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功的背後精選案例
成功的人不是從未曾被擊倒過的人,而是在被擊倒後、還能夠積極地往成功之路不斷邁進的人。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名人成功的背後,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名人成功的背後篇1:周星馳
母親與父親離異那一年,周星馳才七歲。他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被判給了母親凌寶兒。在1968年的香港,一個女人帶著三個孩子討生活,其艱難可想而知。為了維持生活,凌寶兒一個人打了兩份工。令她欣慰的是,孩子們都很乖巧懂事,尤其是周星馳,學習成績十分優秀,最得凌寶兒喜愛。只有一件事,讓凌寶兒煩心。
三個孩子都處在長身體的時候,所以不管多麼困難,每個週末,凌寶兒都要割點肉或買條魚給孩子們加餐。或許是平時太嬌慣了,或許是難得吃上一回魚肉,菜一上桌,周星馳就把菜端到自己面前,專揀好的吃。姐姐妹妹卻懂事得很,從不和他爭。但是周星馳的飯量很小,吃兩口就吃不下去了。然後,他就開始胡鬧,總還要揀兩塊,放到嘴裡嚼兩下,再吐到碟子裡。他嚼過的,姐姐妹妹哪還肯吃啊!為了不浪費,凌寶兒只好自己吃。
為這事,凌寶兒沒少批評周星馳,但是一點作用都沒有。好在周星馳別的方面表現都很好,日子久了,凌寶兒就隨他去了。小孩子嘛,哪有不頑皮的呢?
可是有一次,凌寶兒真的生氣了,狠狠地教訓了周星馳一頓。
那一次,凌寶兒兩個月沒領到工資了,好不容易從孃家弄來了一些錢,買了幾隻雞腿,燒得金黃噴香。菜剛上桌,周星馳就小猴兒似的爬上桌,用手抓起一隻雞腿就啃,還一邊衝著姐姐妹妹做鬼臉。一不小心,手一滑,雞腿掉到地上了,沾滿了塵土。凌寶兒又是生氣又是心疼,買這幾隻雞腿容易嗎?再想想周星馳平時的頑皮表現,凌寶兒決定要好好教訓他。她取過一根桑樹條,狠狠地抽了周星馳十幾下:“讓你頑皮,讓你不知道珍惜!”直到周文姬和周星霞撲過來把周星馳護在身體下面,凌寶兒才放下桑樹條,摟著三個孩子痛哭。
哭了好一會兒,才開始吃飯。凌寶兒把雞腿撿了起來,用開水沖洗一下,捨不得扔,自己吃了。
那天晚上,凌寶兒撫摸著周星馳身上的傷痕問:“還疼嗎?”
“不疼了。”
“下次還調皮嗎?”
黑暗中,周星馳的眼睛十分明亮,他“嘻嘻”地笑著:“睡吧,媽,我明天還要上課呢。”
2001年,周星馳、凌寶兒做客鳳凰衛視時,又說起了這件往事。
“是的,那時他可是真頑皮啊,全然不知道,這飯菜來得多麼不容易,一點也不珍惜。”凌寶兒笑容慈祥。
“不,媽媽,我懂得珍惜,”周星馳接過話茬,聲音開始哽咽,“您想想,我要是不把雞腿弄到地上,您會捨得吃嗎?那幾年裡,有什麼好吃的,您全給了我們姐弟三人,您成天就吃鹹菜啊!於是我們才想出這個辦法,我把幾塊魚肉嚼得不像樣後,姐姐和妹妹就有藉口不吃了。只有這樣,您才會吃啊!”
聽了這話,凌寶兒的情緒變得激動起來:“其實,我早該想到,你樣樣乖巧懂事,怎麼偏偏吃飯這麼頑皮呢?”凌寶兒哽咽著掏出手帕擦眼睛。
周星馳掛著兩行淚水滿臉微笑。在億萬電視觀眾面前,這對母子抱在了一起。無數的觀眾也在這一刻流下淚來。
名人成功的背後篇2:彼得.泰爾
他是數學天才,是象棋高手,喜歡索爾仁尼琴和蘭德的作品。在全球網際網路界,風險投資家彼得·泰爾是一個無法繞過去的名字。因為業內人總期盼聽這位“先知”式人物又對什麼新專案感興趣,也因為他成功的創業、投資經歷,以及他點石成金的本領。
PayPal上市,人生的第一桶金
位於帕洛阿爾託最熱鬧地段的大學街University Avenue是矽谷科技產品釋出的前哨港。在這條街上有一間名叫CaféVenetia的咖啡館。彼特·泰爾的大部分產業幾乎都設立在Café Venetia附近。放眼望去,這家咖啡館的客人都是一些使用蘋果裝置、穿著不太講究但精神飽滿的人,他們的討論話題都離不開自己的創意點子和風險投資。1998年夏季,剛剛來到舊金山區的23歲烏克蘭程式設計師馬克斯·列夫琴Max Levchin在斯坦福大學聽了一場泰爾關於貨幣交易的演講。第二天,他們在帕洛阿爾託見了面,他們希望打造一個電子支付系統,讓電子商務交易變得簡單、統一和安全,這就是日後PayPal的雛形。2002年,泰爾就在這家咖啡館和朋友艾倫·馬斯克Elon Musk見面討論要不要讓PayPal上市,並達成了一致意見。最終,這家創立於1998年的電子支付公司成功上市,市值約為12億美元,成為“911”事件後第一起大型IPO。隨後,PayPal以15億美元的價格被eBay收購,泰爾也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5500萬美元。
風險投資,點石成金
財務自由的泰爾之後便投身於風險投資。他將於1996年創辦的Thiel資產管理公司Thiel Capital Management更名為Clarium Capital Management,自己注入了1000萬美元。從此,泰爾就開始耐心尋找具有前景的初創公司。當時社交網路這個很少有人青睞的領域被認為會成為下一個危險的網際網路泡沫,但泰爾仍然信心滿滿。2004年夏季,霍夫曼和矽谷頑童肖恩·帕克Sean Parker把泰爾引薦給了扎克伯格,當時扎克伯格正在為Facebook尋找主要投資人。泰爾為當時估值不到500萬美元的Facebook提供了50萬美元啟動資金,這是Facebook獲得的首筆外部投資,這次投資為他贏得了7%的Facebook股份,併成為公司董事會成員。儘管隨後幾年,泰爾賣掉了自己近一半的股份,剩餘股份也因Facebook多輪融資而進一步稀釋,但泰爾所持股份仍佔3%左右。如果以Facebook上市後1000億美元的市值計算,泰爾手中的股票價值有望達30億美元,投資回報逾6000倍。如若說馬克·扎克伯格創造了Facebook這個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奇蹟,那麼彼得·泰爾Peter Thiel,這位生於1964年的怪才正是這個奇蹟的背後推手。美國網際網路界便再次記住了泰爾的名字。
一年後,他以5000萬美元創辦豐德斯風險投資公司Founders Fund,並在基金成立後投資了一系列極具創新性的創業公司,包括YouTube、分享圖片軟體公司Slide、使用者評論網站Yelp、開發搜查恐怖分子和金融詐騙軟體的Palantir Technologie、火箭製造公司SpaceX、電動汽車公司Tesla Motors以及微型借貸公司Kiva。這些公司後來被證明都非常成功。可以這麼說,泰爾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為成功的技術創投人。
如何挑選具有前景的創業者?泰爾說,他會對每一個尋求投資的創業者提一個最重要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會有第20名員工加入你的公司?”泰爾認為:“很容易解釋為什麼有人想當CEO或作為早期員工加入創業公司,因為他們想運營一個公司或者想通過加入早期創業公司來致富。也很容易知道為什麼第1000名員工願意加入,因為很明顯公司正在通往壯大的路上,加入進來可以獲得穩定的收入。但第20名員工則會有很多不同的含義。因為在公司第19個員工加入的時候你公司的大部分股權已經分配完了,但公司還沒有成功,所以你的公司不是一個為了穩定收入值得加入的地方。”“只有這樣回答的公司我才會投,那就是第20名員工會加入進來是因為這個公司在做完全新的、與眾不同的事情。”
矛盾綜合體, “生而為贏”
泰爾1967年出生在德國法蘭克福市,父親是一位化學工程師,父親克勞斯多次跳槽於幾家大型的工程企業,一直帶著全家到處奔波,最終在美國舊金山以南20英里的福斯特市定居下來。泰爾先後在7個不同的地方上過小學。最終在五年級時他在舊金山灣福斯特市穩定下來。早期的成長環境讓泰爾充滿了自信、聰明,也獨自享受著孤獨。他是一個數學天才,也是一位象棋高手,在他的棋具上貼著人生格言“生而為贏”。青少年時期,他最愛的讀物是“指環王”,他總是反覆閱讀這本書。同時,他也喜歡索爾仁尼琴和蘭德的作品。泰爾在一個基督教家庭里長大,本身信仰基督教,但是在高中時期,他開始信仰自由意志主義,甚至成為自由意志主義的極端信徒。他形容自己的信仰“多少有點異端”,他說,“我信仰基督。但我並不試圖勸服其他人也保持和我一樣的信仰。”同時,作為基督徒的泰爾同時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同性戀,而這也是泰爾被外界稱為矛盾綜合體的具體體現之一。對此,他說,“在我腦海裡,身份認同以各種細微不同的形式存在。我認為,同性戀者、黑人和女性對此都有深刻而不同的體會。我也認為,大家對此有誇大的趨勢,把它上升到了意識形態領域。”顯然,泰爾是個典型的矛盾綜合體,他在自己的烏托邦裡生活或是做生意,並樂在其中。
資訊時代為泰爾帶來了巨大財富,但是他仍然對此失望。他認為,網際網路技術革命沒有創造充分多的就業崗位,也沒有提升製造業水平和社會生產力。一個個虛擬世界的創新並不能取代現實世界的技術進步。泰爾甚少更新自己的Facebook頁面。他也“不習慣使用BlackBerry、iPhone或者電子郵件這類東西。”甚至直到一年前,他才開始發簡訊。
堅信創新拯救世界
如今,已經在社交媒體領域獲利頗豐的泰爾又有了新目標——為那些 “能夠拯救世界的創意”提供資金,用他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來說,至少要“將我們的文明提升一個境界”。 泰爾認為,現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問題,例如政府機構和教育系統存在的缺陷、揮之不去的金融風暴、市場泡沫、能源危機以及爭奪資源的戰爭都源自於科技創新的停滯不前,而唯一的拯救方式只能是劇變式的科學突破。目前,泰爾已將大筆資金投入那些專注於延長生命、移民海洋平臺、太空商業化、友好人工智慧、修改DNA序列加速進化和其他一些瘋狂想法的公司中。最近他旗下的泰爾基金會又投資了一個令人瞠目的專案——鮮肉3D列印技術初創公司。
這家從事鮮肉3D列印技術研究的公司叫做Modern Meadow,位於美國密蘇里,據說已經獲得了泰爾基金會的6位數美元的投資。公司表示,通過對不同類別的特殊結構層進行特別的處理和培育,從而讓試管肉變得可食用,它同樣能為人體提供所需的蛋白質。公司表示,從事此研究是為了減少大規模農耕所帶來的環境影響。目前生產出來的肉是2釐米長、1釐米寬和半毫米厚。“我們期待先能夠吸引一批喜好烹飪的早期消費者和那些出於倫理道德原因的素食主義者。然後,隨著價格的逐漸降低,獲得更多宗教類素食主義者比如印度教、猶太教和伊斯蘭教教徒的認同,最終希望能夠為廣大大眾提供安全放心的豬肉產品。”
目前,泰爾以15億美元的身家在福布斯排行榜上居第365位。泰爾對網際網路界的貢獻不僅僅是作為一位風投家,更重要的是他獨一無二的思考力。無論如何,泰爾的這些夢想都是為了改變世界。
名人成功的背後篇3:許家印
許家印,男,生於河南周口太康縣,一個靠8年積累迅速擁有120億元資產的民營企業家。他是第一個登上中國內地首富“寶座”的河南人。全國勞動模範、中國十大慈善家,2005胡潤百富榜第十一位,2005年福布斯中國慈善榜第三位。廣州恆大集團恆大地產董事長。2011年福布斯富豪排名榜中,成為唯一入圍的中國足球老闆,他以51億美元排名總榜單第200位,位居大陸富豪榜第七。
從車間主任到業務員
許家印說,他“個人經歷很簡單,但過程很艱難”。作為恢復高考後第二屆大學生,許家印走了一條大多數知識分子當年所走的路畢業分配,滿懷抱負地在一線工作崗位埋頭苦幹N年,此後適逢改革開放潮湧,終於按捺不住一顆驛動的心,放棄原有的鐵飯碗,從內陸的河南直奔深圳,開始了商海浮沉。
在恢復高考的第二年,年輕的許家印“非常開心地”考上了武漢鋼鐵學院,學習4年鋼鐵專業,然後被分配到河南省的舞陽鋼鐵公司,在這裡一呆就是10年。
“舞鋼是大型國企,我一去就主動申請到了第一線——熱處理車間,當時學鋼鐵的大學生比較少,所以受到重視,幫忙協助車間主任,一年後升為車間副主任,再後來做了車間主任。”許家印說自己當時是工作狂人,在做車間主任的7年裡,他沒有休息過一天,年三十都會跑去車間。
1992年初,許家印破例休假了,他南下深圳找工作去了。他沒料到是23天過去,投出的簡歷都撞了白板。後來經別人提醒才知道原來是簡歷做得太厚了,50頁,根本不會有人去看。於是許就把簡歷改短,
從50頁改到了10頁還是沒用,再改,三四次易稿後,只剩了2頁,這時效果也立竿見影——有了5個候選單位。
精挑細選之後,許家印選擇了一家剛成立不過一年、只有幾個連鎖店規模的小企業,許選擇它的原因很簡單——是覺得這個企業有前景,最主要的是它有一個好老闆。
他的新職業是業務員。曾做過車間主任、管理300多號人的他開始一切重新來過。那時許家印就連見到公司裡20歲的小女生,都會喊“師傅”。3個月後,許家印做成第一個單子,為公司帶來10萬元的業務額,這讓老闆對他另眼相看,他也從此不用再東奔西跑,當上了辦公室的負責人。
1993年,這個企業又註冊了一個貿易公司,要和舞鋼合作,許家印於是很自然地兼任了這個新公司的老總,不過這個“老總”只是個虛職,公司註冊完以後老闆再沒投進去分錢,無奈之下,許家印只能東挪西湊借了10萬元,開始了第一次創業。不過這次折騰一年,也無起色。
珠島花園許家印第一次飛躍
1994年,老闆本要派許家印去長春分公司做老總,但許家印卻選擇了去廣州——這個當時還是公司市場空白地打天下。這年的國慶節,許家印帶著一個司機,一個出納,還有兩個員工,總共5個人,從深圳來到廣州,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創業。
許家印在廣州的第一個落腳點是價廉物美的城中村。城中村裡的這間不見陽光的房子,白天是辦公室,晚上就是5人的住處。人生地不熟,再加上辦公環境實在難登大雅之堂,這家位於城中村的微型小公司,生意自然好不到哪裡。
不過,幸運之神似乎對許家印總能眷顧,每每在他陷入低潮之時,總會有奇蹟助他渡過難關,後來的恆大上市波折、資金困難之時,也屢次出現。
當時,許家印的5人團隊,通過相關渠道收購了 家公司,取得了一個名為珠島花園的地產專案,這個對許家印乃至恆大開發、營銷風格影響深遠的專案,可謂許家印創業路上的第一次飛躍。
當時廣州樓市盛行的是大戶型之風,一棟樓都是三房,只有拐角的地方才會做小面積。許家印卻反其道而行之,1995年珠島花園第一期的幾百套房子全做小戶型,效果出奇的好,房子全部熱銷,在廣州樓市轟動一時。
不過,當1997年5月珠島花園二期銷售了一半的時候,許家印選擇了離開。
臨走時,許家印向老闆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一個人的價值,應該體現出他的能力水平與貢獻。許家印離開深圳老闆的時候,專案通過審計,價值2個多億,也就是說許家印花了2年半的時間,從零開始,為公司創造了2個多億的現金流,而在當時,許的工資是每月3000多元。
許的個性和價值觀,在他人生第一次跳槽中已經略有體現“我這個人要強,該我做的事我會做好,沒做好是一回事,但做好了就要有體現。舞鋼10年當了7年車間主任,總是不提拔,我肯定要走。”許家印說,他的出走與現在70後、80後的頻繁跳槽不同,“他們跳得太多,已經沒有了意義”。
第—槍要打響
1996年,許家印在廣州註冊了恆大地產,開始了第三次創業。許家印認為“用最少的錢拿更多的地,發展的時間持續更長”,所以他把恆大的第一個專案鎖定在海珠區廣州工業大道的原廣州農藥廠地塊上。
現在的工業大道板塊已是小區雲集,房價過萬,而在當時這裡還是工廠林立、汙染嚴重、市政配套都滯後的遠郊區。不過,即便這個地塊,首期也需500萬元的地價款,恆大最多隻能從銀行貸到300萬元,而且一窮二白的恆大還未必拿得到。
為了獲得這個專案,許家印又再一次發揮了他的商務談判技能,既描繪了個恆太的巨集偉藍圖,也詳細描述怎麼付款方便。憑著三寸不爛之舌,300萬元終於到手,於是許家印立即開發,並複製珠島花園的模式——小戶型,薄利多銷,快速回籠資金。
1996年6月8日,金碧花園破土動工,8月8日正式公開發售,開盤價定為28D。元/平方米,這個價位對於屬於廣州老城區的海珠樓盤而言,十分具有誘惑力。當天上午首期的323套住宅就全部賣完,一共回款8000多萬元。第二期開發的時候,有了現金流的恆大開始注重環境和配套,環境好了,售價自然也就高了,於是第二期的售價漲到了3500元/平方米。
1998年6月23日,在廣州市首次的國有土地使用權拍賣會上,恆大集團以1.34億元的價格一舉投得位於原農藥廠周邊的5.3萬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在此之前還進行過幾次徵地。至此,5次擴地,實現了金碧花園佔地52萬平方米的發展目標。
金碧花園首期銷售額8000多萬元,一下子就徹底解決了恆大現金流的問題。金碧花園的成功是恆大發展關鍵的一步。
多年後,許家印話當年,說金碧花園的實踐讓他明白:無論何時,企業運作最重要的問題都是現金流,尤其是剛起步階段。或許這個信念,是許家印在恆大此後的幾次資金危機中得以脫身的根基。例如,大刀闊斧降價、敢於引進戰略合作者:2006年A股高潮伊始出讓綠景地產,而後又籌劃香港上市,均是此哲學的繼續。
許家印只想一點:機會不抓住,過去了就過去了。
意識的轉變
接下來,恆大的運轉就自然而然轉入了高速奔跑階段。當時廣州有1600多家房
地產公司。而恆大成立的時候,絕大部分公司都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成立,比恆大要早五六年。恆大采取的是在廣州快馬圈地的策略。到了1999年,僅僅用3年時間,恆大就進入了30強的第七位,到了2004年,恆大進入中國百強房企前10,並於2004、2005、2006年,連續3年時間蟬聯前十強。
瞭解恆大的人都知道,2004年對恆大而言是個分水嶺:在此之前,恆大是以規模取勝,之後度過資本原始積累的初創階段後,恆大開始走“規模+品牌”路線。
2004年後,恆大逐漸開始從產品上進行改革:金碧花園四期設計完後,他把全體員工拉到現場開會,許家印高呼“從今以後,公司都要宣傳打造精品,創立品牌”的口號。
許家印首先動刀的是樣板房,裝修標準從最初金碧花園的每平方米400元一直提高到今天的2000元、3000元。
許稱之為“意識的轉變”,不管是中端還是高階產品,只要樓盤素質好,投入產出比就會高。於是再後來就有了如今媒體圈熟知的恆大精品戰略:恆大在全國中高階產品有恆大城、恆大綠洲、高階產品有恆大華府,旅遊地產則有恆大金碧天下。目前,在恆大5000多萬平方米的土地儲備中,中端產品佔到60%,中高階佔25%左右,高階佔10%左右。
危機之下應變術
當然,恆大也無法逃避2008年金融危機的第一個寒冬。
當時恆大全國有32個樓盤、906萬平方米在建,加上大規模拿地,100多億元的缺口對企業而言影響非常大。
地產圈有時是充滿戲劇性的。每一個潮流過去,有人說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有人說最艱難的時候才剛剛開始。許家印卻說:“我的理念就是要員工艱苦創業,當然這個條件也不艱苦。我的面子不值錢,別人說你好又怎麼樣,不好又怎麼樣?別人說恆大都沒有自己的寫字樓,沒有就沒有吧。”追求實惠是許家印的生存之道。
在2007、2008年最難熬的那段時間內,許家印一方面重拾薄利多銷的發家之本,全國幾十個樓盤搞聯動促銷,快速回籠了海量資金,一方面與國際投行、香港富豪祕籤融資協議,儘管條件苛刻甚至凶險,但畢竟幫助恆大熬過一個最艱難的地產寒冬。
“市場永遠是正確的,行情不好,你想賣高,人家也不買,蕭條的時候,只能便宜賣,我們去年賣的房,到現在我都心痛。不過沒辦法,賣房要根據當時的市場情況。”
而回顧近幾年的發展史,我們又不難發現一個新的規律從2007年開始,恆大對外的合作伙伴必然是名牌企業與行業龍頭企業,而高速發展的規模不變之下,恆大的資金流產生了很微妙的變化,可以說是裂變2006~2007年,恆大引進淡馬錫基金、德意志銀行和美林銀行作為戰略股東,同時引進4億美元,並在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半個月後還發了5億美元債券。可以說,恆大的發展關鍵時期一個是藉助於這兩年的資本運作,一個是恆大全國規劃戰略,按部就班地實施,並在2007年顯現效果。也難怪許家印說,目前恆大的優勢不在於嚴格的管理體系,不在於獨裁,而在於資源整合。
當下恆大已經走到第四個發展目標走向國際,跨越發展。這個公司從2006年開始用一年半的時間,從一個廣州走向了全國23個城市,而萬科用了10年時間擴充套件了29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