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功案例
任何一個人的成功,都離不開努力與付出!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篇1:征服北極的天空
1900年,維金孔亞省溫斯特有一個12歲的孩子,狂熱地崇拜海軍大將柏瑞。他在日記上寫道:“我決定要成為第一個飛抵北極的人。”
他偷偷立下了這個巨集願。但他明白,要到北極必須作好各種冒險的準備,還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吃苦精神。所以,他開始像斯巴達人一樣訓練自己,即使在嚴寒的冬天,也只穿一件單薄的襯衣。他需要磨鍊在寒帶生活的毅力,他需要與風雪競爭。
然而就是這個12歲的孩子,經過許多年的準備和奮鬥之後,終於完成了他當年日記上所寫的巨集願,真的成為第一個飛抵北極的人。接著他又第一個飛抵南極!他的名字也因此傳遍了全球,他就是海軍上將李卻埃林·拜德。
拜德將軍說:“南極地帶的巨大冰塊已在逐漸縮小,我相信有一天事實會被證明,這數百萬畝被藏在冰塊底下的土地是極其寶貴的。”若干年以後,人們果然在北極圈600裡內發現了豐富的煤礦,證實了拜德將軍的預測。地質學界認為,南極附近一定也有豐富的煤礦,而且很可能還有油田。
拜德將軍一生的經歷非常曲折。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孩提時代就具有堅強不屈、排除一切障礙的精神和魄力。他熱愛旅行,而且總想到一些奇異的地方去,所以他在14歲以前,幾乎已經走遍了整個世界。漫遊歸來後,他繼續學校生活。他酷愛拳擊、角力,以及足球之類的劇烈運動。在28歲時,他在運動中不小心折斷了腳踝,成了跛子。他因此被迫脫離海軍,這讓他非常懊惱。
但是他對生活的熱情卻沒有失去。他總是想:我雖然跛了一條腿,也離開了海軍,但我的手和腦子是健全的,我有強壯的體魄,還可以到航空界去發展,將來也會有所成就的。駕駛飛機的人從來不是站著的。是的,所有的飛行員都是坐在駕駛座上的,跛腿不會影響駕駛飛機。有志者事竟成,他果然進入了航空界,並有了後來驚人的事蹟。
為了看看自己空中冒險的能耐,他決定來一次北極飛行,但他的計劃進行得並不順利。起初他駕駛一種大型飛機進行試驗,不幸中途墜毀。接著他申請駕機橫渡大西洋,但因為他的腿傷而被政府拒絕。後來又有一次,他請求駕駛阿莫森曾計劃用來飛渡北冰洋的那架飛機,又因為他結婚,事情不了了之。緊接著,有關當局再次命令他從海軍退休,原因還是因為他的腿傷。
拜德認為,一個有勇有謀的人,即使是個跛子,也比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強得多。所以,他決定自己籌集款項,著手冒險的計劃,才終於完成了震撼世界的行動。
他橫穿了大西洋,在北極上空擲下了一面美國國旗,再飛至南極的上空,又拋下一面國旗。當他回到美國的時候,成千上萬的人在機場迎接他,他的行動獲得了人們的肯定和支援。
政府當局為了獎勵他的勇敢行為,決定授予他“上將”軍銜——兩次因跛足而被海軍拒絕任用的他,卻成了海軍上將。
篇2:難民營走出“阿拉伯偶像”
不到24歲的穆罕默德·阿薩夫是加沙罕尤尼斯難民營的難民。為了能參加泛阿拉伯國家的選秀大賽“阿拉伯偶像”,離開就業市場不景氣的加沙為自己找出路,他偷偷溜出加沙到了開羅,又輾轉黎巴嫩去參加海選。然而,由於加沙被封鎖而延誤,當他抵達貝魯特時,報名已經結束。
絕望的阿薩夫打電話和母親商量,最後決定進入選秀所在的賓館,但組委會依舊維持原來的決定。另一位參賽的巴勒斯坦人聽到了他的聲音,把名額讓給他,並告訴他:“我知道我到不了最後,但你能。”
最後的結局很美好,阿薩夫戰勝了來自埃及和敘利亞的兩名決賽對手,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阿拉伯偶像”冠軍的巴勒斯坦人。
這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熱議的話題。由於時差原因,“阿拉伯偶像”的直播時間是北京的凌晨,但我八十多歲的父親每次都會不經提醒就守在電視前。他是一個老難民,經歷過1948年那段屈辱的歲月,從故鄉巴勒斯坦逃難到敘利亞。
他對阿薩夫的喜愛,與其說是一種支援,不如說是找回了一種久違的歸屬感,一種對於失去故鄉的情愫。
老人的這種執著也感動了從未涉足巴勒斯坦的4個孩子。對於他們來說,祖國通常只是一個名詞,在填寫各式各樣的申請表時常被用到。
孩子們拼命撥打國際長途給阿薩夫投票,相信在這個時間,在歐洲和美國、智利、阿根廷、蓋亞那等等國家和地區,有著無數和我狀況相同的巴勒斯坦家庭。
阿薩夫的成功讓別人知道了巴勒斯坦人不只會搞政治、搞游擊隊,他們也有能力在不同的領域大顯身手。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藝術,甚至由於特殊的歷史背景,他們還有著其他民族沒有的東西,比如監獄文化。
以色列監獄裡的巴勒斯坦政治犯以絕食要求獄管為他們提供“阿拉伯偶像”的直播訊號。在寫給阿薩夫的信中,他們給出了史上最壯烈的支援——“你一定要加油,我們都在為你掉肉。”
在社交網站上,阿爾及利亞人給阿薩夫留言:“我們全家昨天都沒有做菜,大家全部在看你。在這個週末,你就是我們的大餐。”
巴勒斯坦人的藝術作品反映現實,壓抑的生活和以色列持續的佔領給他們帶來了靈感,但同時他們也通過音樂表達對和平的追求。
1988年出現在一張標誌性照片上的投石男孩Ramzi Aburedwan,長大後成了為和平奔走的遊吟詩人;3個以色列阿拉伯青年組成的饒舌組合DAM,唱出了《誰是恐怖分子》《我需要自由》等代表巴勒斯坦人心聲的歌曲,傳遍了整個阿拉伯世界和許多歐美國家。
更多的巴勒斯坦人發現,音樂是比石頭更有效的武器。2009年初,在遭受以色列近一個月轟炸的加沙,人們唱出了《我們不會倒下》We Will Not Go Down,告慰一千四百多個亡靈。
對於三代難民的巴勒斯坦人,上一代是痛苦的一代,他們親身經歷了失去家園的浩劫;我們是失敗的一代,身在海外,對民族和國家的支援有心無力;而接下來將是模糊的一代,他們對未來不確定,對過去又不甚瞭解。阿薩夫成功地成為了一個符號,讓三代巴勒斯坦人統一起來,把持不同政治理念的巴勒斯坦人、組織以及派別統一起來,同時也在阿拉伯革命這個大環境下,把所有支援民主自由、渴望公平正義的阿拉伯人統一了起來。
篇3:大師的彎腰
法國著名畫家亨利·盧梭,小時候生活在法國西北部的拉瓦爾市,他的父親是一名鐵匠。父親希望他將來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便經常傳授他一些打鐵的知識。
盧梭進入學校讀書以後,接觸到了更多的知識,他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是作畫,而不是打鐵。
每每放學回家,他幾乎滿腦子都想著繪畫,即便是在給父親做幫手的時候,他想著的是怎樣把飛濺的火星畫出來,或想著的是應該怎樣把客戶的笑容畫出來……
為此,盧梭耽擱過許多父親安排給他的工作。有一次,盧梭因為繪畫忘了給火爐加煤,等父親回來以後爐火已經滅了,父親大發雷霆,不僅把盧梭重打了一頓,還把盧梭的畫筆和畫紙都扔進了門口的玉米地裡!盧梭沒有哭,沒有喊,他只是在完成了父親安排的任務之後,悄悄地跑到外面,彎腰撿起了畫筆和畫紙。
畢業後,為了餬口,盧梭成了一名樂團小提琴手。雖然,他的小提琴拉得不錯,但他更喜歡繪畫,只要一有時間就會拿出畫筆和畫紙。時間一長,樂團老闆終於發火了,把他的畫作和畫筆統統扔進了垃圾箱,還警告他如果再畫畫就解僱他。盧梭沒有爭辯什麼,只是在老闆離開之後,彎腰從垃圾箱裡把畫筆撿了起來。
幾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盧梭進入了巴黎海關工作,還擁有了自己的辦公室。盧梭簡直如魚得水,把辦公室當成畫室。最終,他的上司忍無可忍,把盧梭的畫筆畫紙全都扔進了垃圾箱,並解僱了他。盧梭似乎已經習慣這種遭遇了,他沒有解釋,沒有央求,而是再一次彎腰從垃圾箱裡撿起了自己的畫筆,安靜地離開了辦公室……
盧梭失去了工作,卻擁有了更加自由的創作空間。兩年後,盧梭舉辦了平生的第一次畫展,所有的參觀者都被他的畫作打動了,亨利·盧梭這個名字也一夜之間街知巷聞。
經過多年的努力,亨利·盧梭最終成為了法國甚至是世界繪畫史上一顆璀璨的明星!
“我有過三次彎腰的經歷,都是為了撿起被人扔掉的畫筆,但我的彎腰不是妥協,不是逆來順受,而是一種與命運的抗爭,一種對夢想的堅守!”1890年,亨利·盧梭在完成《我本人·肖像·風景》的時候,曾在日記本上寫下過這樣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