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名人創業故事案例_成功名人創業案例分析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關於成功名人創業故事案例,帶大家瞭解一下名人的創業歷程!

  成功名人創業故事案例篇1:扎克伯格

  眾所周知,facebook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馬克·扎克伯格作為美國社交網站facebook的創辦人自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馬克·扎克伯格是如何走上創業之路的呢?他又是如何把Facebook創辦成全球最大的社交網站的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馬克·扎克伯格的創業故事吧!

  12歲那年,當其他小夥伴還沉浸在遊戲當中時,克·扎克伯格就已搭建了一個家庭網路;上高中時,當同學都想著如何交女朋友時,扎克伯格卻設計出了一款具有人工智慧的音樂播放器;20歲時,作為哈佛大學的一名學生,他建立了名為Thefacebook的網站,走上了創業之路。

  2012年,2月1日Facebook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出首次公開發行***IPO***申請;2012年5月18日, 全球最大社交網站Facebook將正式上市。Facebook將其IPO的售股規模上調至大約4.21億股。按照每股38美元計算,Facebook將超過谷歌,成為矽谷有史以來規模最大IPO。持有公司28.4%股份的創始人扎克伯格,身家將達到近300億美元,馬克·扎克伯格成為新一代的科技創始人之一。如今的Facebook已經成長為擁有超過10多億註冊使用者的社交網路。

  成功源於自信

  2003年的秋天,19歲的扎克伯格像好友亞當·德安傑羅吐露了打算建立社交網站的想法,扎克伯格告訴德安傑羅,有一些哈佛高年級的同學希望他建立一個“交友網站”或者“類似Facebook一樣”的網站,扎克伯格希望能獲得德安傑羅的幫助。德安傑羅後來成為了Facebook的第一任首席技術長。

  事實上,儘管此時扎克伯格有意建立一個網站,但對於網站未來的把握以及內容,他都不是很確定,而德安傑羅則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建成類似於 Friendster***Friendster創立早於Facebook,曾風靡一時,後被迫轉型***一樣的網路社群,並被扎克伯格採納。

  扎克伯格稱,自己討厭為他人做“綠葉”,正如自己不願在別人手下幹活一樣,“等到最後一刻,大家都推出自己的網站,就說,‘你的不如我的,如果你想加入我們就來吧……否則就等以後我再幫你。’”顯然,扎克伯格對自己很有信心。

  2004年2月,扎克伯格和他的三個同學,達斯汀·莫斯科威茨、克里斯·休斯以及愛德華多·薩維林***Saverin***創立了Facebook,起初只針對哈佛學生,之後馬克·扎克伯格將之推廣到了美國其他大學。

  據扎克伯格透露,前三個月Facebook每月運營開支只需要85美元,用於租賃電腦,2004年6月,扎克伯格將Facebook搬至矽谷小鎮帕洛阿爾託市。當年年底,由於Facebook註冊使用者越來越多,扎克伯格選擇了退學,專注網站業務,據稱當時使用者數量已經達到100萬。

  創業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扎克伯格曾稱,Facebook的使命不是盈利,而是推動世界更加開放。“這不是錢的問題,對於我和我的同事來說,最重要的是我們建立了一個開放的資訊流。”

  Facebook惹上竊取智慧財產權官司。2012年1月底,Businessinsider披露了一份時間為2004年7月26日的聊天記錄,當時剛創立不久的Facebook惹上了官司,扎克伯格早期的商業夥伴起訴Facebook竊取智慧財產權,要求賠償10萬美元。扎克伯格在與一密友的聊天中稱,自己不會支付官司費,“等那些來收購我們的公司去付吧。”扎克伯格當時還表示,這會促使使用者使用Wirehog***扎克伯格同期創立了檔案分享網站,隨後選擇了關閉***。

  被谷歌收購的傳聞。

  2006年隨著MySpace被新聞集團收購,出現了Facebook會被一家大型媒體網站收購的訊息。Facebook的創始人Zuckerberg否認這些傳聞。他已拒絕9億7500萬美元左右的收購價格,不知還有誰願意出高於這個的價格收購Facebook。分析師Steve Rosenbush猜測是維亞康姆***Viacom***。2006年9月,Facebook和Yahoo開始進行關於收購的認真談判,價格約10億美元。同年10月,隨著Google以16億美元收購YouTube,有傳聞說Google開價23億美元欲從Yahoo手中搶購Facebook。

  在運營過程中,扎克伯格也不確定Facebook能夠長久下去,但正是由於他的決斷與自信,才成就了今天的Facebook,這也是創業必不可少的條件。

  成功名人創業故事案例篇2:馬雲

  馬雲其人,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瞭解,這位個子不高,樣子不帥的中年男子,創造了太多的令人歎為觀止的奇蹟。不過,馬雲創業背後的故事,不知道你瞭解多少?

  馬雲和武術,馬雲和風清揚,馬雲的創業故事,馬雲背後的故事

  一:學數學不如學英語

  正所謂"無心插柳柳成蔭",目標北大,只考上杭州師院;三年高考,一年數學成績1分,一年成績19分。大學畢業後,馬雲當了6年半的英語老師。期間,他成立了杭州首家外文翻譯社,用業餘時間接了一些外貿單位的翻譯活。馬雲說,"我當年學英語,我沒有想到後來英文幫了我的大忙。所以,做任何事情只要你喜歡,只要你認為對的,就可以去做。如果你思考問題功利性很強的話,肯定會遇到麻煩的。"

  後來這位"杭州最棒的英語老師"因為英語好的原因,受浙江省交通廳委託到美國催討一筆債務,結果是債沒討成,卻促成了他與網際網路的十年姻緣。

  網際網路本來就是"舶來品",馬雲流利的英語賦予他一張"國際通行證",使得他有機會征服《福布斯》記者,早早登上了《福布斯》的封面;使得他可以結交楊致遠、孫正義甚至比爾克林頓這樣的人物;使得他可以穿梭在達沃斯論壇,讓大家記住阿里巴巴。

  這些都促成了馬雲的國際化視野,使他能弄來資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二、目標遠大高舉高打

  雖說馬雲絕非天生麗質,但後天的"難自棄"讓他笑到現在。

  1999年春天,阿里巴巴創辦之初,馬雲向僅有的18名員工信誓旦旦:"我們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要進入全球網站排名的前十位。"

  他為阿里巴巴確定的目標是:要做80年持續發展的企業、成為世界十大網站、只要是商人都要用阿里巴巴。

  他還表示,"我們現在好像在建一個大樓,今天是裝一根水管,明天是安一個馬桶,所有的事情都是亂七八糟的,而且經常改來改去。現在只有一個大概的輪廓,可以這樣說,阿里巴巴造幾棟樓,現在的基坑都已經打好了。也許到2009年,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面目基本清晰的阿里巴巴。"

  在很多人對阿里巴巴將信將疑的時候,馬雲的高舉高打策略也沒有動搖過。如西湖論劍、請克林頓當嘉賓等。

  三、選對偶像不怕當粉絲

  在2013年的第二屆阿里巴巴網商大會上,馬雲當著楊致遠的面,稱其為"偶像"。的確,沒有楊致遠,馬雲的人生軌跡八成是要改寫。

  1995年,馬雲在美國第一次接觸網際網路,第一次看的網站就是雅虎,並"偶遇"楊致遠。隨後,楊致遠成了偶像,馬雲則成了"粉絲"。結果是,馬雲有幸在當年全程陪同了楊致遠的首次中國之行,帶他去了長城故宮,並由此建立了長期夥伴關係。

  此後如引來孫正義的投資、拿下雅虎中國,以及最終香港上市,背後都隱現著楊致遠的身影。

  四、口才與"精神控制法"

  接觸過馬雲的人都有體會,馬雲的口才"實在是太好了",好得讓人對他的話總有些將信將疑。據說第一次到央視錄節目,某編導就認為他誇誇其談,"不像好人"。

  如果將馬雲的精彩言論出版一本"馬雲語錄",相信並不是什麼難事。

  阿里巴巴能像磁石一樣吸引大批人才加盟,除了其本身的吸引力外,馬雲不斷地"洗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有媒體稱之為"精神控制法"。

  1999年,馬雲決定回杭州從零開始創辦"阿里巴巴"網站。他對北京的夥伴們說:"願意同去的,只有500元工資;願留在北京的,可以介紹去收入不菲的雅虎和新浪。"他說用3天時間給他們考慮,但不到5分鐘,夥伴們一致決定一起回杭州去"芝麻開門"。

  據說馬雲頗為以此為豪。

  馬雲的精神控制法讓公司員工擰成了一股繩,成為了所謂的"螞蟻雄兵"。直到上市前夕,馬雲才高薪聘請了一些"虎豹豺狼級"的高階職業經理人加盟。

>>>下一頁更多成功名人創業故事案例