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長勵志故事的手抄報素材

  同學們在設計名人成長勵志故事手抄報時,總會需要用到一些名人勵志故事素材,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用知足的心來生活

  很多人認為,她可以有更好的生活,父親是優秀的飛機與遊艇的設計師兼製造者,母親是肖像畫家,出入家裡的客人,是愛默生、馬克·吐溫、愛因斯坦等當時極具代表性的人物。而在她看來,最好的生活,是在鄉下的農莊裡。

  她就像是被上世紀的靈魂附體的遺少,在學校裡穿復古的衣服,不剪頭髮,縫玩偶的衣服,執拗地對抗嘲笑。她的志向堪稱遠大:開農場,養奶牛。為此,15歲就輟學的她,對務農的興趣也與日俱增。她堅定地認為,帶著自信朝著夢想前進,只要努力實現自己想要的人生,總有一天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功。

  婚後,她說服丈夫搬到了雷丁農場,那是個缺水少電的老式農場,一切全靠人力。他們養了數量眾多的牛、鵝、鴨和雞。此時,她展露出卓越的繪畫才能,出版了第一本兒童繪本《南瓜月光》。沒有水電,每日要步行很遠到井邊挑水,日子過得相當艱辛,但她很享受這種生活,在花園裡種滿了各種蔬菜和花草。她以古法制作麵包,用被爐火加熱過的熨斗熨衣服,家人穿的衣服也是她用自家種的亞麻紡線織布,再親手裁剪縫製的。在她的悉心經營下,日子過得饒有趣味。她還是一個非常勤懇負責的母親,即使再忙也會騰出時間和孩子們一起玩耍,教他們應有的禮節,學習各種農活、家事。她親手做了許多栩栩如生的玩偶,並自創了一個“麻雀郵局”,讓孩子們通過這個郵局與玩偶通訊。孩子讀小學時,他們還一起創辦了一個木偶劇團,到附近城鎮巡迴表演。

  她還想到更遙遠更偏僻的農村去,丈夫卻忍受不了簡樸艱難的農耕生活,1961年,在攜手度過了23年後,他們離婚了。對她而言,自力更生的田園生活是她很早以前就已選定的生活方式,繁重的農活、瑣碎的家務並不意味著負擔,而是個人人生價值的體現與興趣所在。粗陋的環境讓她變得越來越強壯,同時,為了撫養4個孩子,她更加努力地工作,10年畫了20本書,1971年出版的繪本《柯基村集市》讓她獲得了“女王終身成就獎”。她就像她所欣賞的19世紀初的鄉村人一樣,為了想要的生活而努力工作,從不怨天尤人。

  1971年,56歲的她終於遷居到了魂牽夢縈的佛蒙特荒野。在這裡,她真正由零開始,花了30年建造了屬於自己的19世紀風格的農莊。

  她,就是塔莎·杜朵。

  “只有年少時擁有年輕,是件可怕的事。”隨著年齡增長,塔莎更懂得用童心享受事物的樂趣:她建造了花園,薔薇、鬱金香、山茶花……7月,池塘裡遍佈盛開的睡蓮,摘下一兩朵放進臉盆;院子裡隨處可見累累的果實,訪客到來,去採摘洋李、莓果還有裝滿圍裙的豆子;親手縫製的拼布襯裙陪伴她度過寒冬,觸控手織布的紋理,無論哪一條線都能讓人感受到織布時指尖的溫暖;她能烹飪出最美味的食品,於旁人費時費力的柴爐,成了她深諳訣竅的不二法寶;雪地裡,她最愛鳥兒的足跡,這對她而言如同精緻的蕾絲花紋;擠完羊奶,回到屋裡抱著愛犬,感受它身上的暖意……

  “用知足的心來生活”,是塔莎用細微生活傳遞的意境。她老了,卻依然有撼動人心的美麗容顏,這來源於內心的豐饒。孩子們曾問她,你的一生肯定很辛苦吧?她回答,完全不是那麼回事,“我一直都以度假的心情度過每天、每分、每秒”。

  塔莎始終把握自己的步調,由個體極致推展的美好生活,延伸出我們渴求簡單的避世藍圖。原來,時光可以優雅地老去,一切都可以這樣美好。

  塔莎·杜朵1915年-2008年,美國著名生活藝術家、繪本作家。

  :我只願做一株斑芝樹

  2012年5月19日,美國臉譜網創始人兼CEO馬克·扎克伯格結束了長達9年的戀愛馬拉松,迎娶了普莉希拉,第一時間,普莉希拉成為了全世界眾多女性羨慕的物件。人們不禁好奇,相貌平平的她究竟憑藉什麼打動了馬克,從而成為“社交網路第一夫人”呢?

  1998年,美國波士頓的昆西中學,科學課老師彼德·斯萬遜正在辦公室備課,一個女孩兒走進來,彬彬有禮地向他打招呼。對這個女孩兒,彼德印象深刻,知道她叫普莉希拉,平素並不多言,但學習非常刻苦,且成績優秀,彼德和藹地問她:“有什麼事嗎?”女孩兒望著他,目光裡充滿期盼:“老師,我要怎麼做才能考上哈佛大學呢?”看著這個年僅13歲的女孩兒,彼德讚許地點點頭,回答道:“不錯,好孩子。你小小年紀就能樹立明確的目標,非常棒。哈佛大學非常青睞全面發展的學生,你加入校網球隊吧,我教你打網球。”“好的,我一定要考上哈佛大學!”普莉希拉的黑眼睛裡閃著堅毅的光芒。

  事實上,普莉希拉在網球方面並無天賦,但她是校網球隊最刻苦的隊員。漸漸地,彼德瞭解到她的一些家庭情況。她出生於波士頓一個香港移民家庭,父母經營著一家中餐館,無暇過問兒女們的學習,只有奶奶負責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奶奶不懂英語,但受過良好的教育,受奶奶的薰陶,小普莉希拉早早期盼著某一天能像小鳥一般飛上藍天展翅翱翔。6年中學期間,她的學習成績一直在年級里名列前茅。18歲那年,她終於等到蛹化成蝶的一刻,收到了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

  當普莉希拉踏進哈佛大學的大門時,她不知道,這裡有一個男生將與自己的一生緊緊相連。一天,她參加一個聚會,邂逅了一個叫馬克·扎克伯格的男孩兒。普莉希拉的樸實、內斂、幹練給馬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彷彿一圈圈漣漪,在馬克平靜的心湖盪漾開來,就這樣,一場愛情馬拉松從此拉開了序幕。

  大二時,馬克輟學並建立了臉譜網。普莉希拉一直與男友一起,走過了那段最艱難的歲月。人們都以為,畢業後她會去臉譜網工作,然而從哈佛大學畢業後,她又考入加州大學醫學系,她不願生活在男友的光環裡,如13歲時一樣,她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她的理想是做一名兒科醫生。因為出生於移民家庭,她深知貧困家庭的艱辛。因此,為了推廣器官捐獻計劃,她還讓馬克在臉譜網增加了一個器官捐獻功能,給千千萬萬家境貧寒的患兒帶去了福音。

  生活簡樸是普莉希拉一貫的風格,即便是做了馬克的女友,這種風格一如往昔。一天,她與馬克的姐姐去買衣服,一雙鞋子吸引了她的目光,鞋子的款式及顏色都甚合她意,她愛不釋手地把鞋子拿在手裡。鞋子雖然漂亮,卻有點貴,要600美元,這個價格突破了她心中的底線。馬克的姐姐慫恿她:“買吧,反正你那麼有錢。”在她看來,弟弟身家過億,他的女友買雙600美元的鞋子何足掛齒?普莉希拉不語,思量再三,還是放下了鞋子。“那是馬克的錢,不是我的。”她平靜地說。

  面對媒體的探詢,馬克說:“人們總是說,普莉希拉嫁給我是多麼幸運,而事實上,幸運的人是我。普莉希拉是一座寶藏,她是美國夢的最好詮釋。”

  普莉希拉坐在丈夫身邊,只是笑意吟吟地說了一句話:“奶奶曾告訴過我,南方有喬木,叫斑芝,我只願做一株斑芝樹。”

  斑芝樹,中國南方常見喬木,又名英雄樹、木棉,它從不依附其他樹種,卻總是高出周邊樹種,竭力吸收陽光雨露。在人們眼裡,它是堅韌、自信、自強、自立的象徵。

  :比巴菲特還聰明的人

  巴菲特是當代最成功的投資大師,他的投資理念令世人折服,他也創造了無數投資神話。還有誰能比他更聰明?

  巴菲特的長子霍華德說過:“我爸爸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第二聰明的人’。第一是誰?是查理·芒格。”

  霍華德的這個評價雖有謙虛成分,但這位與巴菲特擁有半個世紀深交的“隱形大師”,對“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這個稱號,當之無愧。

  1924年,芒格出生在美國中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的一個小鎮上。6年後,巴菲特也降生於此,與芒格家相隔幾個街區。

  幼年的芒格很幸福,身為律師的父親讓芒格從小便“贏在起跑線上”。

  17歲時,芒格考入密西西比大學,讀數學專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成為美國陸軍中的一名氣象分析員。二戰結束僅半個月後,他便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哈佛法學院,3年後拿到了學士學位。

  大學畢業後,在父親的支援下,芒格與幾個夥伴在洛杉磯聯合成立了一家律師事務所。幾年後,芒格又成立了一家小型建築公司,並輕鬆賺到140萬美元,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1959年,父親過世,芒格從洛杉磯趕回老家奧馬哈。巴菲特找到芒格,邀請他與自己共進晚餐。此時的巴菲特,正在打理一傢俬人投資公司,並在投資上有了些成就和心得,儘管兩人一見如故。但當時並沒有合作意向。

  1962年,芒格與人合夥成立了一家證券公司,從公司成立到1972年的11年間,年均收益率達28。3%,業績證明了芒格的投資天賦。嚐到了“錢生錢”快感後的芒格,不久便完全脫離律師和建築行業,一門心思撲在了投資業務上。面對美國股市在20世紀70年代的瘋狂,芒格和巴菲特在投資表現上也大相徑庭:巴菲特在股票還在上漲的情況下忍痛解散全部合夥公司,從那場全球股災中全身而退;而芒格的公司卻深陷其中,兩年時間虧損近31%,幾乎將公司前11年的盈利虧損掉一半。但芒格用才智和韌勁堅持了下來,並於1975年迎來75%的盈利反彈。

  眼看自己的財富坐了趟“過山車”,芒格覺得沒必要再單打獨鬥。

  於是,他在1975年清算了合夥公司,與巴菲特合作。

  從一見如故到雙劍合璧,查理·芒格和巴菲特都十分珍惜。

  隨後的時間裡,他們合作上演了一連串經典的投資案例。他們先後購買了聯合棉花商店、伊利諾伊國民銀行、茜氏糖果公司等,並創立了新美國基金。

  1978年,芒格正式擔任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董事會副主席。

  一位合夥人曾感嘆道:“芒格把商業法律的視角帶到了金融投資領域,他懂得內在規律,能比常人更迅速、更準確地分析和評價任何—樁買賣,是—個完美的合作者。”

  在很多熟悉的朋友看來,他們之所以能夠珠聯璧合,是因為兩人身上有許多共同點:都堅信價值投資的理念,拒絕複雜的數學模型和公式,誠實守信,喜歡讀書,過著簡樸的生活……

  同時,芒格的樂觀和博學也讓巴菲特欽佩。

  芒格29歲時,被迫和妻子離婚;第二年,年僅9歲的大兒子身患白血病不幸夭折;1978年,他在成為哈撒韋公司副主席、正欲大展巨集圖之時,忽然發現自己患上眼疾,不久後不得不摘除左眼。但種種磨難並沒有讓芒格放棄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他酷愛閱讀,涉獵範圍很廣,從遺傳學到凱恩斯的學術文章,再到哲學以及傳記,他都要翻閱。作為一個“貪婪”的讀者,芒格看過的自傳類書籍足足有一噸重,以至於孩子開玩笑說自己的父親是“長著腿的書櫥”。

  儘管連巴菲特的好友比爾·蓋茨都說:“如果沒有芒格,巴菲特恐怕很難做得這麼好。”但芒格為人處世十分低調,即便是在公共場合,只要有巴菲特在,他就極少發言。

  這位躲在大師幕後的人物,由於常常刻意迴避,知名度一直不高。但不少專家認為,他是巴菲特的“幕後智囊”和“最後的祕密武器”。甚至有人覺得,芒格的智慧、價值和貢獻遠在巴菲特之上。

  芒格聽說後則表示:“巴菲特才是最重要的,他比我重要得多,我只能說自己在他的事業發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他在幕前,我在幕後,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格局,我覺得這樣很好,對此我沒有一點兒遺憾。”

  相互尊重,心懷謙卑,或許正是芒格贏得巴菲特信任、贏得“世界最聰明的人”美譽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