然,他怒氣衝衝地對那個同事喝道:“***!陳寅恪的為人我是知道的。請以後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懷!”那個挑撥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狽地走開了。

  陳寅恪得知此事後,對梁啟超的人品更加欽佩了。梁啟超和陳寅恪儘管常常為了一些學術分歧脣槍舌劍、互不相讓,但在工作和生活中仍相互提攜,相互尊重和信任,從不聽信他人挑撥。他們在學術上是“死故”,但在生活中是摯友,這樣的君子之交以及爭與不爭的境界無法不令人敬佩。

  :成功,就是把不可能變成現實

  他出生在南非,卻是位地地道道的中國人。當年父輩為躲避日軍屠殺,舉家遠遷南非。受父親影響,他從小立志要當一名醫生。23歲時,他獲得金山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可是,在種族歧視嚴重的南非,他的黃面板是“不可能”成為一名醫生的。但他憑藉在全校189名畢業生中排名第四的優異成績,如願以償進入南非最好的醫院——約翰內斯堡綜合醫院,成為這家醫院史上第一位非白人醫生。

  只因為自己的黑頭髮、黑眼睛,所以在白人統治的醫院他備受排擠。不僅薪水僅為白人同事的一半,甚至有些白人病號拒絕接受他的診治。記得有一次,一位重症患者高燒不退,全院上下束手無策,他卻很快就找到了病因。當病人看到給自己看病的是位黃面板醫生時,一度拒絕。在他的耐心說服和對症治療下,病人的體溫很快恢復正常。之後這位白人逢人便說:“那位中國醫生真是好樣的!”

  為了尋求更大的發展,1977年他前往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附屬綜合醫院工作。可是,在這個人才濟濟的醫院裡,他的華人身份同樣受到別人的歧視。一位教授甚至打賭:如果他能把病人體內兩個柚子大小的腫瘤完好無損地切除掉,就送給他一張昂貴的核桃木桌子。經過精心準備,他把貌似不可能的手術做得漂亮乾淨,不但贏回了核桃木桌,更贏得了華人的尊嚴。

  1980年,他轉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致力於糖尿病研究。當時,要想通過胰腺細胞的移植治療糖尿病,是業界公認不可能攻克的技術難題。但是,他卻不畏艱難,潛心鑽研,最終完成了該校第一例胰腺器官移植,成功挽救了一名糖尿病女患者的生命,在業界引起了轟動。

  為了將自己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商品,讓更多的人獲益,1991年,他告別象牙塔,開辦了一家糖尿病藥品公司。之後,他又創辦了美國第二大注射用仿製藥生長企業——美國藥品夥伴公司,並在納斯達克成功上市,賺得盆豐缽滿。他也從一名外科醫生轉變為一位成功的企業家。

  商業的成功、財富的暴增,讓他一夜成名,但他並沒有因此停止追求的步伐。不久,他又向更高的目標——新型抗癌藥品的研究邁進。當時,泰素***Taxo1***是全球最暢銷的治癌藥物,年銷售額數十億美元,但效率低、副作用大。能不能研究出一種比泰素更先進的治癌藥物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於是,他全身心投入到新的技術難題中去。10年磨劍,10年攻關,他運用專利的奈米技術,把活性成分紫杉醇和只有紅細胞1%大小的奈米白蛋白顆粒結合在一起,終於成功研究出無溶劑型抗癌藥——紫杉醇納米制劑。它不但比泰素療效高出一倍,而且副作用更小。2005年經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批准,紫杉醇納米制劑被廣泛用於治療乳腺腫瘤。這是全球首個獲批的無溶劑型紫杉類化療藥物。如今,注射用紫杉醇已售往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當今世界最受歡迎的治癌藥物。

  他就是陳頌雄,集外科醫生、科學家、企業家於一身的華裔生物製藥大亨,一位把無數“不可能”變為現實的傳奇人物,2011年福布斯美國富豪排行榜華人首富。

  陳頌雄的創富神話告訴我們,確立目標,全力以赴,奮勇拼搏,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再把“可能”變成現實,你,同樣能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