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創業真實故事
苦難與挫折是人生的一筆財富,經歷了生活的坎坷,定會倍懂珍惜,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種地也可以有出息
王思妮,西安市豐宣果蔬專業合作社董事長。21年前,她就已經在外面闖蕩,期間當過服務員,開過火鍋店等等,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明白。現在日子一天天的好起來了,在城裡也買了房,擁有了自己的家。但王思妮的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帶著家鄉的父老鄉親,特別是留守在家的婦女姐妹們共同致富。
2012年5月,經過調研和考察,王思妮決定在家鄉關山鎮粟邑村建一個現代化的農業生態觀光園。對這個想法,大家褒貶不一,有的支援,有的反對。家人也極力反對她的決定,“我們種了一輩子的地,種地能有啥出息啊,鄉下的人都往城裡跑,你卻往農村鑽,搞不好會把掙的錢都賠進去,到時候兩手空空你該咋辦呀?”然而家人的反對並沒有影響到她,倔犟的王思妮仍舊按自己的想法進行,發展設施農業,土地問題最為關鍵,該如何把群眾的土地聚集到一起呢?
5月的某天,王思妮獨自一人戴著草帽,騎著自行車,頂著火辣辣的太陽挨家挨戶地向鄉親們詳細的講述自己的想法。為什麼要回家種地,種地有多大的利潤?流轉土地,大家可以從中得到什麼好處?對於大夥兒的疑慮和擔憂,王思妮都耐心地一一解釋。僅用一箇中午時間她就跑完了村裡53戶村民,成功流轉500多畝的土地。
6月份,王思妮又拿出了自己這麼多年積攢下來的所有錢,爭取支農貸款。整合了一批會經營、懂技術的種植能手、種植大戶,成立了西安市豐宣果蔬專業合作社。為了趕在冬天來臨前把溫室搭建好,王思妮夜以繼日在工地上陪著工人,幫他們舉著指示燈,好幾次因為太困了站著站著睡著了……這股幹勁兒感動了村民們,“我們沒看錯人,把咱們的土地交給她很放心!”
“鄉親們把土地交給我,我就一定要幹好,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不能讓他們失望!”短短6個月的時間,王思妮就建成了29棟日光溫室、68棟春秋溫室、200畝節水灌溉,把辦公區、交易收購大棚、機井、道路硬化等基礎設施都建好了,算算前後總共已投資了1500萬元。
“我老家是山東的,這點活不算累,一個月能有千把元的收入。我們農村婦女現在家裡活少,能就近掙點錢挺好的,既能貼補家用,又能照看到家裡。”56歲的劉鳳雲一邊幹活,一邊樂呵呵地說。王思妮告訴記者,目前園區像劉鳳雲這樣的留守婦女有100多名,園區完全建成後,將可以帶動周邊500多名農村婦女的就業難題。
王思妮在自己的甜瓜大棚裡回憶道:“雖然我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可是每次回到家鄉,看著每家每戶分散、效益低下的種植模式,看著許多鄉親們的生活還很貧困、觀念仍然還很落後,我就想我應該回到家鄉創業,也算是我為鄉親們做點有意義的事情。”。看著溫室裡誘人的瓜果蔬菜,聆聽著田間婦女們勞作時的歡聲笑語,王思妮說,現在夢想越來越近了。
2:80後打工仔回農村養泥鰍創業
在貴州省平塘縣四寨鎮福榮村,有三位80後打工仔,他們回鄉創業,紮根家鄉養起了泥鰍。
創業者之一的周友福說:“我們之前是在外面打工,然後在廠裡認識,我覺得我們三個的那個性格各方面的話都比較合得來,我們都是無所不聊的好朋友。然後又想的我們之前在外邊打工,然後就比較辛苦,有時候就想到會自己創業。”
周友福家住省平塘縣四寨鎮福榮村,另外兩個合夥創業的80後李園、肖工是周友福認識的同鄉好友。
周友福:“就是三個人都有同樣的想法,就想養泥鰍。”
三個80後走到一起共同創業,敢想敢做,三位打工不到半年,就來到了四寨鎮開始了他們的創業之路,在創業中,他們除了有傳統農民的勤勞樸實,更有一種精明能幹靈活善變的經營理念。
平塘縣四寨鎮政法委書記何昌祿:“我們黨委政府看到這幾個年輕人非常有幹勁,到我們四寨來發展泥鰍養殖,我們政府非常歡迎,作為我們黨委政府,努力為他們做好協調服務。”
經過一個多月的挖塘、消毒、引種,第一批十萬尾泥鰍種苗已於2013年6月中旬全部投入魚塘。
被問及泥鰍的長勢怎麼樣的時候,李園說:“從這個長勢來看的話,還是相當理想,因為像我們投的苗是兩到三公分的寸片,現在才投下去半個月,都已經長到五到六公分了,所以覺得這個後期的話,應該還是比較可以的。”
關於養泥鰍的利潤,李園說:“10畝的話大概20萬元左右吧,一畝的投資成本也就是2萬塊錢左右吧。利潤就是翻一倍吧,2萬多塊錢吧。產值也就是一畝4萬多塊錢的樣子。像我們一畝投10萬尾吧,產量就是在2000~2500斤,如果養得好的話,有3000斤的也有。現在最低的回收價格是二十批發價格。像冬季這個批發價格可以批到二十七八。”
如今投放養殖的10萬尾泥鰍,長勢良好,預計到2013年10月中下旬即可上市,屆時三位返鄉創業者將在家鄉獲得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3:農村窮小夥2元創出2個億
劉玉棟的家,和其他山東農村家庭一樣:貧窮、落後、兄弟姐妹眾多。和很多農村孩子不同的是,他雖然是家庭中的老么,但從小獨立能力強。1987年,只有16歲的劉玉棟,唸完初中帶著兩塊錢就到山東濟南“打天下”。
那時候他也沒什麼手藝,找個工作非常困難,最後只能跟著一個師傅學修理自行車,做學徒。當時,他的想法很簡單:“藝不壓人,學點手藝,以後總能混口飯吃。”
劉玉棟做了兩年多的學徒,竟然掙了2萬元,“當時除了白天在店裡修自行車,晚上還要到自行車廠去裝自行車,工作雖然辛苦,但收穫不小。”這個“成績”讓他至今記憶猶新,“一個不到20歲的年輕小夥兒有2萬元,在那個時候還是很少見的。”
賺了點錢,是回家蓋房子結婚,還是繼續在那裡做呢?當時,他感到困惑。在農村,男孩子一般20歲就要結婚了,父母也勸他回去。但他最終還是“違背”了家人的意願,在濟南大廈附近每個月花300元租了一個門頭,專門修理自行車。
細心的劉玉棟發現當時來修理自行車的人大多是喜歡吸菸和喝酒,於是他專門從別處批發進來一些菸酒放在店鋪裡輔助經營。這成了他做酒類代理的原始起點,時間長了他感覺從別人那裡進貨成本太高,這個只有19歲的年輕人便把眼光盯到代理上。
生意從收酒瓶開始。膽大的劉玉棟帶著1萬多塊錢,來到當年旺銷的山東蘭陵白酒廠。廠長毫無餘地地拒絕了他。劉玉棟並沒有氣餒,“他不賣酒給我,我就不走,”劉玉棟回憶說在廠長的點撥下,他跑遍了整個濟南,包括商河、濟陽等地方收酒瓶。廠長沒有失信,最終還是把酒賣給了他。“想做的事,就要不惜代價去做,應該把困難當作機遇,當作鍛鍊的機會。”現在,劉玉棟還慶幸自己的堅持,“這與我在農村生活養成的勤奮、努力分不開。”
1992年,在得知美國兩家洋行開始從事可口可樂、德芙等產品中國代理貿易後,21歲的劉玉棟跑到北京與這兩家洋行談判,要求在濟南代理經銷“洋牌子”。精明加上努力,使劉玉棟如願以償。
後來,他又陸續代理了費縣老白乾、景芝白乾、泰山特曲等山東的白酒。到了1994年,公司每年的銷售額達到上百萬。劉玉棟完成了原始積累。
打造自己的百年品牌更大的動作還在後面。2002年10月,劉玉棟聯手瀘州老窖,開發了二十多個新產品,並取得其全國獨家代理權。他至今已是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等50多個著名品牌、2000多個單品的濟南代理商。不過,這並沒有讓他滿足,“我們還要做外國名酒的中國區總代理,讓中國老百姓與洋酒來個真正的親密接觸。”
目前,劉玉棟代理的產品不僅在酒水,還涉及副食調料、熟肉製品、保健食品、日用百貨等領域。“我們除了做流通環節,現在還進入了生產環節,並打造了自己的食品品牌‘達達’牌,這標誌著我們正式進入生產環節,具有品牌價值。”資料顯示,劉玉棟僅在濟南地區的銷售就達到1.5億元,全國銷售超過2億元。
的人還:
1.真實的草根創業故事
2.草根成功創業故事
3.草根創業者故事
4.創業真實的故事
5.草根創業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